2013年歐洲首席暢銷小說《一個人的朝聖》,上市一年,僅英美德三國累計銷量1,000,000冊!!感動36國,同名電影拍攝中,在臺灣上市20天,狂賣10萬冊,臺灣讀者表示「很久沒有讀一本書讀到凌晨」、「是一個簡單、素樸但會令人深深感動的故事」、「是一本闔上書後對於人生啟發與感觸良多的佳作。」
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歷經87天627英裡,重拾了遺失二十年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只有心中有夢想,任何時候都不晚。
1.信念是最有力量的。
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哈羅德的退休老人,某天意外地接到好久沒聯繫的好友奎妮的一封信,信裡說奎妮得了癌症,哈德羅想到以前和奎妮一起在工廠做工的日子,他懷著沉重的心情給奎妮寫了一封回信並親自去投寄,但是一路上他都在找下一個郵筒。晚上他在加油站碰到了一個女孩,他把這件悲痛的事告訴了加油站女孩,女孩也和他講了一件讓自己後悔的事,女孩說「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這麼想的。不能光靠吃藥什麼的。你一定要相信那個人能好起來。人的大腦裡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哈羅德深深被這個女孩的話所感悟,也正是這件事讓哈羅德心裡開始動搖,決定徒步去奎妮的城市看望奎妮。
一路上,哈羅德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而這一路除了形形色色的人,哈羅德也一次次與腦海中的記憶相遇,與妻子相識相戀的美好過程、與兒子的幸福時光以及與奎妮一起相處的日子,每一段記憶都是一個離別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讓人激動不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一路走來,哈德羅這幾十年的生活無論痛苦還是快樂,都讓這段貫穿英格蘭對角線的距離不再是一個關於徒步悲傷、回憶傷心的故事。
一封普通的信、一位久未見面的朋友、一份單純的信念,都讓這個故事在平凡中透露出點點感動。「走走走」這是哈羅德在路上唯一的語言,他堅信,只要自己走過去老友就會康復起來。就是這簡單的語言支撐著哈羅德。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麼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一定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於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遊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體驗著難以想像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於對夢想的執著,對信念的堅持。
2.直面內心,去掉偽裝的自己。
哈羅德獨自上路,所有的對話就在自己與自己之間展開。他看不到沿途的風景,感受不到陽光與風,甚至聽不見沿途有人向他打招呼。
人的本能有哪些?吃、說話、睡覺,還有愛。
而這些本能的事情,做起來卻沒有這麼簡單。哈羅德從小沒有收穫父母的愛,甚至從父母的關係中,不相信了愛,但他依舊對愛有本能的渴求和欲望,對於他而言,痛苦也是存在的意義。當他逐漸認識這一點,才感受到多年以來的生活不該如此的平淡無奇。
哈羅德逐漸在現實中找到自我,他開始計算自己每天可以行走的路程,和行走六英裡的時間,這不就是他已經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了嗎?而不是最初的那個衝動和那一個信念,他明白自己正在徒步橫穿英格蘭,在一步一個腳印的實踐這件事情。若是一直沉浸在自我懷疑裡面,怎會發現這個事實呢?
承認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好友,這是一個自己曾有虧欠的人。這是哈羅德幾十年都不敢面對的事實。而這個事實隱藏在內心深處,無形中推動了這次衝動的產生。每個人內心多多少少都有包袱,有多大的力量,才能顯得多輕鬆。暢所欲言才會發現,原來這包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沉重。
哈羅德的兒子多年前溺死,夫妻彼此將兒子的死推卸給對方,從此夫妻兩人面對彼此言不由衷。這一路,哈德羅用生命去丈量,同時去感悟自己與妻子與兒子的關係。慶幸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明白了他與妻子的愛情並沒有像他以為的那樣結束,他們之間還是有綿延而細膩的愛,即使他們分居了二十年。而他對兒子的感情也並不是妻子想像中那樣冷淡,雖然兒子現在離開了他們,但是那份愛依舊在。
這是面對自我的過程,面對一個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不善於表達愛的自己,我們越早去掉偽裝的自己,就會收穫一個真實的自己。
這本書不禁是我想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兩個主人公都是毫無徵兆的離家出走,一個是為了自己對畫畫藝術的瘋狂熱愛,一個是受加油站女孩啟發相信自己可改變一位在癌症邊緣的病友。不管是因為什麼,他們都是不想讓自己有生之年後悔。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我們生活著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名利場,漸漸地,由於追求物質我們隨波逐流,或許已經忘了我們的初衷。而朝聖,我覺得並不是讓我們一味的為了月亮而放棄六便士,六便士當然很重要,希望我們再追求六便士的路上不要太盲目,同時別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初衷。
朝聖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他不一定非要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所做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次這樣的心靈之旅。
在工作上我們可以理性大於感性,在生活裡,我們要充滿愛的去過一生,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總之,希望我們都能找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