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太空DNA測序與地球上的結果「完美匹配」

2021-02-08 環球網

凱特·魯賓斯,2005年畢業於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及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系,獲得癌症生物學博士學位,2009年進入NASA培訓,成為一名合格的太空人。

科技日報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聶翠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30日宣布,剛過去的周末,NASA太空人凱特·魯賓斯在國際空間站內成功完成微重力條件下的DNA測序,這標誌著人類已迎來「能對太空活體生物進行基因測序」的全新時代。

剛完成測序任務的魯賓斯表示,她與地面同事一起見證了基因和系統生物學研究來到了太空。「我們現在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科學領域——太空基因組和系統生物學。」

這次太空測序是「生物分子測序研究項目」的一部分。測序使用的是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提供的MinION測序儀,只有手掌大小,既方便又快捷。測序原理是通過納米孔施加電流,同時讓含有檢測樣本的液體流經檢測儀,不同的DNA分子會引起不一樣的電流變化,通過電流變化就能識別出這種基因序列的生物。

項目組將事先準備好的老鼠、病毒和細菌的DNA樣本帶到空間站,由魯賓斯在太空進行檢測,而地麵團隊成員同步對類似樣本進行測序。比較後發現,太空和地球上的兩種測序結果能完美匹配。

項目主管、NASA微生物學家薩拉·卡斯楚-華萊士說:「下一步我們將把整個測序過程搬到太空,不再帶樣本到太空,而是直接在太空準備樣本,然後進行基因測序。太空人將不僅能對已知的生物測序,還能在太空完成取樣、準備樣本和測序整個過程,最終識別出未知的外星生命。」

有了在太空中測序DNA的方法,就能識別出國際空間站內的微生物是否威脅太空人的健康,幫助地面科學家隨時了解太空人們的生活環境,及時告知他們是否要做清潔或服用抗生素。太空DNA測序儀對未來造訪火星等需要長時間待在空間站的太空人來說,是保護他們健康的重要工具。

另外,測序儀還會成為空間站其他科研的重要工具,比如直接檢測繞軌飛行中遺傳物質或基因表達的變異,而不用再像以前一樣等幾個月返回地球後才知道結果。

相關焦點

  • 商業篇|太空中的基因測序:從微生物到外星人
    她首次在國際空間站完成了DNA測序實驗。在此之前,太空人Tim Peake曾成功利用PCR擴增DNA。比較後發現,太空和地球上的兩種測序結果能完美匹配。一年後,太空人Peggy Whitson利用DNA測序來分析國際空間站中的微生物DNA,首次對太空中採集到的未知樣本進行了測序和鑑定,意味著人類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完成了從採樣到測序的整個過程。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 科技日曆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科技日曆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Connor Feng • 2020-02-12 11:42:39
  • 使用機器學習和Python揭開DNA測序神秘面紗
    然後,您可以將「單詞」加入到「句子」中,然後像往常一樣在「句子」上應用自己喜歡的自然語言處理方法。用例:建立一個在人類DNA序列上受訓的分類模型,並可以根據編碼序列的DNA序列預測基因家族。為了測試該模型,我們將使用人,狗和黑猩猩的DNA序列進行訓練,並測試其準確性。基因家族是一組具有共同祖先的相關基因。基因家族的成員可以是旁系同源物或直系同源物。
  • 地球要暴露了 人類首次連續向太空目標發信號
    包括物理學家霍金在內的很多人認為,這種行為很危險,所帶來的後果是未知的,很可能威脅到地球安全。  過去數十年,人類一直試圖尋找地外文明,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曾多次向外太空發送信號(METI),但一直未能得到確切回復。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DNA測序
    DNA測序  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精度更準,DNA測序技術的「摩爾定律化」發展,不僅造福人類,還將我們提前送至個人基因組時代  文 | 馮志華  晚年患上奧茨海默症的風險有多高?被腫瘤纏身的機率有多大?有沒有心臟病或高血壓之虞?
  • 細菌在太空能活3年!還能自我修復DNA,人類正在地球上釋放它?
    說嚴重點就是對地球其他生命的影響可能也是無法估量,所以科學家們一再警告,人類應該保護地球,不能讓地球的溫度持續惡化下去,不然最終可能讓人類走向不歸路。而這裡我們說的是地球冰川和永久凍土存在的一些超級病毒和細菌,而在我們太空之中可能也同樣存在有。
  • DNA測序鼻祖桑格辭世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開創者、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於19日在劍橋一家醫院溘然辭世,享年95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類對於生命的認識開始聚焦於對生命運動的分子本質的理解,而首當其衝的,是要搞清DNA和蛋白質等重要分子的結構。
  • 科學家首次完成對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據外媒報導,儘管科學家已經完成了整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但仍有一些空白。現在,遺傳學家在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新研究中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基因序列,即對整個人類X染色體從頭到尾進行測序並覆蓋了300多萬個此前沒有被繪製出來的鹼基對。
  • 科學家首次完成對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據外媒報導,儘管科學家已經完成了整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但仍有一些空白。現在,遺傳學家在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新研究中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基因序列,即對整個人類X染色體從頭到尾進行測序並覆蓋了300多萬個此前沒有被繪製出來的鹼基對。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科學事業之一。
  • 加加林:世界上人類首次進人太空,後安全返回
    人類首次進人太空的創舉是由蘇聯太空人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完成的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 零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 拜克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千米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 鍾,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 託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 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偉大願望。
  • 送上太空的流浪狗:漂浮於地球上空已63年,它是人類的英雄
    所以,把人送到太空一直被視為重要的航天技術。讓很多人意外地是,成功第一個到達外太空的地球生命不是人,而是一條狗。徵服太空的英雄為了探索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可行性,前蘇聯航天局走在了太空航天史的前沿。當時,航天技術還不夠成熟,將寶貴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是極其冒險的行為。於是,前蘇聯航天局首先將航天飛行的技術在動物身上做實驗。
  • 解讀基因測序流動槽、工作流程與文庫製備試劑盒
    在雙S2流動槽同時運行的情況下,使用2x150 bp讀長,一次NovaSeq測序可以在一天半內解碼16個人類基因體(平均30x覆蓋深度)。10月中推出的S4流動槽,更將通量翻了三遍。一個S4流動槽每次運行可達到80-100億數量的reads / clusters,所以雙S4流動槽運行可以在不到兩天內解碼48個人類基因體(6萬億礆基通量)。
  • 人類首次太空行走太空人差點無法回倉
    在此,我們特地選編了43年前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太空行走、幾次著名的太空行走的稿件,以饗讀者。  1965年3月18日,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完成了人類太空史上的壯舉太空行走,成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34年5月30日,列昂諾夫出生於蘇聯克麥羅沃州利斯特維揚卡市,現在是退役的俄羅斯太空人,空軍將軍。
  • 美刊:華大基因DNA測序能力領跑全球
    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導 外媒稱,一家中國機構志在解決人類飢餓、疾病和進化的問題,並探索人類智力的遺傳機制。報導稱,華大基因使用178臺機器對一個DNA分子內的數十億鹼基序列進行準確的測序,它現在產出了至少全球1/4的基因數據,高於哈佛大學、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或任何一家研究機構。報導指出,大部分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建立在破譯生命的基本代碼之上,這些代碼由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和鳥嘌呤組成。這些分子的特定串聯產生了基因,人類基因組中有30億對這樣的特定串聯。
  • 首次進行蠑螈全基因測序,結果有助於研究蠑螈獨特的再生能力來源
    ,研究者對該物種基因測序結果初步分析後,發現其中一類型的基因可能就是造就蠑螈能再生複雜組織構造與肢體部位能力的基因,這項研究已於日前發布於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這項研究是科學家首次對蠑螈進行全基因測序,測序結果可為未來一系列研究提供重要材料,包含像是研究兩棲類腦神經以及身體部位的再生能力。研究團隊已在定序出來的基因中找到一組表達量大的微核糖核酸(microRNA),這種 microRNA 在哺乳類動物體內主要存在胚胎幹細胞與腫瘤細胞。
  • 《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