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晚年的經濟狀況:並不窘迫,可以說是百萬富翁

2020-11-30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今年是張愛玲逝世20周年。1995年9月8日,張愛玲被房東發現死於加州的公寓中,發現時已經去世一個星期。

       關於張愛玲,我們熟知她在上海、在香港的生活,她的童年、她的求學及至她創作旺盛的時期。她晚年在美國的生活,我們所知不多。張愛玲去世後,她的遺產由好友宋淇夫婦保管,宋氏夫婦去世後,他們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的遺產繼承人。過去幾年,在宋以朗的幫助下,張愛玲的遺稿逐漸出版,《小團圓》、《雷鋒塔》、《易經》……而在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書信中,我們慢慢了解了晚年張愛玲的美國生活。

       最近,宋以朗整理出版了《宋家客廳》一書,細說父母與文壇好友的交往,其中自不會少了張愛玲。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其中談張愛玲晚年經濟狀況的部分,我們會發現,張愛玲的晚年並不如之前大家所想的那麼窘迫。對張愛玲和宋家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關注文末的新書發布會信息。

張愛玲的美國移民「綠卡」。證件顯示她到美國的時間是1955年10月22日,地點是舊金山第13區第26港。

       張愛玲死後,遺囑執行人林式同需要處理兩件事。其一,處理遺體。9月30日,治喪小組的成員林式同、張錯、張信生三人在加州租船出公海撒骨灰,尊重遺願同時遵守法律。其二,張愛玲在遺囑中說她所擁有的東西交給宋淇夫婦,包括錢財與一些遺物。

       於是林式同再去張愛玲家整理遺物,這所房子位於洛杉磯市10911號Rochester Avenue206室,根據林式同的描述 :「正對著電梯口,一條筆直的走道,四面沒有窗,灰灰的日光燈,整天亮著。到了盡頭,靠左邊,就是張愛玲住的房門。一打開門,房裡瀰漫著沉鬱的空氣,我很快的把所有的窗戶打開……地上擺著許多紙袋,包著不同東西,門旁靠牆放著那一張窄窄的行軍床,上面還鋪著張愛玲去世時躺的那床藍灰色的毯子,床前地上放著電視機、落地燈、日光燈,唯一的一張摺疊桌倚在東牆近門的地方,廚房裡擱著一把棕色的摺疊椅,一具摺疊梯,這就是全部的家具了。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輕便好拿,包括電視,她原來有個小的,只有五六吋,大概太小了,看不清楚,搬家後買了一個新的,大一點,有十幾吋,也不重。張愛玲買了大量的燈泡,因為她怕黑怕冷清,電燈電視一天到晚開著,這習慣她曾經跟我談起過,『有時還藉電視聲音催眠』。對門朝北的窗前,堆著一疊紙盒,就是寫字檯,張愛玲就坐在這堆紙盒前面的地毯上,做她的書寫工作……牆上沒有掛任何東西,連一張日曆也沒有,真可算是家徒四壁。張愛玲的房內除了她自己的作品和定期雜誌外沒有書。」

       最後一點其實不對,因為房間內有張愛玲最愛的《紅樓夢》和丈夫賴雅的親筆籤名書。

       「更衣室裡除掛著的衣服外,地上堆滿了各色各樣的紙袋……她從來不用箱子,什麼都是臨時現買,一搬家就丟的丟了。她不用普通的女鞋,唯一常用的是膠底浴用拖鞋,買了好幾大包,全是新的,用髒就丟。」此外張愛玲生前在韓國城租了一個三英尺見方的小倉庫來擺東西,全用紙袋裝著。

       外界有人看到這些描述就覺得張愛玲晚年很悽涼。我覺得,只要張愛玲自己喜歡,何必要求她一定要住花園洋房,坐跑車、養番狗、吃鮑參翅、穿名牌時裝、攜高貴手袋、戴鑽戒、搞整容?就我所知,張愛玲在賴雅去世之後的感情生活應該是空白的。這也是無可厚非的,為什麼一定要她有個伴侶呢?沒有這些東西就一定很悽涼嗎?你可能有如此想法,但正如她那篇散文所說的,她要你「把我包括在外」。

       以我自己來說,最近作家陳玉慧發表了一篇文章回憶數年前上門來探訪我的事。她寫道 :「宋家現在是宋以朗一個人住,張愛玲的文件和書稿,全置於客廳一大桌上,再加上一牆壁張愛玲或有關張愛玲的著作,除此,沒有別的家具或裝飾。」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無妻無兒,家徒四壁很悽涼,反而這種生活我喜歡得很啊!

林式同給宋淇夫婦的張愛玲遺物清單。

       林式同將張愛玲家裡的物品歸類,分為九大塊 :一、銀行財務及稅務部分,需要讓律師處理,其結果將專函報告;二、家具,包括電視、燈桌、桌子等;三、衣服,包括化妝品等;四、來往信件,分為宋淇夫婦、親戚(姑姑與弟弟)與其他人的信件;五、作品手稿;六、身份證明,包括結婚證、公民證;七、隨身用品:眼鏡、假牙等;八、照片;九、書籍。

       他來信諮詢我父母需不需要將這些東西原封不動地運回香港。他說如果全部裝箱,需要讓海關檢查,並要本人到海關處領取。我父母回復他說,某些普通東西不需要,如桌子、梯子、電冰箱、電視機。最後林式同以海運方式寄了十四箱東西過來,包括書籍、照片、衣物、鞋子、手提包、假髮、毯子以及兩箱手稿。

張愛玲生前使用的毛毯,她去世時身下就墊著這床藍灰色毯子(其實是一張藍灰色的毯子在上面,三張棕色大毯子在下面)。

       1997年,我母親將一些手稿捐給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其中包括《同學少年都不賤》的手稿(2004年出版),《海上花》的英文譯本打字稿(後來由孔慧怡完成,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少帥》的英文打字稿(2014年9月中英對照版由臺灣皇冠出版),《中文翻譯:一個文化影響的媒介》的英文演講稿(已翻譯成中文,未發表)等。在1992年2月25日的信裡,張愛玲曾提及一份關於林彪的英文稿,但該稿不在遺物中,現在不知所蹤。

       當時我母親留下了張愛玲遺物中的一些手稿在家裡,不知它們可否出版。我母親去世後由我處理出版,包括《重訪邊城》(2008年),《異鄉記》(2010年),《雷峰塔》、《易經》的英文打字稿(後來由趙丕慧翻譯成中文,2010年出版)。這裡有一件軼事,當時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孫曉明找上門,要求閱讀《雷峰塔》、《易經》以完成他的碩士論文,結果我同意了。不幸張愛玲將兩份打字稿的封面掉亂,結果他2009年的論文《天才夢:張愛玲美國時期的生活與寫作初探》裡面的《雷峰塔》應該是《易經》,而《易經》則應該是《雷峰塔》。不過孫曉明還是第一個寫了有關這兩本書的人。

       林式同還去銀行把張愛玲的存款取出。張愛玲在美國有六個戶口,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林式同總共找到28107.71元美金。去銀行取錢並不是憑著一份所謂遺囑就可以拿到的,因為銀行不會根據一張紙而將戶口金額全數轉帳。林式同要經過洛杉磯市遺產承辦法庭辦理手續,需出示死亡證明、確認遺囑、確認遺囑執行人。完成後,法庭就會發指令給林式同去銀行取錢。外面有一些說法是,林式同沒通過法律途徑就把錢取出了,因此沒有法律效應。這種說法完全不可能,銀行不會隨便把錢給人,他們只服從法庭的指令。

       林式同先把張愛玲銀行的28000多元美金全數匯給我父母,並列出消費清單,包括黑箱車、冷藏、火葬、租船等花費,以及找遺產承辦法庭所用的律師費、所租單位的清潔費、搬運費、電話費、郵費、煤氣費、電費、把東西運回香港的運輸費等。林式同告知上述費用估計是11687.03美元,我父母隨後就把這筆費用匯還給他。張愛玲有28000多元美金的存款,當時美元兌港幣匯率是7.75左右,所以張愛玲死後共有20多萬港幣,這在當時不算多也不算少,網上有人說她生前窮得要拾紙皮來餬口,是無稽之談。

       沒過多久林式同也去世了。他的太太是日本人,患了老年痴呆症,忘記他是誰,讓他痛心,因此他寫了一本《你是誰啊!》。他寄了一份電腦列印本給我父母,應該沒有出版過。書的後語是 :「這是一個大時代的一對小夫妻的故事。這是個不能留學而留學,不願移民而移民,抗日而和日本人結婚,自認是中國人而不是中國人,要愛國而沒有國可愛的人,掙扎著度過了一生的故事。這故事由老人痴呆症的來臨而結束。它和每一對夫妻一樣,期間充滿了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我要補充的是,張愛玲究竟有多少錢。上面我們說美國銀行有28000多美元,扣除身後事費用後是17000美元左右。我手上有些張愛玲與我父母的通信,裡面有提及財務報告,我父親在香港幫張愛玲買了一些外幣或定期存款。哪個國家利息高而通貨膨脹低,賺的錢就比較多。我母親在香港以她自己的名義開了多個銀行戶口,其中一些是幫張愛玲管理的存款,但也有其他戶口是我父母、我三叔宋希與其他親朋戚友的。我不清楚哪些錢具體屬於哪個人,銀行也不會隨便給我詳細資料,因為他們不可以無故揭人隱私,就算是子女也不例外。

       這裡有一張紙條,日期是1996年12月18日,是我母親的筆跡,上面寫著張愛玲的英文名字E.Chang,計算「綠簿子」(銀行外幣存款)剩餘32萬多美元。這不是法律認可的證據,只是一張字條。按照當年的匯率,那大概是240萬港幣。如果張愛玲當年帶這筆存款回中國,就是個百萬富翁了。今天莫言拿到100萬美元的諾貝爾文學獎金,還會給人取笑他在北京買不起一套房子,但在1995年,240萬港幣在內地(或香港)不是一個小數目。

       說到這裡,大概已澄清了張愛玲晚年的經濟狀況。

       回看張愛玲的遺囑附信,大概意思就是把剩下來的錢給我父母用來照顧身體。他們兩個人給病魔折磨多年,醫藥費其實遠遠超過張愛玲剩下來的錢。現在我的雙親都已經去世了,那些版稅收入就另有用途。

       張愛玲在遺囑附信裡說要「請高手譯」她的作品,現在她的作品已經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波蘭文、捷克文、日文、韓文、越南文等。其實它們都是外國出版社自己找張愛玲的國際代理籤的合同,他們自己付翻譯費。有些張愛玲的英文作品翻譯成中文,如《雷峰塔》、《易經》、《少帥》,則用張愛玲的版稅入息來支付。

       香港大學張愛玲紀念獎學金從2009年開始,每年頒予一位從內地或臺灣來港、於香港大學修讀文學科及人文學科之本科在讀女學生5萬港幣,如今已經有三位大陸學生與一位臺灣學生受惠。當年香港大學的獎學金是張愛玲後來成為作家的重要因素,現在的獎學金得以幫助背景和張愛玲相似的女學生,我相信她會同意這種做法。

       張愛玲五年研究計劃由2011年開始,每年一屆,持續五屆,每屆將選出三至五個研究項目進行資助,論文與文字創作資助金額為五萬元人民幣,紀錄片為十萬元人民幣。三年來已經有十五人受惠。實行這個計劃,金錢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出版社[新經典文化、青馬(天津)文化、香港與臺灣的皇冠出版社]付出的人力,因為行政事務繁重。

       2010年是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香港浸會大學舉行了張愛玲國際學術研討會,差不多一百位學者參與,後來出版了論文集《張愛玲 :傳奇·性別·系譜》(林幸謙主編)。此外,浸會大學的紀念張愛玲系列活動頒出了首屆張愛玲繪畫獎,其中冠軍獎金為五萬港幣,後來出版了《印象·張愛玲》一書。以上活動用張愛玲的版稅入息支付。

       2010年,北大百年講堂舉行了「2010北京張愛玲紀念研討會」,各地學者聚首一堂,包括止庵、陳子善、蘇偉貞、郝譽翔、符立中、格非、馬家輝、吳福輝、楊聯芬等。以前試辦的張愛玲研討會都會碰到阻力而停止,所以這個會議是大陸的第一次張愛玲研討會,以後就應該容易得多了。這個會議也是用張愛玲的版稅入息支付,加上出版社的幫助。

       還有一件軼事。2010年張愛玲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時,我遇見一位以前的臺灣記者,她跟我道歉說:「不好意思,打攪你母親了,我曾在當年打電話給你母親詢問張愛玲死訊,我也知道這是非常心煩的。」我當時也不知道我母親心情如何,回來後看到她的日記才頓時明白。我母親聽見張愛玲逝世的噩耗,當天做了記錄:「1995年9月9日,中秋節,倒數661天。驚聞愛玲噩耗(孤寂中離開人世,是禍是福?),四十餘年舊事湧上心頭……整天電話不絕,煩愁到極點……總解不開生死之謎。」她在日記裡列了來電名單——鄭樹森、平鑫濤(數次)、《聯合報》陳××以及其他報界人士,「都想拿資料」。信中的「倒數661天」是指離香港回歸的日子。她「煩愁到極點」後,夜深去聽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enet)的歌劇《泰伊思》裡面的小提琴名曲Meditation來解壓,「動我心弦」。

《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宋以朗/著 陳曉勤/整理,花城出版社 2015年4月版。


TIPS

大時代·小團圓——《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新書發布會

時間:5月8日14: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季風書園(地鐵10號線上海圖書館站地下站廳層)

主講:宋以朗(宋淇之子、翻譯家、張愛玲文學遺產繼承人)、陳曉勤(前《南方都市報》記者、微信號「藝術維C」創辦人)

特邀嘉賓: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愛玲研究學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胡適的晚年生活如何?妻子江冬秀一句話道破真相
    「五四運動」後,他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並改變了他「20年不談政治,不幹政治」的態度。他不顧妻子江冬秀的勸阻,堅持從政。沒想到他的這一決定,也影響到了自己的晚年生活。1949年,是國內政治風雲大變的一年。58歲的胡適,既沒有選擇留在大陸,也沒有選擇奔赴臺灣,而是到美國生活。但他在美國的生活,卻有些悽慘。
  • 張愛玲不相信眼藥水
    張愛玲的小說裡,寫過很多亂世的男女,她看到他們的骨子裡。寫爭風吃醋,也非得打撈點透徹的悲涼,縱然是歡喜的故事,也是託著浮生的杯盤,盛滿盈盈淚光。 張愛玲字字都在說她最著名的那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所以她寫的那些人,都不是一目了然的。沒有大悲大喜,沒有完美結局,沒有童話,更無狗血。
  • 張愛玲的情緒命名
    假如母親能夠及時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同時對孩子內在的情緒進行描述梳理,幫孩子命名情緒,那麼當初那個驚駭到孩子——如惡魔一樣的事件就可以從孩子自身分離,成了一個可察覺可分析的事物。而孩子正是在一步步的對情緒的命名中,慢慢學會體察管理自己的情緒,並從其中獲得更大的自主與可控的心理能力。
  • 《半生緣》的人物年齡有漏洞,張愛玲的數學有點差
    她嫁給一個吃不飽餓不死的小白領,日子過得緊巴巴,顧太太依舊會不停生娃刷存在感。《半生緣》中有妙筆,曼楨曼璐都是女兒,兩姐妹後面,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這個兄弟姐妹組合,代表顧家不生男娃不回頭的堅定信念。張愛玲給了顧家五個孩子,這筆帳卻是糊塗帳。
  • 張愛玲的愛情故事……
    他對張愛玲的讚美多不勝數。如痴如醉地愛著張愛玲。哎,張愛玲啊!這個在她的作品中對愛情充滿悲觀情緒的女人,在她的文字間,把愛情形容的透透徹徹,明明白白,但,這一次,她也傻了一回!女人在第三者的角度總是可以把愛情分析透徹,但倘若自己之身其中,卻又總是犯迷糊!
  •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何止顧曼楨和張愛玲
    如果說張愛玲的母親是她前進路上的榜樣,張愛玲的姑姑則是她前進路上的動力和信仰。張茂淵是一位有著新潮思想和開闊眼界的知識女性,她也是現代人眼中頗為傳奇的一個人。她是民國最老的剩女,為了一見鍾情的初戀情人,整整等待了半個世紀。在她75歲高齡的時候,終於與78歲的李開弟結婚。
  • 經濟學是張愛玲小說的致命誘惑?
    張愛玲 圖源網絡職業經濟分析師20年前的今天,75歲的張愛玲被房東發現逝於美國洛杉磯的一家公寓裡。固然幸福的一生有多種詮釋的方式,但無親人收屍的下場肯定不屬於其中任何一種。「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臺詞就像在說張愛玲。去世時,張愛玲躺在房間裡唯一的一張行軍床上,家徒四壁。誰曾想,「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張愛玲崛起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少女得志,大紅大紫,風頭一時無兩。此後,城頭變幻大王旗,謳歌者前僕後繼。
  • 民國鄙視鏈:楊絳嫌張愛玲醜,張愛玲瞧冰心做作,冰心諷林徽因綠茶
    楊絳從小生活在一個書香門第,接受著先進的教育,生活極其幸福,相比之下,同時期的另一名才女張愛玲就不同了。張愛玲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不幸運的。早年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去往歐洲遊學,張愛玲便跟著自己的姨奶奶生活,雖然姨奶奶對自己也算不錯,但終究是寄人籬下的。之後,由於父母感情不和,終於協議離婚。
  •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張愛玲,出名很趁早,可遠觀卻不可近交
    有人說,是因為她買不起去倫敦的機票,可是,她能把稿費都給胡蘭成,為了賴雅寫作到眼睛充血,就不能為了母親籌到一張機票嗎?張愛玲的高傲和傲慢,最終讓她錯失見母親的最後一面,也成為她最後的遺憾。對於張愛玲的弟弟,或許她的內心並無感情,甚至還有點恨意。她痛恨弟弟的懦弱,也不願意給弟弟一丁點的幫助,哪怕她有這個能力。在她收到弟弟的信的時候,她只一味哭窮,分文不給,更不願意問問弟弟過得如何。
  • 張愛玲著作《紅玫瑰與白玫瑰》
    張愛玲四歲那年,母親憑藉小姑子去歐洲留學的監護人身份離開了她。在家庭與獨立之間,母親選擇了後者。此後,母親斷斷續續地回國,住上一陣子,又因為忍受不了墮落的風氣而離開,終於在某天,徹底地與這個家劃清了界限。張愛玲的童年過得不幸福。她沒有一個正派而果斷的父親,又缺乏能給予她情感支撐的母親。
  • 張愛玲與李鴻章到底是什麼樣的血緣關係
    胡蘭成說:「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看她的文章,只覺她什麼都曉得,其實她卻世事經歷得很少,但是這個時代的一切自會來與她有交涉,好像『花來衫裡,影落池中』。」其實,張愛玲的故事遠比她的小說瑣細、繁麗、複雜得多。
  • 哥倫杯: 百萬富翁不敵曼特寧獨立 終場比分2:1
    哥倫杯: 曼特寧獨立 VS 百萬富翁足球賽場回放: 上半場開始。第14分鐘,主隊 曼特寧獨立第1個角球。第15分鐘,主隊曼特寧獨立第2個角球。第22分鐘,客隊 百萬富翁第1個角球。第25分鐘,客隊百萬富翁第2個角球。第25分鐘,客隊百萬富翁黃牌。第27分鐘,主隊曼特寧獨立第3個角球。第28分鐘,主隊曼特寧獨立進球,主隊曼特寧獨立1:0客隊百萬富翁。
  • 在德國譯介《色戒》,張愛玲真的「幾乎不能被翻譯」嗎?
    張愛玲擅用場景,以女人的衣著服飾,麻將桌上的對白,吃的飯館,點的菜……種種小事件小節目,來渲染當時底層下洶湧的暗潮,營造充滿張力的氣氛。可以說每一個字,每一個辭句都別具用心。在翻譯的時候直須步步為營,一點不容疏忽。譬如:幾位日據下汪政權官太太們穿的「一口鐘」,其實就是當時重慶國民政府蔣氏夫婦愛穿的大氅。她們喜歡去吃飯的館子叫「蜀腴」,最後文末要去的地方仍是「蜀腴」。
  • 孔雀藍 紅玫瑰 白玫瑰:張愛玲如何以色傳情?
    正如她在《天才夢》中所說的那樣:「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因此,在張愛玲的筆下,可以說「一切色彩語皆情語」。說起張愛玲,不得不提孔雀藍。據說孔雀藍是張愛玲的最愛。1988年,臺灣有個叫戴文採的記者,為搜集張愛玲的信息,在張愛玲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竟然跟蹤到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的居住地,潛入張愛玲的隔壁。
  • 張愛玲最經典的10句話: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
    ——張愛玲 《花凋》    3、沒有一個女子,是因為她的靈魂美麗而被愛的。——張愛玲  4、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或許不在我身邊。——張愛玲    5、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張愛玲  6、這樣看起來,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為可羨了。
  • 張愛玲《紅玫瑰與才白玫瑰》
    難怪都說人的心裡都有一個角落留給另一個人。抄寫完後,我的感覺就是我對這個故事不知道,想深入的看看這個故事究竟講的是什麼,人物關係。還有從整篇對振保的描述上,看到他侍奉母親,提拔兄弟,對待 朋友義氣克己,覺得挺不錯一人啊,而且還出了洋 ,赤手空拳打下天下,怎麼一般富貴閒人與文藝青年雖然笑他俗卻不嫌棄他?真是搞不懂,這還要嫌棄?
  • 「愛情中,誰先動心誰痛苦」張愛玲這本小說,刻畫的淋漓盡致
    其實不是白流蘇摸不透,而是她低估了範柳原愛一個人的程度,與我們所有人一樣被張愛玲的判詞給蒙了眼。範柳原更渴望白流蘇在精神層面同他站在一個高度上,而不僅僅是為了經濟上的安全或者肉體上的滿足。 所以他向她說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 新版「半生緣」,張愛玲看了都要被氣活
    張愛玲曾經給夏志清寫信,將來《半生緣》影視化,建議曼楨曼璐由同一人飾演。 而《情深緣起》顯然是按照相反情況來找的演員。劉嘉玲52歲,蔣欣34歲。兩個人從無數個方向對比都不像雙生花。
  • 百萬富翁前妻俱樂部英國開張
    《每日快報》26日報導,英國第一家「百萬富翁前妻俱樂部」將於今年7月隆重開張。凡是有幸成為該俱樂部會員的女士,將享受從心理輔導到生活指南一系列無微不至的至尊服務。  據報導,在當今英國社會生活著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她們終日無所事事,卻為如何花掉自己帳戶上的百萬存款而愁腸百結,她們有著一個優雅的綽號———「百萬富翁前妻」。
  • 張愛玲《半生緣》:相戀14年,為何只換來一句「我們回不去了」
    小飯館裡,曼幀用顫抖的聲音道:「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可不是回不去了麼?14年的光景,多少人事的變遷!再次重逢,卻也只能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便是張愛玲長篇小說《半生緣》中男女主人公的結局。沈世鈞本與顧曼楨相愛,卻娶了嫂嫂的表妹石翠芝,顧曼幀也被迫嫁給了姐夫祝鴻才。最終導致沈顧兩人的感情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