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情緒命名

2020-12-04 知愈心理

對情緒命名,是諮詢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操作技術。對許多來訪者而言,當他們暴起的情感亂作一團麻的時候,完全如孩子一般的無助,因為他們除了有強烈的軀體反應——頭腦憤怒如高壓鍋哀傷似蛛絲纏繞,剩下的他們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很多來訪者是無法對自己的情緒命名的。

其實這項功能應該是在小的時候,就由父母完成。比如孩子被開水燙了之後,極大的驚駭,孩子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如果不進行處理這將形成了一個創傷。而如果這個時候媽媽能夠對孩子進行安撫慰藉,告訴孩子,「奧,寶寶被燙了,現在很疼,剛才燙你的是開水,現在你心理一定很難過很害怕」。假如母親能夠及時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同時對孩子內在的情緒進行描述梳理,幫孩子命名情緒,那麼當初那個驚駭到孩子——如惡魔一樣的事件就可以從孩子自身分離,成了一個可察覺可分析的事物。而孩子正是在一步步的對情緒的命名中,慢慢學會體察管理自己的情緒,並從其中獲得更大的自主與可控的心理能力。

我們在小的時候未能有如此的幸運,由於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子女,直到十多二十歲,自己的情緒還是一片混沌。生氣的時候幾乎要爆炸、哀傷的時候只會嚎啕大哭,發生了什麼一片茫然,活的幾乎像個野人一樣。——其實現在很多年輕的來訪者也是這樣,他們大多遭遇精神危機是在24、5歲,之前還在家庭、學校不需要面對社會這麼多的情感刺激,尚可自保,可是一進入社會之後,那些暴起的情緒令他們自己手足無措。有的時候只能搓頭撓臉,面紅耳刺,輔以身體語言,因為描述自己的情感對他們而言是如此的困難。

我遇到張愛玲的書,是在19、20歲,當時偶爾從書架中抽出來,便驚為天人。從來沒有看到一位女性,可以如此細膩而精確地去描述情感,各種詞語用的信手拈來、餘韻悠長,加之佐以意像,真是極好的情感命名的教科書。

其實張愛玲本身便命運多舛、情緒極易高低起伏,太過細膩敏感之後,如果自己不能加以傾訴整理,很難說她會不會瘋,及至晚年的張愛玲,還被想像中的跳蚤所困,搬了180次家,若果她不是一位能傾瀉於文字的作家的話,命運堪輿。

但沒辦法,這實在是人類的悲哀,人類的一生就是和自己的內在搏鬥糾纏的一生,特別如張愛玲如此冰雪聰明之人,你讓她活得傻一點糊塗一點幾乎不可能。

記得讀的第一篇張愛玲的小說是《傾城之戀》,滿腹心機的白流蘇希望能名正言順的嫁給富二代範柳原,讓自己在佝僂不堪的生活中找一點點尊嚴的所在,只是這一切對於兩個——在人世歷練得如此精刮上算的人幾乎不可能。於是在文中開頭,便出現了白流蘇被家人嫌棄詬病的很現實的一幕。

這其中有這些描寫——白流蘇坐在屋子的一角,慢條斯理繡著一雙拖鞋,方才三爺四爺一遞一聲說話,彷佛是沒有她發言的餘地,這時她便淡淡的道:「離過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婦,讓人家笑掉了牙齒」!

」她若無其事地繼續做她的鞋子,可是手指頭上直冒冷汗,針澀了,再也拔不過去。流蘇氣得渾身亂顫,把一隻鏽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頷,下頷抖得彷佛要落下來……

流蘇聽她母親這話風,一味的避重就輕,自己覺得好沒意思,只得一言不發。

她在她母親床前悽悽涼涼跪著,把手裡的鏽花鞋幫子緊緊按在心口上,戳在鞋上的一枚針,扎了手也不覺得疼,小聲道:「這屋子裡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她的聲音灰暗而輕飄,像斷斷續續的塵灰吊子。彷佛做夢似的,滿頭滿臉都掛著塵灰吊子,迷迷糊糊向前一撲。

——從對白流蘇的描寫出,我們看出她在當時情景下,情感的起承轉合,作為一個離婚之後在娘家居住的棄婦,雖然把自己所有的財產奉上,仍日日遭受心理虐待。這一段中,白流蘇從開始被人譏諷之後強作鎮定的「淡淡」,到假裝自己很強大的「若無其事」,及至後來的「氣的渾身亂顫」,到尋求母親幫助的未果的「好沒意思悻悻然」,以及絕望的內心「灰暗而輕飄」,和不知如何是好的「迷迷糊糊」,這些對白流蘇內心世界如此精確的描述,讓讀者第一時間了解了——白流蘇是怎樣的一個女人,以及她為什麼會在日後充滿心機誘捕範柳原的原因。

而在尋求母親理解未果之後,文中呈現出了白流蘇的這一意象——「恍惚又是多年前,她還只十來歲的時候,看了戲出來,在傾盆大雨中和家裡人擠散了。她獨自站在人行道上,瞪著眼看人,人也瞪著眼看她,隔著雨淋淋的車窗,隔著一層層無形的玻璃罩──無數的陌生人。人人都關在他們自己的小世界裡,她撞破了頭也撞不進去。她似乎是魔住了。忽然聽見背後有腳步聲,猜著是她母親來了,便竭力定了一定神,不言語。她所祈求的母親與她真正的母親根本是兩個人」。

——「人人都關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她撞破頭也裝不進去,她似乎是魔住了」。這完全就是一個從小就沒有被共情到的孩子的意象,只能為了生存,一個人殫精竭慮的砸破腦袋的想辦法,別人的世界,她討好委屈曲意逢迎之後,依然無法進入。她和人們的世界,如同隔著一個玻璃罩。這對於當下許多尋求心理諮詢的年輕人,或者是描述其內心狀態的非常完美的一段著述了,渴望與人連結,卻因為從小的荒涼,導致自己的世界沒有人,而自己也顯得如此的怪誕,如同隔著玻璃罩被人審視宣判的赤裸、羞恥、茫然。

——「而她所祈求的母親和她真正的母親根本是兩個人」。這更是對白流蘇命運的最關鍵的解讀的一筆,一個並沒有得到母愛的人,將會用假我支撐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生存乞食,並且由於自己從未被共情過她也必將冷酷地對待這個世界。

實際上,張愛玲與自己母親的關係頗有白流蘇與其母親之間的模板。在青年時期,一次被母親弄的情緒很糟糕之後,張愛玲對自己的描述是——「我覺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著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因於過度的自誇與自鄙。」這短短幾十個字中,赤裸裸的、被被裁判的、惶惑的未成年的、過度的自誇和自鄙,一種尋找和母親的連接失敗後,內心脆弱哀絕同時又極度羞恥的感受迎面撲來。張愛玲對自己的內心描摹得如此精確,令人嘆為觀止。

張愛玲除了能很好的捕捉、放大、顯微鏡一般高清的刻畫情緒之外,她對於意境的感受、渲染與把握也非常的精純,這其中形成了很多意象性的文字,亦是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我們經常需要用到的。

其中最直接的一個意象就是《紅玫瑰與白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另有在《傾城之戀》中對於腐朽的大家族的一段描寫——「這裡,青春是不希罕的。他們有的是青春──孩子一個個的被生出來,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紅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來,眼睛鈍了,人鈍了,下一代又生出來了。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紅灑金的輝煌的背景裡去,一點一點的淡金便是從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通過新的與舊的,明亮的與鈍的,朱紅灑金與怯怯的眼睛,這些鮮明對比的意象性的文字,讓人們深切的感受到大家族中生命的沉寂與腐爛的味道,以及一代一代被迫犧牲的人們。

而在《紅玫瑰與白玫瑰》男女主角偷情之後的一段描述,「嬌蕊的床太講究了,振保睡不慣那樣厚的褥子,早起還有暈床的感覺,梳頭髮的時候他在頭髮裡發現一彎剪下來的指甲,小紅月牙,因為她養著長指甲,把他劃傷了,昨天他朦朧睡去的時候看見她坐在床頭剪指甲。昨天晚上忘了看看有月亮沒有,應當是紅色的月牙」。

紅色的月牙和王嬌蕊的紅指甲混為一體,首尾相應,已經展現出了這段感情中的貪戀、旖旎、欲望、華而不實以及永遠不會落到實處的荒誕悽涼。

張愛玲在大陸重新走紅是90年代初期,為什麼會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我也曾經暗自思忖。我以為,或者張愛玲與我們這批70後出生90年代初出社會的女孩子有很多相同的心理背景。一方面是一個全新的,未曾有任何歷史經驗可以借鑑的新時代,比如20年代的上海,西方文化進入,舊王朝與新思想的博弈,各式人物充斥其中、各個階層重新洗牌,而90年代初期,正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波浪潮,一切新的多元的價值觀充斥其中,人們已經和舊有的文化語境斷裂,又沒有可遵循的新的人生經驗,自然是極度的惶惑和焦慮。

另外還有同是女性,步入社會之後,單憑一己之力,來到了一個貌似擁有一切可能、實則處處都充滿壓抑和限制的男權社會,其中的焦慮不安危險感以及由此所蔓延彌散的幻想也都如此的貼近貼切,這大概也是張愛玲能如此走進我以及我們這一代女性的原因吧。

真正做到接納孩子的一切

就是陪伴他體驗生命中的每一種情緒

再教會TA給每一個情緒畫上標籤

你,我,共勉!

本文系知愈心聲特約心理諮詢師周弗逸老師原創,轉載請私信溝通!

相關焦點

  • 張愛玲的愛情故事……
    他對張愛玲的讚美多不勝數。如痴如醉地愛著張愛玲。哎,張愛玲啊!這個在她的作品中對愛情充滿悲觀情緒的女人,在她的文字間,把愛情形容的透透徹徹,明明白白,但,這一次,她也傻了一回!女人在第三者的角度總是可以把愛情分析透徹,但倘若自己之身其中,卻又總是犯迷糊!
  • 民國鄙視鏈:楊絳嫌張愛玲醜,張愛玲瞧冰心做作,冰心諷林徽因綠茶
    說起民國時期有名的才女,我們很容易便能想到楊絳、張愛玲、冰心以及林徽因等人。但這幾個才女之間的相處並不和諧。與我們以為的才女之間惺惺相惜不同,這幾位才女之間形成了一條民國時期的鄙視鏈:楊絳嫌張愛玲醜,張愛玲瞧冰心做作,冰心諷刺林徽因綠茶。
  • 張愛玲不相信眼藥水
    正如48集電視劇《情深緣起》的導演此生無法懂得1942年的張愛玲。 張迷——不是張一山的張迷——也萬萬沒想到,有一天要看到這樣的張愛玲。 張一山,劉嘉玲。相差27歲,並未交集的兩個演員,在2020年底的爛劇歡樂匯,跨越南北,意外聚首。
  • 張愛玲著作《紅玫瑰與白玫瑰》
    這段膾炙人口的開場白,出自張愛玲的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這是讀書貓推薦的第226本書《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 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主人公振保與兩個女人之間的故事,細膩又僥倖,充滿了無辜的人情。而讀懂了張愛玲的生平,就更能讀懂那份薄涼。1920年,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家世顯赫。
  • 經濟學是張愛玲小說的致命誘惑?
    「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臺詞就像在說張愛玲。去世時,張愛玲躺在房間裡唯一的一張行軍床上,家徒四壁。誰曾想,「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張愛玲崛起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少女得志,大紅大紫,風頭一時無兩。此後,城頭變幻大王旗,謳歌者前僕後繼。而張愛玲不講政治,只談風月,反而奠定了「獨孤求敗」的江湖地位,經世不倒。
  • 張愛玲與李鴻章到底是什麼樣的血緣關係
    【東音社按】關於張愛玲與李鴻章的血緣關係,坊間傳說很多。傳記作家王臣在其著作《願此生歲月靜好:張愛玲傳》中做了考證性描述。本文整理自該書,經東方出版社授權發布。講說張愛玲,不得不追溯至李鴻章的時年。從那時起,張愛玲的故事便已開始在歷史塵埃中悄然醞釀。往事年深,仿佛是遙不可及的事。張愛玲的身世,向來為世人著迷。她出身簪纓世家,即便她本身並不在意,可世人皆知,她祖上是榮耀大清的肱骨重臣。
  • 詩詞丨當李清照遇見張愛玲,一個驚豔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
    李清照與張愛玲便是如此,即使相隔千年,彼此間相同的才情,相同的薄涼,甚至連情感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讓無數人為之驚嘆。李清照,一位「千古第一才女」。明明有著公主的命,卻活得像個戰士;張愛玲,一位「民國曠世才女」。明明有著至高無上的才情,卻用盔甲將自己包圍。當兩位靈魂相似的人相遇,便是人間最美妙的碰撞,一個溫柔了時光,一個驚豔了歲月!
  • 為情緒命名:這500種情緒你了解多少?
    認知情緒,首先需要給情緒命名。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裡,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重要。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兒童也需要藉此得出他內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怎樣幫助兒童認知情緒並使其情緒成長、成熟呢?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使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而不是一生滯留和壓抑在自己的情緒迷茫之中。
  • 張愛玲《紅玫瑰與才白玫瑰》
    我漸漸地體會到了張愛玲的風格,見諒我文筆真差,有些表達不出心中所想,記得我曾經讀過她的小說,但是我看了幾篇就不看了,因為全是悲劇收場,讀的我很壓抑,今天看來,張愛玲似乎是在闡述當時時代背景下女性的悲哀,想想,她曾經的作品大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女人那掙扎的生活。
  • 張愛玲是比喻句高手:善用"通感" 認為音符有顏色
    張愛玲是比喻句高手:善用"通感" 認為音符有顏色   通感和類比是近親,納博科夫和張愛玲都是比喻句高手  但是有些天才藝術家,他們確實在混沌的潛意識裡,就把這個技術完成了,比如張愛玲,她就覺得音符是有顏色的,越往高音處越淺淡,越明亮,桃紅這個顏色是香的,又有什麼字形,看上去就髒相,不乾淨。法蘭西這三個字是潮溼多雨的,英格蘭就清爽潔淨。
  • 張愛玲晚年的經濟狀況:並不窘迫,可以說是百萬富翁
    張愛玲去世後,她的遺產由好友宋淇夫婦保管,宋氏夫婦去世後,他們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的遺產繼承人。過去幾年,在宋以朗的幫助下,張愛玲的遺稿逐漸出版,《小團圓》、《雷鋒塔》、《易經》……而在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書信中,我們慢慢了解了晚年張愛玲的美國生活。       最近,宋以朗整理出版了《宋家客廳》一書,細說父母與文壇好友的交往,其中自不會少了張愛玲。
  • 孔雀藍 紅玫瑰 白玫瑰:張愛玲如何以色傳情?
    正如她在《天才夢》中所說的那樣:「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因此,在張愛玲的筆下,可以說「一切色彩語皆情語」。說起張愛玲,不得不提孔雀藍。據說孔雀藍是張愛玲的最愛。1988年,臺灣有個叫戴文採的記者,為搜集張愛玲的信息,在張愛玲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竟然跟蹤到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的居住地,潛入張愛玲的隔壁。
  • 紀念張愛玲逝世20周年:她的故事在電影裡永恆
    共2對於張愛玲來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子。對於電影圈來說,張愛玲是永遠也演繹不完的傳奇。    張愛玲一生身世悽涼,愛情悽苦,筆下的文字也在書寫著那個時代的蒼涼。但是深得電影圈導演們的鐘愛。
  • 新版「半生緣」,張愛玲看了都要被氣活
    最近新上的劇《情深緣起》,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主演是劉嘉玲、鄭元暢、蔣欣、郭曉東。 張愛玲曾經給夏志清寫信,將來《半生緣》影視化,建議曼楨曼璐由同一人飾演。 而《情深緣起》顯然是按照相反情況來找的演員。劉嘉玲52歲,蔣欣34歲。兩個人從無數個方向對比都不像雙生花。
  • 三毛的名句,張愛玲名句,林徽因的名句,才女名言,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三毛、張愛玲、林徽因作品中的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三毛,,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人情冷暖正如花開花謝,不如將這種現象,想成一種必然的季節。
  • 在德國譯介《色戒》,張愛玲真的「幾乎不能被翻譯」嗎?
    所以報載李安將拍攝張愛玲的《色·戒》之後,影片尚未殺青,尚未推出,尚未造成轟動之前,出版社已經籌劃要翻譯印行《色·戒》了。社方外國文學的負責人茉尼卡·柏斯(Monika Boese)在我們會晤時告訴我:她細讀了市面上買得到的一兩篇德譯和幾種英譯張愛玲作品,覺得應該把張愛玲的小說作系列推出,並且重新德譯。她說:張愛玲的著作值得鄭重介紹給讀者。因為: 「它們是文學!」
  • 從張愛玲《茉莉香片》,聊聊「天才作家」的寫作藝術和悲美人性
    張愛玲在小說、散文和劇評領域都有涉及,尤以小說成就最高,「張愛玲體」小說遠超同時代作品。她在小說選材立意、人物塑造和語言技巧等無不彰顯獨特魅力,她沒有任何流派,卻獨樹一幟,為中國小說史做出獨特貢獻。《茉莉香片》是張愛玲的一部經典中篇。
  • 《半生緣》的人物年齡有漏洞,張愛玲的數學有點差
    張愛玲給顧家生了太多孩子,因為年齡原因,成為小說的漏洞。顧爹是個致富能力欠缺的小職員,生那麼多孩子,極有可能因為對自身馭夫術極為自信的顧太太。張愛玲正視了原生家庭的困境,卻沒能解決這個困境。或許有人說,張愛玲是小說家,只負責講好故事,對數字不敏感,不應該拿曼楨弟弟妹妹的年齡質疑小說的合理性。我也曾這樣安慰過自己。看過《十八春》後,我意識到這是自欺欺人。
  • 深度解讀《紅玫瑰與白玫瑰》:時代女性的不幸與悲哀,包括張愛玲
    沒有讀過張愛玲,你也一定讀過這句話,來自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出生於1920年,家庭條件優渥,4歲便開始接受私塾教育,8歲開始學習鋼琴、繪畫和英文,並開始閱讀《西遊記》等古典名著。這不禁讓我回想起自己8歲逃課的場景。
  •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何止顧曼楨和張愛玲
    與姑姑純潔的愛情相比,張愛玲的愛情轟轟烈烈,卻不被人祝福。恰是這段愛情,為張愛玲接下來的生活蒙上了政治的色彩。因為她愛戀的對象不是別人,恰是「漢奸」胡蘭成。 一見鍾情的勝利總會讓人產生短暫的幸福。胡蘭成是多麼世故的一個人,卻偏偏被張愛玲的純粹所吸引,張愛玲是多麼驕傲的一個人,卻偏偏被胡蘭成的成熟所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