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是比喻句高手:善用"通感" 認為音符有顏色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張愛玲是比喻句高手:善用"通感" 認為音符有顏色

  看麥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有一些零碎的細節頗有趣味,是關乎通感。主角克萊夫是個音樂家,他的腦海裡常常有起伏的旋律,但是注意!麥克尤恩都是直接用視覺印象來析出這些樂符的。「這正是克萊夫為短笛所譜寫的一組轉音啊,音樂展現在他面前,那是一段展開的梯子,從閣樓的地板或屋頂的活門滑行著降落下來,他聽到了,捕捉到了,一路下滑的音階」。「那是樂章結束前的過渡,它是一段古老破舊的臺階,逐漸把人引向桃源。」

  通感使很多信息的傳遞非常結實高效

  在麥克尤恩的短篇裡,也有這樣的用語習慣,比如《夏日的最後一天》裡,他老說珍妮是粉紅色的,我的印象裡,珍妮就是一個胖胖的,憨拙的,內心柔軟,孩子氣的粉紅色女人。顏色真是很有種隱性的說服力,比如《安娜·卡列尼娜》裡,稚氣清淺的吉蒂就是粉紅衣服,結果在舞會上輸給了黑色包裹的安娜。通感使很多信息的傳遞非常結實高效,比如《阿姆斯特丹》裡,克萊夫老是「看見」然後又錯失他的音符,這使人覺得,這個音樂家是非常忘我地在投入一項工作中,而且他的狀態很枯竭,焦灼,不安……麥克尤恩的文字總是很有鏡頭感。

  文學領域中的通感,錢鍾書先生曾下過一個定義:「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動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

  我們常可以看到所謂通感,或者說移覺。它有時是一種流麗的修辭技術,中國古代詩詞裡就常常有「寂寞沙洲冷」「豔靜如籠月,香寒未逐風」「風隨柳轉聲皆綠」這樣的句子,直接把官能打通,互相置換,如將嗅覺兌換成溫度,顏色換算成情緒值,剔除過渡的闡述性段落,造成動態的心理起伏。比如「風來花底鳥語香」。這個句子非常不講理,但是嬌媚動人。

  通感和類比是近親,納博科夫和張愛玲都是比喻句高手

  但是有些天才藝術家,他們確實在混沌的潛意識裡,就把這個技術完成了,比如張愛玲,她就覺得音符是有顏色的,越往高音處越淺淡,越明亮,桃紅這個顏色是香的,又有什麼字形,看上去就髒相,不乾淨。法蘭西這三個字是潮溼多雨的,英格蘭就清爽潔淨。這是一種直覺力,不是可以人工複製的,後來學張的人,比如須蘭(包括胡蘭成)他們,都在仿這個技術,《黃金牡丹》裡,那些大段的主觀移覺,只讓人覺得笨重累贅,務虛過度,虛弱的好像一陣穿堂風,沒有實意得支撐。潔塵的通感還比較節制「黑是一隻獸」「紅是最輕和最重的顏色」。

  女人的思路比較感性,麥卡勒斯筆下的少女米克,躲在鄰居屋簷下偷聽交響樂,她說「第二樂章是黑色的」,杜拉斯寫她媽媽為無聲電影彈琴配樂,說那聲音是「翻滾的一鍋熱粥」……人物內心的心潮起落,立時自現。

  納博科夫的訪談錄裡,也提到過「V是蒼白的,略帶透明的粉色,N是灰黃色,我妻子也能從字母中看出顏色,後來我們發現,我十歲的兒子也能。有次我們列出字母表,發現,有一個字母,我看見的是粉色,我妻子是藍色,我兒子看見的是紫色」——紫色是藍加粉的調和色,如果這個橋段不是納博科夫的戲說,那就說明通感是有生理遺傳力的。通感和類比是近親,因為這個先天敏感度優勢吧,納博科夫和張愛玲都是比喻句高手。

  有人的文字是視覺型的,有人的是聽覺型的

  有一次朋友寫「有人的文字是視覺型的,善於場面的描述和調度。有人是聽覺型的,文字情緒裡的變化如同音樂」。大概是篇幅不夠,朋友沒有把這個話題打開寫。這句話讓我思籌了很久。

  偏視覺型的作家,例子確實很多,比如納博科夫,他幼時隨多布任斯基學畫,這位畫家之於彼得堡,猶如卡納萊託之於威尼斯,他長於精確的線條素描,而不是印象派那種大寫意式的表達,這正合了納博科夫的胃口,這個觀察訓練,沒有讓納博科夫成為畫家,但是卻造就了他精細的寫實功夫。看納博科夫的小說,那種工筆的視覺效果,無論描繪人物還是景色,落筆都是非常鮮明的。另外隨手可舉的,還有黑塞,他定居瑞士後的隨筆集《堤契諾之歌》,就是密布著甜美的景語,黑塞的畫也很優美。還有丘彥明,她辭職後去歐洲學畫,她的田園隨筆,畫面感很強。

  音樂型的,村上春樹,他酷愛爵士樂,「追蹤著這栩栩如生的記憶,青豆腦中像背景音樂似的,朗朗地鳴響起雅納切克《小交響曲》的管弦樂那節慶般的齊奏。她的手輕柔地撫過大冢環軀體上的凹陷。」麥卡勒斯也是一個,在立志成為作家之前,她是被家人視作音樂天才的。一直到因為多病,不能完成鋼琴家的舞臺表演任務,只好中止。她用貝多芬來描述心懷壯志的少女米克,「音樂的開頭像天平,從一頭搖晃到另外一頭,像上帝在黑夜裡走路。這是她,米克,在熱辣辣的陽光下,在黑暗中,充滿野心和計劃,這音樂就是她!」——讀以上兩段文字時,心裡是一定要配樂的,才能把情緒流合上。另外還有一個是米蘭·昆德拉,他是用編曲結構來安排小說的。劉索拉也做過類似的嘗試。 ■黎戈/文

相關焦點

  • 那些美到爆的比喻句,都是怎麼寫出來的?
    錢鍾書本身就是比喻的高手,他認為,善不善打比喻是衡量一個文學家的標準。對於習作者而言,寫出一個比喻句不難,但寫好一個比喻句非常難。可以說,經典的比喻句,是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深邃哲思的凝結。下面我們從大師們所寫的比喻句中尋找一些竅門。一、用心觀察,充分感味藝術來源於生活,比喻亦是。用心觀察生活,細緻深入的感味所見所聞的細枝末節,是寫好比喻句的根本前提。
  • 世界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可以看到詞語的顏色
    但19世紀的科學界和醫學界對此的理解還是有限的,許多通感者也因為擔心自己會被當做奇怪的人,而不願意公開自己的情況。有些甚至還會被診斷為精神分裂,因為他們的症狀很容易被當做妄想和幻覺。當然還有一些臨床醫生是不承認通感的存在的,他們認為患者所說的「音樂是紅色的」只是一種誇張的比喻。
  • 孩子不會寫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來看看這些例句以後碰到不用怕了
    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很多同學可能叫他們區分的時候會,叫他們找出來誰比喻成誰也會...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分為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係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例句:1、太陽西沉,天空出現粉紅的綢絲緞,那是晚霞。
  • 通感症對人體有危害嗎?通感症與幻覺有什麼區別?
    通感症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精神類病症,雖然是一種病症,但是對於人體並不會產生什麼危害,通感症主要表現在聽到的聲音或者看到的東西是有形狀有顏色,更加具象化一點,這個能力普通人是沒有的,但通感症不是幻覺,更像是一種特殊的「超能力」。
  • 孔雀藍 紅玫瑰 白玫瑰:張愛玲如何以色傳情?
    正如她在《天才夢》中所說的那樣:「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因此,在張愛玲的筆下,可以說「一切色彩語皆情語」。說起張愛玲,不得不提孔雀藍。據說孔雀藍是張愛玲的最愛。1988年,臺灣有個叫戴文採的記者,為搜集張愛玲的信息,在張愛玲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竟然跟蹤到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的居住地,潛入張愛玲的隔壁。
  • 紅樓夢那些顏色詞,秋香色?月白色?大紅猩猩氈和猩猩有啥關係?
    所以,這秋香色到底是什麼顏色呢?其實,秋香色是中國傳統色彩名詞,古代畫家畫畫時,是這樣調秋香色的:八分藤黃,二分黑色,所以秋香色有點像淺橄欖色,呈現黃綠色調,隨調配比例而顏色有所區別。這種顏色為什麼叫秋香色呢?
  • 從張愛玲《茉莉香片》,聊聊「天才作家」的寫作藝術和悲美人性
    張愛玲用華美悲涼的語言風格,詮釋了主人公聶傳慶在原生家庭荼毒下扭曲與陰暗的人性,我們來看看張愛玲語言「華美風」與性格「扭曲風」的交織。3、語言風格獨特:用比喻手法來描摹張愛玲擅長運用比喻來描摹人物的生存狀態,且華美神秀,耐心尋味。如《茉莉香片》中對聶傳慶母親馮碧落婚後生活的描摹最為典型,恰當好處地運用了比喻,別具一格,極為傳神。
  • 小學語文:比喻句摘抄大全,寫作文的絕佳素材!收藏好
    句子分為很多種類,有排比句,有擬人句,有比喻句,每一樣句子都有不一樣的用處,學生們要做的,就是將他們靈活運用起來,為自己的作文增添顏色。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則是比喻句。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教育我們比喻句要有本體、喻體、比喻詞,明喻暗喻咱們就先不說了,小朋友只接觸到明喻,什麼「貓的眼睛好像寶石一樣」「天上的白雲好像棉花糖」這種。然後是要兩樣不同類別的東西。再然後是要相似。這是很簡單的,學生們要理解起來十分輕鬆,但是,理解是一回事,自己寫的時候又是一回事。
  • 語文積累|小學語文1-6年級192個比喻句和擬人句匯總!真的太贊了!
    原標題:語文積累|小學語文1-6年級192個比喻句和擬人句匯總!真的太贊了! 小學語文中比喻句和擬人句是常考的知識點,現整理小學語文1-6年級192個比喻句和擬人句匯總,快說給孩子聽吧!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
    當然也會有一些等待是在和幻滅苦苦做著抗爭,經過漫長的等待,用時間等來光明。7.人們說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認為是他們自己使生命那樣短促的。由於他們不善於利用生命,所以他們反過來抱怨說時間過得太快;可是我認為,就他們那種生活來說,時間倒是過得太慢了。
  • 英語裡帶貓的比喻句,有意思!
    不管是在哪種文化裡,比喻句都是非常常用的,因為比喻句形象生動、風趣幽默。英語裡也有很多比喻,特別是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帶有「貓咪」的比喻句!這句英語諺語由來已久,還有一種說法是like a cat on hot tin roof,即「像熱鐵皮屋頂的貓」,因為貓咪在熱鐵皮屋頂和熱磚上無法立足,會驚慌失措,所以人們就用這個短語來比喻「局促不安」。例如:He looked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in the wedding. What was wrong with him? 他在婚禮上坐立不安,他到底怎麼了?
  • 語文課上讓學生說個比喻句,她脫口而出:「我長得像我媽媽」
    這句話是不是比喻句呢?其他同學的反應已經告訴了我,並不是。那麼,正常的比喻句是什麼樣的?課下我問了一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她脫口而出幾個句子:大象耳朵像個扇子。大象的腿像個柱子,大象的身體像堵牆……這孩子是和大象過不去了,但是她說的這幾個都是正常的比喻句。比喻句的要求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
  • 藍營「立委」質詢用洋裝顏色比喻 問網友怎麼看?
    原標題:藍營「立委」質詢用洋裝顏色比喻 問網友怎麼看?  中新網3月4日電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近日引發話題的白金或藍黑洋裝照片也被搬進臺灣「立法院」。國民黨籍「立委」廖正井3日質詢時以此進行比喻,他還在網上問道:「各位朋友,你又怎麼看呢?」
  • 小學生作文比喻句寫實,老師:可以得高分,媽媽:氣得摔桌子
    其實,小學階段寫好作文還是非常簡單,只要平常注意細心觀察,寫作的時候再使用一些簡單的修辭手法,諸如比喻、擬人等,這樣的作文雖然不一定能夠得高分,但是,基礎分可以保證不丟分。就像下面這位小學生寫的作文《我的媽媽》,日常生活中觀察仔細,比喻句寫實,在老師看來一定能夠得高分。不過,要是被媽媽看到了,估計氣得要摔桌子。
  • 紀念張愛玲逝世20周年:她的故事在電影裡永恆
    共2對於張愛玲來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子。對於電影圈來說,張愛玲是永遠也演繹不完的傳奇。    張愛玲一生身世悽涼,愛情悽苦,筆下的文字也在書寫著那個時代的蒼涼。但是深得電影圈導演們的鐘愛。
  • 蘇軾一名句比喻精妙,辛棄疾不服,寫出意思相反之句,亦流傳千古
    新能夠是角度新、觀點新、比喻新等等,由於人的審美觀是容易疲勞的,比如古代詩人寫月,許多人將月亮比作鉤、弓、盤、銀鏡,在那時候看來,也許十分新奇,能讓人眼前一亮,直到現在,倘若還以這些事物來比作月亮,則太過乏味,讀來沒有味道。
  • 經濟學是張愛玲小說的致命誘惑?
    固然幸福的一生有多種詮釋的方式,但無親人收屍的下場肯定不屬於其中任何一種。「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臺詞就像在說張愛玲。去世時,張愛玲躺在房間裡唯一的一張行軍床上,家徒四壁。誰曾想,「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張愛玲崛起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少女得志,大紅大紫,風頭一時無兩。此後,城頭變幻大王旗,謳歌者前僕後繼。
  • 張愛玲不相信眼藥水
    正如48集電視劇《情深緣起》的導演此生無法懂得1942年的張愛玲。 今冬的中國,眼藥水理應賣斷貨,因為有太多人因為看了太多爛劇需要洗眼睛。
  • 詩詞大會難住55位高手
    全詩無論是意境還是幾個比喻的運用,都是很有水平的,但筆者認為詩中最美的是「半江瑟瑟半江紅」這一句。關於這一句,詩詞大會曾出過一道挺有意思的題目,難住了百人團的不少高手,當時百人團共有55位高手答錯。當時的題目是這樣的:以下選項中,哪句詩中用來形容顏色的詞最少?
  • 語文學習,讓語言形象生動的必殺器,如何把比喻用好
    談談比喻的重要性,以及比喻如何用。為什麼有的人說話活靈活現,有人語言乾癟無味?為什麼有人講道理生動貼切,有人卻給人囉裡囉嗦婆婆媽媽的感覺?其中自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很大的原因,是差在會不會運用比喻上。比喻是重要的有了比喻就有了對比,所講的內容就有了依託,那種懸在半空不著邊際的感覺,就變得可以把握了。人都是對具體可感的事物,才有感覺的。比喻的作用就是強化了事物的具體和感性。比喻真的有這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