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上讓學生說個比喻句,她脫口而出:「我長得像我媽媽」

2020-12-02 老張侃詩詞

詩詞當中修辭是很常見的,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中學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對於比喻句都已經非常了解,但是由於在該階段不會進行專門的訓練,以至於他們時常把最簡單的修辭都能弄混。

題目當中的場景發生在高一語文課的課堂上,我提問一個學生,讓她說個比喻句。學生不假思索地說了一句,「我長得像我媽媽」

這句話是不是比喻句呢?其他同學的反應已經告訴了我,並不是。

那麼,正常的比喻句是什麼樣的?課下我問了一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

她脫口而出幾個句子:

大象耳朵像個扇子。

大象的尾巴像個繩子。

大象的腿像個柱子,大象的身體像堵牆……

這孩子是和大象過不去了,但是她說的這幾個都是正常的比喻句。

比喻句的要求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

所以,它的關鍵點在於「有相似點」。但是只有相似點是不行的,否則題目中的那個「我長得像我媽媽」也就完全符合要求了。

那麼上面這個句子不能被認定為比喻句的原因何在?

因為這裡明確規範了,那就是「用乙事物來說明甲事物」。

原句當中的我和我媽媽顯然並不是兩個不同的事物,至少都是人,而且還都是同一種性別,所以這個比喻句並不成立。

而那個小學生的例子,大象的耳朵和扇子是完全不同的事物,大象的尾巴和繩子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自然也就是比喻句了。

對於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語文知識的積累仍然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所帶的三個班級當中,都出現了把「我長得像我媽媽」作為比喻句的現象,說明他們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並不牢固。

語文知識就是如此,看上去非常簡單,但是卻有很多細節化的東西需要仔細斟酌。

相關焦點

  • 「媽媽,你看了別生氣哦……」今天我被親閨女的一篇作文氣傷了……
    成績通報不會出現孩子的名字,每天會在群裡告知今天沒完成校內作業的學生的學號。2. 每次考試後,會把得滿分學生的名字、得「優」學生的數量告知家長,家長拿到自家孩子的試卷分數,得再反覆推演一番,才能得到自己孩子在班上成績的大致位次。所以我想,算了,既然娃不主動說,那就等著飯後(秋後)再問(算)吧。
  • 小學生作文比喻句寫實,老師:可以得高分,媽媽:氣得摔桌子
    都說寫作文是小學生語文成績提升的最大關鍵,也是最大難點。其實,小學階段寫好作文還是非常簡單,只要平常注意細心觀察,寫作的時候再使用一些簡單的修辭手法,諸如比喻、擬人等,這樣的作文雖然不一定能夠得高分,但是,基礎分可以保證不丟分。
  • 我在天上挑媽媽,她卻在人間毆打我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2個月到6個月大的嬰兒會將媽媽和自己視為一體,6個月到36個月大,嬰兒就會逐漸意識到,媽媽是媽媽,自己是自己,嬰兒與媽媽是分離的。不管是孩子無法與母親分離,還是母親無法與孩子分離,本質上都是一種病態。
  • 爸爸長得太醜是什麼體驗?萌娃被說長得像爸爸,崩潰大哭:我不要
    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基因,因此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就會經常評價一個孩子更像爸爸還是更像媽媽。在網上有一個話題叫作「爸爸長得太醜是什麼體驗」,一位萌娃實力詮釋了這個問題的答案。01萌娃被說長得像爸爸,崩潰大哭:我不要一位寶媽曬出了女兒崩潰大哭的一幕,而女兒之所以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只是因為不希望被說自己長得像爸爸。從視頻中可以看到,這個大約3、4歲的女孩長得還是非常可愛的,長長的睫毛、白白嫩嫩的皮膚。
  • 同樣是雙胞胎,為什麼有的長得很像,有的一個像爸爸一個像媽媽?
    文|小萬阿姨小麗的老公自從得知小麗懷的是雙胞胎之後,就託我幫她找一個比較有經驗的月嫂,於是,我就把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張嫂推薦給他們家了。張嫂已經有15年的工作經驗了,口碑一直都非常得好,只是沒有什麼文化而已,但照顧寶寶和產婦一點都不馬虎。
  • 語文專項訓練(基礎知識二)修辭手法——比喻和擬人,精品資料
    【答案】(1)媽媽對我說,放學時,她去學校接我。(2)鳥兒放聲歌唱起來,好聽極了。鳥兒放開嗓子叫起來,好像歌唱家在歌唱,好聽極了。「我去學校接你」,就要改成「她去學校接我」。還應注意,冒號要改為逗號,冒號前的內容不變。應該改為:媽媽對我說,放學時,她去學校接我。(2) 擬人要強調將物當成人來寫。將原句改為擬人句,需要發揮想像力,把小鳥想像成人,當作人來寫。可以改為:鳥兒放聲歌唱起來,好聽極了。比喻要注意根據相似點,聯想起另一個事物。
  • 黃多多和孫莉長得有多像?當她拿起媽媽手機後,自己都被嚇到了
    黃多多也從小就繼承了媽媽的美貌和氣質,以前小時候就感覺她和她媽媽孫莉非常像,如今慢慢長大到了15歲,現在的黃多多就更加像孫莉了。不論是個人氣質還是美貌都絲毫不比孫莉差多少。
  • 張愛玲是比喻句高手:善用"通感" 認為音符有顏色
    通感和類比是近親,納博科夫和張愛玲都是比喻句高手  但是有些天才藝術家,他們確實在混沌的潛意識裡,就把這個技術完成了,比如張愛玲,她就覺得音符是有顏色的,越往高音處越淺淡,越明亮,桃紅這個顏色是香的,又有什麼字形,看上去就髒相,不乾淨。法蘭西這三個字是潮溼多雨的,英格蘭就清爽潔淨。
  • 都說修允菲和媽媽長得像,可看到路奕麟和媽媽,才知啥是複製粘貼
    大家都知道大部分孩子的顏值遺傳自己的父母,在娛樂圈裡,也有很多星二代繼承了媽媽的高顏值。很多網友都表示修允菲和賈靜雯長得非常的像,一看就是繼承了父母的優點,長大後一定是一個顏值非常出眾的星二代。本來很多網友都很贊同這個觀點,直到後來看見路奕麟和鄧莎,才知道啥是複製粘貼!
  • 都說楊冪和媽媽長得像,但看到baby媽媽後,才知道啥叫複製粘貼!
    娛樂圈很多的明星都是長得很好看的存在,之所以如此和家裡優良的基因有著很大的關係,有的人長得像是爸爸,有的人則是長得像是媽媽,很多人都說楊冪和媽媽長得就是很相似的,但是看到baby的媽媽以後,才知道什麼叫做複製粘貼。
  • 語文積累|小學語文1-6年級192個比喻句和擬人句匯總!真的太贊了!
    原標題:語文積累|小學語文1-6年級192個比喻句和擬人句匯總!真的太贊了! 小學語文中比喻句和擬人句是常考的知識點,現整理小學語文1-6年級192個比喻句和擬人句匯總,快說給孩子聽吧!
  • 荒木飛呂彥真是語文鬼才,JOJO裡這些奇妙的比喻真是笑死我了
    作為在全世界都極具盛名的漫畫之一,不光是衍生梗多到數不清,原作之中的名句也是數不勝數,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給大家的,JOJO的奇妙比喻。在JOJO的奇妙冒險之中,比喻句都十分有特色。以至於大家在網上如果看到搞笑的比喻句,都會玩梗說是JOJO的奇妙比喻。不過在JOJO的比喻句之中有一些讓人覺得十分貼切毫無疑問是名言,也有一些不禁讓人滿臉黑人問號表示小夥子你在說些什麼呢?
  • 摒棄虛假水分避免成「四不像」,如何讓語文課有濃濃語文味
    一說要拓展,於是拓展便成了語文教學中的流行風;一說要體驗,便讓學生牽強附會地做動作、談感受;一說要情境,常聽到語文課上音樂之聲不斷;一說要現代化,馬上就想到多媒體……怎樣摒棄虛假的水分,讓語文課有濃濃的語文味?
  • 孩子不會寫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來看看這些例句以後碰到不用怕了
    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很多同學可能叫他們區分的時候會,叫他們找出來誰比喻成誰也會...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分為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係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例句:1、太陽西沉,天空出現粉紅的綢絲緞,那是晚霞。
  • 海綿寶寶:我的父母最和藹,派大星:我的父母最可愛,他:我的媽媽最潮!
    海綿寶寶:我的父母最和藹,派大星:我的父母最可愛,他:我的媽媽最潮!《海綿寶寶》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搞笑動畫,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童年,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歡樂。在動畫中有很多可愛的角色們,他們的爸爸媽媽又是什麼樣子呢?
  • 都說劉詩詩和媽媽長得像,看到莫文蔚媽媽後,才知道啥叫複製粘貼
    她和吳奇隆結婚以後就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家庭生活中,因此在作品方面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劉詩詩的媽媽就這麼曝光了,令很多人驚豔的是,他們母女長得非常相似,尤其是整個人的氣質,都有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其實長得像的不止她們母女,還有劉亦菲和她的母親,她之所以能夠這麼漂亮完全是遺傳了家裡的好基因。
  • 學習小學語文修辭手法——比喻
    本句的主體是「共產黨」,喻體是「太陽」,比喻詞是「像」。本體、喻體、比喻詞三個部分就構成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形式。為什麼把共產黨和太陽聯繫到一起呢?因為解放當時,人們對共產黨的稱讚,在人們心中,共產黨就像太陽給人們光和熱,所以就有了共產黨像太陽這個比喻句。例句2:在陽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萬顆紅星在閃閃發光。
  • 我承認,我是長得像小丑魚…
    我知道你們會說哪裡像龍啊分明是一條小丑魚好吧,我承認我是長得像小丑魚但也是一條」機器小丑魚「我身長3.5米,高1.5米,重1.5噸,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潛龍系列潛水器成員我的本領可大啦:我滴「嘴巴」上裝有前視聲吶,可將潛水器前進方向採集的聲學數據轉化為圖像,用以識別障礙物和周邊環境。我滴「眼睛」是水平槽道推進器,輔助潛水器快速轉彎響應。
  • 兒子與我之間所遇到的搞笑事,把耳屎看作是耳朵結構,太逗了
    下邊給大家分享幾個片段:關鍵時刻要勇敢有一天我給兒子講故事:從前有個年輕人獨自一人在樹林砍柴,突然一棵大樹倒下壓住了他的大腿,無法脫身,為了活命,他勇敢地拿起鋸子鋸斷了那條大腿,才死裡逃生,兒子聽得非常認真,我告訴兒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呀,關鍵時刻要作出勇敢的抉擇,兒子望著我,想了想說
  • 學生、教師、課本?
    2017年,寧波一名11歲小學生寫了篇題為《園丁與導遊》的作文,提出一個問題:大家約定俗成用園丁形容老師,用花草來比喻孩子,這真的是對老師這個職業合適的比喻嗎?文末,她得出結論:「我希望老師像導遊,帶領我們去遊覽各種美好的風景;而不像園丁,修剪掉我們不聽話的枝丫,最終讓我們長成了只會聽話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