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愛玲《茉莉香片》,聊聊「天才作家」的寫作藝術和悲美人性

2020-12-06 鈺姐的書屋

導讀

張愛玲說:「我不斷地舔著傷口,舔著舔著對傷口也有感情了」.....「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讀張愛玲的文學作品,總有又愛又懼的心理,愛的是她清新脫俗、充滿靈性的語言風格,懼的是她剖析人性、充滿悲美的寫實批判。但越是這樣,才愈發讓人慾罷不能。張愛玲不愧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天才作家」。

張愛玲在小說、散文和劇評領域都有涉及,尤以小說成就最高,「張愛玲體」小說遠超同時代作品。她在小說選材立意、人物塑造和語言技巧等無不彰顯獨特魅力,她沒有任何流派,卻獨樹一幟,為中國小說史做出獨特貢獻。

《茉莉香片》是張愛玲的一部經典中篇。它講述了沒有得到父愛的主人公聶傳慶,與美麗活潑以及能成為他父親的言子夜的女兒言丹朱所發生的一些尋常又與眾不同的事,體現了「生之艱辛、愛之悽涼」的悲美主題。

張愛玲用華美悲涼的語言風格,詮釋了主人公聶傳慶在原生家庭荼毒下扭曲與陰暗的人性,我們來看看張愛玲語言「華美風」與性格「扭曲風」的交織。

一、「張愛玲體」語言風格形成的背後成因

「張愛玲體」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讓世人膜拜的原因,除了她塑造的一個個鮮活靈動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瘡百孔的愛情故事,一幕幕近乎殘酷的人性剖析外,還有她打動人心的語言藝術風格。在她蒼涼人生的背後,蘊藏著悲美的文學情結。

「張愛玲體」的形成與她的自身經歷、文化背景和原生家庭息息相關。張愛玲接受的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薰陶。

1、張愛玲作品裡滲透著古典小說的遺風,這是「襲舊」。張愛玲的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李鴻章又很注重子女教育,這種家風融進了張家,給張愛玲古典文學啟蒙的源泉。張愛玲7歲寫小說,終身研讀《紅樓夢》。《金鎖記》就是她把《紅樓夢》用心撕磨打造後,通過她的七竅玲瓏心和靈性通透的筆觸抒寫出的一篇擊蕩魂靈,震顫人心的絕世好文。

2、張愛玲作品裡襲來現代手法的清流,這是「創新」。張愛玲的西方小說情調源自她的家庭,她的母親是多次洋的新式女性。張家除了流著濃濃的中國傳統血液,也吹著來自西洋的新鮮的風。張愛玲受母親薰陶,學習鋼琴、繪畫和英文,還學習了西方毛姆、赫胥黎、威爾斯等作家作品,從中汲取營養。

3、而對張愛玲作品影響最大的當屬她的原生家庭。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關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張愛玲作品裡的悲美愛情及殘酷人性的抒寫,源自她的原生家庭,這是她自身經歷的「真實投射」。張愛玲家世顯赫,曾外祖父是清末赫赫有名的李鴻章,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倫。

看似開掛的人生實際卻很殘酷,她的原生家庭相當悲哀。父親是紈絝子弟,吸食鴉片、吃喝嫖賭,17歲的張愛玲被父親毒打並囚禁達半年,為此差點喪命。母親在她4歲時拋夫棄女出國留學,非常冷酷無情。

都說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張愛玲把她的悲情、她的情真實感都投射在了她的文學作品裡,因而才能如此的動人心魄。最能體現她原生家庭下精神病態的非《茉莉香片》莫屬。

她把對現實父愛的鞭撻以及對嚮往父愛的期許,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在了她的文章裡,我們透過張愛玲的作品會深刻體會到,她一生都缺少家庭的愛,造成了沒有安全感的孤僻性格,這影響了她的愛情觀,以致她會愛上大他14歲的渣男胡蘭成和大她30歲的美劇作家賴雅,她的第一次婚姻被磨得粉碎,她的第二次婚姻也很悲情。

她原生家庭的荼毒和婚姻不幸的外露和宣洩,都盡數體現在了她悲美的愛情和殘酷的人性的作品裡了,我們讀她的作品必須首先讀懂張愛玲自身。

二、「張愛玲體」的作品寫作藝術,折射作品與眾不同的獨特韻致

張愛玲的作品總體說來是獨特的,她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她的文字靈性得充滿生命力,直鑽進讀者心裡;她的文字美得不可方物,讓人不斷玩味和沉醉;她的作品結構新穎奇巧,讓人稱奇。

1、作品結構新奇:獨特的標題、開篇和結尾

、以《茉莉香片》為標題,看似溫馨典雅、充滿情趣,給人芬芳韻味之感,然而作品透視的卻是苦澀悽悲的人性故事,看似香,實則苦,以此為標題,更有反諷的意味。

《茉莉香片》故事本身並不曲折,對主人公聶傳慶的描述僅幾個簡單場景、人物對白與心理分析,但卻讓人反覆咀嚼到了生命的苦味—生命無盡的悲和苦。

這是標題與內容相反的對照寫法。

她的其他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等,標題同樣很溫馨唯美,但故事透視的都是悲劇人生,反諷意味強烈。

、我們來看看作品《茉莉香片》的開篇。

我給您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我將要說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恐怕也是一樣的苦——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作品開篇非常有意思,就象說書人貼進生活的開場白一樣,娓娓道來。張愛玲以通俗可讀的文字作為引子,是受老舍的作品的薰陶,當「英倫範」遇上「京味兒」,這種傲慢與偏見反被融合,她喜歡老舍作品的京味兒,她的作品也貼近了生活。

作品簡單明了的開篇奠定「華美悲哀」的情感基調。

再看張愛玲名篇《紅玫瑰與白玫瑰》開篇。

振保的生命裡有兩個女人,他說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普通人向來是這樣把節烈兩個字分開來講的。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張愛玲的這段開篇不僅通俗幽默、富含哲理,而且趣味十足、新穎唯美,「紅玫瑰」與「白玫瑰」對照,「蚊子血」和「硃砂痣」對比,清新脫俗。

還有她的《沉香屑.第一爐香》的開篇都是一致的:

請您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再看看《茉莉香片》的結尾。

丹朱沒有死。隔兩天開學了,他還得在學校裡見到她。他跑不了。

張愛玲文章的結尾都有一個共性,不把結論定死,不完全給出人物結局,往往留出大量而懸疑的空間和餘地,讓人們去想像、去思考,是個開放式的結尾。我們看到的文學作品裡都會有類似的寫作手法。

《茉莉香片》寥寥交待幾句便結尾,初讀讓人不明所以。因為結尾之主人公聶傳慶曾變態傷害過言丹朱,還把受傷的她獨個兒留在了山裡。結尾只交待了丹朱沒有死,但她跟施暴者聶傳慶結局如何,並沒有提及。

這種開放式的結尾,確實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懸念和想像空間,這是「張愛玲體」的特色。

2、語言風格獨特:華美而有靈性

張愛玲語言的華美,是「張愛玲體」一大特色,讓人沉浸在震撼的美學,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種唯美風格。而且,張愛玲小說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詞語的豔麗絢爛和辭格的奇巧脫俗。

她的語言文字華麗絢爛,辭藻繽紛,細膩豐富,但又不囿於形而上的句秀和骨秀,而是兼具內美的神秀。她在寫景狀物,抒情達意,塑造人物時,大都表現為華美的語言風格。在詞彙、句式和辭格等方面很獨特。

如《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對建的描寫:

山腰裡這座白房子是流線型的,幾何圖案式的構造.....然而屋頂上卻蓋了一層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綠的,配上雞油黃嵌一道窄紅邊的框。窗上安著雕花鐵柵欄,噴上雞油黃的漆。屋子四周繞著寬綽的走廊,當地鋪著紅磚,支著巍峨的兩三丈高一排白石圓柱,那卻是美國南部早期建築的遺風。

張愛玲對房屋建築的色彩、圖案等的描寫,讓人嘆為觀止。她通常使用有具體色彩的、綺麗穠豔的描繪性詞語,來描寫房屋建築、居家陳設、服飾裝束等,從而彰顯富麗華貴、色彩斑斕,這些估計源自《紅樓夢》的文化薰陶。

3、語言風格獨特:用比喻手法來描摹

張愛玲擅長運用比喻來描摹人物的生存狀態,且華美神秀,耐心尋味。如《茉莉香片》中對聶傳慶母親馮碧落婚後生活的描摹最為典型,恰當好處地運用了比喻,別具一格,極為傳神。

關於碧落的嫁後生涯,傳慶可不敢揣想。她不是籠子裡的鳥。籠子裡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她是繡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裡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黴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張愛玲用「籠中鳥」比喻舊時受禁錮的封建女性,這原是極為平常的時代產物,但在張愛玲筆下寫法獨特。她首先否定了籠中鳥,然後筆鋒一轉,寫她是「繡在屏風上的鳥」,看似華麗金貴,卻象徵了她所處的悲慘境地:隨著歲月流逝「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屏風與籠子同是枷鎖的意象。但籠子裡的鳥是活的,有朝一日鳥籠一開,終是能飛出去的。而屏風上的鳥就只能黴爛下去,到死也跑不了,不僅在肉體上,而且在精神上徹底淪為了殘廢,失去了飛的能力,更失去了對自由的渴望。

張愛玲新奇、冰冷的一段比喻,寫盡舊時大家庭女子甘願成為封建宗制下殉葬品的悲哀,控訴了封建宗制的「吃人」本質,象徵了封建女性生存的依附性和無法擺脫封建家庭對女性束縛的悲劇性命運,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作品在比喻投射方面還有更細緻深層的解讀。聶傳慶對母親更多的是怨恨,馮碧落嫁到聶家,是一種清醒的犧牲,她不愛這個男人,但為了家族利益、媒妁之言而而嫁到了這裡。於傳慶而言,他沒有選擇權利,不僅被動,還被母親拋棄,母親在他4歲時去世了,把他放在沒有愛的家裡,跟張愛玲如出一轍。

文中對言丹朱的比喻描寫:

她那活潑的赤金色的臉和胳膊,在輕紗掩映中,像玻璃杯裡瀲灩的琥珀酒。

張愛玲把丹朱的「臉和胳膊」比喻成「琥珀酒」,本體和喻體都是跨越想像的遙遠。誠然,琥珀酒醉美而讓人沉醉,讓人產生無窮的意象。丹朱之於傳慶,健全而美麗,時時閃著健康奪目的光芒,這一點傳慶的感受最深。

再看《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比喻:

那時天色已經暗了,月亮才上來,黃黃的,像玉色鍛子上,刺繡時彈落了一點香灰,燒糊了一小片。

張愛玲把「月亮」比喻成燒糊的「一點香灰」,本體和喻體橫空出世,搭配新奇而獨特。文字新穎非常人能及,本體和喻體風馬牛不及,但在張愛玲筆下卻大膽想像、清新脫俗,讓人玩味無窮,這樣的新奇跨越了人們的常規認知。

而這樣的比喻還有更深層的意味,作者借月亮表現主人公無法控制而具有的毀滅性情慾,所以才有燒糊了一片。

不得不說,張愛玲的文字太美,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文字高手。

三、豐富細膩的人物描寫,殘酷剖析了人性的陰暗與扭曲

張愛玲對人物描寫極為細膩深刻,《茉莉香片》中的人物形象就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悲美動情,我們來看看。

對主人公聶傳慶人外在的描寫:

說他是二十歲,眉梢嘴角卻又有點老態。同時他那窄窄的肩膀和細長的脖子似乎是十六七歲發育未完全的樣子。他穿了一件藍綢子夾袍 ......蒙古型的鵝蛋臉,淡眉毛,吊梢眼,襯著後麵粉霞鍛一般的花光,很有幾分女性美,唯有他的鼻子卻是過分地高了一點,與那纖柔的臉龐犯了衝。

張愛玲的語言美而充滿靈性,細膩的細節描寫讓人物形象頓時鮮活起來,仿佛這麼一個人就站在自己面前,栩栩如生。

聶傳慶,一個被原生家庭荼毒下的20來歲青年男子,在父親的棍棒下,他的耳朵幾乎被打聾,發育不完全,男子氣概全無,只剩下陰柔的女性美。聶傳慶就是張愛玲的化身,她把情感付諸到文學,張愛玲高而瘦、冷漠孤清,胡蘭成說她「纖弱得讓人產生保護欲」。

文中對言丹朱外在描寫:

言丹朱大約是剛洗了頭髮......正中挑了一條路子,電燙的發梢不很髦了,直直地披了下來,像美國漫畫裡的紅印度小孩。滾圓的臉,曬成了赤金色。眉眼濃秀,個子不高,可是很豐滿......一件白絨線緊身背心把她的厚實的胸脯子和小小的腰塑成了石豪像.....她的臉龐的側影有極流麗的線條,尤其是那孩子氣的短短的鼻子。

張愛玲對人物描寫相當細膩。言丹朱,健全、美麗、活潑、快樂、純真,就象一個天使,一束光,影響並照進傳慶的心。她健康的正向與傳慶殘廢的負向,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張愛玲安排這樣兩個相反的人物特性,無非是想體現自己對健康人性的嚮往。

而寫到聶傳慶所崇拜的言子夜的形象:

傳慶這是第一次感覺到中國長袍的一種特殊的蕭條的美......那寬大的灰色袍 褂,在言子夜身上,更加顯出了身材的挺拔。

張愛玲對言子夜的人物描寫,正是傳慶對子夜近乎瘋狂的「意淫」,他開始了他與日俱增的畸形傾慕。原來,20年前他是有希望可逃脫的,這點燃了他幻想的熊熊烈火。在言子夜的身上,他能看到復活的樣子,他能與言丹朱更有思想更有內涵,這種近乎瘋狂的「意淫」佔據了小說的大篇幅。

在子夜身上投射的感情是張愛玲的戀父情結,每個女孩在她童年和少年的時候,對父親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和崇拜。隨著時間推移,她會投射到和她在一起的異性身上,來完成戀父情結的終結。

在小說裡,我們看到傳慶被子夜斥罵而「痛心疾首,死也不能忘記」,相比父親打罵他都無所謂,因為他看不起他父親,但要是來自子夜呢,那是致命的。就象張愛玲被父親毒打而關進小屋的那種痛楚是一樣的,因為她在乎她的父親。

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張愛玲原生家庭荼毒的治癒,是用作品來抒發、宣洩和意象,把失去的情感用文字來補償。聶傳慶就是張愛玲,集戀父與自戀於一身,沒法解開戀父情結,往往就會走進內心。在父親的愛被奪走時,她就形成了一個病態的人格特徵:自卑、自戀、自愛、自私。

看過張愛玲照片,她是一個很瘦弱、很蒼白、肉眼看上去很病態的女子,與傳慶如出一轍。張愛玲日後所有的書寫都是為了宣洩戀父情結得不到回報,是自戀的特殊人格的自我安慰,她的情感都在《茉莉香片》了。

所以,要讀懂張愛玲的作品,首先要讀懂張愛玲。

結語

《茉莉香片》把張愛玲的文學才華展露無遺,透過悲美動人的文學作品,我們看到了一代文壇巨星掩藏在光輝背後的蒼涼底色,一個悲劇的人生,一個詭異、悲涼和悽慘的人生。這一壺茉莉香片確實太苦了。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END)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茉莉香片》:沒出息的男人,有三個特點
    人的品行和成功之間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一個男人成功與否,需要看他的品行。《茉莉香片》中的男主聶傳慶就是個唯唯諾諾的男人,他的懦弱讓人幾度誤會覺得他是個女生。他不敢開口和人說話,也不同自己的家人交流,把自己變成了孤僻的怪物。
  • 深度解讀《紅玫瑰與白玫瑰》:時代女性的不幸與悲哀,包括張愛玲
    沒有讀過張愛玲,你也一定讀過這句話,來自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出生於1920年,家庭條件優渥,4歲便開始接受私塾教育,8歲開始學習鋼琴、繪畫和英文,並開始閱讀《西遊記》等古典名著。這不禁讓我回想起自己8歲逃課的場景。
  • 關於閱讀與寫作的一些體會和建議
    我喜歡張愛玲、嚴歌苓、餘華等小說作家;讀的書也大多是小說,像《月亮與六便士》《古船》《活著》《無字》……這期間大概有六七年,我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寫作。直到我無意間報了一個幾十塊錢的寫作班,才算打開了新的大門。目前,業餘寫手一年半,有一本籤約待出版的書,有一個粉絲1000的自媒體帳號,累積寫作收入不足萬元。
  • 最有可能把《紅樓夢》精準譯成英文第一人:張愛玲獨創英語學習法
    雖然她少年成名,但不能抹去她的勤奮和執著,在港大她發奮讀書,獎學金就拿過兩次。對於學習英語,張愛玲很有一套別出心裁的方法,她大方教授給弟弟張子靜。一、少年時期沉浸在英語環境裡張愛玲的家庭"洋味"很濃,她幾乎就成長在雙語的環境裡。
  • 張愛玲與李鴻章到底是什麼樣的血緣關係
    【東音社按】關於張愛玲與李鴻章的血緣關係,坊間傳說很多。傳記作家王臣在其著作《願此生歲月靜好:張愛玲傳》中做了考證性描述。本文整理自該書,經東方出版社授權發布。講說張愛玲,不得不追溯至李鴻章的時年。從那時起,張愛玲的故事便已開始在歷史塵埃中悄然醞釀。往事年深,仿佛是遙不可及的事。張愛玲的身世,向來為世人著迷。她出身簪纓世家,即便她本身並不在意,可世人皆知,她祖上是榮耀大清的肱骨重臣。
  • 經濟學是張愛玲小說的致命誘惑?
    但她並沒有用「下半身」寫作來博取眼球,儘管這招現在很管用。男女之事也點到為止,如同她身上那一襲旗袍,風情無限,但寸土不失。那麼,她為何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壇不可多得的天才,大師級的小說家。引起大家共鳴的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先重溫一下她筆下的世界——《金鎖記》,這部曾被譽為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曹七巧是賣麻油人家的姑娘,潑辣能幹。為了快速實現階級的流動,嫁到了姜家做二少奶奶。
  • 張愛玲晚年的經濟狀況:並不窘迫,可以說是百萬富翁
    以我自己來說,最近作家陳玉慧發表了一篇文章回憶數年前上門來探訪我的事。她寫道 :「宋家現在是宋以朗一個人住,張愛玲的文件和書稿,全置於客廳一大桌上,再加上一牆壁張愛玲或有關張愛玲的著作,除此,沒有別的家具或裝飾。」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無妻無兒,家徒四壁很悽涼,反而這種生活我喜歡得很啊!林式同給宋淇夫婦的張愛玲遺物清單。
  • 【文學】十位作家談:為什麼要寫作?
    寫作確實是一門美好的藝術,正因為如此,作家才被那些在生活的長河中看到自己辛勞換來的果實消耗在人類需求的漩流之中的人們所羨慕。 我寫作是為了改變我們這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哪怕只是微小的改變: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隻有作家才能做到);豐富我們燦爛的語言;描寫娛樂和戰爭。可以說,寫作是同我們時代最不願吐露真情、最陌生的人們進行對話的親密方式。
  • 《寫作的禪機》:豆瓣評分8.0,揭開職業作家實現財富自由的隱秘
    雷·布雷德伯裡,集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編劇、詩人於一身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把自己幾十年來的創作經驗,將所掌握到的關於通過寫作實現人生價值、財務自由的規則,寫成了一本書——《寫作的禪機》。圖片來源:網絡《寫作的禪機》這本書一經出版,便被《作家》雜誌納為"十大最佳寫作指導書",出版二十餘年,長踞美國亞馬遜圖書分類榜前列。
  • 中國作家網策劃|原創寫作的「異質性」闡釋與追求
    >中國作家網:請您結合自身寫作經驗談談對寫作「異質性」的理解。在我的兒童和少年時代,耳聞目睹過太多的哭泣,往事總是出現在夢中,某天我忽然醒悟到哭泣其實是一種吶喊和歌唱,甚至可視作一種野生的藝術形式,於是就寫了《哭的藝術》,但這個「藝術」可能不同於多數人認為的藝術。都市繁華,物慾旺盛,某天忽然想起曾在板門屋的理髮服務裡悟到了至誠、友善、靜心、匠心。把事兒寫出來,用什麼題目呢?
  • 值得一讀的十四位作家寫作建議
    不存在「作家的生活方式」。要緊的只有你留在書頁上的東西。4.避開弱點。但這樣做的時候,別對自己說,你做不了的事不值得做。別把自我懷疑打扮成輕蔑。5.在寫作與編輯之間留下足夠的時間。6.避免派系、幫派、小圈子。一群人不能使你的寫作變得更好。7.在一個不連接網際網路的電腦上工作。8.確保你用來寫作的時間和空間。
  • 專訪法國著名作家萊蒂西婭·科隆巴尼女士-我是作家、導演、演員和...
    看世界的窗口:饒舜英語訪談(AllenTalk)本期嘉賓本期嘉賓萊蒂西婭·科隆巴尼(Laetitia Colobani)女士,1976年生於法國波爾多,作家、導演、演員、編劇。曾創作並執導多部短片和兩部長片:《天使愛過界》《明星和我》。
  • 孔雀藍 紅玫瑰 白玫瑰:張愛玲如何以色傳情?
    正如她在《天才夢》中所說的那樣:「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因此,在張愛玲的筆下,可以說「一切色彩語皆情語」。說起張愛玲,不得不提孔雀藍。據說孔雀藍是張愛玲的最愛。1988年,臺灣有個叫戴文採的記者,為搜集張愛玲的信息,在張愛玲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竟然跟蹤到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的居住地,潛入張愛玲的隔壁。
  • 一周文化講座│故鄉如何影響一個作家的寫作
    走進筆和墨構建的奇妙世界,體味中國文化和藝術中流動的生命性。上海│記憶中最結實的存在——故鄉如何影響一個作家的寫作時間:8月17日(周五)19:30-21:00地點:長寧區長寧路1139號來福士廣場店西區B1層言幾又書店主講人:閻連科(作家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楊早: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是葉三寫的「音樂故事集」《我們唱》,郭玉潔為她作了序,裡面有一句評語很有意思,說葉三的文章是「一個冷冷的張愛玲,雜著一個熱熱鬧鬧的汪曾祺」。我們會看到,他們二人身上都有著很多標籤,或者說刻板印象,比方說用「冷」或「熱」來形容張愛玲和汪曾祺。讀者喜歡汪曾祺,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他的作品中的「詩意」。
  • 德國學者顧彬說:莫言餘華是落後作家,根本不懂什麼是人
    作家的思想高於一切顧彬並非對所有的中國當代文學全盤否定。對於當代中國詩人,卻有著較高的評價。他從不吝惜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的讚美與欣賞,最初受龐德譯李白詩歌的影響。對中國當代詩歌在德國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並不推崇文學的故事性,認為文學藝術的核心並非是講故事,認為作家的思想高於一切。中國當代小說家對於人物內心的描寫,顧彬認為是表象性的。
  • 理解短篇寫作藝術,先從學會尋找生活的趣味開始
    短篇小說作為藝術形式一種,常常被作為第一選擇拿來討論寫作問題,不僅因為無數知名作家大多會以短篇寫作來進入文壇,更因其涉及的戲劇性、風格化、語言感等問題能夠更快與寫作愛好者展開討論。就像在新年第一期的思南讀書會上,李浩、黃德海、木葉三位青年評論家為百年中國選出十個短篇而無法達成一致,對沈從文短篇小說的語言藝術三個人也有著不同方向的評價,李浩認為沈從文的語言偏於黏滯感,而這恰是黃德海認為優勢所在,木葉則認為沈從文可能是最接近契訶夫的中國作家。
  • 張愛玲是比喻句高手:善用"通感" 認為音符有顏色
    張愛玲是比喻句高手:善用"通感" 認為音符有顏色   通感和類比是近親,納博科夫和張愛玲都是比喻句高手  但是有些天才藝術家,他們確實在混沌的潛意識裡,就把這個技術完成了,比如張愛玲,她就覺得音符是有顏色的,越往高音處越淺淡,越明亮,桃紅這個顏色是香的,又有什麼字形,看上去就髒相,不乾淨。法蘭西這三個字是潮溼多雨的,英格蘭就清爽潔淨。
  • 紀念張愛玲逝世20周年:她的故事在電影裡永恆
    紀念張愛玲逝世20周年:她的故事在電影裡永恆 時間:2015.09.0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liza 分享到:
  • 作家型INFJ的寫作|INFJ自我成長
    ——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在很多書裡,INFJ被稱為「諮詢師」「作家」「精神世界引路人」,比如,《天生情人16種》中,作者亞歷山大·阿維拉寫道:「作為靈性特質的作家型(INFJ) ,文字對你而言是神聖的,通過文字,你可以了解並且表達生命的神秘。當不寫作時,你是在體驗你的另一項聆聽天賦,去安慰和幫助那些來向你尋求建議和指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