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春風微語,ID:chunfengweiyug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比喻是最常見的修辭,也是最古老的修辭。從古老的《尚書》、《易經》,到先秦《詩經》,再到當下中學生的習作,比喻隨處可見。錢鍾書本身就是比喻的高手,他認為,善不善打比喻是衡量一個文學家的標準。對於習作者而言,寫出一個比喻句不難,但寫好一個比喻句非常難。可以說,經典的比喻句,是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深邃哲思的凝結。下面我們從大師們所寫的比喻句中尋找一些竅門。
一、用心觀察,充分感味
藝術來源於生活,比喻亦是。用心觀察生活,細緻深入的感味所見所聞的細枝末節,是寫好比喻句的根本前提。
寫成《我與地壇》之前,史鐵生先生與地壇公園一起度過了15個春秋,所以他寫出了諸如「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和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的佳句。蜜蜂採蜜,為了穩停花蕊之前,飛速扇動半透明的翅膀,形成一團渾圓的「小霧」;幼蟲羽化,空留軀殼,正如子女遠行,只留空空的老屋,父母怎不寂寞?這種寂寞,又暗暗契合當時先生孤獨無助的心境。
「宛如不同種類的羽鳥,有野鶴、鸛鶴和脖子頎長的天鵝……展開驕傲的翅膀,然後集群停泊,整片草野迴蕩著它們的喧響陣陣」,這是《荷馬史詩》對希臘軍隊的描寫,其中也可見先民對鳥類的觀察之細緻。
以自然之眼觀物,並寄寓最真的情感,才能有真切的認識,才能寫出形象而有深味的比喻。
二、充分聯想,找相似點
比喻的關鍵在於尋找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相似點可來自具體形象,也可來自情理和審美,還可虛實轉換,抓取具象和抽象的共通點。
李賀寫「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是具象比喻句的典例;明清小說裡寫差役拿人,常用「皂雕追紫燕,猛虎啖羔羊」一句,用猛禽野獸追擊扑殺獵物時的兇猛,喻出差役的兇狠粗蠻;《茶花女》中寫男女沉湎愛情時,說「我們像沉沒在愛河中的兩個頑強的潛水員,只有在換氣的時候才浮出水面」,化虛為實,實在精彩。
細分起來,比喻有很多小類,但都是從相似點出發,從世間萬事萬物中取材,視野不可太狹窄,思維不可太限制。
三、簡潔明了,了無痕跡
詩文寫作要求簡潔明了,比喻句也不可枝枝蔓蔓,在表意明確的前提下,比喻句應當儘量簡潔。
《徒然草》中,吉田兼好將人心善變並非因為外界事物變遷的道理,和鮮花凋謝本無關風吹雨打的現象聯繫起來,寫成了「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美到了極致!(當然,還有譯者翻譯簡雅的功勞)魯迅有「寂靜濃到如酒,令人微醺」的妙喻,也是寥寥幾字。
寫比喻句時,我們會習慣性的用「像」、「若」、「是」、「似的」等比喻詞,但還有很多比喻句,並不非用比喻詞,卻神韻全出,全然不見有意為之的痕跡。
張愛玲寫人經歷困惑迷茫和坎坷曲折,直接寫「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非常利落;羅貫中常用「倒豎虎鬚,圓睜環眼」形容張飛,說他眼睛怒睜像圓環,鬍鬚也像老虎的一樣豎起來;季羨林先生寫黃昏的枸杞樹:「這蒼老的枸杞樹只剩下了一團悽迷的影子,靠北牆站著」,不用比喻詞而直接表述為「剩下了一團影子」,再用「站」加以擬人,形神兼備,讀者不僅覺得暗淡夜色下的枸杞樹如在眼前,還從中讀出了作者的孤獨與困惑。
總之,正如《文心雕龍》所論之「擬容取心,斷辭必敢」,寫好比喻句,首先要認真觀察生活,其次要充分聯想,既注重形象,也考量精神內涵,最後還需斟酌詞句。這是一個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完整過程,其中細節很多,唯有多進行寫作實踐,才能領會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