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顆巖石行星,而在系外行星的探索上,科學家們也更傾向於去尋找和地球一樣的巖石行星,因為巖石行星要比氣態行星更有可能孕育出生命,而且一旦某一顆巖石行星是處於宜居帶之中的,那麼,就有可能會成為「第二地球」。
宇宙中最大的巖石行星被發現
根據報導,在距離地球730光年之外的地方,科學家們通過觀測,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巖石行星,它的大小足足 有39個地球那麼大,它也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發現的最大的一顆巖石行星。
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將這顆新發現的巖石行星,命名為「TOI-849b」,它正在圍繞著一顆恆星快速的旋轉,因為它距離我們還是非常遠的,所以「TOI-849b」的身上還是存在著很多的謎團,比方說為何它會這麼大呢?
科學家猜測,我們看到的「TOI-849b」,或許並不是一顆真正的巖石行星,它極有可能只是一個氣態巨行星的內核。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都知道,氣態巨行星是由大量的氣體組成的,它也並不是全部都是氣體,在它的內部,也是存在著一個內核的,而且內核有的是金屬組成的,也有的是由巖石組成的。
通過目前得到的數據分析,科學家們認為,「TOI-849b」很可能就是氣態巨行星的巖石內核,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它的氣體都被剝離了,所以,最終就只剩下了一個行星核。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TOI-849b」或許是一顆正在形成中的氣態巨行星,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它剛剛開始形成的模樣,氣體還沒有完全在它的周圍聚集完畢。
可能大家會說,「TOI-849b」如果真的只是一個行星核,為何它會這麼大呢?拿木星來說,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300多倍,即使是未來木星的氣體都被剝離了,木星的行星核也還是要比地球大很多,所以,「TOI-849b」如果龐大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科學家是如何發現「TOI-849b」的?
在地球的夜空中,其實我們看到的星星都是恆星,雖然火星、水星等也會出現在地球的夜空中,不過這是因為它距離地球很近(都是太陽系中的一員),同時,它們發出的光芒,也都是折射的太陽光。
那麼,系外行星究竟是如何一顆顆被看到的呢?這其實與行星的運動有著很大的關係。我們都知道,行星是圍繞著恆星運行的,因此,當行星運動到恆星的表面,它的出現就會導致恆星的表面出現了一塊陰影,而因為運動是有規律的,所以,表面陰影的出現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所以,通過觀察恆星表面的陰影出現周期,就可以判斷它的周圍是否有行星存在,而且還可以推測出行星和恆星之間的距離,以及它是否處於宜居帶之中。
之後,再通過後續的觀測研究,就可以逐一鎖定系外行星了。「TOI-849b」也是這麼被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