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地260光年,在海王星的「沙漠地帶」中,科學家發現特別行星

2020-10-17 三體使者

據報導,在近日發表於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篇報告裡,由智利天文學家領銜的國際科學家團隊,聯合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表示在距離地球260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一顆處於「海王星沙漠」地帶中的特別行星。



「超熱海王星」現身

在太陽系中,海王星是一顆非常美麗的星球,由於大氣層中含有微量的甲烷,所以它整體呈藍色。此外,由於海王星遠離太陽,它的表面溫度也是很低的,不過,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卻認為,海王星的內部極可能是非常炙熱的,甚至在近期的研究中,還有科學家判斷海王星的內部存在著液態的鑽石海洋。

從質量上來看,海王星屬於中等質量的行星,按照人類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來說,行星作為恆星系統中的一員,一般越接近恆星的行星體積就越小,拿太陽系舉例子,太陽系內側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這四個行星,都是巖石行星,而且個頭都很小。



此後,越接近太陽系的外側,行星的類型也發生了變化。火星之外的行星分別是木星和土星,它們是氣態巨行星,在整個恆星系統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維繫著整個恆星系統的穩定和平衡。

太陽系的行星數量很多,最外側的兩顆行星,分別是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其實也是氣態行星,只不過從大小體積上來看,要比木星、土星小。此外,由於它們距離太陽很遠,上面的氣體構成也都和木星、土星這一類的氣態行星不同,所以,天王星和海王星還有一個名字——冰巨星(冰態巨行星)。



看到這裡,什麼是「超熱海王星」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它是一種表面溫度很高的,類似天王星、海王星的行星。為何它表面溫度極高呢?是因為它距離恆星非常近,理論上來說,恆星系統內側是不允許氣態行星存在的,所以,「超熱海王星」的現身,也讓科學家們紛紛感到驚訝不已。



表面溫度高達1700攝氏度

這次科學家們發現的「超熱海王星」,它的質量大約是海王星的2倍,顯然,和太陽系中的海王星相比,它的體積要更大。

當科學家們發現的時候,它正圍繞著恆星運行,公轉周期僅為19個小時,表面溫度更是高達1700攝氏度。研究認為,「超熱海王星」和恆星之間的距離,甚至要比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更為接近。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過,靠近恆星的行星類型,一般都是巖石類行星,而且質量普遍較小。通過計算機建模分析,海王星這種中等質量的恆星是不會出現在恆星系統內部的,而這顆「超熱海王星」質量和體積更大,它的身上自然也就存在著許多的疑問。



前身或是一顆氣態巨行星

科學家們將恆星系統內部,稱作是「海王星沙漠」地帶,那麼,這顆「超熱海王星」究竟是如何出現在這裡的呢?

研究者認為,或許它一開始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它的前身可能並不是一顆「類海王星」,而是一顆類似於木星的,甚至比木星還要大的氣態巨行星。

通過持續觀測,科學家們在這顆「超熱海王星」的身上,發現了內核和大氣層,顯然,在如此接近恆星的位置上,它擁有大氣層也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



唯一可以解釋的是,我們如今看到的「超熱海王星」,或許只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行星核,它仍然處於被不斷剝離之中。

當然,從建模分析來看,這顆「超熱海王星」一開始也並不是在如今的位置上,它或許和木星一樣,處於整個恆星系統中的中後方位置,原本它非常大,但是由於某種外力的作用,它不斷向內移動,並且在逐漸靠近恆星的過程中,失去了很多的質量。

一直到人類科學家發現它的時候,它已經變成了一顆類似於海王星的天體,讓它在宇宙中顯得特別不同。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我們對於現有行星形成機制,還存在著很多未知,所以,「超熱海王星」或許原本就是這個模樣,只不過人類目前的科學知識,暫時無法理解罷了。

下一步,科學家們也將繼續對這顆「超熱海王星」進行研究,希望通過它來了解更多行星演化的奧秘,一起拭目以待吧!

資料來源

《中國科學院》9月29日文章《天文學家發現第一顆「超熱海王星」》

相關焦點

  • 距地260光年,在海王星的「沙漠地帶」中,科學家發現特別行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在近日發表於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篇報告裡,由智利天文學家領銜的國際科學家團隊,聯合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表示在距離地球260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一顆處於「海王星沙漠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顆「超熱海王星」
    新華社聖地牙哥9月23日電(記者尹南 張笑然)智利天文學家領銜的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報告說,在距地球約260光年的一個星系中發現了第一顆「超熱海王星」,這是此前僅在理論上存在的一類特殊行星。這個團隊利用位於智利的拉錫亞天文臺和美國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等設施觀測到這顆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顆「超熱海王星」,此前僅理論上存在
    智利天文學家領銜的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報告說,在距地球約260光年的一個星系中發現了第一顆「超熱海王星」,這是此前僅在理論上存在的一類特殊行星。這個團隊利用位於智利的拉錫亞天文臺和美國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等設施觀測到這顆行星。
  • 歐洲學者發現三顆類地行星距地球22光年—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觀測結果意味著,人類先前低估了宇宙中準宜居星球的數量。 溫度適宜或存液態水 這顆代號為「格利澤667C」的恆星位於距地球22光年以外的天蠍座。2012年,一些觀測人員已經發現了Gliese 667C這顆紅矮星,並且判定有一顆行星處於這顆紅矮星的宜居帶內。
  • 又有2顆宜居星球被發現,有承載生命體的能力,距地僅19光年!
    又有2顆宜居星球被發現,有承載生命體的能力,距地僅19光年!現在科學家們探索地外星球的目的,除了尋找地外資源之外,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尋找其他的可宜居的星球,雖然我們現在在地球上的生活比較安逸,其實地球早就已經不堪重負,傷痕累累。
  • 天文學家發現新的系外行星LTT 9779b 屬全新類別「超熱海王星」
    LTT 9779b距離地球約260光年,它與恆星的距離如此之近,以至於它公轉周期還不到一個地球日--它每隔19個小時就繞恆星運行一周--強烈的輻射將使這顆行星的溫度超過1700℃,從而獲得了 「超高溫」的稱號。LTT 9779b比海王星大一些,但質量卻大得多。研究小組計算出,它的核心質量約為28個地球質量,另外它的大氣層約佔其質量的9%。而這就是謎題的開始。
  • 一種新行星「超熱海王星」現身
    科技日報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劍橋大學網站21日報導,由該校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新行星——「超熱海王星」LTT 9779b。研究人員指出,此前有模型指出,此類行星不可能存在,因此,對其進行進一步分析有助洞悉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歷程。
  • 科學家發現921光年外,出現了一顆不應該存在的行星,怎麼回事?
    恆星形成之後,多餘出來的邊角料又形成了行星以及其它的小行星等天體。根據這個恆星形成理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離恆星非常近的範圍之內,是不可能有天體存在的。而離恆星非常近的位置,科學家給起了一個名字叫「海王星沙漠」。
  • 科學家稱首次在系外行星發現水 距地球100光年
    英媒稱,科學家們在1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說,他們首次在一顆遙遠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為太陽系外存在這種支持生命存續的關鍵要素提供了重要證據。   據路透社9月11日報導,科學家們在代號為K2-18b的行星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K2-18b是數百個「超級地球」之一。
  • 不該存的行星被發現,極熱海王星,科學家第一次見到這類天體
    儘管人類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超過4200顆系外行星,但是隨著宇宙觀測越來越深入,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對於這些天體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最近,天文學家們再一次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讓他們發出這個感慨的,是一顆非常神秘的天體。它是一種全新的系外行星分類,天文學家稱之為極熱海王星(Ultra-Hot Neptune)。
  • 一種新行星「超熱海王星」現身 公轉周期僅19個小時
    據英國劍橋大學網站21日報導,由該校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新行星——「超熱海王星」LTT9779b。研究人員指出,此前有模型指出,此類行星不可能存在,因此,對其進行進一步分析有助洞悉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歷程。
  • 距地212光年,望遠鏡發現奇怪星球,科學家稱之為「失敗恆星」
    據報導,近日,來自美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團隊,聯合在距地球212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一顆「失敗恆星」,這顆恆星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那麼,它究竟是有哪些失敗之處呢?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太空中發現褐矮星,就已經在研究它們,截止到目前,有關褐矮星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個假說:褐矮星可能是某一顆恆星的恆星核,當恆星進入生命尾聲的時候,由於某種原因,導致恆星核被保留,但是卻因為質量不足沒有辦法點燃,所以,只能形成一顆暗淡的「偽恆星」。
  • NASA發現首個可能宜居的類地行星,距地球100光年
    此次發現是由NASA的運輸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所發現,之後,科學家又使用NASA的Spitzer太空望遠鏡確認了這個名為TOI 700 d的行星,並且對行星的潛在環境進行了模擬,以進一步確認它的環境。TOI 700 d是迄今為止,在恆星的宜居帶中發現的僅有少數幾個地球大小的行星之一。
  • 科學家發現一顆新類地行星,距地球約53光年,可能有厚厚大氣層
    在天文望遠鏡的幫助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不少的類地行星,其中有一些和地球的相似度非常高,不排除適宜人類生存的可能。最近科學家又發現了一顆新的類地行星,這顆行星編號為HD 21749b,被歸入所謂「亞海王星」類系外行星,意思是其質量相比天王星或海王星要更小一些。
  • 一種新行星「超熱海王星」現身!此前模型認為這種天體不可能存在
    科技日報記者劉霞據英國劍橋大學網站21日報導,由該校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新行星——「超熱海王星」LTT 9779b。圖源:視覺中國  LTT 9779b的公轉周期僅19個小時,由於距恆星非常近,恆星發出的輻射將行星加熱到
  • 科學家在銀河系外首次發現星系熱核 距地球約16萬光年
    科學家在銀河系外首次發現星系熱核 距地球約16萬光年時間:2016-09-07 15:46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在銀河系外首次發現星系熱核 距地球約16萬光年 科技日報東京9月6日電 由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國立天文臺和筑波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近日首次發現,銀河系外的星系中剛剛誕生的星球被熱核包圍
  • 首顆「河外行星」被發現,遠在銀河系外2300萬光年,咋發現的
    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我們所在的地球運行在金星和火星的軌道之間,距離太陽平均約1.49億公裡,距地球最遠的行星是海王星,距離太陽約45億公裡,與地球的距離在42.5~47.5億之間。行星本身是不會發光的,所以較遠距離上的行星很難被我們發現,天王星(1781年被發現)和海王星被發現的時間都不超過
  • NASA 發現宜居星球,距地球約 100 光年
    IT之家1月7日消息 1月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行星獵人」(TESS)衛星發現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名為TOI 700d,距地球約100光年,該星球上可能存在液態水,這也是TESS發現的第一個潛在宜居星球。
  • 破解的神秘問題:系外類海王星行星都去哪了?
    這幅藝術家創作的插圖展示了一朵巨大的氫氣雲從一顆海王星大小的溫暖行星中流出,這顆行星距離地球只有97光年。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們一直有一個未解的神秘問題:在其他行星系統中,在離其宿主恆星非常近的區域內,並沒有如海王星大小的行星存在——那麼這些類海王星行星究竟去哪裡了呢?
  • 距地3000光年,科學家發現新的恆星系統
    藉助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遙遠的行星和一顆恆星,它比迄今為止觀察到的任何一顆系外行星-恆星對都更像太陽-地球系統,這顆名為KOI-456.04的遙遠行星與地球有許多相似之處,研究人員希望這可能意味著那裡的環境適合生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