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光年外,第一次發現裸露的行星核心,或許這就是木星的樣子

2020-07-02 博科園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氣態巨星倖存的核心,圍繞著一顆遙遠的恆星運行,這讓天文學家得以史無前例地一瞥行星的內部。這顆氣態巨星核心與我們太陽系中的海王星大小相同,據信是一個氣體巨星,它要麼被剝離了氣態大氣層,要麼在早期生命中未能形成氣態大氣層。來自華威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期刊上報導了這一發現,並被認為是第一次觀察到行星裸露的核心。

730光年外,第一次發現裸露的行星核心,或許這就是木星的樣子

其研究發現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窺視行星的內部並了解它的組成。這顆名為TOI849b的裸露核心,位於一顆距離我們大約730光年遠的恆星周圍,它的軌道非常接近其主星,一年只需18小時,其表面溫度約為1800K。TOI849b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凌日系外行星勘探衛星苔絲號(TESS)在一次恆星觀測中發現,使用的是凌日方法:觀察恆星的亮度下降情況,這表明有一顆行星從他們面前經過。

730光年外,第一次發現裸露的行星核心,或許這就是木星的樣子

它位於「海王星沙漠」區域,天文學家用這個術語指的是靠近恆星的區域,在那裡我們很少看到質量等於或大於海王星的行星。然後,在華威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項目中,在歐洲南方天文臺位於智利的拉西拉天文臺,使用HARPS儀器對該天體進行了分析。這項技術利用都卜勒效應來測量系外行星的質量,方法是測量它們的「擺動」,即朝向我們和遠離我們的微小運動,記錄為恆星光譜中的微小位移。

第一次發現裸露的行星核心

研究確定,該天體質量是海王星的2-3倍,但它的密度也令人難以置信,構成該星體質量的所有材料都擠壓成了相同大小的物體。來自華威大學物理系的主要作者大衛·阿姆斯特朗博士說:雖然這是一顆異常大的行星,但它距離我們所知最大的質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海王星這樣大的天體來說,它的密度非常高,這告訴我們這顆行星有一段非常不尋常的歷史。

730光年外,第一次發現裸露的行星核心,或許這就是木星的樣子

它處於一個奇怪的質量位置也是有幫助的,因為天文學家在這麼短的軌道周期內看不到這樣質量的行星。TOI 849b是已發現最大質量的類地行星,密度與地球相似。預計這麼大的行星在形成時會吸收大量的氫和氦,成長為類似木星的氣態巨星。但沒有看到這些氣體的事實,讓天文學家知道這是一個暴露的行星核心。這也是天文學家第一次在恆星周圍發現完整的氣態巨星裸露核心。

730光年外,第一次發現裸露的行星核心,或許這就是木星的樣子

關於為什麼看到的是行星核心,而不是典型的氣體巨星,有兩種理論。首先,它曾經與木星相似,但通過各種方法幾乎失去了所有外層氣體。這些可能包括潮汐破壞,即行星因軌道離其恆星太近而被撕裂,甚至與另一顆行星相撞。大氣的大規模光蒸發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解釋已經損失的所有氣體。或者,它也可能是一家「失敗的」天然氣巨頭。

洞察類木星的核心性質

科學家們認為,一旦氣態巨星的核心形成,那麼就可能出了問題,它永遠不會形成大氣層。如果行星形成的塵埃盤上有一個縫隙,或者如果塵埃盤形成較晚,而圓盤耗盡了材料,就可能發生這種情況。但不管怎樣,TOI849b要麼曾經是一個氣體巨星,要麼是一個『失敗』的氣體巨星。而且這也是第一次,告訴我們像這樣的行星存在並且可以被發現,有機會以一種在我們太陽系中做不到的方式來看行星核心。

730光年外,第一次發現裸露的行星核心,或許這就是木星的樣子

例如,關於木星核心的性質仍然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所以像這樣奇怪和不同尋常的系外行星,給了我們一個了解行星形成的窗口,因為目前沒有其他方法去探索。雖然還沒有關於其化學成分的任何信息,但可以用其他望遠鏡進行追蹤。由於TOI 849b離恆星如此之近,行星周圍的任何剩餘大氣都必須不斷地從核心補充。因此,如果能夠測量到那些大氣,那麼就可以洞察到這顆核心本身的組成。

730光年外,第一次發現裸露的行星核心,或許這就是木星的樣子

博科園|研究/來自:華威大學

參考期刊《自然》

DOI: 10.1038/s41586-020-2421-7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730光年外,第一次發現裸露的行星核心,或許這就是木星的樣子!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氣態巨星倖存的核心,圍繞著一顆遙遠的恆星運行,這讓天文學家得以史無前例地一瞥行星的內部。這顆氣態巨星核心與我們太陽系中的海王星大小相同,據信是一個氣體巨星,它要麼被剝離了氣態大氣層,要麼在早期生命中未能形成氣態大氣層。來自華威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期刊上報導了這一發現,並被認為是第一次觀察到行星裸露的核心。
  • 距地730光年,這顆巖石行星被稱作「最強boss」
    根據報導,在距離地球730光年之外的地方,科學家們通過觀測,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巖石行星,它的大小足足 有39個地球那麼大,它也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發現的最大的一顆巖石行星。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將這顆新發現的巖石行星,命名為「TOI-849b」,它正在圍繞著一顆恆星快速的旋轉,因為它距離我們還是非常遠的,所以「TOI-849b」的身上還是存在著很多的謎團,比方說為何它會這麼大呢?
  • 首次發現氣體行星的核心
    沃裡克大學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完整的,暴露在外的氣體行星的核心,該巨人被鎖定在圍繞太陽狀恆星的近軌道中。名為TOI 849 b行星的核心位於一顆恆星附近,與太陽系相距約730 光年,它的軌道非常靠近其恆星,一年僅需要18
  • 40光年外發現三顆行星,這是地外生命探索的最佳目標!
    據外媒報導,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僅4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三顆類地大小的行星坐落於宜居帶。
  • 科學家發現迄今體積最大的巖石行星:每18小時繞恆星轉一圈,是地球3...
    在距離地球730光年之外,我們可以看到一顆巨大、緻密、奇異的行星,它正環繞一顆遙遠的恆星運轉。天文學家說,他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行星,無論是從太陽系還是從更遠的深空。這顆被「烤焦」的行星被稱為TOI-849b,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大的巖石行星,其內部塞滿了相當於40個地球的物質。
  • 新發現,木星核心並非緊密,可能是45億年前被一顆大行星撞毀
    或許那時候的整個宇宙環境,根本就不是現在這樣安定的樣子。近期有研究認為,在45億年前,可能有一顆大星球撞了木星,把木星核心都撞「散了」。45億年前,太陽系剛剛形成不久,那時候整個宇宙環境確實是不大穩定,發生各種碰撞應該是有可能的。
  • 300光年外發現迷你太陽系!1700萬歲就擁有兩顆行星,未來可期
    太陽系周圍的系外行星分布也逐漸清晰起來,根據歐洲南方天文臺VLT超大望遠鏡的數據,最新發現了一個多行星系統,圍繞在一顆類太陽恆星周圍,科學家將這顆恆星命名為TYC 8998-760-1恆星。頭條獨家的宇宙印象指出,TYC 8998-760-1恆星距離我們僅為300光年,與我們的太陽較為相似,相當於太陽年輕時的樣子,對該恆星及其衛星系統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揭開太陽系的形成之謎。
  • 40光年外發現三顆類地行星 或適宜生命存活
    5月2日,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聲稱,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距離地球40光年外存在著三顆類地行星,這三顆星球位於另一個星系,繞一顆名為TRAPPIST-1的低溫褐矮星(褐矮星是處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大小的天體,類似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觀察者網注)環行。科學家認為其中至少有一顆適宜生命存活。
  • 比地球大38倍,這顆巖石行星刷新紀錄,它將成為下一個「木星」
    但凡事都沒有絕對,氣態行星並非一絲可能性都沒有,尤其是當它們堅硬的內核獨自形成一顆巖石行星的時候。根據參考消息7月2日的報導,英國一支天文團隊發表了一項新發現,他們在地球730光年之外發現一顆巖石行星。經過研究,這顆被命名為「TOI-849b」並非普通巖石行星,它可能是由氣態行星演變而來。那麼TOI-849b到底是一顆怎樣的行星?
  • 巖石行星的「最強boss」,距地39光年,也是一顆可憐的星球
    根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距離地球730光年之外的地方,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宇宙中最大的巖石行星,它大約有39個地球那麼大,如今正在圍繞著一顆恆星快速地運轉著。「TOI-849b」和母星之間的距離很近,公轉一圈大約僅需18小時的時間,這對於天文學家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觀測發現,因為此前在對於系外行星的觀測中,氣態行星一般都是誕生於距離恆星很遠的地方,拿太陽系來說,太陽系內側的幾顆行星,也都是巖石行星。這個發現也意味著,宇宙中恆星系統的孕育和行星排列,或許有著多種規律。
  • 比地球大38倍,這顆巖石行星刷新紀錄,它將成為下一個「木星」
    根據參考消息7月2日的報導,英國一支天文團隊發表了一項新發現,他們在地球730光年之外發現一顆巖石行星經過研究,這顆被命名為「鋼鐵洪流- 849 b」並非普通巖石行星,它可能是由氣態行星演變而來。那麼鋼鐵洪流- 849 b到底是一顆怎樣的行星?它如何從氣態行星變成巖石行星呢?
  • 都2020年了,太陽系還有行星沒被發現?科學家:比木星還要大
    可惜的是,因為人類科技不夠發達,對於太陽系外的行星只能進行一個大概的推測,這個所謂的「大概」也經常會出現誤差,對於目前的宇宙探索來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太陽系內的情況搞清楚,已經2020年了,太陽系內還存在沒被發現的行星嗎?
  • NASA又搞大新聞,40光年外發現7顆類地行星!
    不過現在,所有人都稱它為TRAPPIST-1,因為這些行星是用TRAPPIST望遠鏡發現的。TRAPPIST-1是這臺望遠鏡發現的第一顆擁有行星的恆星。就是這臺口徑只有60cm的TRAPPIST望遠鏡,發現了TRAPPIST-1周圍的行星。
  • 氣態行星也可以孕育生命?研究者:木星或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太陽系的諸多行星之中,木星是當之無愧的「巨無霸」,根據數據顯示,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作為一顆氣態巨行星,它的主要構成是氫氣。通過觀測,可以在木星上發現很多大紅斑,一開始,科學家們並不知道這些紅斑是如何形成的,後來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才得知這些大紅斑竟然都是巨大的風暴,在木星上一直持續著。如果這些風暴是發生在地球上,或許地球上的一切都會被夷為平地。
  • 科學家發現最大巖石行星,比地球大39倍,可憐的是大氣層全被奪走
    審核-小文科學家們在系外探索行星時通常更關注巖石星球,因為這類星球相比起氣態行星來說更有存在或者出現生命的可能,如果未來人類要移民到太陽系之外,巖石行星也是人類首要考慮的對象。但並非所有巖石星球的形成都和地球一樣,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巖石星球」的道路,例如最近新發現的這顆系外巖石行星。
  • 科學家發現最大巖石行星,比地球大39倍,可憐的是大氣層全被奪走
    但並非所有巖石星球的形成都和地球一樣,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巖石星球」的道路,例如最近新發現的這顆系外巖石行星。根據參考消息網7月2日的新聞,國外天文學家近期在距離地球大約73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巖石行星。
  • 發現距離地球只有49光年,地球大小的類地行星,但沒有大氣層!
    以前在比我們地球大得多的行星上發現過大氣層,包括一些熱木星和亞海王星,它們主要由冰和氣體構成。但這是科學家第一次能夠確定太陽系外地球大小的類地行星是否有大氣層。這顆被質疑的行星,LHS 3844b,是由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發現的,據測量其體積約為地球的1.3倍。這顆行星圍繞它的恆星運行僅需要11個小時,這使它成為已知速度最快的系外行星之一。
  • 科學新發現,消失的「九號行星」,其軌道或許超越了柯伊伯帶
    近日,科學家公布了一顆軌道奇異的行星,該行星在距離宿主雙星系統336光年遠的軌道上運行,而這是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的軌道,因為這顆行星的運行軌道距離其宿主恆星和星盤很遠。這不由讓科學家想到太陽系「隱形」的「九號行星」。圖註:HD 106906b行星,它繞著336光年遠的雙星系統運動,該行星的運行軌道其宿主恆星和可見的星盤很遠。
  • 距地260光年,在海王星的「沙漠地帶」中,科學家發現特別行星
    據報導,在近日發表於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篇報告裡,由智利天文學家領銜的國際科學家團隊,聯合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表示在距離地球260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一顆處於「海王星沙漠」地帶中的特別行星。此外,由於它們距離太陽很遠,上面的氣體構成也都和木星、土星這一類的氣態行星不同,所以,天王星和海王星還有一個名字——冰巨星(冰態巨行星)。
  • 距地260光年,在海王星的「沙漠地帶」中,科學家發現特別行星
    火星之外的行星分別是木星和土星,它們是氣態巨行星,在整個恆星系統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維繫著整個恆星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太陽系的行星數量很多,最外側的兩顆行星,分別是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其實也是氣態行星,只不過從大小體積上來看,要比木星、土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