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繼續保持中國軌道交通行業 國際領先地位

2020-11-23 環球網

原鐵道部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傅志寰:

中國高鐵的創新之根在中國

2015年,我國高鐵已超過19000公裡,佔世界高鐵總長度的60%。高鐵對經濟社會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為「一帶一路」的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高速列車穿行神舟大地,成為客運快速增長的強勁動力,同時高鐵也顯著提升了鐵路的裝備水平,提供了快速、舒適、準時、規範的服務。目前每天運行的高鐵動車有4200列,至今累計運行超過了38億公裡,運載旅客超過50億人次。高鐵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

有人提出來,高鐵的成就究竟從哪裡而來?有人說,高鐵的成就在於引進,是引進才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認為,高鐵工程與引進的關係不大,其主要技術來源是我國的長期創新實踐。因為最近三十年來,包括高鐵在內的我國新建鐵路,沒有也不可能有現成的國外經驗可以借鑑,橋梁、隧道、鐵路之所以能領先世界是自主創新的成果,是依靠中國自己力量建成的。

有一家著名的外國公司說過這樣的話,絕不出讓核心技術。對於關鍵技術只要我們稍稍接近最後一層窗戶紙,老外就會在上面蓋上鐵板。實際上,我們真正突破並掌握核心技術是在最近五六年間。現在我們不但擺脫了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還實現了產品的自主開發,比如制動系統、網絡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一個個得到了攻克,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些技術在動車組的應用表明,各項關鍵技術指標是十分優越的,控制系統的軟體可以自主編制,意味著我們已經打破了外國公司的壟斷,重新構建了國產動車組的平臺。這不但將為我們的高鐵提供更放心、更經濟的產品,也將是中國高鐵走向世界的王牌和核心競爭力。

引進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一個企業具有較深的內功,這叫做借力發力;相反一個企業如果缺乏自身的定力,按照別人的腳本亦步亦趨地跟在後面,拄著拐棍是走不快的。以汽車為例,在合資企業中產品的任何改動都需要得到國外公司的許可,如此一來,中國汽車創造力就受到了嚴重擠壓。然而,我們的鐵路是在消化引進技術的同時,不斷地開發自己的產品,引進只是促進了我國設計手段的提升,給自主研製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中國動車組是靠我們自己的智慧打造的現代技術平臺。

由此看來,說高鐵成就來自於引進、引進才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說法,我認為是不恰當的,站不住腳的。假如是那樣的話,一旦是巨人撤了,我們就會又掉在地上,變成一個矮子了。然而我們目前已經不是一個矮子,而是一個巨人了。

中國高鐵技術創新的根不在國外,而在中國。在引進之前,我們已經有了自己完整的體系與經驗,尤其是培養了一批人才。我們鐵路機車製造這棵大樹已經長大,且根是牢牢扎在中國的土地上。如今,我國能夠靠自己的骨頭長肉,具備自我造血的創新能力。

那麼,創新能力是從何而來?我覺得創新能力是長期積澱的結果,沒有積澱的創新能力就是無源之水。事實上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我國開發的機車總計生產數萬臺,產量之大,品種之多,可以說位於世界前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這是培育創新的土壤,沒有積澱就沒有突破。

創新的根基是人才,創新能力是買不到的,創新能力的載體是人,沒有人才談何創新。幾十年來,我們在新產品開發中經歷了難以數計的失敗,使我們自身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多年實踐告訴我們,不經過挫折和失敗,很難培養和造就出專家隊伍,專家是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們機車工業立足於世界的關鍵所在。他們大多參與了國產動車組和機車的研發,以及後來的技術引進。如今,這些人才已成為軌道交通各種新產品研發的領軍人物。

原鐵道部科技司副司長、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裝備委副主任 李中浩: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實現軌道交通智能化

今天中國高鐵之所以站到世界軌道交通的前列,分了幾個發展階段,1978年到2003年是自力更生階段,2003年到2008年是引進消化吸收為主,在2008年以後到2011年,是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再創新,以380A和380B為代表。在2011年以後我們是自主創新為主的。以中國動車組為代表,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到今天為止,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擁有自己的技術並且站在了世界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的前列。在城市軌道交通方面,通過十幾年的發展,是以國產化率作為一個主要的槓桿和抓手。在牽引控制系統、在制動系統、信號系統方面,到目前為止,我們也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並不落後於任何一個國家。

我們在軌道交通領域,處在世界的先進行列。但是我們目前還缺乏原始創新的能力,我們的原始創新的系統性、基礎性不夠、不充分。我們的原始創新的動力從何而來,如何構建原始的創新動力,要注意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的平衡。

從技術發展方向來看,軌道交通作為一種傳統的革命性的交通工具來看,離不開兩個主題,一個是綠色,一個是智能。從綠色的角度來講,最好的解釋定義是節能,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地鐵裡面運用各種手段,比如說優化操作,比如說全自動駕駛,在這樣的領域裡頭綜合起來提出一個目標,使我們的地鐵線路節能15%到20%,這個目標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始終站在綠色能源的角度,宏觀地思考這些問題,使得我們繼續站在領先的地位。我們國家的衛星技術,高鐵技術,通信技術都是領先地位,經過調研,可以覆蓋全國所有的地域,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技術,使得我們的列車更加智能化,那我相信我們是可以繼續保持軌道交通的領先地位的。

相關焦點

  • 中國軌道交通行業發展現狀及「雙循環」戰略下行業投資機會分析(圖)
    國內大循環離不開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因此,雙循環戰略背景下,我國城市群及區域間互聯軌道交通建設仍有較大空間。一、軌道交通行業發展現狀分析(一)國家政策支持軌道交通行業發展軌道交通作為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因其快速高效、低碳環保、安全穩定、運力強大等優點得到了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為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 TUV萊茵助力中國中車兼容並蓄,推動中國軌道交通技術發展
    兼容並蓄,技術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認證之外,來自德國的TUV萊茵更是中國中車技術創新路上的同行者。眾所周知,「德國製造」之所以享譽全球源於其過硬的產品質量,而過硬的產品質量則源於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
  • 交通強國背景下中國水運發展戰略思考
    新時代要求水運進一步提升服務保障能力,提升國際影響力,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進一步完善全球航運服務網絡布局,有效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進一步加快高質量發展,助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服務供給,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和培育新動能,更好貫徹落實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完善陸向集疏運網絡,促進綜合交通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加快綠色安全發展
  • 徐冠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根本
    在23日舉行的論壇開幕式上,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就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優勢,如何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浦江創新論壇十年來在助力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的作用等話題接受新華網專訪。    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目標一定能實現    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
  • 堅持創新驅動 南瑞集團大力提升發展質量
    ,樹立打造百年老店的雄心壯志,堅守實現基業長青的永恆決心,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國際化發展,做強做優做大做新,實現更有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
  • 交控科技:國內自主化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技術的領跑者
    就在今天,它將成功登陸科創板,迎來發展史上一次裡程碑式的跨越。深耕行業,專注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軌道交通裝備行業是國家一直大力支持的戰略新興產業。《中國製造2025》、《「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文件,均強調了重點發展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等先進位造業。
  • 順應國家戰略需要 促進造船航運發展——論交通強國、海洋強國...
    船舶檢驗行業作為交通強國建設海事篇的重要一環,長期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的發展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國際前列」海事建設目標,以改革、創新、開放為動力,推動船舶檢驗行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著力服務人民、服務大局、著力建設人民滿意船檢,著力打造權責清晰、規範高效、監管有力、服務優質的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體系,促進水上交通的本質安全,為交通強國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 「5G+」戰略助推智慧地鐵建設發展——中國移動石家莊市軌道交通...
    「5G+」戰略助推智慧地鐵建設發展——中國移動石家莊市軌道交通發展論壇 2020-12-03 1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提質增效、創新驅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
    創新為核,惠民生、促發展、解難題,新時代中國用創新為世界提供更強驅動力。   去過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人都會感嘆這座城市的新舊輝映、東西交融,也會對這裡的交通擁堵印象深刻。不過,這一「城市痛點」今年有望得到緩解。
  • 遠東電纜助推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升級
    城市軌道交通在滿足人民群眾出行需求、優化城市布局、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2020-2025年間,「新基建」領域中的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投資規模最大。在新基建成為新風口之時,電線電纜行業也即將迎來又一快速發展期。
  • 廣州地鐵攜手廣電運通共建軌道交通國家工程實驗室
    近日,中國軌道交通行業首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安全與運維保障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廣州地鐵揭牌。據悉,該國家工程實驗室的關鍵組成部分——自動售檢票系統(AFC)專業實驗室由廣電運通與廣州地鐵聯合建設。業界專家表示,這體現了國家和行業對廣電運通科技創新能力的充分肯定,也印證了廣電運通在軌道交通AFC設備研發領域的國內領先地位。
  •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堅持創新核心地位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再到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創新,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努力破除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堅持創新發展形成了從發展理念到發展戰略再到行動落實的完整鏈條。
  • 中國電科集團:以創新驅動戰略履行軍工央企神聖使命
    電子信息技術作為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的領域,在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日益凸顯。作為軍工電子國家隊,中國電科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有效履行軍工央企神聖使命。
  • 莊曉東: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將推動軌道交通實現降本增效,高速發展
    中國網7月10日訊 7月9日,由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主辦的「2020粵港澳大灣區地鐵產業大會」在深圳召開。本次大會以「新時代、新技術、新發展」為主題,共同探討城市軌道建設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最新成果、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來自有關地區發改委、鐵路局、城市軌道交通企業、行業協會以及學會等單位的代表和國內外專家700餘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 半導體產業新形勢、新機遇及全球合作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上海國際股權投資論壇」(2020 SIPEF)上,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中國區總裁居龍先生在現場為大家分享了「半導體產業新形勢、新機遇,全球合作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思考。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成長率引領全球,高於全球。2020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預計增長10-13%左右,2021年有望再創新高。2020年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穩步小幅增長2.2%,達到539億美元,2021將再創新高達到565億美元。中國在202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材料市場,並將在2021年維持這一市場地位。
  • 山東大學:實施學術興校戰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山東大學找準科技創新的歷史方位,充分發揮高水平科研支撐「雙一流」建設的筋骨作用,實施「學術興校」戰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找準定位,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山東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新時代背景下揚帆起航。
  • 資訊:創新驅動成長 華熙生物佔據未來發展「制高點」
    華熙生物是透明質酸行業的龍頭企業,依靠創新驅動,成長空間大,投資價值被廣泛認可。根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1-6月,華熙生物實現營業收入80,930.47萬元,同比增長44.33%;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505.90萬元,同比增長40.22%。
  • 山東大學:實施學術興校戰略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山東大學找準科技創新的歷史方位,充分發揮高水平科研支撐「雙一流」建設的筋骨作用,實施「學術興校」戰略,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山東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新時代背景下揚帆起航。山東大學找準科技創新的歷史方位,充分發揮高水平科研支撐「雙一流」建設的筋骨作用,實施「學術興校」戰略,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山東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新時代背景下揚帆起航。
  •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靠什麼支撐?
    要適應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要求,進一步總結組織實施重大科技任務等方面的經驗,充分認識科學、技術和工程各自的不可替代性、各自特殊的規律、各自承擔的責任,釐清科學、技術和工程的基本概念,並逐步落實到相關文件、講話以及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試驗的統籌布局和頂層設計,堅持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分類制訂支持政策,促進三者協調發展,促進價值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有機貫通
  • 磁浮技術時代的戰略意義與價值
    隨著中鐵磁浮交通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的揭牌成立,繼中國高鐵之後,中國磁浮鐵路專業化、產業化運營也宣告正式上路了。在我國,發展磁浮技術的市場潛力十分巨大。雖然中國鐵路網尤其是高鐵網的運營和再建規模、系統很大,但地域廣、人口多、中東部地區城市密集的特點,使得中國的點對點大容量高速旅客的運輸需求很大,比如上海到北京,成都和重慶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