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鐵道部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傅志寰:
中國高鐵的創新之根在中國
2015年,我國高鐵已超過19000公裡,佔世界高鐵總長度的60%。高鐵對經濟社會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為「一帶一路」的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高速列車穿行神舟大地,成為客運快速增長的強勁動力,同時高鐵也顯著提升了鐵路的裝備水平,提供了快速、舒適、準時、規範的服務。目前每天運行的高鐵動車有4200列,至今累計運行超過了38億公裡,運載旅客超過50億人次。高鐵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
有人提出來,高鐵的成就究竟從哪裡而來?有人說,高鐵的成就在於引進,是引進才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認為,高鐵工程與引進的關係不大,其主要技術來源是我國的長期創新實踐。因為最近三十年來,包括高鐵在內的我國新建鐵路,沒有也不可能有現成的國外經驗可以借鑑,橋梁、隧道、鐵路之所以能領先世界是自主創新的成果,是依靠中國自己力量建成的。
有一家著名的外國公司說過這樣的話,絕不出讓核心技術。對於關鍵技術只要我們稍稍接近最後一層窗戶紙,老外就會在上面蓋上鐵板。實際上,我們真正突破並掌握核心技術是在最近五六年間。現在我們不但擺脫了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還實現了產品的自主開發,比如制動系統、網絡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一個個得到了攻克,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些技術在動車組的應用表明,各項關鍵技術指標是十分優越的,控制系統的軟體可以自主編制,意味著我們已經打破了外國公司的壟斷,重新構建了國產動車組的平臺。這不但將為我們的高鐵提供更放心、更經濟的產品,也將是中國高鐵走向世界的王牌和核心競爭力。
引進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一個企業具有較深的內功,這叫做借力發力;相反一個企業如果缺乏自身的定力,按照別人的腳本亦步亦趨地跟在後面,拄著拐棍是走不快的。以汽車為例,在合資企業中產品的任何改動都需要得到國外公司的許可,如此一來,中國汽車創造力就受到了嚴重擠壓。然而,我們的鐵路是在消化引進技術的同時,不斷地開發自己的產品,引進只是促進了我國設計手段的提升,給自主研製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中國動車組是靠我們自己的智慧打造的現代技術平臺。
由此看來,說高鐵成就來自於引進、引進才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說法,我認為是不恰當的,站不住腳的。假如是那樣的話,一旦是巨人撤了,我們就會又掉在地上,變成一個矮子了。然而我們目前已經不是一個矮子,而是一個巨人了。
中國高鐵技術創新的根不在國外,而在中國。在引進之前,我們已經有了自己完整的體系與經驗,尤其是培養了一批人才。我們鐵路機車製造這棵大樹已經長大,且根是牢牢扎在中國的土地上。如今,我國能夠靠自己的骨頭長肉,具備自我造血的創新能力。
那麼,創新能力是從何而來?我覺得創新能力是長期積澱的結果,沒有積澱的創新能力就是無源之水。事實上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我國開發的機車總計生產數萬臺,產量之大,品種之多,可以說位於世界前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這是培育創新的土壤,沒有積澱就沒有突破。
創新的根基是人才,創新能力是買不到的,創新能力的載體是人,沒有人才談何創新。幾十年來,我們在新產品開發中經歷了難以數計的失敗,使我們自身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多年實踐告訴我們,不經過挫折和失敗,很難培養和造就出專家隊伍,專家是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們機車工業立足於世界的關鍵所在。他們大多參與了國產動車組和機車的研發,以及後來的技術引進。如今,這些人才已成為軌道交通各種新產品研發的領軍人物。
原鐵道部科技司副司長、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裝備委副主任 李中浩: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實現軌道交通智能化
今天中國高鐵之所以站到世界軌道交通的前列,分了幾個發展階段,1978年到2003年是自力更生階段,2003年到2008年是引進消化吸收為主,在2008年以後到2011年,是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再創新,以380A和380B為代表。在2011年以後我們是自主創新為主的。以中國動車組為代表,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到今天為止,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擁有自己的技術並且站在了世界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的前列。在城市軌道交通方面,通過十幾年的發展,是以國產化率作為一個主要的槓桿和抓手。在牽引控制系統、在制動系統、信號系統方面,到目前為止,我們也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並不落後於任何一個國家。
我們在軌道交通領域,處在世界的先進行列。但是我們目前還缺乏原始創新的能力,我們的原始創新的系統性、基礎性不夠、不充分。我們的原始創新的動力從何而來,如何構建原始的創新動力,要注意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的平衡。
從技術發展方向來看,軌道交通作為一種傳統的革命性的交通工具來看,離不開兩個主題,一個是綠色,一個是智能。從綠色的角度來講,最好的解釋定義是節能,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地鐵裡面運用各種手段,比如說優化操作,比如說全自動駕駛,在這樣的領域裡頭綜合起來提出一個目標,使我們的地鐵線路節能15%到20%,這個目標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始終站在綠色能源的角度,宏觀地思考這些問題,使得我們繼續站在領先的地位。我們國家的衛星技術,高鐵技術,通信技術都是領先地位,經過調研,可以覆蓋全國所有的地域,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技術,使得我們的列車更加智能化,那我相信我們是可以繼續保持軌道交通的領先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