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催化中的量子尺寸效應(quantum size effect)

2021-01-16 科學溫故社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吸附以及反應活性與催化劑的尺寸密切相關,相應地,尺寸效應(size effect)作為催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被廣泛使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納米Au催化。之前我們通過多期推文介紹了Au催化中的活性位的問題, Goodman教授課題組認為CO氧化中存在量子尺寸效應,其中Au的厚度(bilayer thickness)是主要影響因素(見往期推文:Science:再論金催化的活性位點)。本期我們主要溫故來一篇來自德國馬普弗利茲-哈伯Fritz-Haber)研究所的Hans-Joachim Freund教授課題組的經典文章,討論一下催化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尺寸效應。




德國馬普所Fritz-Haber研究所的教授,表面科學大師,迄今已發表740篇學術論文(https://www.fhi-berlin.mpg.de/cp/hjf.epl),培養了超過100名博士生和70多名博士後。他的研究可以概括為「表面科學」,即以各種傳統的與前沿的,成熟的與新興的表徵手段和方法全方位的研究催化模型體系,以從原子水平上根本認知多相催化。在上世紀80-90年代,Freund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屬表面的吸附方面,特別是利用光譜學技術對CO2的活化進行了前瞻性的和深入性的探索。這方面的研究也最終促使他獲得了1995年的Leibniz獎(德國最重要的科學獎項)。從80年代後期開始,Freund教授研究小組逐漸開創並引領了氧化物表面科學的研究領域,發展出氧化物超薄膜的模型體系。其所帶領的團隊在發現和發展各種新型氧化物薄膜的同時,還不斷創新發明各種新型表徵技術,逐步實現對典型氧化物催化體系的完整而深入的認識,所獲得的知識也被用來指導新型催化劑的設計。這些深入到原子水平的研究成果也為他帶來了各種國際和國內的獎項。自1980年代後期他開始接收中國研究生,先後培養了20多名中國博士生和博士後(目前仍然有數位在讀或者在研)。其中絕大部分已經回到中國工作,分別就職於各個高校和研究所,成為國內物理化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成員。Freund教授與我們國內多個科研小組常年保持著很好的交流和聯繫,如物理所的高鴻鈞院士,大連化物所的包信和院士,北京大學的吳凱教授,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黃偉新教授,廈門大學的陳明樹教授等。其中,高鴻鈞院士Freund教授的聯繫最為緊密,幾乎每年都要派出博士生和博士後進行學習和科研交流。高鴻鈞院士更是在Freund教授的推薦下獲得了德國馬普學會的亞歷山大-洪堡獎(2010年)。另外,Freund教授在2006年即受聘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客座教授。近年來他又積極幫助申請Max-Planck學會和Fritz-Haber研究所的支持,分別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黃偉新教授(2012-2014)和路軍嶺教授(2015年起)建立了研究夥伴關係,以更好的幫扶中國表面物理化學和模型催化研究的發展。

(https://www.chemsoc.org.cn/international/news/a891.html)


藉助於模型催化的方法,在真空腔中製備了單層FeO薄膜,然後通過蒸鍍不同覆蓋度的Au,製備出負載在FeO上的不同尺寸的納米Au模型催化劑。並進一步藉助於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確定Au的形貌,通過程序升溫脫附譜(TPD)以及單晶紅外反射吸收譜(IRRAS)技術來研究Au表面的CO吸附行為


第一次在實驗上確定了Au表面的CO 吸附行為並沒有出現尺寸效應: 小尺寸的Au納米粒子與大尺寸的Au納米粒子,甚至與體相的Au的吸附行為都是一致的, CO 均優先吸附於配位不飽和的Au原子上。以前研究中的Au催化中CO吸附對應的尺寸效應值得檢視


STM:  通過對製備完的Au納米粒子進行形貌表徵發現,不同的覆蓋度的Au的形貌不同:低覆蓋度(有效厚度0.1 Å),Au主要以單層厚度的納米島存在;中等覆蓋度,FeO表面出現雙層的Au納米粒子;更高覆蓋度(有效厚度2 Å),FeO表面粗糙度增加,Au的尺寸達到了7nm,厚度有4-5層厚,對應三維化的Au。需要注意的是,和在其他氧化物上的生長行為不同,FeO薄膜上的Au成核點主要在FeO平臺上,而非在臺階以及缺陷位置處。因而該文章的Au上的CO吸附的研究可以排除氧化物缺陷的影響。接下來,文章對不同粒徑分布的Au/FeO模型催化劑進行CO吸附的譜學研究。


圖1:0.1 Å以及2 Å有效厚度下的Au的STM 形貌圖以及對應的高度曲線


TPD: 低溫下(90K)Au/FeO催化劑樣品吸附一定量(1.5 langmuir)的CO分子後,然後程序升溫,研究CO從催化劑的表面脫附行為,圖譜中出現的不同的峰對應催化劑表面不同的CO的鍵合強度;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厚度的Au/FeO催化劑CO脫附譜均出現了2個脫附峰,分別在140K 以及180K,CO的吸附行為與Au粒徑沒有關聯。這兩個峰在Au(322)單晶表面CO的TPD實驗也被觀察過。而在Au(110)表面只有140K的CO化學吸附峰;但是離子轟擊之後,表面出現了180K 的脫附峰。這說明了TPD 譜圖中觀察到的鍵合較強的CO吸附峰主要來自於配位不飽和的Au位點


圖2:不同覆蓋度的Au/FeO的CO-TPD 圖


IRRAS: 作者進一步對120K吸附CO後的Au納米粒子進行紅外研究,從先前的TPD我們可以知道,表面存在兩種不同結合位置的CO,但是不同覆蓋度的Au納米粒子的CO吸收峰均位於同一個位置(2108cm-1)。同樣地,該紅外吸收峰的位置與文獻報導的bulk的Au表面CO吸收峰的位置一致,寄不存在所謂的量子尺寸效應


圖3:不同覆蓋度Au的表面120K 吸附CO 後的紅外峰;0.1 Å厚度的Au/FeO 的CO吸附紅外峰隨溫度的變化圖。


有趣的是,當溫度從90K 升高到153K時,紅外吸收峰強度以及峰位置沒有發生變化,而先前TPD 研究指出,153K的溫度下,Au表面鍵合比較弱的CO應該已經從表面脫附(脫附溫度130K),但這一過程並沒有被紅外吸收譜沒有探測到,這主要是由紅外吸收的選率(偶極躍遷)決定的,因此可以判斷130K 脫附的CO 的吸附構型很特殊,其主要平行於Au表面。當溫度進一步升高,達到170K時,紅外的吸附峰紅移到 2115cm-1,同時紅外峰的強度下降。雖然該溫度低於Au上鍵合較強的CO脫附溫度(200K),但該溫度下,CO脫附速率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因此本文作者指出,CO吸附峰的紅移實際上是由於CO的覆蓋度造成的。CO覆蓋度導致紅外吸附峰位置改變的現象,在其他Pt以及Pd等金屬表面也發現過。需要注意的是,先前文獻報導的負載在Al2O3以及TiO2上的Au納米粒子上的CO紅外峰的位置與Au粒徑存在關聯( 紅移或者藍移有~10cm-1),其主要原因歸結於電子結構。不同尺寸Au納米粒子具有不同的電子結構,相應地CO紅外吸收峰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現在看來這一結論是值得商榷的



1 筆者本人對於Au催化中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往往是深信不疑的。但是這篇文章的核心直擊尺寸效應,並通過實驗上的直接證據「否定」了這一廣泛接受的概念,因而閱讀完之後衝擊是很大的。這些年,有幸遇到過很多表面催化的大牛,發現他們對很多概念都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別人Science 文章發了之後,一切說法都得往Science 上去靠。


2 紅外吸收光譜研究需要注意選率的問題,上一次在文獻中看到相似問題的來自於李燦老師上世紀報導的Ni表面的CO「斜躺」吸附模式 (經典!CO在Ni/Al2O3催化劑上的非典型吸附)。同樣地,Au表面也發現了特殊的CO吸附模式,因而TPD看到的兩種吸附結構,在紅外上只能看到一種,「看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CO這一另類的吸附模式在Cr2O3 上也被報導過,在TiO2上也被報導,因而以後研究CO氧化時,尤其是紅外,這一特殊的吸附模型應該被重視。


3 整篇文章短小精悍,邏輯清晰,結論「振聾發聵」,值得精讀



引文連結:

Lemire, C., et al. (2004). "Do quantum size effects control CO adsorption on gold nanoparticle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43(1): 118-121.

圖片連結:

http://www.fruit.dicp.ac.cn/info/1030/1107.htm


Au催化機理研究往期推文列表:


科學溫故社QQ群—科研愛好者集中地!(不定期發布講座通知,分享錄製視頻)

1. 後臺輸入「投稿」/「供稿」/「交稿」獲取相關流程

2. 微信群(學術交流/電催化/光催化/理論計算/資源共享/文獻互助群;C1化學/生物質/單原子/多孔材料分舵),小編微信:hao-xinghua或SRS-nano或duster88123,備註「姓名-單位」

相關焦點

  • 物理所發現金屬-有機骨架中的共振量子磁電耦合效應
    MOF材料因在清潔能源、催化、吸附、環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而受到廣泛關注。近幾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陽領導的M06組開展了MOF材料的磁電性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例如,首次發現了MOF中磁化強度共振量子隧穿效應【Phys. Rev.
  • 在量子領域中,存在蝴蝶效應嗎?
    這種神秘的效應在許多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都有過出現,比如電影《生活多美好》(1946),科幻小說《雷鳴之音》(1952),電影《蝴蝶效應》(2004)中等等。這種過去的一個微小變化,導致了在未來出現巨大變化的效應,並不只存在於虛擬世界中。
  • 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從幾何結構上看,隨著金屬顆粒尺寸的減小,低配位原子逐步暴露且比例漸漸升高,顯著改變催化材料活性中心的結構和比例。從電子結構上看,金屬顆粒的電子能級也因量子尺寸效應發生顯著改變,極大地影響催化材料和反應物之間的軌道雜化和電荷轉移。由於金屬納米催化顆粒的幾何結構和電子結構隨其尺寸同步改變,使得人們無法有效區分兩種結構效應對催化反應活性、選擇性的貢獻以及對尺寸的依賴關係。
  • 中國科大團隊在揭示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從幾何結構上看,隨著金屬顆粒尺寸的減小,低配位原子逐步暴露且比例漸漸升高,顯著改變催化材料活性中心的結構和比例。從電子結構上看,金屬顆粒的電子能級也因量子尺寸效應發生顯著改變,極大地影響催化材料和反應物之間的軌道雜化和電荷轉移。
  • Quantum Physics
    Here, we relax these assumptions and provide agener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he effect of noise on the quantum inputs,invoking uniform and non-uniform noise models.
  • 一種尺寸與表面結構高度單分散的硒化鎘量子點及其合成方法
    一種尺寸與表面結構高度單分散的硒化鎘量子點及其合成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15:23 浙江大學化學系彭笑剛教授課題組近日報導了一種尺寸與表面結構高度單分散的硒化鎘
  • Science | 單層 WTe2 中的高溫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Observation of the quantum spin Hall effect up to 100 kelvin in a monolayer crystal,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n6003 .
  • 五種怪異量子效應:量子齊諾效應和真空雙折射
    你可能聽過「薛丁格的貓」和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甚至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這些量子現象試圖以極小比例解釋世界,自從量子效應被發現,在一個世紀裡這些神奇效應已是眾所周知。
  • 【物化】單分子器件量子幹涉:費米能級釘扎效應引起的傳輸增強
    眾所周知,當電子器件尺寸縮小到納米尺度,傳輸特性將由量子效應主導。通常在單分子器件中,由於單個分子長度僅有幾個納米(< 3 nm),量子隧穿效應(tunneling)是電子傳輸的主要機制,而分子的長度則決定了隧穿勢壘的寬度。因此,當分子長度增長時,電子的傳輸在隧穿體系中將會呈現指數衰減。這樣的衰減效應成為阻礙單分子器件在未來各方面應用的主要障礙與限制。尋求有效的方法來打破單分子電導對分子長度的依賴性成為該領域的一個核心問題。
  • 概念|什麼是半導體量子點,納米顆粒的聚焦效應?
    半導體量子點(quantum dot)是一類納米尺度的極微小的發光納米顆粒,其直徑常在2-20 nm之間。如下圖所示,不通過尺寸顆粒大小,顯示不同顏色。於是,他將這種這種膠體與量子點的概念聯繫起來,首次提出膠狀量子點(colloidal quantum dot)。氧化鋅量子點的可見發光顏色可以實現從藍紫色到橘黃色之間的調變,可以通過對量子點進行表面修飾或調變其顆粒大小或者控制缺陷等手段實現量子點突光顏色的調變。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非交換效應首獲實踐驗證,照亮通向量子加密技術之路
    不要驚訝,這不是橘子,而是量子。義大利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從一束雷射中去除一個光子,剩餘的光子可能比原來的還多。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實踐證實量子物理中的一個基本規則——量子非交換效應(quantum non-commutative effect)。該研究成果照亮了通往量子加密技術的道路,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28日的《科學》雜誌上。
  • 少即是多:量子點的的發展歷程——從定義到應用
    由於其物理尺寸與許多性質的臨界尺寸相近、可觀的表面原子比等特點,膠體納米晶的諸多性能都呈現出尺寸相關的獨特現象[3]。傳統意義上來說,膠體納米晶主要分為貴金屬膠體納米晶與半導體膠體納米晶。根據經典的量子限域效應,當半導體膠體納米晶的幾何半徑小於其體相材料的激子波爾半徑時,價帶和導帶的能級會呈現離散分布形式,此時納米晶的性質變得與尺寸相關。
  • 除「薛丁格貓」外的五種不常見的奇異量子效應
    量子世界中,除了著名的「薛丁格的貓(Schrodinger’s cat)」和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之外,量子效應還存在許多怪異現象。你可能聽過「薛丁格的貓」和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甚至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這些量子現象試圖以極小比例解釋世界,自從量子效應被發現,在一個世紀裡這些神奇效應已是眾所周知。
  • 刪除量子信息時會產生奇特的量子熱力學效應
    Trinity的研究人員在擦除量子的信息中發現了獨特的量子效應,這可能對量子計算晶片的設計產生重大影響。1961年,當時在IBM的Rolf Landauer發現了熱耗散與邏輯上不可逆的運算之間的關係,計算熱力學由此誕生。Landauer喊出了著名的「信息即物理」的口號,提醒我們信息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基於物理實在的性質。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囚禁於納米圍欄中的量子
    從這個意義上,量子圍欄就成為研究量子尺寸效應的擇優對象之一類。原因無他,即 STM 配合量子圍欄,可以隨意製造各種量子尺寸效應的場景,然後實地表徵量子圍欄中的各種量子幹涉、糾纏、關聯和其他相關效應。當時發現在鉍 (Bi) 超薄膜中,電阻率、霍爾係數和磁電阻均呈現出厚度依賴的現象,而宏觀上這些性質應該與厚度無關。此後,薄膜中量子尺寸效應被拓展到光學、相變、超導和磁性等領域。應用方面,薄膜量子尺寸效應能夠用來改變磁性薄膜層間耦合作用,並調控巨磁阻。對量子點中三維量子尺寸效應的研究始於 1980 年代末。量子點在醫學和屏幕顯示上均有廣泛應用。
  • 二維材料中的新型量子點:為量子電子器件帶來新可能!
    當半導體粒子達到納米尺寸級別後,不同尺寸的量子點會發射出不同頻率的光,在可見光頻譜範圍內,最明顯的就是顏色變化。,當顆粒尺寸進入納米量級時,尺寸限域將引起尺寸效應、量子限域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和表面效應,從而派生出納米體系具有常觀體系和微觀體系不同的低維物性, 展現出許多不同於宏觀體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
  • 十年一瞬間——巨霍爾效應的故事
    我們首先發現了銅-二氧化矽(Cu-SiO2)顆粒膜(granular films)中的」巨霍爾效應(giant Hall effect, GHE)」,即在量子逾滲閥值(quantum percolation threshold)處,樣品的低溫霍爾係數(Hall coefficient)增強了近3個量級(約1000倍!)
  • Ni基催化劑在CO2還原中的尺寸效應
    前期文獻報導了貴金屬Ag、Au、Pd和過渡金屬Cu在催化還原CO2過程中的尺寸效應,結果表明,金屬尺寸越小,對CO的選擇性越高。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隨金屬納米顆粒尺寸減小,表面活性位點數量逐漸增加,有利於CO2還原為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