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三蘭港7月11日專電(記者義高潮)在非洲大陸東海岸的印度洋中生存著一種名副其實的「活化石」——腔棘魚,它可能是迄今仍存在於地球上的最古老動物。
腔棘魚是一種活動極為靈活、鰭呈肢狀的強大肉食魚類,一般長約1.5米,體重達40多公斤。
腔棘魚首次出現於3.9億年前,1億年前開始種群衰退,於7500萬年前從地球上「滅絕」。南非漁民1938年12月間捕撈到一條腔棘魚,重新燃起專家學者彌補生物進化鏈條中從水生動物到陸生脊椎動物進化環節的希望。1952年,漁民又在東非馬達加斯加島和葛摩群島之間的印度洋水域捕撈到一條腔棘魚。此後,印度洋周邊國家莫三比克、坦尚尼亞、肯亞和印度尼西亞先後報告捕撈到腔棘魚。
坦尚尼亞自2003年第一次捕撈到腔棘魚後,迄今已經累計捕撈到30多條這種珍稀魚類,曾出現過一天之中連續捕撈到6條腔棘魚的記錄,而今年截至6月底已經捕撈到6條。
坦尚尼亞古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專家對頻繁捕撈到腔棘魚深感不安,因為腔棘魚的眼睛對光非常敏感,它們通常藏身於印度洋水下幾百米深處的礁石峽谷和水下巖洞中,平均生存深度為400米至700米,因此在白晝和月夜是十分難以捕捉到的。而漁民在大白天用淺水捕撈網就能夠捕獲腔棘魚,說明腔棘魚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幹擾。如果任由人類捕撈,腔棘魚有就此永久消失的危險。
作為有可能為人類解答地球上生物進化過程中神秘鏈條的腔棘魚,其自身尚有太多的謎沒有被揭開。最主要的謎團包括:它是如何成功地躲過令恐龍消亡的地質變遷的;它利用已經發展成肢體狀的胸鰭和尾鰭,當年是從海洋走向陸地還是從陸地返回海洋。
為保護腔棘魚,坦尚尼亞政府鄭重告誡本國漁民,不要在頻繁捕獲腔棘魚的水域使用深水拖網捕撈,以免對腔棘魚的棲息地形成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