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已證明一種特殊的時空具有不穩定性:微小的擾動就會產生黑洞

2020-10-26 老胡說科學

四年前,還是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的喬治斯•莫斯基迪斯接手了一個可能不會成功的問題。他的導師要求他用數學方法證明時空的某一特定結構是不穩定的——換句話說,就是證明任何微小變化最終都會導致時空本身的崩潰。

他的導師、數學家米哈裡斯·達菲莫斯知道這項任務有多難。達菲莫斯說:「你可能會花很多時間探索而一無所獲。」達菲莫斯在2006年提出了不穩定性猜想。「我不認為它會被證明。但他還是鼓勵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的莫西迪斯證明這一猜想。莫斯基迪斯已經做了足夠多的工作來獲得博士學位,所以為什麼不嘗試做一些大事呢?

達菲莫斯對莫斯基迪斯的信任是正確的。從2017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的一系列進展中,莫斯基迪斯已經證明了一個被稱為反德西特空間的愛因斯坦時空的規範構型是不穩定的。向太空中扔一點點物質,最終就會形成一個黑洞。

史丹福大學的數學家盧克聲稱莫斯基迪斯的工作是「驚人的」。他發現的是一種相當普遍的不穩定機制」——這一機制可以應用於與反德西特空間無關的其他場景,即物質或能量被禁錮在一個沒有出口的物理系統中。達菲莫斯稱他前學生的研究成果「壯觀」,「當然是我近幾年在廣義相對論數學領域見到的最具獨創性的東西。」

儘管我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反德西特的宇宙中,這項工作也對我們理解從湍流到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神秘聯繫的一切事物有影響。

引力膨脹

不穩定性猜想(以及它產生的整個學派)可以追溯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它精確地說明了質量和能量是如何影響時空的曲率的。由於真空本身的能量密度(用一個「宇宙常數」來描述),在一個完全不存在物質的真空中,時空仍然可以彎曲,引力仍然可以存在。事實證明,空的空間並不是真正的真空(量子漲落)。

愛因斯坦真空方程的三個最簡單的解是對稱的——時空的曲率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在宇宙常數為零的閔可夫斯基時空中,宇宙是完全平坦的。在德西特時空中,宇宙常數為正值,宇宙的形狀就像一個球體。當宇宙常數是負的,就會得到反德西特時空,它是一個鞍型。在宇宙學的早期,科學家們想知道這三種時空中的哪一種可以描述我們的宇宙。

另一方面,數學家們則傾向於懷疑這些時空是否真的並且是穩定的。也就是說,如果你以任何方式擾動一個真空時空(比如,向系統中注入一些物質或發送一些引力波),它最終會穩定下來,進入接近原始狀態的狀態嗎?還是會演變成完全不同的東西?這就好比在宇宙中把一塊石頭扔進一個池塘,海浪會逐漸變小,還是會形成海嘯?

  • 德西特時空模型

  • 閔可夫斯基時空模型

1986年,一位數學家證明了德西特時空是穩定的。1993年,一對數學家對閔可夫斯基時空做了同樣的研究。反德西特空間的穩定性問題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普遍的共識是,反德西特空間與其他兩種構型不同,是不穩定的,這意味著數學家將不得不採取一種全新的方法。達菲莫斯說:「已經開發了很多數學工具來解決穩定性問題。」「但不穩定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尤其是這種類型的不穩定,」它本質上是非線性的,導致一個固有的複雜情況,與相應的棘手的計算。

研究人員懷疑反德西特時空可能是不穩定的,因為他們相信它的邊界會反射,從而導致它「像一面鏡子,所以任何撞擊它的波都會回來,」達菲莫斯解釋說。

「從物理角度來看,邊界處的反射是有意義的,」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物理學家胡安·馬爾達塞納說。這部分是由於反德西特空間的彎曲,但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解釋(前提是堅持能量守恆的原則)。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數學家喬治斯·莫西迪斯在愛因斯坦方程中找到了棘手的非線性效應。

如果這個邊界實際上是反射的,那麼就沒有什麼能從反德西特時空中洩漏出去。因此,任何進入系統的物質或能量都有可能集中起來,可能集中到黑洞形成的程度。問題是,這種情況真的會發生嗎?如果真的發生了,是什麼機制導致物質和能量聚集到這樣的程度而不是保持分散?

莫斯基迪斯想像站在反德西特時空的中間,就像站在一個巨大的球裡面,它的邊緣或邊界是無限的。如果你從那裡發送一個光信號,它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到達邊界。由於眾所周知的相對論效應,這種旅行才成為可能:儘管到邊界的空間距離確實是無限的,但對於以光速或接近光速運動的波或物體來說,時間會變慢。因此,一個觀察者站在反德西特時空的中間會看到一束光線在有限的時間內到達邊界。

莫斯基迪斯沒有使用光線,而是將廣義相對論模型中常用的一種物質——所謂的愛因斯坦-弗拉索夫粒子——放入反德西特空間。這些粒子在時空中產生物質的同心圓波,類似於出現在池塘中的水波。

當物質突然進入這個時空時,會產生許多同心波,前兩個將是最大的。因為它們包含了最多的物質和能量。第一個波(稱為波1)會向外膨脹,直到觸及邊界,反彈回來,並在向中心收縮。第二個波將接踵而至。

當波1反彈離開邊界並開始向中心收縮時,它會碰到仍在膨脹的波2。莫西迪斯確定,愛因斯坦方程的一個結果是,在這樣的相互作用中,膨脹的波(這裡是波2)總是將能量傳遞給收縮的波(波1)。

在波1到達中心後,它將再次開始膨脹,與現在正在收縮的波2相遇。這一次,波1將給予波2能量。這個循環可以重複很多很多次。

莫奇迪斯還發現了另一件事:在靠近中心的地方,波佔據的空間更少,它們攜帶的能量更集中。正因為如此,波在中心附近的相互作用中交換的能量比在邊界附近的相互作用中要多。最終結果是,波1在中心給予波2的能量比波2在邊界給予波1的能量多。

經過無數次的迭代,波2變得越來越大。因此,波2的能量密度繼續增加。在某一時刻,當波2向中心收縮時,它的能量會變得如此集中以至於形成一個黑洞。

這是不穩定性的證據:莫斯基迪斯證明,當他在一個反德西特時空中加入哪怕是極少量的物質,一個黑洞就會不可阻擋地形成。然而,根據定義,反德西特時空到處都有均勻的曲率,這意味著它不能容納像黑洞這樣扭曲空間的物體。莫斯基迪斯說:「如果你擾亂反德西特時空並等待一段足夠長的時間,你就會得到一個不同的幾何圖形——一個包含黑洞的幾何圖形——它就不再是反德西特時空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不穩定。」

莫斯基迪斯最近證明了另一種反德西特不穩定性——一個所謂的無質量標量場——在幾次學術演講中展示了這一尚未發表的工作。「因為標量場產生的波是引力波的代理,」達菲莫斯說,這讓莫斯基迪斯離最終目標又近了一步——證明反德西特空間在真空中的不穩定性(在真正的真空中,時空在沒有引入任何物質的情況下受重力擾動)。

反德西特空間的擾動

反德西特時空的不穩定性對我們如何理解我們自己的宇宙有著重大的影響。首先,由於反德西特時空是不穩定的,它是「你在自然界看不到的東西,」莫斯基迪斯說。但是「即使反德西特時空不是真實的,」他說,「它仍然可以引導我們發現和研究真實的現象。」

例如,當能量從大尺度集中到小尺度時,湍流就會出現——莫斯基迪斯指出,當反德西特時空受到擾動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湍流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它出現在各種流體系統中。反德西特時空是一個「乾淨」且相對簡單的系統,這就是為什麼他認為它是研究湍流的「一個良好的理論試驗臺」。在反德西特時空中,湍流是由重力引起的,但莫斯基迪斯相信他正在開發的數學工具也可以幫助分析流體力學中出現的湍流。

反德西特空間在所謂的AdS/CFT通信中也很突出——這是如何將量子力學與引力結合的關鍵線索。對應表明反德西特空間中的一個引力系統可以等價於一個更少維的非引力量子系統。「我們可以用一個不包含引力的量子力學系統來代替引力理論來描述它(不是我們宇宙中的引力理論),而是反德西特宇宙中的引力理論,」馬爾達西納說。

當把莫斯基迪斯的工作與AdS/CFT的聯繫結合起來時,也可以幫助闡明我們更熟悉的相互作用粒子的領域。例如,莫斯基迪斯利用反德西特時空的小擾動來創造黑洞。這個過程通過對應關係,與量子系統達到平衡的熱化過程相關,這是一個幾乎無處不在的現實世界現象。

相關焦點

  • 數學已證明一種特殊的時空具有不穩定性:微小的擾動就會產生黑洞
    他的導師要求他用數學方法證明時空的某一特定結構是不穩定的——換句話說,就是證明任何微小變化最終都會導致時空本身的崩潰。 他的導師、數學家米哈裡斯·達菲莫斯知道這項任務有多難。達菲莫斯說:「你可能會花很多時間探索而一無所獲。」達菲莫斯在2006年提出了不穩定性猜想。「我不認為它會被證明。但他還是鼓勵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的莫西迪斯證明這一猜想。
  • 最強「蝴蝶效應」:在這個特殊時空中,一個粒子擾動,就可以讓黑洞誕生
    普遍的共識是,與其他兩種構型不同,反德西特是不穩定的,這意味著數學家將不得不採取一種完全不同的新手段。達弗莫斯說:「為解決穩定性問題,人們已經開發了許多數學工具。但不穩定性,尤其是反德西特時空的不穩定性,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它本質上是非線性的,這樣的特性平添了複雜性,相應的計算也很棘手。
  • 愛因斯坦的方程三種典型構型 科學家研究表明構型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
    北京時間5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愛因斯坦的方程描述了時空的三種典型構型。現在,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其中一個在量子引力研究中很重要的構型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從2017年到今天,數學家已經在一系列工作中表明,一種名為「反德西特空間」(anti-de Sitter,簡稱AdS)的愛因斯坦時空構型是不穩定的。
  • 愛因斯坦時空構型並不穩定:一小塊物質都可形成黑洞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愛因斯坦的方程描述了時空的三種典型構型。現在,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其中一個在量子引力研究中很重要的構型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從2017年到今天,數學家已經在一系列工作中表明,一種名為「反德西特空間」(anti-de Sitter,簡稱AdS)的愛因斯坦時空構型是不穩定的。
  • 科學家可以證明,大量微小的原初黑洞充滿了宇宙
    科學家認為,宇宙充滿了微小、古老的黑洞。這些來自時間之初的微小黑洞,被稱為原初黑洞,科學家可能可以證明它們的存在。原初黑洞在幾十年前提出,現在它被作為暗物質的潛在候選者,又被重視了起來。
  • 愛因斯坦的「黑洞方程」的證明
    「無論這個方程具有何種性質,或者它甚至可能在數學上是完美的,但如果它與物理上所期望的不符,那麼它就不可能是正確的方程,」Vasy說。這些點被稱為「坐標奇點」(以區分它們與物理奇點,如實際的黑洞)。它們在坐標系中是未定義的點,從而令我們無法跟蹤持續變化的解。 其次,一個不合適的坐標系可能會掩蓋它要測量的潛在物理現象。為了證明愛因斯坦方程的解在受到擾動之後可以穩定到初始狀態,數學家必須仔細追蹤由擾動引起的時空波動。
  • 最新研究發現黑洞與蟲洞的碰撞也會產生豐富的引力波
    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黑洞與蟲洞的碰撞也會產生豐富的引力波。8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假設蟲洞存在的前提下,模擬分析了5倍太陽質量黑洞穿過200倍太陽質量的蟲洞。結果表明,黑洞可穩定穿越蟲洞,在黑洞進入和離開蟲洞的過程中,會出現迄今從未探測到過的特殊引力波信號。黑洞為何會「落入」蟲洞內?所發出的一種特殊的引力波是什麼樣的?
  • 一個微小的分形宇宙可能位於帶電黑洞內部
    現在,一個研究小組深入到所謂帶電黑洞的數學模型,他們發現了一系列驚喜,包括時空的地獄和奇異的分形景觀。超導體VS 黑洞關於黑洞,科學家們腦洞大開,製造了各種各樣潛在的,假想的黑洞:帶電荷或不帶電荷的黑洞,旋轉或靜止的黑洞,被物質包圍的黑洞,或漂浮在太空中的黑洞。
  • 淺說黑洞:宇宙中的特殊天體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黑洞是由臨界值以上的大質量恆星「死亡」後形成的一種特殊天體,根據理論,如果一顆恆星的核心質量大於等於3.2倍太陽質量時,那麼再也沒有什麼能量(斥力)可以抵抗自身的引力了,引力使恆星開始向中心無限的坍縮然而,有少數支持相對論者仍然認為黑洞是一種天然便可形成的物理天體,到20世紀60年代末,他們已經說服了該領域的大多數研究人員,對於(黑洞)事件視界的形成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彭羅斯證明,一旦事件視界形成,沒有量子力學的廣義相對論就要求在其中必須形成一個奇點。
  • 黑洞具有「坐穿」時空的能力,當人類掉入黑洞,存活的概率有多大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無法穿越時空。早前,有科學家提出,若能夠進入四維空間,那麼就可以實現穿梭。近期,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穿越時空的方法不止一種,進入黑洞之後,你或許就能看見整個未來!黑洞到底是什麼?科學家認為,從本質上來說,黑洞就是一個天體。
  • 科學家在黑洞實驗室通過量子真空產生聲波
    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用於觀察量子真空的新理論,該理論可能導致對黑洞行為的新見解。安魯效應(英語:Unruh effect)預測:一名加速運動的觀察者可以觀測到慣性觀察者無法看到的黑體輻射,即加速運動的觀察者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溫暖的宇宙背景中。
  • 利用引力波數據計算黑洞性質的數學方法!
    西維吉尼亞大學助理教授肖恩·麥克威廉士開發了一種數學方法,可以從引力波數據中計算出黑洞的性質。他寫了一篇論文描述了該方法,並將其發布在《arXiv》上,這篇論文現已被接受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從那時起,那裡和其他地方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繼續這項工作,希望更好地理解黑洞,合併中子星,最終揭開引力本身。但是這樣的工作在一個方面受到了阻礙——引力波的來源,合併黑洞,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人們認為它們產生的信號無法用數學解釋。相反,科學家一直通過將這些信號與計算機模擬產生的信號進行比較來解釋這些信號。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因為看不見,所以目前對於暗物質的研究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暗物質的理解都是某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假象粒子構成,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成群的小黑洞像雲一樣在太空中移動,這提供了一種更清晰的解釋。現在,一項新研究解釋了這些原初黑洞可能來自何處,以及天文學家如何發現其蹤跡的。
  • 是否有一個方程可以證明黑洞是真實存在的?
    通過廣義相對論(含有大量方程),其中有一些知識是從其它領域借來的(用來描述恆星坍塌),你可以說黑洞是存在的。但不幸地是,物理學中沒有黑洞存在的證據,只有實驗和觀測的證據。話雖這麼說,黑洞存在的觀測證據是極好的。舉個例子,通過觀察銀河系中心恆星的運動,我們認為它們必定圍繞一個微小、不可見、質量相當於成千上百萬個太陽的物體運行。
  • 一種不假設存在時空的物理理論:時間本身凝聚成現實
    有關黑洞的新興思想集中在使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其周圍的物質場。理論家可能需要另一種更為激進的量子引力方法,而不是簡單地量化廣義相對論,而是可能需要一種在微觀水平上理解時空本質的新方法。引力場可能是一些更基本的東西的體現,而某些東西根本看起來並不像場,因此無法以標準的時空方式來描述。
  • 黑洞已被發現,人類什麼時候才能發現白洞?
    大家對黑洞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尤其是黑洞照片的發布,更讓黑洞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彙,許多人都在熱烈討論著黑洞,但是你知道麼,在黑洞還只是一個理論存在的時候,有一個與黑洞完全相反的星體,那就是白洞,白洞可以說是宇宙中的噴射源,黑洞擁有巨大的引力,可以吞噬一切物質,白洞卻完全相反,它可以向外部提供物質和能量
  • 宇宙背景輻射是奇點黑洞存在過的證據,並不是大爆炸的餘暉5-1
    也就是你用可見光望遠鏡是看不到r射線爆的,這需要特殊的r射線觀測儀。對於厚圓面類,如果吸積面方向的引力場優勢比較明顯,會形成一個厚平面意義的圓形,如圖4;其中圖5、圖6比較特殊,這類在吸積面平面方向的引力場優勢不明顯,形成了一種明顯的極性對稱的擴散形態。但由於不是球體輻射性的爆炸擴散,證明其引力中心還在。
  • 黑洞有兩種,理論上可以利用第二種黑洞來穿越時空!
    黑洞,這個已知宇宙中最強大的天體,它就擁有著超級強大的引力,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黑洞能夠將時空扭曲到足以產生蟲洞的程度。那麼如果黑洞真的能夠在時空中形成一個蟲洞的話,未來的我們可不可以利用黑洞來穿越時空呢?其實這要看這個黑洞到底是什麼性質的黑洞了。
  • 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時空奇點與黑洞
    其中,羅傑·彭羅斯是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目前為牛津大學名譽教授,他獲獎的原因是用數學嚴格證明了黑洞的產生符合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原理;賴因哈德·根策爾現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安德烈婭·蓋茲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天文學教授,這兩位科學家通過近30年的持續追蹤和計算,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天體。
  • 在雙黑洞周圍發現的奇怪電子物體,或有助於揭示暗物質和時空本質
    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物體,該物體可能存在於一對黑洞周圍。 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揭示暗物質的身份,並揭示時空的本質。新的研究發現,這種特殊粒子可以以類似於電子在一對氫原子周圍存在的方式,存在於雙黑洞周圍。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望解釋所謂的「引力分子」的存在。在雙黑洞周圍發現的奇怪電子物體,或有助於揭示暗物質和時空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