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戰略部署的黏膜組織常駐T細胞大軍可以抗擊病毒感染和...

2021-01-09 生物谷

2019年12月28日訊/

生物谷

BIOON/---免疫系統對感染、疫苗和癌症發起強大的免疫反應,但是直到現在,科學家們才完全開始闡明駐留在人體「黏膜屏障組織」中的非循環T細胞群體如何阻止威脅。

儘管學術界對黏膜組織中非循環性T細胞的關注似乎是一個神秘的研究領域,但是這卻是美國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Martin Prlic博士實驗室的命脈。在那裡,Prlic和他的團隊對T細胞在炎症環境中的功能特別感興趣。傳染病是引發炎症的臭名昭著的誘因。在Prlic實驗室研究中同樣重要的是炎症環境,它是多種癌症的代名詞。

事實證明,人體中有大量的T細胞,它們在黏膜組織中堅守崗位,而且它們不會偏離這些局部區室。這些黏膜組織可以在人體的脆弱入口處(口腔、肛門和陰道)以及其他可能發生疾病暴露和可能發生炎症的重要區域中發現。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Prlic團隊著重關注了一種稱為CCR5+的受體,並且證實即便這種T細胞組分受到抑制,黏膜區室中的T細胞仍然發揮全部功能,可以抵抗感染並阻止癌症。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human tissue-resident CCR5+ T cell compartment maintains protective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during inflammation」。

來自健康供者免疫系統的人T細胞的掃描電鏡圖,圖片來自NIAID。

Prlic團隊解釋道,黏膜組織中存在著多種T細胞。此外,在使用CCR5 +抑制劑(一組抑制炎症的藥物)治療期間,這些停留在原處的T細胞在身體的黏膜屏障中維持免疫力。

Prlic團隊的實驗幫助解決了CCR5+抑制劑如何在不影響黏膜屏障免疫力的情況下幹擾疾病、抑制炎症的悖論。這項新的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不僅可以了解炎症受到抑制時會發生什麼,而且還可以了解T細胞如何在黏膜屏障組織的「駐地」上穩定地抵抗感染或癌症。

Prlic團隊寫道,「我們的數據表明人類CCR5+組織駐留記憶T細胞區室在功能和空間上均能維持黏膜屏障免疫力。」

人體的黏膜屏障是第一道防線---免疫系統中提供免疫保護的物理屏障。黏膜屏障已被確定為大自然的生物工程中某些最有效和最優雅的形式。比如,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Kenneth E.L. McColl博士(未參與這項新的研究)在2012年寫道,胃黏膜屏障「是出色的自然工程的一個例子」,這是因為它必須承受高酸性和蛋白水解性胃液的最不利的化學環境,這種環境會迅速殺死吞入的微生物並分解攝入的食物。」

McColl在BMJ期刊上發文闡述了他針對黏膜屏障組織的觀點。

在子宮頸陰道中也發現了常駐T細胞,這是病毒性病原體(特別是HIV和單純皰疹病毒等)的潛在入口。Prlic及其同事們說,駐留在黏膜屏障組織中的T細胞很重要,這是因為它們是非循環的,可提供針對病毒的局部防禦能力。

CCR5+的全稱是趨化因子受體5(chemokine receptor 5),是活化T細胞表面上的細胞受體,可以協調免疫細胞如何遷移到體內炎症部位。

已有研究表明抑制CCR5+的藥物,比如HIV治療藥物馬拉韋羅(Maraviroc),可重新用於治療多種其他的醫學疾病。實際上,人們已經在進行

臨床試驗

,以研究馬拉韋羅和類似的藥物抵抗多種醫學疾病的潛力。

Prlic及其同事們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寫道,「使用CCR5拮抗劑的臨床試驗包括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癌症轉移的研究,但是它們的臨床應用可能會擴展到其他的炎症介導性疾病。針對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1、2期

臨床試驗

的結果似乎很有前景,這表明CCR5+拮抗劑治療是阻止免疫細胞向炎症部位遷移的有效治療手段。」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儘管CCR5+抑制劑阻斷了一種對免疫細胞遷移很重要的受體,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藥物對患者在黏膜屏障中的免疫功能幾乎沒有或沒有負面影響,比如口腔黏膜或身體其他部位的黏膜屏障組織。

為了確定為什麼會這樣,Prlic團隊研究了健康受試者的血液和口腔黏膜組織中的組織駐留T細胞群體。他們觀察到65%的T細胞表達CCR5+並積累在黏膜屏障組織的內壁中或附近。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即使在發炎的黏膜組織中,這種T細胞群體也保持穩定,並且是高度多樣化的,由幾種類型的輔助性T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組成。

Prlic團隊還研究了10名接受馬拉韋羅治療的健康受試者的直腸活組織樣本,觀察到這種治療並不會破壞黏膜組織中表達CCR5的組織駐留T細胞群體。他們補充道,這些結果的意義是缺乏組織駐留T細胞的患者在用CCR5抑制劑治療期間可能更容易遭受黏膜屏障免疫力的損害。

他們得出結論,「人類組織駐留CCR5 T細胞區室在炎症過程中保持保護性和功能性。」(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1.Amanda S. Woodward Davis et al. The human tissue-resident CCR5+ T cell compartment maintains protective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during inflammation.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9, doi:10.1126/scitranslmed.aaw8718.

2.New Insights: Armies of strategically stationed T cells fight viral infections, cancer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12-insights-armies-strategically-stationed-cells.html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類首次視頻記錄HIV感染免疫細胞全過程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的感染,該病毒可以破壞人類免疫系統,使免疫大軍「敵我不分」,進而使許多細菌病毒趁虛而入,引發多種臨床症狀。而今,來自法國巴黎第五大學的 Morgane Bomsel 團隊於 Cell 子刊發表研究,首次證實了 HIV 病毒在體外尿道黏膜模型中感染免疫系統細胞的過程。
  • 【Cell子刊】警惕!病毒感染可引起糖尿病
    和紐蛋白的Western印跡(WB)(來自2個供體的代表性印跡) (I)感染CVB4(或滅活的CVB4)的INS-1E細胞中病毒蛋白1(VP1)和PDX1的IF。每個視野至少計數100個細胞,每個樣本至少計數3個視野(N = 3) (L)感染CVB4(MOI 5、0.5、0.05和0.005)或滅活的CVB的INS-1細胞中URI,PDX1,caspase-3和紐蛋白的WB 數據是平均值±SEM。使用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免受各種病毒感染機制
    2020年10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植物之所以能夠無限地生長,是因為它們含有由植物幹細胞組成的分生組織(meristem),這些植物幹細胞具有獨特的能力,能夠將自己轉化為構成植物的各種特定細胞,並在適當的時候分裂,並根據需要產生任何類型的新細胞。
  • 《科學》:食蟹獼猴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並在特徵上與人類十分相似
    《科學》:食蟹獼猴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並在特徵上與人類十分相似  Winnie Lee • 2020-04-20 14:10
  • Science子刊突破!一種兩親性肽殺死HIV-1病毒粒子和感染細胞!
    2020年6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由於聯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愛滋病毒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下降,但愛滋病毒很容易發生變異,產生耐藥性。針對以前未確定的目標開發抗病毒藥物對治療現有的耐藥愛滋病毒毒株至關重要。
  • 「Cell子刊」警惕!病毒感染可引起糖尿病
    比例尺,在(D)和(F)中為50μm; (A)和(I)中25μm腸病毒除了柯薩奇病毒,還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和孤兒病毒。它可誘發輕度流感甚至更嚴重的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炎、腦膜炎或胰腺炎。研究人員懷疑這些病毒可誘發人類糖尿病,但分子機制尚不清楚。為了找到並解釋相關原理,CNIO研究人員將感染了CVB4的人胰腺細胞移植到小鼠身上。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酗酒對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人類酗酒者中經常發現突觸轉導和小膠質細胞缺陷,但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清楚。近日,Sciecne 子刊 Sciecne Signaling 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Daily alcohol intake triggers aberrant synaptic pruning leading to synapse loss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 的封面論文。
  • 前沿研究丨鍾南山院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教授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總結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確定傳播途徑和感染源,迅速部署非藥物幹預措施,為控制全國範圍內的疫情提供參考策略。目前如何管控境外輸入病例,從而避免局部地區疫情的相繼暴發仍是一個挑戰。
  • T細胞記憶帶你認識新冠肺炎
    最後一個特點是駐留在非淋巴組織(包括肺部)中的常駐記憶T細胞(Trm)佔大多數,並且這些細胞不與循環中的T細胞亞群進行交換。實際結果是,這一十分重要的細胞群並不存在於血液中,但血液是我們在人類中最常監測的組織,這使得對Trm產生和持久性的評估變得複雜。
  • Science:T細胞產生的乙醯膽鹼是控制病毒感染的關鍵因素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Mak博士及其團隊證實免疫細胞能夠產生對抗感染的大腦化學物。這首個功能驗證的發現解決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難題。 Mak博士解釋道,在感染過程中,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合成乙醯膽鹼。在大腦中,乙醯膽鹼作為神經遞質起作用並控制學習和記憶。在免疫系統中,合成這種經典的大腦化學物的T細胞能夠逃離血液循環並在組織中採取行動對抗感染。
  • 自建系統,看組織常駐記憶T細胞如何巡邏人類皮膚組織!
    Schumacher,來自荷蘭癌症研究所(Netherlands Cancer Institute),主要研究領域為腫瘤免疫學,長期致力於人類腫瘤中抗原特異性T細胞免疫與治療。提到抗原特異性T細胞,不免會想到一直處於熱門研究的一群記憶T細胞:組織常駐記憶T細胞(tissue resident memory T cell,以下簡稱TRM)。
  • 鍾南山院士分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戰略和進展
    >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機制與SARS類似,能夠同時表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 (ACE2)和絲氨酸蛋白酶的細胞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靶點,病毒通過表面的刺突蛋白附著在細胞表面的同源受體ACE2上,侵入靶細胞。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Science子刊」哈佛醫學院研發出可以檢測各種病毒感染的智慧型手機系統
    最近有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智慧型手機系統,非醫療人員也可以使用該系統檢測各種病毒感染。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於智慧型手機的新型病毒感染診斷技術,該技術使用深度學習算法來鑑定金屬納米顆粒標記的樣本中的病毒,無需熟練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和昂貴的設備,就能快速檢測病毒。
  • T細胞生物工廠發現,一舉抗擊疾病!
    T細胞自然地從血液中進入組織,這一過程被稱為外溢,是對異常細胞的巡邏。在T細胞中設計了一種新的信號通路,利用這種先天的外滲能力。它將T細胞轉變成一個以細胞為基礎的藥物傳遞系統,我們稱之為T細胞生物工廠。這可以被設計出來,在個體中尋找特定的疾病,例如病毒感染或某種癌症,然後合成一種治療蛋白來中和這種疾病。
  • Science|人源NLRP1識別RNA病毒感染活化炎症小體
    NLRP1的高豐度表達,故以人源永生化的角質細胞N/TERT-1為模型,研究NLRP1對病毒感染的響應。在N/TERT-1細胞內敲除NLRP1和ASC等炎症小體成員後,VbP處理發現IL-1beta活化明顯減少。而使用病毒為感染模型,則發現RNA病毒SFV(semliki forrest virus)可以活化N/TERT-1細胞IL-1beta,而DNA病毒不能,且該效應依賴NLRP1和ASC,提示NLRP1可能參與RNA病毒感染過程。
  • Science子刊:經過CRISPR編輯的B細胞產生抗體,對抗難以治療的病毒
    2019年5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疫苗每年可以預防數百萬人死亡,並將某些疾病推向了生存的邊緣。然而,事實證明,開發針對多種病毒的有效疫苗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儘管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但尚未有得到批准的疫苗能夠長期預防流感病毒、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或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 Science:新冠病毒食蟹猴感染模型建立
    Fig. 1 Science研究人員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和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通過細胞焦亡殺死gasdermin B(GSDMB)陽性細胞。細胞焦亡是打孔蛋白gasdermin家族介導的促炎性細胞死亡形式。
  • Nature子刊:CCR5基因再出新成果,CCR5編碼的LncRNA會促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能力
    詳情點擊:賀建奎進行的基因編輯嬰兒,死亡率增加,預期壽命會縮短2019年6月17日,Nature 子刊 Nature Immunology 雜誌刊登了題為:CCR5AS lncRNA variation differentially regulates CCR5, influencing HIV disease out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