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j:「孔」中窺「豹」:孔結構調控與模擬

2020-09-19 知社學術圈

多相多孔材料的幾何特性對於很多工程學科來說至關重要,例如,貴金屬催化劑在多孔基底上的分散,高性能合金中金屬相結構和缺陷。在電化學中,無論電池、燃料電池或者超級電容器,它們的電極結構通常是典型的多孔狀,以實現最大化表面積和提供傳輸電子和離子的路徑,與此同時來保持足夠的機械完整度。因此,這些電極材料的微結構和形貌優化對於發展下一代能源存儲技術非常重要。但是,如何提取微觀結構資料庫中關鍵因素或者本質因素,以及如何在不犧牲真實材料總體相似度的前提下調節微觀結構數據的特定屬性仍然存在很多挑戰。


來自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Cooper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基於生成對抗網絡(GAN)的方法生成了多相三維微結構數據,並將其應用於兩種常見的三相電極(鋰離子電池的陰極和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陽極),產生了被認為微結構「虛擬表示」的可訓練生成器。他們還進行了真實的和生成的微結構性質的可定量比較,並確定了方法的有效性。作者基於GAN的方法展示了周期邊界對於生成周期微觀結構和擴散模擬的影響。這一方法可以擴展到生成任意大小、多相周期微觀結構,將會引起電化學模擬領域更大的研究興趣。


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6: 82 (2020),英文標題與摘要如下,點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24-020-0340-7可以自由獲取論文PDF。



Pores for though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for stochastic reconstruction of 3D multi-phase electrode microstructures with periodic boundaries


Andrea Gayon-Lombardo, Lukas Mosser, Nigel P. Brandon & Samuel J. Cooper


The generation of multiphase porous electrode microstructures is a critical step in the optimis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storage devices. This work implements a 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DC-GAN) for generating realistic nphase microstructural data. The same network architecture i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wo very different three-phase microstructures: A lithium-ion battery cathode and a solid oxide fuel cell anod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al and synthetic data is performed interms of the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volume fraction, specific surface area, triple-phase boundary)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relative diffusivity), as well as the two-point correlation function. The results show excellent agreement between datasets and theyare also visually indistinguishable. By modifying the input to the generator, we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generate microstructurewith periodic boundaries in all three directions. This has th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imulated volume required to beconsidered 「representative」 and therefore massively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cost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imulations necessary to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a particular microstructure during optimisation.


相關焦點

  • npj: 硫族金屬元素化物超級原子體—二維半導體的調控
    因此,精確調控半導體特性的關鍵,就在於設計好這些參數的調節策略。然而這種調節策略卻難以設計。來自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Shiv Khanna教授等,對所選的超原子團簇Co6Se8(PEt3)6在二維半導體WSe2表面之間的電荷轉移機制,進行了理論研究。
  • npj:合金中的原子擴散調控—化學複雜性
    與具有某種主要成分的常規合金相比,中熵和高熵合金擁有潛在的理想特性(如抗斷裂性強、抗張強度高、耐腐蝕性強、熱穩定性高和抗輻射性強等),因此受到廣泛關注。但全面理解為什麼成分非常接近的增稠合金卻表現出差異很大的擴散和機械性能、輻射耐受性及其他屬性。為了解調控合金性能的機理,人們對此已作了理論和實驗方面的諸多探討。混合焓、缺陷能、局部晶格畸變的應力和壓力、電子和磁態無序等性能都已有所研究。
  • npj: 缺陷MoS2的拉曼光譜—第一性原理-經驗勢模擬
    缺陷設計還可開發出新技術,如可用點缺陷作為量子信息領域中的單光子發射器或量子位主機。隨著新材料的發現,缺陷對於工程師和科學家而言,仍然是活躍而重要的研究領域。而現在,這似乎與諸如石墨烯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TMD)等二維(2D)材料特別相關。
  • 一個人值不值得深交,通過這三件事,就可以「窺斑見豹」,我懂了
    其實,一個人值不值得深交,除了我們在「日久見人心」的情況下,可以得知對方的性格特點,乃至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得到自己是否可以和對方繼續深交的決定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這三件事,來「窺斑見豹」,得出對方的大致特點,從而做出是否深交下去決定。第一件事:借一次錢。都說「患難見真情」,一個人在陷入困境的時候,往往是需要其他人幫忙的。
  • 黃維院士、朱紀欣教授課題組綜述|電化學能量存儲中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結構調控工程
    文章深入探討了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類石墨結構、層級孔結構、表面官能團結構、異質原子摻雜結構和複合結構的調控方法,針對生物質衍生碳材料在電化學能量存儲設備中所存在的存儲位點少與擴散動力學差等問題和潛在的解決方案進行分析和討論,並對未來發展提出展望。
  • njp 2D MA:利用2D納米孔檢測DNA甲基化 新型癌症診斷技術有望被開發
    ,或許能夠幫助增強研究人員對癌症的診斷和療法的進行,同時還能夠幫助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該方法能夠對DNA甲基化進行檢測、計數並且繪圖,而DNA甲基化是癌症發生的一種警示性標記。
  • npj: 單層WSe2的超快生長—扭結成核和扭結傳播
    來自新加坡科技局A-STAR的Yong-Wei Zhang 領導的團隊,通過對生長過程作kMC模擬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分析,提出了引起緊湊三角形疇超快速增長的兩種可能途徑,即:路徑1:快速邊緣附著和超快邊緣擴散,以及路徑2:快速扭結成核和沿邊緣的超快扭結傳播。
  • npj:機器學習—量子計算機陣列的原子級表徵
    在實現量子計算架構的領先技術中,基於原子交換的量子計算機設計方案中,原子與量子位之間的物理距離很小(10-15 nm),放大到大型二維陣列的方法,通常取決於量子位調控及其相互作用的均勻性。對於單個或多個摻雜原子的量子位,即使在一個晶格位點的水平哪怕只有很小的變化,也可能顯著影響邏輯運算的設計和調控。對於大規模陣列而言,建立一種可靠且快速識別每個量子位原子數、表徵精確空間(原子在晶格中的位置)的方法至關重要。
  • npj: 多目標遺傳訓練——量化反應力場的不確定度量化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ReaxFF反應力場方法極大地擴展了反應分子動力學模擬在各種材料性質和過程中的適用性。來自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中野愛一郎教授領導的團隊,使用了一種基於反應分子動力學(RMD)模擬的算法來訓練反應力場參數和對模擬量進行了不確定性的量化。ReaxFF參數的訓練是通過直接擬合反應分子動力學軌跡與量子分子動力學軌跡的動力學過程來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多個感興趣量的Pareto最優前沿為不確定度的量化提供了一系列ReaxFF模型。
  • npj: Mott物理與過渡金屬二元化合物—晶體結構間的牽手
    來自丹麥奧胡斯大學的Nicola Lanatà等,將局部密度近似(LDA)與旋轉不變的服從-玻色子平均場理論(RISB)相結合,再現了所有化合物的實驗已知基態結構,揭示了強相關性影響這些系統中不同晶體結構能量排序的主要物理機制。
  • npj: 應變生新花—共振增強動態二次磁電效應
    基於磁電效應可以實現材料中的磁電互相調控,一方面可以用電場來調控磁矩,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磁場來調控電偶極矩,因此在存儲和傳感器件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磁電效應最早發現於上世紀60年代,但在過去幾年裡,又掀起了新一波的研究熱潮。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關注靜態磁電效應,對於動態效應的研究目前尚處於空白。這方面研究對於快速計算等應用十分重要。
  • npj: 點缺陷量子比特研究中自旋相關量的第一性原理計算
    量子比特已經在各種物理系統中得到了證明。半導體中基於點缺陷的量子比特是最近才實現的一個目標,其中常見的順磁點缺陷自旋或相關的順磁核自旋的產生,可由電場和磁場、微波輻射和光學手段來操縱其量子態。由於點缺陷量子比特的獨到特性和半導體主體材料的特性,現有的點缺陷量子比特與其環境隔離良好。這導致人們即使在室溫下也能觀察到一般長相干時間和量子比特操作。
  • npj: 固溶體的奇異點—具有有序化合物性能的無序固溶體
    在合金中,組分通常可以在較大範圍內調控,而不改變晶格,而在化合物中,組分的調控範圍很小。因此,相比化合物,合金在組分和性質調控上更有優勢。然而凡事有利則有弊,合金由於原子無序佔據,載流子發生局域化,導致輸運性能惡化。
  • npj: 電子能帶結構的圖形圖案—快速在線搜索工具
    然而現代電子能帶結構資料庫中的數據量不斷增加,手動查找已不切實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瑞典Nordita、KTH皇家理工學院和斯德哥爾摩大學的Alexander V. Balatsky教授等,提供了一個在線搜索工具,用於在有機材料資料庫(Organic Materials Database)中查找含有某些圖形圖案的電子能帶結構,從而可以找到具備特定圖案電子能帶的候選材料。
  • npj:負泊松比—源於軌道雜化
    如,近來在碳納米管和金屬納米板中發現了NPR。另外,石墨烯等二維(2D)材料有望應用於多個領域,而其也已通過特殊工程實現了NPR,可切成納米帶、引入空位缺陷、在極高溫度下產生周期性多孔和波紋彎曲等。但2D材料的NPR機制如何尚不清楚。
  • npj: 二維材料楊氏模量的新測量方法—簡便、精確、高空間分辨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二維(2D)材料的彈性是其基本力學特性參量之一,對其器件應用及應變調控有重要影響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4:49 (2018),英文標題與摘要如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自由獲取論文PDF。
  • npj:界面出奇蹟—鐵電疇壁中的超寬頻聲子
    來自義大利技術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基於Ginzburg–Landau–Devonshire方程對BiFeO3中疇壁的振蕩開展了介觀尺度模擬。他們發現疇壁局域聲子的頻率範圍極寬,顛覆了人們之前的觀點。基於寬頻聲子,他們成功解釋了最近實驗上觀測到的電導率的寬頻響應。有趣的是,實驗上觀測到的響應是由電疇的R71°滑移模式主導的,而這種模式原則上是不能激發的。
  • ...表面穩定單原子催化劑的形成機理|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 木星大紅斑照片 一窺太陽系中最劇烈風暴
    >  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發布的一張木星「大紅斑」照片帶我們從近處一窺這場太陽系中最劇烈的風暴這張照片由朱諾號探測器拍攝,並由科學家比約恩·詹森做了自然色彩處理,以模擬它在人眼中的效果。朱諾號利用其上搭載的「JunoCam」成像儀拍攝這張照片時,距木星雲端約13917公裡。「這張真實色彩照片展現了從朱諾號的角度看去、大紅斑和周邊區域在人眼中會是怎樣一番情景。」NASA解釋道,「大紅斑內部和四周的劇烈風暴都能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