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j: Mott物理與過渡金屬二元化合物—晶體結構間的牽手

2020-12-02 知社學術圈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預測結晶材料的基態結構,人們最初認為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隨著計算總能量方法的有效數值的實現,該預測成為材料研究的活躍領域。如何選擇一種晶體結構(穩定或亞穩態)來「製造」固體系統,最終要取決於形成化學鍵的電子間相互作用。但如何將結構預測方法擴展到強相關材料,之前尚沒有報導。

來自丹麥奧胡斯大學的Nicola Lanatà等,將局部密度近似(LDA)與旋轉不變的服從-玻色子平均場理論(RISB)相結合,再現了所有化合物的實驗已知基態結構,揭示了強相關性影響這些系統中不同晶體結構能量排序的主要物理機制。

他們的主要發現如下:

強電子相關性在所考慮的所有d電子材料中顯著影響PES的許多重要特徵,如不同多晶型的能量排序和熱力學穩定的晶體結構。描述超出平均場單粒子圖像的強電子相關性的有效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可用於模擬d電子材料結構的預測研究。Mott局域化對電荷轉移的影響是決定所考慮的所有Mott系統中結構穩定性的關鍵物理機制,而d-電子共價效應對於預測所有金屬系統中的結構穩定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這些結果促進了我們對強相關性調控晶體結構的認識,為將結構預測方法擴展到強相關材料開闢了新的道路,也為預測和研究這些材料體系的亞穩態和多態性鋪平了道路。

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5: 30 (2019),英文標題與摘要如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自由獲取論文PDF。

Connection between Mott physics and crystal structure in a series of transition metal binary compounds

Nicola Lanatà, Tsung-Han Lee, Yong-Xin Yao, Vladan Stevanovi & Vladimir Dobrosavljevi

The choice that a solid system 「makes」 when adopting a crystal structure (stable or metastable) is ultimately govern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lectrons forming chemical bonds. Here we analyze six prototypical binary transition metal compounds and shed light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tt physic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nergy as a function of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the atoms in these systems. Remarkably, we find that the main qualitative features of this complex behavior in the Mott phase of these system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fact that the strong d-electron correlations influence substantially the charge transfer mechanism, which, in turn, controls th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This result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correlations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pens a new avenue for extending structure prediction methodologies to strongly correlated materials, and paves the way for predicting and studying metastability and polymorphism in these systems.

擴展閱讀

npj: 絕緣體研究發現新物相

相關焦點

  • 物理所首次發現由過渡金屬元素構造的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近年來,石墨烯的成功使得人們關注其他新型二維蜂窩狀材料的研究,以進一步探索蜂窩狀結構非同尋常的電子學性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高鴻鈞研究組在Ir(111)襯底上成功製備出矽烯,並深入研究了它的幾何、電學性質以及和基底的相互作用 【Nano Letters 13, 685 (2013)】。
  • npj: 電子化合物材料—幾何識別準1D、2D的氯化釔和氯化鈧
    來自東京理工大學高壓科學與技術高級研究中心的Huiyang Gou和東京理工大學的Hideo Hosono領導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幾何識別和高通量從頭算的材料篩選策略,確定了各種化學計量比的釔、鈧氯化物及組合結構中新的準一維和準二維電子化合物。陰離子電子存在於金屬八面體骨架拓撲結構中。
  • 過渡金屬元素構造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物理所獲悉,該所高鴻鈞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製備鉿烯二維蜂窩狀原子晶體的方法,從而向實現非碳元素的類石墨烯二維蜂窩狀結構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納米快報》雜誌上,並被《自然中國》和《自然—納米技術》作為研究亮點進行了報導。 據了解,石墨烯的非凡性質根源於其蜂窩狀晶格中的粒子隧穿。
  • npj: 2D過渡金屬雙滷化物—預測其可合成的多功能邊緣重構
    二維(2D)過渡金屬雙硫屬化合物(TMDC)已顯示出優異的電子、磁性、光學、力學和催化性能。由於2D過渡金屬二硫化碳(TMDC)中整個可合成的重構邊緣家族仍然未知,該研究開發出了一種計算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發現2D TMDC系列中更多可合成的功能性邊緣,為計算篩選和發現其他功能重構的TMDC邊緣提供了獨特的機會。在本研究中,我們提出了這樣一種計算方法。來自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科學中心的胡國祥和P.
  • npj: 相穩定性預測—看看熵的臉色
    來自美國懷俄明大學的Dilpuneet Aidhy教授等,採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檢測了不同類型的熵在7種具有淺混合焓的二元金屬合金中的貢獻。他們發現依靠混合焓來預測固溶體穩定性是不準的。就各種熵來說,電子熵與振動熵和位形熵相比,貢獻很小,對任何合金的相穩定性沒有顯著貢獻;位形熵能夠穩定固溶體;振動熵卻在不同合金系統中表現出不同作用,或促進或破壞固溶體的穩定性。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金屬間化合物材料
    這種獨特的「晶界納米無序層」結構與理念有望應用於更多的合金體系,尤其是多組元金屬間化合物合金系,為新型高強、高韌、耐高溫的結構材料及合金的開發提供了全新的設計思路。 7月24日,相關研究在《科學》上發表。 隨著人類奔月探火,對高強度、高韌性、耐高溫材料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 【中國科學報】過渡金屬元素構造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物理所獲悉,該所高鴻鈞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製備鉿烯二維蜂窩狀原子晶體的方法,從而向實現非碳元素的類石墨烯二維蜂窩狀結構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納米快報》雜誌上,並被《自然中國》和《自然—納米技術》作為研究亮點進行了報導。  據了解,石墨烯的非凡性質根源於其蜂窩狀晶格中的粒子隧穿。
  • ...記馬琰銘和「高壓下鈉和鋰單質及二元化合物的結構與物性...
    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由吉林大學馬琰銘主持完成的「高壓下鈉和鋰單質及二元化合物的結構與物性」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傳統高壓理論認為,高壓下半導體或絕緣體將轉變為導體並產生金屬性,而金屬的金屬性將進一步增強。
  • 合肥研究院固體所在高通量篩選二元硫族化合物熱電材料研究中取得...
    同時編寫了高通量熱電材料篩選程序TEMG (Thermo Electric Materials Genome),實現了對無機晶體資料庫中cif晶體結構文件的自動識別、篩選,並將其自動轉化為DFT計算程序需要的結構輸入文件(如POSCAR),自動配置相應的DFT的計算參數(如贗勢、平面波截斷能和k點個數),並自動提交計算作業,大批量DFT計算完成後,能夠自動對產生的大量數據(能態密度和彈性性能等)進行後處理分析
  • 一種高效高穩定性的低鉑催化劑——小尺寸的鉑鈷金屬間化合物
    鉑基金屬間化合物具有高度有序的原子排列結構,在酸性條件下的多種電催化反應中表現出了更高的抗腐蝕性。因此,開發具有最優尺寸的低鉑(low-PGM)金屬間化合物納米顆粒催化劑將有可能在滿足電催化氧還原反應高催化活性要求的同時,實現酸性條件下長時間的穩定性,在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中有更高的實際應用價值。
  • 金屬的晶體結構
    金屬的晶體結構 2.2 ?金屬的晶體結構 2.2.1 三種典型的金屬晶體結構???面心立方結構A1或 fcc、體心立方結構A2或 bcc和密排六方結構A3或 hcp三種。如果把金屬原子看作剛球,並設其半徑為R,根據幾何學關係不難求出三種典型金屬晶體結構的點陣常數與R之間的關係:面心立方結構:點陣常數為a,且???3.配位數和緻密度:所謂配位數(CN)是指晶體結構中任一原子周圍最近鄰且等距離的原子數;而緻密度是指晶體結構中原子體積佔總體積的百分比。
  • 遊走於邊緣 — 鐵電金屬
    安德森是當代不世出的物理大家,他玩了什麼把戲能夠遊走於鐵電和金屬這兩大風牛馬不相及的領域邊緣呢?事實上,他在此一難題面前並非提出了絕頂高招:當年應該是有一些針對金屬間化合物 V3Si 的實驗,揭示出其中有立方-四方馬氏體二級相變。安德森和合作者 E. I.
  • npj: 晶體的維度—如何正確計算?
    層狀結構篩選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是判斷材料中是否存在二維結構,因此需要高效準確的維度判斷算法。目前常用的維度判斷算法在處理某些複雜結構時會得到錯誤的結果。例如對於自穿插結構,已有的算法會低估它們的維度。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孫建教授團隊系統地闡述了如何利用晶體商圖這一理論工具分析晶體網絡
  • 晶體結構和性質對生活的重要作用
    (2)分子間作用力(範德華力):氣體分子能凝聚成液體和固體,主要就靠這種分子間作用力。分子間作用力是決定物質熔點、沸點、溶解度等物理性質的一個重要因素。 (3)分子間作用力與化學鍵的區別: 化學鍵存在於相鄰原子之間(即分子之內),而分子間作用力是在「分子之間」 。
  • 晶體結構知識匯總
    >原子晶體金屬晶體離子晶體定    義分子通過分子間作用力形成的晶體相鄰原子間通過共價鍵形成的立體網狀結構的晶體金屬原子通過金屬鍵形成的晶體陰、陽離子通過離子鍵形成的晶體組成晶體的粒子分  子原  子金屬陽離子和自由電子
  • 晶體結構知識點匯總MS
    分子晶體原子晶體金屬晶體離子晶體定    義分子通過分子間作用力形成的晶體相鄰原子間通過共價鍵形成的立體網狀結構的晶體金屬原子通過金屬鍵形成的晶體陰、陽離子通過離子鍵形成的晶體組成晶體的粒子分  子原  子金屬陽離子
  • npj: 硫族金屬元素化物超級原子體—二維半導體的調控
    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4: 33 (2018),英文標題與摘要如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自由獲取論文PDF。擴展閱讀npj: 基於結構描述符機器學習npj: 相場模擬—再現複雜的金屬材料點腐蝕npj: 掃描探針顯微鏡插上機器學習的翅膀npj: 神經網絡
  • 金屬晶體,來看一看!
    一、金屬晶體金屬原子的價電子比較少,價電子跟原子核的聯繫又比較鬆弛,金屬原子容易失去電子。因此,金屬的結構實際上是金屬原子釋出電子後所形成的金屬離子按一定規律堆積的(以一定的緊密形式堆積)。釋出的價電子在整個晶體裡自由地運動著,這些電子就是自由電子。在金屬裡自由電子並不專屬於某幾個特定的金屬離子,它們幾乎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晶體裡,被許多金屬離子所共有。
  • 稀有的亞價化合物位於半導體和金屬間化合物之間
    帶有過量金屬的拉丹,6在……裡面32S21是極亞硫族化合物的罕見例子,它結合了金屬間化合物和電子精密半導體的特點。梅爾科尼·卡納齊迪斯西北大學的研究小組建立了生長Ir晶體所需的精確合成條件6在……裡面32S21低硫條件和液體銦溶劑。亞硫族化合物是亞價化合物的一部分,它含有多餘的金屬,處於部分氧化狀態,金屬競相捐贈它們的電子。
  • npj: 固溶體的奇異點—具有有序化合物性能的無序固溶體
    他們首先提出了一種用於描述短程有序的參量,基於該參量構建了描述該化合物形成焓的經驗表達式。進而基於該能量表達式開展蒙特卡洛模擬,由此獲得所有固溶體組分(0<x<0.5)能量最低的結構,並開展密度泛函計算精確計算這些結構的能量。有趣的是,他們發現x=0.25成為所謂「幻數」組分。在該組分材料中,混合焓隨組分變化的曲線出現明顯奇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