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美容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而其中脫毛則是其中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我們人類似乎越來越喜歡光溜溜皮膚,它在進化上來說幾乎是沒有任何作用,僅僅是出於審美的原因。但在史前,人類和其他動物都是一樣,披著一重毛外衣,然而到今天它變成一層絨毛,我們還是不滿意它的美觀。
我們發現靈長類動物族群中,除了人類自己沒有毛外衣之外,全部都是披著毛外衣,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到98.4%的黑猩猩是滿身毛髮,其他的猩猩或是猿猴類動物也是如此,即便有些毛髮比較稀疏,但是比起人類來說,它們也還算是披著毛外衣的。在其他動物中,更是更是如此,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達到96.8%的鼠類是滿身的毛髮,像一些我們熟悉的其他動物,如老虎、獅子、豬馬牛羊狗等等也是如此,而如河馬、象、犀牛等,這類動物則是因為它們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接觸到水,或者生存在水中,因此褪下毛外衣是正常的是事情。那為何獨獨人類會退化毛外衣呢?
關於這個問題,學者們提出的多種解釋,總結起來可以歸類為四種,散熱原因,害蟲疾病原因,水猿理論以及審美原因,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哪種原因才是導致人類脫下「毛外衣」的真實原因。
學者們認為,人類直立之後,高度增加,接觸到的陽光就是會更多,從而使得自身的溫度會增加,同時,人類的飲食向多元化發現,需要快速奔跑去追趕狩獵各種野生動物,快速奔跑導致人體體溫上升,如果毛髮依然很多的話,那麼會嚴重阻礙散熱,從而導致人體的毛外衣褪下。這個解釋貌似很合理,但是如果我們對比一下生活在非洲的長頸鹿、獅子獵豹、鹿、野牛、斑馬等等動物,就可以發現,它其實存在著很大的漏洞。
長頸鹿比人類高出許多,並且是時常需要快速奔跑來躲避獅子、獵豹、鬣狗等的追擊,但是它們並沒有像人類一般褪下毛外衣。像斑馬、野牛、鹿等動物多是如此,可能它們毛髮比較稀疏,可依然還是沒有發現有退化的跡象。並且根據考古的證據,史前人類多是以採集為主,狩獵為輔的生活方式,即便是狩獵,也是以小型動物為主,直到近幾萬年,史前人類才越來越多的狩獵大型動物。所以散熱可能不是最合適的解釋人類褪下毛外衣的原因。
有些學者認為人類毛髮退化的原因在於疾病,毛髮會帶來各種寄生蟲,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在各種發毛濃密的動物身體上就能找到證據,如跳蚤、蝨子等等,毛髮中的寄生蟲細菌可能導致健康問題,引起了人類的進化從而褪下的毛外衣。學者通過研究跳蚤的基因發現,人類大約是在7萬年前的時間開穿越來越多的衣服,雖然以前也有穿,但可能都是一些簡單的遮蓋物而已。這個時間段,地球剛好又剛好進入一個小冰期,所以史前人類穿上了衣服,但溫暖的環境容易滋生寄生蟲和細菌,從而導致人類褪下毛外衣,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因此,在疾病因素中,導致人類毛髮退化的原因可能是穿上衣服之後的事情。
這同樣難以解釋的通。如狗,絕大多數的寵物狗或多或少有有些毛髮的寄生蟲,人類馴化狗已經2萬多年,狗身上的毛髮並沒有出現減少的痕跡。在其他動物身上也能找到同樣的證據。不過它們並沒有穿上衣服,難以應對穿上衣服後的情況。但毛髮中本來就有各種寄生蟲和細菌,穿上衣服後的環境真的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疾病嗎?如果轉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可能答案就不一樣了。如果穿上衣服導致寄生蟲和細菌引發疾病,那麼脫下衣服來是不是就會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呢?明明有更簡單的處理方法,為何人類要一直穿著衣服直到毛髮的退化,減少寄生蟲和細菌呢?有學者解釋,可能是溫度低的原因,但地球在240萬年前已經進入了新的大冰期階段,為何在要7萬多年前這個時候害怕寒冷穿上衣服呢?因此,疾病原因要解釋這個問題,還需要更加多的證據來說說明人類穿上衣服這個問題。
有學者提出水猿理論,大致了意思就是人類起源可能混合一部分水猿的基因,或是完全起源於水猿,我們都知道長期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幾乎不可能有很多的毛髮,因此人類才會退化掉毛外衣。
先不論此種理論的合理性。如果說人類有水猿的基因,那麼人類的遊泳能力應該是不錯的,但是,現實是人類的遊泳能力很差,並且在人類的疾病史上有一種對於水的恐懼症。如果人類繼承了水猿的基因,那麼更大可能是人類毛髮退化的非常乾淨,但是人體的毛髮只是退化成絨毛,並沒有完全腿光,否則美容脫毛就不會持續消耗著人們的金錢了。因此,這個解釋也是說不過去的。
達爾文在發表《物種起源》之後,他發現自然選擇並不是物種進化的唯一因素,在自然選擇之外,還存在一種因素推動著物種進化。在他研究雄孔雀的長尾之後,他提出了性選擇理論來作為進化理論的補充,但是當時人們並沒有太重視這個所謂的性選擇理論,直到近半個世紀,性選擇才重人們的視野。性選擇,簡單的說就是,配偶的審美偏好驅動物種發生進化。當動物們在進行配偶選擇時,如果偏向於某些特定的性狀特徵,那麼這個性狀特徵就會得到廣泛的傳播,從而實現篩選進化。假設,史前人類因為某種未知的原因,在選擇配偶的過程中,偏好毛髮較少的,那麼只要這個審美偏好持續下去,那麼人類很快就會變得毛髮越來越來少。而且,審美偏好一旦發生,幾乎短時間內不會改變,所以這個是非常可能的因素。並且不單是現代人類偏好毛髮少的皮膚,古代人類也是如此,公元前的詩經中就有「膚如凝脂」的描述了。
審美因素,不單是能夠解釋毛髮的問題,可能還是人類眼珠顏色、其他幾處保留的毛髮、以及膚色進化變化的主因之一。相對比於其他三種解釋,審美的性選擇更恰當合理的解釋了其中的原由,無論是從動力原因還是結果上來看。不過其中有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史前人類會產生這個審美偏好?引發審美偏好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種,文化、健康、好看等等,具體哪一種很難說,不過本人認為可能是多種因素雜合在一起形成的。例如前面提到的疾病原因中穿衣服,可能就會驅動審美的形成,使得穿衣服這件事情廣泛傳播。
也有學者提出了道德倫理的因素,因為在代表私密的地方保留的毛髮,在結合到穿上衣服,毛髮還是在人體上逐漸退化。但是這種情況很難找到具體證據以及在動物身上得到驗證,所以接受認可程度並不高。
對於這些解釋,你更加認可哪一種呢?把想法留在評論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