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2020年春節前開始的這一場新冠疫情,註定會是金融科技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歷史性事件,全民「居家隔離」的狀態給未來銀行金融科技發展帶來新的預示,一場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的危與機正在其中醞釀。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銀保監會2月15日及時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2020)15號文,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 「要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強化網絡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探索運用視頻連線、遠程認證等科技手段,探索發展非現場核查、核保、核籤等方式,切實做到應貸盡貸快貸、應賠盡賠快賠」。這一文件的政策導向,對銀行業運用金融科技加快轉型步伐必然產生深遠的歷史性影響。
新冠疫情對銀行、對金融科技的影響要從「全國性隔離」說起。自1月23日上午10點武漢封城起,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先後啟動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最高級別的一級響應,眾多城市、城鎮、小區陸續宣布封閉管理;企業普遍延期開工,開工之後也只採取最小化配置運轉。舉國上下,全面進入「少出門、不聚集、不聚餐,出入公共場所戴口罩」狀態。
對商業銀行而言,短期內疫情的影響集中於削弱信貸需求、亟需提高金融資源分配效率和中收減少等方面。社會生產受疫情影響,導致市場上信貸需求預期會有一定程度減少,銀行對公以及對小微企業的業務拓展增量近期將可能會遇到一定挑戰,消費金融業務也同樣承壓。
同時,特殊時期對於精準分配金融資源的要求比常規時期更為迫切,銀行唯有基於大數據技術和價值網分析,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對成批量的客戶及客戶需求狀況做到實時而精準的識別,精準區分哪些信貸需求具有最高的疫情相關度,把信貸資源精準投放到關鍵地方,是銀行對抗疫的最大支持。此外,銀行從日常支付結算中獲得的收入也將大幅減少。
中期而言,金融條件大概率有所放鬆,疫情過後,社會總體消費需求估計會有適當反彈,企業恢復全面生產也會帶來信貸需求一定程度上衝。銀行需要憑藉智能分析手段和風險計量能力,提前準確感知疫情形勢轉變所帶來的市場波動和市場階段的微妙轉變,針對性地敏捷組織產品、服務和營銷。
長期而言,疫情對行業競爭格局的影響有限,頭部銀行和細分生態領域有優勢的銀行競爭力持續加強。同時,金融科技和智能風控能力對業務支撐作用更為凸顯,傳統業務電子化速度必將加快。而在本次疫情中,監管機構也鼓勵銀行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加強線上業務服務,因此已建立金融科技和智能風控先發優勢的銀行有望憑藉其體驗良好的線上服務產生客戶虹吸效應,這也正說明了,通過提高金融科技能力實現危中尋機,方為商業銀行變中求生之道。
疫情期間,銀行在實際運行上面臨的首要困難是必須儘量減少見面,這對銀行的內部運行以及對外營銷都提出了挑戰。
遠程辦公,成為銀行必須、也值得考慮的選項。某全國性商業銀行近期的信貸審批就通過「釘釘」辦公軟體,隨時召開線上遠程視頻會議完成對項目的集體評估,形成線上審批、行內系統線上操作的「雙線上」敏捷辦公模式,既顯著降低了疫情對信貸業務運行的影響程度,也及時敏捷地響應了一線防疫企業緊急的需求。
對於疫情環境下仍有融資需求的商業銀行來說,傳統的實地路演並不是唯一路徑,通過一些科技手段,可以將疫情對發行人交易路演的影響降至最低。近期某國有銀行增發原有人民幣點心債券,採取電話/網上路演方式成功定價,吸引了來自亞洲、歐洲、中東及美國(離岸)的各類高質量投資人,順利完成增發工作。
同樣,基於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手段實現質量高、接入簡單、使用容易的遠程視頻溝通和多方遠程協同工作,成為銀行應對對公業務大客戶營銷無法線下展開客戶會面、商談之挑戰的關鍵手段。2月初,若干企業與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達成大額綜合授信合作,就是基於電話、遠程視頻方式完成洽談,通過線上核保等技術完成提款條件。
銀行對中小微企業客戶、消費者客戶的營銷雖然在疫前就已經高度依賴線上手段,但由於疫情使得各行業的線下營銷通道都幾乎處於停擺狀態,在可選的線上營銷渠道數量並未明顯大規模增加的情況下,包括銀行在內的各行各業對線上渠道的爭奪會因此變得更加激烈,獲客單價會有較大幅度上升。
為此,銀行首先需要藉助大數據技術做出更高質量的用戶畫像,以便在營銷戰略上做好更精準、更具差異化的用戶群定位。同時,應該更堅決地藉助區塊鏈、開放API等金融科技手段實現平臺化、打造生態圈,通過B4B等創新的營銷模式深度嵌入合作夥伴業務流程,從而形成B4B2C的完整觸客、獲客鏈條。此外,還應該加大對營銷內容的創新和技術化營銷手段的投入,通過源源不斷的內容創新來規避同質化營銷帶來的高成本,通過基於大數據等的技術化營銷投放手段精準地發掘更多細分渠道資源,並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對各種渠道實時、動態、高效地組合,提高營銷命中率和轉化率。
當然,當整體運行高度依賴於開放網絡時,銀行面臨的網絡安全風險挑戰也將進一步加劇,這是銀行應該高度警惕的。
應該說,本次疫情再次凸顯、證明了金融科技在支撐金融體系乃至經濟體系方面的核心重要性。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前幾年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的一系列金融科技的創新和大規模應用,面對這次疫情,面對舉國上下如此大範圍的半隔離狀態,人們的生活、社會經濟的運行會遭遇怎樣的困境。
當然,這次疫情也讓很多人開始從這些年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驚喜中清醒過來——意識到金融科技仍然處於很早期的階段,依舊短板明顯,應對突發事件方面尚有較大提升空間。例如,在對客戶身份進行物理識別時,人臉識別的精準度遭遇了佩戴口罩的挑戰,虹膜識別需要穿透護目鏡的障礙,指紋識別受到手套的阻隔。雖然並非完全不能用,而是變得並不那麼方便、不那麼可靠了,但在疫情時期的很多場景下,大家開始退回更加傳統的身份驗證方式。
銀行業界正在熱議,銀保監辦發(2020)15號文可能給「遠程面籤」帶來了利好空間,從法律層面看面籤要達到的目的,只是要求所籤合同是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但實現「遠程面籤」必須有相應的金融科技認證,要求能證明所籤合同是真實意思表示,不存在別人假冒代籤的可能性,才有可能成為現實。若採取遠程視頻方式,則應以必要的佐證資訊支持為前提,以確保籤約的真實性、可追溯性、不可抵賴性。
商業銀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遠程面籤」起步階段適用金額大小,應與金融科技認證能力的可靠性程度,以及所在銀行可承受的信用、操作風險損失容忍度相適合。目前已有的領先實踐例如線上電子合同,與法院資料庫連結,能起到一定作用。
未來一段時間,結合物聯網的邊緣計算、區塊鏈技術有可能更好的解決此問題,然後就能充分利用區塊鏈對身份信息進行可信地流轉、交換、轉移,真正「零知識的」(即儘量不依賴於太多的其他輔助信息,即在不了解對方的背景信息的情況下,也能識別對方準確身份)、完全可信的「遠程面籤」即可實現。
然而,此次疫情更深遠的啟示是,商業銀行需要藉助金融科技手段真正落實「全面風險管理」,提升對「黑天鵝」和「灰犀牛」突發事件的企業級風險應對能力,提高智能風控能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市場風險和客戶風險的智能識別、動態定價和全實時自動化機器審批。
提升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主要取決於實時智能的「全面風險管理」能力,這包括對宏觀風險、中觀風險和微觀風險的智能偵測、預判、預警和預控能力,能夠及時辨別「黑天鵝」和「灰犀牛」病毒的抗原,迅速激發配置滅殺抗原的抗體,進行精準靶向殺毒。同時,更需要進一步提升各種金融科技組件間的綜合協同性,提升前、中、後臺各種組件之間平滑、無縫、實時自由組合能力,才能最終在用戶體驗上實現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狀況下都能提供可靠可信的實時智能金融服務。
疫情危機之中,確實有不少新機會。如何敏銳感知各種場景,將金融服務更好更多地嵌入客戶工作、生活、學習等場景中去,提高服務滲透率,是商業銀行應對流行疫情並持續提供金融服務的重要保障。
譬如,為了抗疫救災,大量的救災物質生產企業都有著非常緊迫的資金和金融服務需求。如果銀行能實時捕捉,甚至提前感知到這些客戶需求所在,自動送服務上門,當前的疫情無疑就是一次拓展業務的好時機。
又譬如,疫情時期,在事關生命的高壓之下,人們對「信任」的需求量大增。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老百姓都需要口罩,但供應非常緊張。網際網路上有很多號稱有貨的商家,但很多人卻又都不敢買——萬一是假冒偽劣產品,反而得不到應有的防護。同時,疫情的發展卻近在眼前,此時人們亟需拓寬信任的渠道。此時此刻,信任就是最高價值,信任意味著生命。平常時期,還有時間通過逐步試探性地合作、接觸來建立信任,但在當前病毒肆虐之際,需要的是即刻信任。銀行作為信用中介,原本就是靠經營「信任」為主業的企業,在當前時期,其可靠、可信的身份特徵將有機會得到特別地放大。對銀行而言,這無疑是一次絕佳的鞏固「信任地位」的良機。
當然,在連見面都是考驗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信任、維護信任、運營信任?傳統的手段已經無法施展,而區塊鏈等為代表的信任、信用科技正迎來用武之地。
此外,疫情的爆發催生了一些具有相當普遍性的用戶場景,這正是銀行開拓新領域、新業務的絕佳商機所在。譬如疫情之下,人們均居家,網上購物成為了很多人消費方式的唯一選擇。而這裡面,「微信群接龍購物」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例如「接龍」買口罩。但目前的「接龍」購物,仍然存在諸多痛點:人數多了之後,「接龍」購物的對帳將面臨工作量巨大等麻煩。還有,如何確定口罩渠道的靠譜性?如何管理「接龍」的付款、交貨環節減少糾紛風險?銀行可以抓住這種場景,發揮在對帳、信任科技方面的專長,及時提供解決方案,服務大家、實現場景營銷。
疫情之下,很多場景並非全新場景,而是疫情突出了這類場景的存在度。如果銀行科技創新能力及時跟上,這其中會有很多場景體驗在得到足夠改善後可以培養人們形成使用習慣,其熱度很有可能延續到疫後,成為疫後市場競爭中新的殺手級應用。
從宏觀、整體的視角來看,本次疫情中的經驗教訓將加速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務邁進「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時代。
金融資源的良好協調、管理對順利抗疫至關重要。比如,善款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抗疫金融資源。
疫情虐心,全球各地有很多愛心人士、企業踴躍捐款、捐物資,這些貨、款,如何在適度監管的前提下,以最高效同時又公開、透明、合理的方式流向真正需要的人們、單位,一直是一個難題。這不禁讓人們聯想到,假以時日藉助「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方式來組織、實施各種捐贈和賑災,將大大改善善款追溯管理。這是因為,這種模式能夠提高運作效率,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每個人在其中都能做到人盡所材、物盡所用,這將有助於提升捐贈者的參與感、進一步提高大量潛在捐助者的積極性,最大程度發揮制度優勢,充分釋放、調度、流轉抗疫社會力量。
「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是ABCD和IoT等金融科技的綜合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開展金融業務的一種形態。它以大數據為能源、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手段、以區塊鏈為組織架構、以雲計算為基座支撐、以IoT為終端連接點,可以高效、低成本地調動所有參與者共同完成盛舉。
作為去中心化的生態系統,在未來的智能金融價值網中,除了用戶(例如新冠疫情中的受災對象)之外再無中心——以受災對象為中心動態組織資源;圍繞受災對象的需求,成員機構的內、外資源無縫協同,各種服務流程被重新定義。價值網中,價值創造者可以包括用戶方、捐贈方、金融機構、物流方、海關方、生產方、服務方企業等。價值網通過聯盟鏈協作,共同治理和分享成果,所有參與方的投入和意圖都會得到公平、公開、合理的可信保障,各自發揮優勢專業能力,誰能更好地統籌協調內外部資源、為受災對象提供更好的價值,誰就可以成為價值網的「主導者」,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都得到了最大化的釋放。
本次新冠疫情波及範圍之大,而在抗疫賑災過程中所暴露的相關難點、問題,將是對未來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最有力度的一次呼喊。
危機終將過去,但其對我們經濟、生活的影響顯然將是長久的,對銀行的影響也將是深刻而持續的。
從商業影響上的最終結果角度看,這一輪全民抗疫又是一場舉全國之力、「恰如其時」的高強度、集中沉浸式用戶習慣培養活動,是對5G時代社會經濟、生活、生產新形態的集中醞釀。經此一疫,全社會將步入深度在線化模式,銀行將真正轉變為「實時智能的敏捷銀行」。
卡達Barwa銀行室內設計圖 圖源:網絡
疫情結束後,民眾「排斥聚集」的下意識可能會延續較長一段時期,並可能最終固化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心理常態。非接觸服務會越來越受人們所歡迎,落到餐飲、零售等日常生活相關的領域,其表現之一就是外賣經濟在人們生活中的主角化會在疫後得到更進一步確立;疫情時期,企業在遠程辦公方面沉澱下來的運營管理經驗,讓企業在疫後更能接受員工的遠程辦公,人們因此將能夠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實現居家就業;疫情期間,長達數月的居家隔離,讓人們適應了7*24的「宅生活」模式,再加上從2020年開始,5G技術將大面積獲得使用,客廳大屏將因為其「超爽體驗」而成為「宅生活」中的一大核心主題,圍繞其將開啟新的客廳經濟形態;疫情讓人們對遠程溝通、遠程協作乃至遠程聚會普遍親睞,為AR/VR的規模化應用奠定了最強有力的消費需求基礎,這將推動能夠適宜日常頻繁使用的AR/VR技術的加快推出和普及;一旦日常生活級的AR/VR技術普及開,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強化人們」遠離線下聚集、居家宅、居家就業」等趨勢。
也許金融科技帶給消費者的直觀感受在於流程的便利,但對於銀行而言,和客戶增加「實時智能的接觸」,意義更重大。金融科技讓銀行的觸角能夠通過在線方式更敏捷地伸向客戶,「屏幕對屏幕」(「Screen to screen」)將更大程度上地取代「面對面」(「Face to face」)。銀行將致力於提供嵌入生活、實時智能響應客戶需求的金融服務,真正成為一種服務而不單單是一個場所。而在其中,AR/VR技術同樣可以驅動銀行創新的力量,商業銀行利用這些技術讓客戶在家裡也能體驗身處物理網點。
打造「實時智能的敏捷銀行」,商業銀行可以極大量、低成本獲客開戶,節省幾十億獲客投入。比如,針對遭遇短期流動性風險的某餐飲公司,銀行圍繞其餐飲集中採購平臺,可提供國內信用證、商票保貼等服務,為主要原材料供應商提供融資支持。同時提供中期流動資金貸款和「1+N」供應鏈融資額度,貸款用於企業房租、門店裝修等支出,置換其存量到期貸款,降低財務成本;供應鏈融資則可解決企業上遊大量小型供應商的融資需求,保障其供應鏈穩定。
因此,疫情之後的未來會真的很不一樣。整個社會將拜疫情所賜而」突變式」地整體跨入深度線上化階段。
對此,銀行作為各種經濟形態背後的驅動器,需要藉助政策支持考慮「實時智能敏捷銀行」的技術變革,「實時智能敏捷銀行」的迭代進化速度將遠遠快於過往,這要求銀行能夠以敏捷銀行的方式,組成諸多由產品設計人員、風險建模人員、程序編碼人員構成的混編敏捷項目小組,並以組件化的企業級敏捷中臺支持諸多項目級敏捷小組。只有具備快速創新進化能力的敏捷銀行,方能成為未來銀行的王者。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