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想必有許多人都知道我國傑出的數學家華羅庚吧。關於他的成就,可能用隻言片語也無法細說。但是,他的才華以及對數學界的貢獻,確實是實實在在的。不但順利推動了國內在數學領域的發展,還為中國數學界培養了不少傑出的人才。連美國的知名數學家貝特曼也對他也有著高度的讚揚。稱讚華羅庚為:中國的愛因斯坦。在華羅庚的一生中,有著許多的稱號。而最具代表性的兩個便是:「近代數學之父」,以及「人民的數學家」。
01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在金堂縣出生。身為內一名地道的江蘇人,他也是父親的老來子。中年得子的父親對他寄予厚望。為保佑兒子一生順遂,甚至還專門找了一個籮筐。寓意:把根留住。因此,起初他並不叫華羅庚,叫做華籮根。
雖然家裡不至於為衣食而發愁,但是華羅庚的家庭也並不算富裕。此前,家人靠小賣店謀生。等到華羅庚出生後,又平添了一筆不小的支出。一開始稱得上小康之家的家裡,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02
小時候的華羅庚身上一點兒也看不出他以後是一個做學術的人。因為成績不好,調皮搗蛋,差點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到最後,學校也只是給他發了一張結業證,證明他在學校裡曾經念過。並沒有給他頒發畢業證書。
到初中的時候,華羅庚還經常因為數學不好,屢屢掛科。即便如此,也不能改變他對數學的痴迷。當時家裡開著一家小商品店。華羅庚經常會因痴迷計算,而耽誤了買賣。為此,父親氣到用棍子打他。當然最後沒有下得去手,畢竟兒子算帳的能力,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店裡的帳目也基本上都是由華羅庚去大理的。
03
酒香不怕巷子深。雖然成績不好,但是他在數學上的天賦,被他的代課老師王維克發現了。不同於其他老師,因為成績會對華羅庚產生偏見。在王維克看來,身為老師,應該全面地看待學生。而不應該僅通過成績,去判定一個人的成就。有了伯樂,華羅庚這匹千裡馬很快就強大起來。還以全班第二的成績,成了優秀畢業生。
但是夢想總得屈服於現實。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的他,又該如何去實現夢想呢?到後來,華羅庚沒有選擇去讀高中,而是去了一所專科學校。當時每個學期需要繳納50元的雜費。但是由於生活日漸清貧,家裡到後來甚至連50塊都拿不出來。
04
為此他不得不自學《代數》,《微積分》等學科。在他看來,學可以不上,但是夢想絕不能放棄。然而,華羅庚此舉在父親看來就是不務正業。為了讓兒子清醒,父親燒毀了他所有的書稿。但是這些並沒有影響到他。
到後來,他的伯樂,也就是中學時期的數學老師王維克當上了學校的校長。隨後便向邀請他成為學校的會計兼職數學老師。為此,華羅庚得以度過一段安穩的研究時光。卻不曾想。一場意外的流行瘟疫,徹底打亂了他的節奏。
05
養了大半年的病,華羅庚落下了嚴重的殘疾。但是,也在養病期間內,華羅庚的名字在數學界引發了軒然大波。原因便是因為他在養病期間,發表了一篇名為《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研究。文章發表後,許多數學界的權威人士,都對華羅庚的研究成果,表示了高度讚揚。出於惜才的心理,由兩位清華大學的楊武之與熊慶來教授牽頭,讓華羅庚加入了清華的教員隊伍之中。
也因此1931年8月後華羅庚正式成為清華數學系的一分子。當時年僅21歲的華羅庚,不但在白天要擔任講師,結束教學後,才能回到宿舍,繼續自己的研究,若是有熊慶來的講座,還得專門抽出時間去取經,每天幾乎只能睡4個小時。到後來霍羅庚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內,就將數學系的全部課程都掌握了。還抽空自學了英、德、法三種外語;甚至還在期間發表了三篇學術論文。
06
1946年受到伊利諾斯大學的邀請,華羅庚前往美國開講座,隨後受聘為終身教授。生活條件好了以後,華羅庚將妻兒一家七口,全部接到美國生活。建國後,華羅庚放棄了美國的優越生活,選擇投身國內,投身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之中。
起初得知他的選擇後,不少學生與同事都紛紛勸阻他,希望他慎重考慮。畢竟一旦回國,就意味著將失去在美國所有的資產,甚至可能也不會拿到多少報酬。可能面臨的會是貧苦的生活。但是出於對祖國的熱愛,華羅庚謝絕了所有挽留,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國內。
在他看來,身為祖國的一分子,合該為國家的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人常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國家即便再貧窮、落後,那也是每個國人的歸宿。因此,這些促成了華羅庚堅定回國的信念。
結語
「卿履歷卑淺,超升名任,不能勤謹夙夜,數辭以疾。」
在生活中,華羅庚正是因為有了妻子的支持和陪伴,才能夠將工作與生活都維持在一個完好的地步。他生命中最遺憾的一件事兒就是,在他離世前,沒有見到妻子的最後一面。1985年6月12日16時,華羅庚在出席日本舉辦的亞洲文化交流時,突發心梗而死,由此結束了他75年的人生。
在生前,華羅庚曾經表示過自己希望能用自己的生命為祖國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全力。而他也確實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自己的理想。但是也因此,他心中最後的遺憾就是由於工作原因不得不同妻子長期分居。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最遺憾的就是至死也沒能見到髮妻的最後一面。
引用文獻
《魏書·廣陵王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