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科學最新研究:學霸們思考時,都做了這個動作(你也學得會)

2020-12-03 翁炫

點擊右上角「關注」,翁炫幫你快速搞懂一本書。

為什麼學霸過目不忘?為什麼學霸學習更快?他們的思維體系到底與常人有什麼不同?

我是翁炫讀書會成員@李正陽。

今天,由我給你介紹一本書,《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這本書的對象,可不僅僅針對學生。這本書針對的是,我們所有人,學習是每個人終身的事業。

說到學習是每個人終身的事業,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學習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這本書講的就是這個主題。這本書站在人腦的角度,分析了人為什麼學不下去,總結出了人類學習的規律,教我們怎樣讓學習變得容易。

這本書的作者威林厄姆,是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認知心理學在基礎教育方面的應用。

————————

01人腦的真相:人類天生不愛思考

大家喜歡用「豬腦子」來形容,學習時不動腦子的人。

其實,懶於思考不是個別人的現象,而是人類大腦共同的特質。

是不是很詫異?

我們人類與動物比,最大的特點不就是,有強大的思考能力嗎?為什麼我們大腦不喜歡思考呢?

因為大腦負責很多工作,思考並不是它最主要的任務。

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和行動,這些感官系統都需要大腦來控制,這些才是大腦擅長的。

咱們拿大腦和計算機比一比,計算機非常容易替代我們的思考,現在計算機下圍棋的能力已經超過了人類,但計算機的運動能力遠不如人類,機器人運動起來很笨拙。

人類強大的感官系統需要佔用大量的腦資源,大腦為了節省資源,能避免思考就避免思考。

我們在學習時,要面對大量陌生的知識,大腦會拒絕思考,所以,我們會不喜歡學習。

你可能會問,既然大腦不擅長思考,那為什麼有的人會成為學霸呢?

當然,我們的大腦對思考也不是完全抗拒的。

我們的大腦喜歡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如果面對的問題太難,大腦就會罷工;問題太簡單,大腦會感到無聊。一句話來說就是,大腦喜歡解決難度適中的問題。

比如很多人喜歡玩遊戲,如果遊戲很簡單,不會感到樂趣,如果遊戲的難度超過了我們的實力,大腦就會超過負荷,也不會感到快樂。

知道了大腦的偏好,我們就可以得出兩個辦法,讓學習變得容易。

第一,先去學習難度適中的知識。

第二,提高大腦的思考能力,增強大腦處理難題的能力。

————————

02人腦究竟是怎樣思考的?

了解了大腦是如何思考的,能幫助我們「對症下藥」找到高效的學習方法。

一次成功的思考需要三個因素的配合,分別是:環境、工作記憶、長期記憶。

環境是指周邊環境。

我們思考時,需要從外界環境中,獲取思考需要的信息。比如,做數學題時,書本上的題目就屬於環境因素。

工作記憶是我們大腦中的暫存信息的地方,裡面存放正在處理的任務,我們做題時先從環境中獲取題目,題目中的條件、問題會保存在工作記憶中。

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我們可以臨時記下陌生的手機號,但很難臨時記下30位隨機數字。

長期記憶是我們大腦中長期保存的信息。

工作記憶中的信息,通過加工,可以進入長期記憶;長期記憶中的信息,也可以提取到工作記憶中。

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怎麼區分呢?我們做一個小實驗,一起來感受一下。

現在,請你數一下自己姓名的筆畫。

在這個實驗中,大腦先從長期記憶中提取姓名到工作記憶中,然後在工作記憶中一划一划的計算筆畫。

那,思考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思考的過程是這樣的,我們先從環境中提取信息到工作記憶,然後從長期記憶中提取問題相關的知識,最後在工作記憶中組合加工這些信息。

拿算數舉例,請你試著口算18*7等於多少?

大腦的思考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把18*7這個計算任務放到工作記憶中從長期記憶中提取乘法的計算規則在工作記憶中,用8乘以7從長期記憶中獲取8*7=56這個知識在工作記憶中,把6放到個位上,將5放到十位上在工作記憶中,用7乘以1從長期記憶中獲取7*1=7這個知識在工作記憶中,把5和7相加從長期記憶中獲取5+7=12這個知識在工作記憶中把12和6組合到一塊,得出答案是126

你看,即便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大腦也要做這麼多工作。

從思考過程可以看出,思考需要一個必要條件——長期記憶中有充足的知識。

如果在長期記憶中無法提取問題所需的知識,思考就會失敗。

可見長期記憶中的知識是思考的關鍵點。這個結論並不新鮮,我們都知道知識記得越多越好。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學習知識的順序,優先學習某些知識,會讓以後的學習變得容易。

——————————

03我們應該優先學習哪些知識?

老師們最希望學生掌握能力和技巧,比如批判思考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審美能力。

但是,認知科學研究發現,能力的培養需要事實性知識的支撐,學習時,應該優先學習事實性知識。

事實性知識就是書本中基本概念。比如歷史事件的時間、數學公式、物理定律、元素周期表等。

這些知識枯燥乏味,經常被我們稱為「死知識」。

現在網絡這麼發達,查找信息很容易,學這些「死知識」有什麼用呢?

事實性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減輕思考負擔。

我們做一個實驗,下面是歷史書上的一段話,你試著記一下。

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這句話要點很多,不太好記。但,如果你已經背會了「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這四點,在記憶時,就可以用「四個現代化」代替。

這時,我們需要記憶的內容就會變成:

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四個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你看,熟記事實性知識,就可以用一個知識點,代替了四個知識點,這樣記憶起來就容易輕鬆多了。

剛才我們說到,人的工作記憶空間是有限的,熟記一些基礎的知識,會大大節省工作記憶空間,把騰出的空間用來處理其他信息。

還拿數學計算題舉例。剛才我們計算出18*7=126,現在我們計算一下18*70等於多少,現在是不是能脫口而出:1260。

我們已經知道了「18*7=126」這個知識點,思考時,就省去了很多計算過程,為我們工作記憶騰出了空間。

本來很麻煩的任務,在熟悉事實性知識後,變得如此簡單。

雖然我們一直拿運算題舉例,但我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是這個道理。每個科目和行業都有專屬的「事實性知識」,學習技巧的同時,不要忽略了對基本功的練習。

剛才我們了解了學習事實性知識對學習的幫助。你可能會有疑問,事實性知識很無聊,記不住怎麼辦呢?

——————————

04怎樣記住知識點?

為什麼我們能輕鬆地記住電視劇情,卻記不住知識呢?我們大腦對記憶有什麼偏好嗎?

大腦特別關注思考過的內容,如果你認真思考過某件事,就容易再次回憶起它,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

大腦是這樣工作的:如果你不經常思考某件事,說明這件事沒有意義,所以就把它丟棄;如果你認真思考了某件事,說明這件事對你很重要,大腦就會保留。所以,老師們強調,聽課要「過腦子」是有道理的。

如何保證我們學習的知識都過腦子了呢?有一個方法,講故事。

心理學家發現,大腦在記憶時,會區別對待故事和其他類型的內容,大腦更喜歡故事。在《人類簡史》中,作者講到,故事是促進人類進化的關鍵因素,可見故事對於人的重要意義。

那麼,如何把知識和故事聯繫起來呢?

我們可以借鑑電影中的敘事方法。

電影在開始時,會暴露出來一個故事主線,這個主線可能是一個謎題,也可能是一個衝突,接下來的劇情會圍繞這個主線展開。

我們在學習時,可以找到一個關鍵問題,把這個問題做為主線,順著主線,主動思考和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就會把一系列的知識點串起來。

要注意,我們在學習時,不要過早地把答案透露出來,更不要直接記答案,故事需要懸念。

現在我們知道了,大腦喜歡記憶經過思考的內容,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記憶。可是有的知識很抽象,即便記住了,但是不理解也不會運用,怎麼辦呢?下一節我們說說理解機制,學習如何理解抽象的知識。

————————

05怎樣理解抽象知識?

為什麼理解抽象知識這麼難呢?

我們先看看理解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科學家發現,人通過聯繫已知的概念來理解新的概念。

在學校,物理老師用水流的知識來講解電流;歷史老師用現代的制度來講解古代的制度;在生活中,我們廣泛運用成語、歇後語來理解事物,比如我們表達時間的珍貴時會說,「一寸光陰一寸金」,這是把金子與時間聯繫了在一起。

有一些知識讓我們感到難以理解,是因為我們無法用已知的知識解釋新知識。比如,上學時,如果缺了一章的課程,我們就很難理解後面章節的知識,因為後面章節的知識與前面的知識緊密關聯。

如果不缺課,學習了前面章節的知識,就可以理解新的知識了嗎?顯然不是,會背不一定等於掌握,如果只是記住「字面」答案,而不知道這個答案背後的原理,那記住的只是淺層知識。

淺層知識依賴特定類比或解釋,只在特定環境中才能理解這個知識,無法與其他知識相聯繫。

舉個例子。有一次看見一對母子,兒子拿著瓶裝果汁在搖,母親阻止,說飲料不能搖,會噴出來的,兒子說電視上說「喝前搖一搖」,母親一下子愣住了。

飲料到底能不能搖呢?事實是,碳酸飲料不能搖,氣會把飲料噴出;果汁飲料需要搖一搖,因為果肉會沉澱在底部,搖一搖可以讓口感更好。

這對母子只記住了關於飲料的淺層知識,沒有真正理解為什麼碳酸飲料不可以搖,而果汁可以搖。

想要做到舉一反三,必須掌握深層知識。如果那對母子知道搖飲料背後的原理,遇到其他類型的飲料,就可以輕鬆區分可不可以搖了。

如何避免淺層次的理解,掌握深層知識呢?

有三個建議給到你。

①學習新知識時,尋找多個實例來輔助理解。多個實例在一起對比時,我們會從不同角度思考知識,避免了單一維度的思考。

②如果你是老師,在講課時儘可能的把知識的深層結構揭示出來。

③深層知識不容易獲取,需要反覆訓練,每個行業的專家都需要經過多年的訓練,所以,我們要調整好心態,不要氣餒。

——————————

06總結

我們不喜歡學習,是因為大腦不擅長思考,如果學習的知識難度太大,大腦就會罷工。提高大腦的思考能力,可以讓學習變得容易。

我們從三個方面講了如何提高思考能力。學習某一個科目時,應該優先學習事實性知識。大腦喜歡聽故事,把知識故事化可以幫助我們記憶。遇到抽象知識時,多聯繫以前學過的知識,注意把握深層知識。

相關焦點

  • 《最強大腦》「科學判官」魏坤琳教你用最新腦科學知識育兒
    認知科學、面向未來的教育魏坤琳人稱Dr.魏、「叨叨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控制學博士,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曾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支持,入選青年長江學者。《最強大腦》節目「科學判官」。
  • 《終極大腦》爆冷學霸隊接連敗北 引發教育思考
    ,但爆笑科學實驗節目《終極大腦》一開播,就在熒幕上迅速竄紅,颳起了一股科學實驗節目的另類之風。網易娛樂8月4日報導 都說暑期檔被各種真人秀霸佔,但爆笑科學實驗節目《終極大腦》一開播,就在熒幕上迅速竄紅,颳起了一股科學實驗節目的另類之風,這檔節目不僅家長和孩子喜歡看,在科學達人的圈子裡也大受歡迎。在日本,科學與生活相結合」的節目非常豐富。這檔《終極大腦》就是引進日本NTV(日本電視臺)的原版基礎上再升級。
  • 《最強大腦》魏坤琳的學霸人生
    早期江蘇衛視有一檔綜藝節目叫做《最強大腦》。他那一句經典的臺詞,讓我們記憶猶新:「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能夠到《最強大腦》上同臺競技的每一個人,都是記憶超人、智商超越常人。能夠給這些人做評委及點評的人,絕非等閒之輩。最近又傳出魏坤琳與製片人桑潔的緋聞。更是把他推上了風口浪尖。魏坤琳,原本是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的一名教授、博士生導師。本來應該是呆在大學裡安心做學術研究的。
  • 當你的大腦停止思考時,看看這6個建議
    而且,蝴蝶思考術還能給你一個框架和一系列工具,它們能增大你獲得突破性靈感的概率。 下面,讓我們通過6個小建議來學習這個思考方法,希望能給你提供高效的思考框架,獲取更多創意靈感。 1.
  • 大腦思考時會燃燒卡路裡嗎?會,但效果微乎其微
    當你坐在窗前,凝視著窗外,思考自己利用時間的所有可能方法,你可能思考較長時間,但儘管你坐著,什麼也沒有做,你的身體實際上在燃燒卡路裡。是的,情況的確如此!更具體地講,當你坐著不動的時候,你的大腦也在消耗卡路裡,為了理解這一現象,我們需要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 《最強大腦》太凡了
    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最強大腦》這個學霸聚集地向來「刀光劍影」。學霸們功課優秀,「凡學」研習也到位,新一季節目簡直就是凡學盛會,凡爾賽定律在他們身上得到充分實踐應用。凡爾賽第一定律:先抑後揚,明貶實褒「高考成績多少分?」清華大學文照淳:「高考發燒了,考得不是特別好,689分。」
  • 奧數國家隊隊長走上《最強大腦》舞臺,清華學霸們私語:大神來了
    對於《最強大腦》這個節目我相信各位都不陌生,能夠站在這個舞臺上並享受掌聲,無一例外都是一些「天才般」的少年。但通過這個節目,我們也發現了一件事,清華和北大這兩座名校幾乎承包了大部分席位,由此可見清華北大是名校中的名校這個說法不是空穴來風。
  • 大腦有90%的細胞沒有使用是錯的?能打破騙局,我們都得感謝這位科學界小透明!
    都用上還不算完,就是你哪個部分最近用少了大腦馬上把那裡的細胞分去幹別的,朝三暮四毫不留情。所謂開發左/右腦則毫無依據,雖說大腦各部分有分工不同,但是絕大部分的活動是由左右腦協調作用的沒空留著等你開發。警惕性高的朋友一定會問了,既然不用去開發左/右腦了,那為什麼說錢包是暫時而不是永久保住了?因為接下來的故事告訴我們,雖說左腦不用開發了你得開發全腦,所以更花錢。
  • 學霸的人生像開掛一樣,原來是大腦裡這個地方在起作用
    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現在又有了一個新的名詞——「考二代」,特指那些學霸精英的孩子。學霸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學霸,但在優質基因、良好家庭環境等先天優勢的加持下,學霸的孩子能成為新學霸的機率,一定是比一般家庭的孩子大得多。我們回首往年各省的「高考狀元」,可以發現一個很值得深思的現象是:這些狀元們除了大多都來自好城市裡的好學校之外,往往還有一個好的家庭作為後盾。
  • 多項腦科學研究證實:犯點小錯,孩子學得更多,走得更遠
    當字義和字體顏色一致時,受試者不容易發生錯誤;而當兩者不一致時,受試者不僅反應時間變長了,而且錯誤率也更高。相關實驗實驗結果和常識經驗並無不同,但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大腦在這個過程中的工作狀態後發現,和說出正確答案相比,受試者在犯錯時,他們的大腦更為迅速地對犯錯這個情況做出了反應。甚至,在受試者自己意識到犯錯之前,大腦就已經產生了「偵察到錯誤」的腦電波。
  •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大腦)更善於思考?
    大腦為了避免思考耗費精力,會讓記憶來完成思考的事情,因為大多數問題我以前已經解決過了,不用重新開始思考,調用記憶庫裡經驗,這樣效率也會更高。比如說,你上班路上,該走哪條路,該在哪裡換乘地鐵,你自然而然的就去做了,指揮你行動的不是思考,而是記憶。
  • 牛頓VS愛因斯坦,兒時是「學霸」還是「學渣」重要嗎?
    讓我們看看他們的人生軌跡,分析一下兒時是「學渣」還是「學霸」重不重要: 牛頓 牛頓於1643年1月4日出生在英格蘭林肯郡的一個小村莊,出生時父親就已病逝,母親在他3歲時改嫁,他不喜歡繼父。
  • 如何讓大腦高效運轉?提升記憶的十大妙招!
    學霸養成記1,首要是記憶,記憶力提升的10個生活小習慣都想成學霸,可是學霸不是天生就是的吧?他們也是一步一步變成學霸的!那學霸和我們比,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1、上課,一聽就會,甚至不聽就會!對嗎?——理解能力超強、自學能力超強!2、做題,做得快,做得對,錯了不會再錯!
  • 學霸是怎麼思考問題的?4個姿勢很有代表性,涵蓋了一大半學生
    一、轉筆式思考 轉筆可能是很多學生都會的一個小技巧,有些學生還能夠玩得非常炫酷。久而久之,這也成為了很多學生的一個習慣性動作。以至於很多學霸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轉筆,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常態。不過,有些老師和長輩可能會比較反感學生的這一行為,因為在他們看來小動作太多會顯得一個人有些浮躁,不夠沉穩。
  • 大腦背著你在做些什麼?
    不僅如此,當聽到練習過程中未曾出現的新詞時,睡著的大腦同樣能正確地進行分類。這項研究的主持者認為,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大腦在睡眠狀態下的種種表現是非常符合邏輯的。如果大腦在睡眠時徹底「關機」,無疑會讓整個機體暴露在危險之中;相反,進化使得大腦學會在睡眠時繼續對周圍環境進行監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睡覺時特別容易被某些特定的外界刺激喚醒,譬如別人喊你名字的聲音。
  • 試驗研究告訴你:刺激大腦的愉悅迴路,真的可以讓學習上癮
    但你會發現,明明到點應該去看英語原著、去複習單詞、去聽英語錄音、去練口語,卻總感覺:手腳像突然被灌了鉛,有千斤重,任何一個啟動動作都變得無比艱難,連一頁輕薄的書冊都翻不開。意識也越來越混沌。不知不覺,分配給學習任務的一個小時,都被用在了刷手機上。時間沒有了,收穫也沒有。假設你是一個心理學家,你是自己的研究對象,現在需要研究上述行為的根源,最後撰寫一篇研究報告,你的中心論點會是什麼?
  • 最強大腦,你也可以:一個千老逆襲發現大腦可塑性的故事
    都用上還不算完,就是你哪個部分最近用少了大腦馬上把那裡的細胞分去幹別的,朝三暮四毫不留情。所謂開發左/右腦則毫無依據,雖說大腦各部分有分工不同,但是絕大部分的活動是由左右腦協調作用的沒空留著等你開發。警惕性高的朋友一定會問了,既然不用去開發左/右腦了,那為什麼說錢包是暫時而不是永久保住了?因為接下來的故事告訴我們,雖說左腦不用開發了你得開發全腦,所以更花錢。
  • 認識你的大腦從認識大腦潛力開始
    現在社會發展速度極快,不論在學習或其他方面,如果我們想表現得更出色,那麼就必須重視我們的大腦,讓大腦發揮出更大的潛力。遺憾的是,很少有人重視這一點。其實,你的大腦比你想像得要厲害得多。近年來,對大腦的開發和研究引起了很多科學家的注意,他們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新的科研成果。過去10年中,人類對大腦的認識比過去整個科學史上所認識的還要多得多。
  • 科學研究解釋:人為什麼會做夢?
    有時候我們能記得自己做過的夢,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是不記得的。夢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夢到現實中做過的事情?科學的研究能夠幫我們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首先夢是什麼?它有很多複雜的科學解釋,在這個文章中,我們將把夢定義為我們在睡覺時的想法,當我們醒來時還能回想起來的內容。
  • 《認知天性》讓你輕鬆掌握學霸的學習方法
    雖然填鴨式學習能讓你在馬上進行的考試中獲得更高的分數,但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成果會很快消退,考完試時間稍微長一些,基本就遺忘了。案例2:《紐約時報》報導過一項科學研究:讓學生閱讀課本裡的一段文字,然後選一部分人進行考試,讓他們回憶閱讀過的內容。一周之後再考察他們的記憶情況,結果發現接受考試的學生比沒接受考試的學生多記住了50%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