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利用光學天線實現亞納米位移的光學測量

2020-08-29 量子之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納光學與技術課題組(http://staff.ustc.edu.cn/~lmno/)在納米位移光學測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魯擁華副教授和王沛教授利用光學天線與空間結構光場相互作用實現了亞納米位移的測量,研究成果於2020年6月1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Phys. Rev. Lett. 124, 243901]

光學方法進行位移的精密測量具有精度高、非接觸等特點,基於光場相干性進行縱向位移測量可以實現雷射雷達、雷射測距、微小震動測量等,在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中已經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然而,對於垂直於光束方向的橫向位移,常規的雷射幹涉方法無法進行有效的感知。

該課題組一直從事微納光子學、表面等離激元光學、光場調控研究。該工作設計了一種耦合光學天線,利用非均勻空間結構光與光學天線的相互作用,實現對金屬表面等離激元的非對稱激發。分析光學天線的近場耦合及其與金屬表面等離激元的相互作用規律,發現:表面等離激元的非對稱分布與作用於光學天線上的激發光場分布具有強烈的依賴。據此,通過洩漏輻射成像方法測量表面等離激元的非對稱性實現了橫向位移的高精度測量。實驗研究表明:橫向位移的測量靈敏度和精度可以達到亞納米量級(~0.3nm)。該工作提出的橫向納米位移測量方法有望在高分辨光學成像、半導體加工、精密對準等方面得到應用。

光學天線與光場相互作用的示意圖

電子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生臧天陽是論文的第一作者,魯擁華副教授和王沛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和先進雷射技術安徽省實驗室主任基金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24.243901

(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物理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利用光學天線實現亞納米位移的光學測量
    課題組魯擁華副教授和王沛教授利用光學天線與空間結構光場相互作用實現了亞納米位移的測量,研究成果於2020年6月1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124, 243901]光學方法進行位移的精密測量具有精度高、非接觸等特點,基於光場相干性進行縱向位移測量可以實現雷射雷達、雷射測距、微小震動測量等,在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中已經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光學元件及其測量技術
    光學鏡片與鏡頭作為雷射光學系統的關鍵核心元件,對於雷射系統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高功率光纖雷射,紫外雷射以及皮秒飛秒雷射的運用普及,對於核心的光學元件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將從材料選擇,亞納米拋光,離子濺射鍍膜等技術來闡述光學元件的製造與檢測。
  • 光學元件曲率半徑的測量
    曲率半徑測量的意義光學元件的曲率半徑,是光學設計與製造的一個重要參數。
  • 科普:帶你了解光頻段電磁天線(光學天線)
    偶極子天線   由於天線對電磁波的調控作用服從經典電磁學的基礎方程,也即麥克斯韋方程(MaxwellEquations),而麥克斯韋方程在形式上具有頻率(波長)不變性,也就是說,麥克斯韋方程組並沒有限制天線的工作波長。因此,在射頻波段電磁天線的諸多功能(例如頻率選擇表面,相控陣雷達等),邏輯上也可以在光頻段實現。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儘管這一目標由於衍射極限的制約曾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點燃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空間解析度的極限不再受制於衍射極限,而是取決於實現探針下光場空間局域化的能力。從原理上而言,金屬等離激元納米天線是實現光場極限限域最可能的途徑。
  • 光學角度測量方法概述
    隨著工業的發展,對迴轉量的測量要求也越來越多,因此人們在靜態測角的基礎上,對旋轉物體的轉角測量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產生了許多新的測角方法。 測角技術中研究最早的是機械式和電磁式測角技術,如多齒分度臺和圓磁柵等,這些方法的主要缺點大多為手工測量,不容易實現自動化,測量精度受到限制[1~5]。
  •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2019-08-0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進一步,研究組通過該方法在微腔耦合的半導體量子點體系上實驗實現了無雷射背景的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單光子源,為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目標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新工具。相關論文以長文的形式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實現常溫下對谷極化發光的高效調控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呂國偉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等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發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利用掃描探針操控納米顆粒組裝成超小型手性光學天線,實現在常溫下對單層二硫化鉬谷極化發光偏振度與輻射方向的高效調製。
  • 流水線級的高速光學3D形貌檢測——全息顯微鏡方案
    縱向亞納米的解析度和最高1000fps的成像速率,為許多需要兼顧時效和細節的顯微與檢測系統提供了創新的方案。DHM主要特點:1.全視場、非掃描、非接觸光學無損測量,可以超高速記錄動態三維形貌(即四維形貌);2.高吞吐量和對於環境噪聲和振動的不敏感;3.通用性和可擴展性:可配備多種類型的物鏡,如長工作距離物鏡、浸入式物鏡等,滿足不同種類樣品的需求,預留後期可升級埠。
  • 結構光測量之三角測量原理及光學三角法知識點總結
    機器視覺-結構光測量之三角測量原理結構光測量中為了獲取物體的三維信息,一般都會使用三角冊來那個的原理;其基本思想是利用結構光照明中的幾何信息幫助提供景物中的幾何信息,根據相機,結構光,物體之間的幾何關係,來確定物體的三維信息,下圖給出了一個三角測量的原理圖。
  • 光學天線幫助QC雷射器執行亞微米級掃描
    現在,QC雷射器的共同發明人——哈佛大學的Federico Capasso教授,設計出了一種光學天線,通過以納米級的精度對雷射點聚焦,可以使QC雷射器執行亞微米級的掃描。 在QC雷射器上安裝光學天線,可以把它的解析度提高到其光線波長的100分之一,也就是說,對於7微米的雷射,解析度可達70納米。
  • 高精度光學動態角度測量簡介
    測角技術中研究最早的是機械式和電磁式測角技術,如多齒分度臺和圓磁柵等,這些方法的主要缺點大多為手工測量,不容易實現自動化,測量精度受到限制[1~5]。光學測角方法由於具有非接觸、高準確度和高靈敏度的特點而倍受人們的重視,尤其是穩定的雷射光源的發展使工業現場測量成為可能,因此使光學測角法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各種新的光學測角方法也應運而生。
  • 光學角度測量方法綜合介紹
    測角技術中研究最早的是機械式和電磁式測角技術,如多齒分度臺和圓磁柵等,這些方法的主要缺點大多為手工測量,不容易實現自動化,測量精度受到限制[1~5]。光學測角方法由於具有非接觸、高準確度和高靈敏度的特點而倍受人們的重視,尤其是穩定的雷射光源的發展使工業現場測量成為可能,因此使光學測角法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各種新的光學測角方法也應運而生。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高分辨化學識別與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控制的針尖增強拉曼散射測量原理示意圖。最近,他們通過對STM針尖與金屬襯底之間形成的納腔等離激元共振模式的頻譜調控,充分利用納腔等離激元「天線」的寬頻、局域與增強特性,巧妙地實現了與入射光激發和分子拉曼光子發射發生雙重共振的頻譜匹配,將非線性效應和針尖增強拉曼散射融合起來,從而實現了史無前例的亞納米分辨的單個卟啉分子的拉曼光譜成像,不僅最高解析度達到約0.5 納米,而且還可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
  • 新型納米光學天線:可定向輻射光線
    導讀據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物理學家們首次採用尺寸僅800納米的光學天線,成功地將電信號轉化為光子,並在特定方向上輻射它們。畢竟,幾乎所有基於網際網路的通信都利用了光通信。光的定向天線可用於以光速在不同處理器內核之間,幾乎無損耗地交換數據。為了使天線能在可見光的極短波長下操作,這種定向天線必須縮小至納米尺度。
  • ...光學恆溫器實力解決低溫MOKE測量難題,持續提供低溫磁學測量...
    著名MOKE生產商英國Durham公司推出的官方產品說明手冊中推出了低溫MOKE的最佳方案,NanoMOKE與MI光學恆溫器的Magnet-optic系統搭配可以為用戶完美實現低溫MOKE測量。搭配Attocube的高精度位移器與旋轉臺,可以實現多種MOKE的定點測量研究。
  • 光學成像進入亞納米時代
    首次實現了單分子光螢光成像的亞分子解析度。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自然光子》雜誌上。用光達到原子解析度一直是納米光學的終極目標之一,而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為這一目標帶來了希望。董教授和他的同事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成功地在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中展示了亞納米尺度空間解析度,並具有納米引力彈性場的局部增強效應。
  • 光學測量的主要儀器與應用
    光學測量是光電技術與機械測量結合的高科技。借用計算機技術,可以實現快速,準確的測量。
  • 上海計量院與鳳凰光學有望在精密坐標測量等標準制定開展合作
    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在對接光學產業發展的計量需求取得的科技成果,如膜厚儀、橢偏儀、圓度儀、平面雷射幹涉儀等光學儀器的校準能力與技術優勢。雙方一致同意在精密坐標測量、非接觸式圓度、平面平晶等測量方法研究以及標準制定等方面開展合作。雙方將發揮各自的技術和平臺優勢,加強資源整合,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