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外來物種的辣椒是如何迷倒中國人的?

2021-01-09 上遊新聞

在煙火五味中,辣的地位從來當仁不讓,獨步天下。也許在外國人眼裡,中國是吃辣大國,也是最懂得將辣椒美味發揮到極致的國度之一。然而作為外來作物,辣椒又是如何在短短400多年間讓近半國人無辣不歡的?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就在遺傳與環境中。 

傳統川菜的「椒」說的是花椒,不是辣椒。今日在中國大放異彩的辣椒,傳入中國不過400多年時間,而且直到清朝才首次走上中國人的餐桌。一種外來作物,能在短短400多年間融入中國飲食,讓近半國人無辣不歡,甚至成為出口海外的中國特色美食,實在是食物史上少見的奇蹟。

辣椒原產於中美洲的墨西哥。在6000多年前,當地印第安人便開始人工種植辣椒,而在更早之前,他們便已把野生辣椒用於烹飪,用辣味掩蓋野獸肉中的腥羶之氣。墨西哥也是巧克力的起源地,現代巧克力都用牛奶、蔗糖調味,但在甜食稀少的古代,印第安人添加在巧克力中的調味料是辣椒。

1492年,哥倫布為了尋求香料和黃金,首次登上美洲大陸。當時胡椒在歐洲屬於珍稀香料,貴比黃金,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一嘗滋味。哥倫布希望能在美洲找到歐洲人夢寐以求的胡椒,發一筆橫財。當他看到印第安人用於調味的辣椒時,認為這是一種風味獨特的胡椒,把它稱為辣胡椒(hotpepper),並在次年把它帶回歐洲。可惜,跟同時傳入歐洲的番茄、土豆等美洲作物一樣,那個年代辣椒在歐洲多數地方都不怎麼受歡迎,只有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匈牙利等國家將它用於調味。

當時,西班牙種植的多數辣椒都並非用來食用,而是用於製作鎮痛藥膏,對治療關節炎、肌肉疼痛、扭傷等有奇效。現代科學也證明,辣椒素抑制疼痛的感覺,不少外用藥物都含有辣椒素。

後來,精明的葡萄牙人發現,印度人喜歡在菜餚裡添加胡椒、姜等辛辣調味料,便知在歐洲反響平平的辣椒將在印度大受歡迎。葡萄牙在印度南部建立第一個殖民地時就帶去了辣椒,隨後,葡萄牙貿易艦隊又把辣椒帶到亞洲其他地區。

辣椒在16世紀末傳入中國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中國目前已知最早關於辣椒的書面資料出現於1591年,明朝的《遵生八箋》提到「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這裡的「番椒」就是辣椒,因為國人喜歡以「番」字稱呼外來物種,比如番茄、番薯、番石榴等。還有很多地方把辣椒稱為「海椒」,指的乃是辣椒來自海外的背景。

《遵生八箋》對辣椒的形容是「甚可觀」,明朝《牡丹亭》裡則把「辣椒花」列為花卉之一,可見辣椒剛引入中國時被當成了觀賞植物。

這也難怪,最先引入辣椒的是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而這些地方飲食偏清淡,當然不喜歡辣椒的味道,又加上辣椒是舶來品,敢嘗其味者少之又少。

  

傳入中國後,辣椒從沿海地區逐漸向內陸擴散。最先食用辣椒的地區是貴州。古代交通運輸不便,因而地處內陸的貴州食鹽稀缺,只能用辣椒代替鹽進行調味,即使當地人一開始不慣於食用辣椒,在長期缺鹽的環境下也只能試著去品嘗、習慣辣椒的味道。清朝康熙年間的《黔書》就提到「椒之性辛,辛以代鹹」,同一時期的《思州府志》也提到「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率先引進辣椒的浙江、廣東不願品嘗辣椒,因為這些沿海地區根本不缺食鹽。

到了明清時期,湖南因為戰亂、疫病而人口大幅減少,而江西地區則人多地少,於是朝廷下令讓沒有田產的江西底層人口遷入湖南,開荒種田。清朝時江西地區已經開始吃辣,而移民到湖南的江西百姓生活清苦、飲食粗陋,便把辣椒視為下飯首選。辣椒價格低廉、滋味十足,富含維生素又便於曬乾儲藏,半個小指頭大小的幹辣椒就足夠讓人吃下兩大碗飯,而且辣椒還有殺菌功能,加了辣椒的菜餚能保存更長時間,其他佐餐菜餚都不如它經濟實惠。

在隨後的「湖廣填四川」中,大量人口從湖南遷入四川,吃辣椒的風氣也傳入了四川。四川氣候多雨潮溼,當地人本就喜歡在菜餚中添加大蒜、生薑和胡椒等香辛類調料來開胃、祛寒溼,辣椒的加入更是讓川菜的辛辣達到巔峰。可以說,這種大規模人口遷徙促進了辣椒的傳播。

辣椒在各地與當地飲食融合,產生了各具特色的風味美食。四川人喜歡把辣椒和本土產的花椒結合,做出麻辣兔頭、水煮魚等各種麻辣菜餚;貴州人喜歡把辣椒做成酸辣食物,比如酸辣粉;湖南人一般以原味辣椒入饌,湘菜中著名的剁椒魚頭就是個中代表。

隨著近年中國交通的發展和人口流動,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食辣地區的風味菜餚傳到全國各地。辣椒菜餚不但味道獨特,而且顏色鮮紅喜慶,特別勾人食慾,很快就徵服了各地人民的心和胃,幾乎每個大城市的街頭都能看到川菜館和湘菜館。即使在口味清淡的地區,人們偶爾也想來一頓刺激味蕾的川菜解解饞。

辣椒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6、硒、鉀、磷、鐵、鎂等營養物質,維生素C含量在蔬菜中更是名列前茅。當然,絕大多數嗜辣者吃辣椒不是為了補充維生素C,而是為了這獨特的辣味。

然而,辣味並非味蕾所能感受的味道。「五味陳雜」中的「五味」指的是酸、甜、苦、鹹、鮮,這5種滋味都可以通過味蕾感受。嚴格來說,「辣」不是味覺,而是一種類似灼痛的感覺。

辣椒的辣味主要來自辣椒素。辣椒素與口腔內的TRPV1蛋白通道結合,產生一種類似高溫灼燒的感覺,這種灼燒感會使大腦產生身體受傷的錯覺,從而分泌能夠安撫情緒、振奮心情的內啡肽,讓人心情愉悅。嗜辣的人吃辣椒時越吃越爽就是這個原因。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那些被我們熟知的外來物種:辣椒棉花篇
    這些物種都或多或少的造成了危害。然而,在古代中國,卻有那麼幾種生物,雖然同樣來自中國之外,卻成功的融入了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幾乎所有人提高生活質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於為人口爆炸式增長做出貢獻。接下來,烽火將用兩期的篇幅,為大家一一道來。
  • 外來物種是如何被中國吃貨成功馴化的?
    中國從域外引進外來物種的歷史,其實從先秦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但是由於那一時期無史可考,且以當時的交通運輸和農業科學條件來看,引進物種雖好,卻很難在真正意義上得到普及。這一時期的物種交換也主要以考古證據的形式留存於世,很少有時間確切的文獻記載。
  • 外來物種入侵!抱歉這裡是中國 —盤點外來物種入侵失敗案例
    但如果有外來物種的侵入,入侵的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小龍蝦養殖教材對於吃貨來說,小龍蝦肯定不算外來入侵物種,是外來入侵禮物,我們有100種烹飪方法,麻辣、蒜香、十三香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韓國外籍購房者中國人佔第一、譚德塞...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韓國外籍購房者中國人佔第一、譚德塞發出口罩動員令等 2020-08-05 1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辣椒是如何刺激了960萬平方公裡的味蕾?
    辣椒佔領著中國的大半江山,許多生意火爆的都是那些吃辣的餐廳種種說法,似乎都很在理,但是依然沒有解決我心中最深的疑問:辣椒是如何從一種外來食品成為具有國民性的味道?茱萸是辣椒來到中國之前,人們得到辛辣滋味的食材。如今食茱萸幾乎已經消失不見,更多的是作為藥材的山茱萸。食茱萸之所以消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大原因是得取麻煩,《本草綱目》中說:「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採,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為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而辣椒又是如何登陸中國江南區域,而成為文人玩賞的辣椒花呢?
  • 當年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從泛濫到滅絕,筍殼魚:中國人太狠了
    在如今國家之間的交流逐漸頻繁下,外來物種已經成了時有發生的事情了,不僅僅是人會入侵,動物和植物也會入侵,發生物種入侵後對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有些還會影響到經濟發展。世界上有很多的入侵物種,而中國經歷了一般物種的入侵,有一些國家因為物種入侵受到了很大的困擾,而中國受到的影響卻不是很大,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還是中國人口多吃貨多,不少外來入侵物種從一開始泛濫變成了需要養殖,不少入侵物種都成了我們桌上的美味佳餚。
  • 盤點入侵中國的660多種外來物種,你見過幾種
    ,尤其是「外來物種」這個名詞,因為中國人具有全世界最強大的「吃貨」基因和人口優勢。據統計我國已經有很多物種差點瀕臨滅亡,這一切的來源都是中國吃貨。小編在很久之前就已經發表過兩篇關於此類的文章,其中說的就是被中國人吃成保護動物的兩個物種,一個是麻雀,一個是黑毛驢,這是吃貨的天下啊!吃貨再能吃,碰到這些外來物種依然得哽咽道「服軟了」。
  • 中國人必須感謝辣椒
    到東方去辣椒之前,也就是大航海之前,人類的海商已經非常發達。香料貿易的歷史之悠久,超過常人的想像。在敘利亞出土過4000年前的陶罐,裡面發現了丁香。[1] 在東方,東漢朝堂上,丁香被用於給大臣口含以去除口臭。當時中國人把丁香的果實、丁香的乾燥花蕾分別稱為雞舌香(母丁香)、丁香(公丁香)。
  • 【地理視野】吉林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全球都頭疼的入侵物種,在...
    譚師出品,必屬精品 只做地理,所以專業 你的需要,我來創造 引子:7月23日,吉林松原發現外來入侵物種黃花刺茄,面積達26800餘畝。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2020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引發關注。
  • 那些外來物種本想入侵中國,沒想到成餐桌上的美食,從此失去尊嚴
    一直以來人們似乎都被一些外來物種所困擾,我們也是常常能夠看到國外的許多國家會被某些入侵的外來生物所困擾這些外來生物,由於他們在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之後,往往會沒有天敵,沒有天敵的環境下,這些外來生物就會不斷的泛濫,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甚至造成許多不利的影響,但是在歷史上有許多的外來物種也都曾經入侵中國,但由於中國人高超的廚藝技巧,很多的外來物種最終都成為了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
  • 當外來物種登陸中國:超半數外來有害物種系人為引種
    「外來物種」,如今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隨人類交通工具帶入、國際農產品和貨物帶入以及動植物引種帶入外來物種的機率越來越高,比如,毒麥傳入我國便是隨小麥引種帶入,它與小麥的形態極為相似,易混雜於引種的小麥中,產生的毒麥鹼,人、畜誤食會出現頭暈、嘔吐、昏迷等症狀。  目前,《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中的52個物種和區域性重大危害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初步摸清了全國外來入侵物種的本地情況。
  • 中國自發引進的外來物種,至今不過40年,卻已成為一大禍害
    田螺是一種在鄉村很常見的河鮮,田螺肉少但是很有嚼勁,用香料熱油辣椒烹飪味道很好,因此田螺肉也是深受中國吃貨喜歡的一道美食。但田螺在鄉間出沒得更多,在城市多是人工養殖進行售賣。中國人為了追求這一口田螺的美味,想著有沒有一種螺肉很多又很嫩呢,於是中國自發從其他地方引進了一種螺:福壽螺。
  • 此外來物種在國外「泛濫」,在我國卻快「滅絕」,農民:不夠吃
    >外來物種之一,它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看上去似乎沒有那些外來生物更具威脅,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在歐洲以及亞洲,菊芋都被列為了外來物種,一經發現就要將其銷毀。實際上,菊芋的命運和小龍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外來物種,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然而到了我國之後卻沒有掀起太大波浪,是因為它們全部被中國廚師當作了菜餚,將它們擺放到了我們的餐桌之上。
  • 外來物種入侵重慶!!!
    網友的調侃固然可以付諸一笑,但是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件近幾年卻層出不窮,並且危害越來越大。目前,重慶外來入侵生物多達53種,其中最具危害性的有空心蓮子草(水花生)、鳳眼蓮(水葫蘆)、福壽螺等6種。入侵路徑作為有用植物引入一般而言,外來物種的進入分為無意引入和有意引入兩種途徑。
  • 最「丟臉」的外來入侵物種,受到國人追捧,還開設課程研究吃法
    但是隨機也產生了一個極大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地區特有的物種開始進入另一個地區。這讓我們熟知的就是美國的亞洲鯉魚入侵事件,原本只是為了引入該物種清理河道的一些綠藻以淨化環境,但是誰知道這裡沒有亞洲鯉魚的天敵,所以亞洲鯉魚門大量的繁衍生息。這也造成了美國很多地區的河道產生了新的生態環境問題。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影響幾何
    「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情況時,給出了以上數據。  那麼,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集中在哪些物種,通過何種途逕入侵我國?
  • 外來生物入侵加劇物種取代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外來生物入侵已經成為21世紀的一大生態難題,其範圍遍布全世界。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昆蟲研究室副主任高玉林博士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斯圖爾特·雷茨(Stuart Reitz)博士聯合研究發現,外來生物入侵加劇了物種競爭取代及種群地位的演化。
  • 外來入侵物種是指 外來入侵物種什麼意思
    目前,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比如很多新病蟲害造成農業損失,因為改變生態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水土、氣候問題,那麼你知道外來入侵物種是指什麼嗎?外來入侵物種入侵途徑有哪些?趕緊了解一下吧!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水葫蘆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水葫蘆」原產於南美洲,20世紀初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引入我國,後作為豬飼料推廣種植,因其大量繁殖,常常布滿整個江河湖面,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陽光不足而死亡,破壞水中生態平衡。近日,廣西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從福壽螺到食人鯧,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性外來物種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區域之外並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