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
環境保護一直以來都是深受我們重視的一個話題,雖然生態學是一門近代興起的學說,但實際上早在我國幾千年前的古代社會,古人們就已經提出了關於生態平衡以及環境保護的理念。在我國古籍《國語》當中有這樣一句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它的具體含義是說自然界萬物需要維持和諧統一,才能夠保持增長,如果完全趨於一致,那麼便無法繼續。
生態平衡與外界破壞
想要維持一個區域的生態和諧平衡,有時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這是因為在沒有外力的幹涉下,物種間也有可能會因為自然因素而不斷侵襲。就比如說一種原產於亞洲地區的魚類,因為洋流以及氣候的影響,一路抵達到了歐洲地區,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這便是一次沒有外界幹涉的生態入侵。地球有著數十億年的歷史,類似的事件早已經發生過數次。
此外來物種在國外「泛濫」,在我國卻快「滅絕」,它的名字叫做菊芋。這是一種原產於北美洲的農作物,後來隨著美洲大陸被歐洲殖民者發現,菊芋被殖民者帶到了歐洲,後來又被他們帶到了亞洲,自此傳入我國。因為其相貌怪異,再加上是由外國人主動帶過來的,因此在民間菊芋還被稱作「洋鬼子姜」。
外來物種入侵
很顯然,這便是我國境內的外來物種之一,它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看上去似乎沒有那些外來生物更具威脅,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菊芋的恐怖之處在於,它們的繁殖能力非常強盛,可以在地下以根塊的形式生長,並且還能夠大量吸收地下的養分,可以說一旦某塊地種植了菊芋,那麼這塊土地就很難再種植其他農作物。
因為菊芋生長周期短、繁殖能力強等特點,使得它們可以在不加以控制的情況下迅速爬滿山坡平原,並在某一個具體區域內不斷擴散。在歐洲以及亞洲,菊芋都被列為了外來物種,一經發現就要將其銷毀。
菊芋對農田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正是因為它們的繁殖能力強,以及地表下的根塊吸收養分能力強,使得一塊土地的肥力在種植過菊芋後迅速喪失,很多農戶發現自己家的地裡面出現了菊芋之後,都會非常果斷的將它們連根刨除,否則用不了多長時間,這塊土地便再也無法種植其他農作物。
處置方法
在國外,這種外來物種泛濫成災,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去治理,然而在我國,我們似乎很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菊芋的影子,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呢?實際上,菊芋的命運和小龍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外來物種,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然而到了我國之後卻沒有掀起太大波浪,是因為它們全部被中國廚師當作了菜餚,將它們擺放到了我們的餐桌之上。
尤其是菊芋這種東西在農田裡面很難找到,因此不少農民都直言:不夠吃。每當發現菊芋的時候,它們便會將其連根拔起,然後便帶回家中做菜。菊芋不適合用來燒烤,反倒是非常適合拿來醃鹹菜,把它和黃瓜、辣椒、蔥姜蒜、竹筍放到一起,用不了幾天時間便可以醃製成一份非常美味的鹹菜,在農村地區有不少人專門下地挖菊芋,就是為了在秋天的時候醃鹹菜。
正因如此,這一在國外泛濫成災的菊芋,到了我國反倒成為了非常美味可口的食物,這便是我國傳統廚藝的魅力所在。在國外絕大多數國家,他們並沒有醃製鹹菜的習慣,也不知道應當如何處理這些菊芋,便只好花大價錢將其銷毀,但這些外來物種到了我們廚師的手裡,只需幾個簡單的步驟,就可以讓它們變成餐桌上的美味,甚至讓很多人都覺得不夠吃。
由此可見,外來物種入侵固然是當前時代下一個難題,但我們也無需太過急躁,只要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處理辦法,就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只要我們齊心協力,便可以將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
參考資料:《國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