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在我國為何能泛濫?論生物入侵的危害

2020-10-18 動物速遞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在玩視頻軟體的時候,只要是看到有人捕撈「清道夫」的視頻,基本上都能夠得到大量網友的誇讚,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人們是有多麼厭惡「清道夫」。

可能北方一些朋友對於「清道夫」是什麼還不清楚,但是南方許多河流裡面已經泛濫成災了,令當地朋友十分無奈。這裡所說的「清道夫」是一種全身灰黑色,有黑白相間的花紋的魚類,一些喜歡水族的朋友會將它當成觀賞魚來養,以便清潔水族箱。

清道夫並不是我國的本土生物,而是外來物種,它們原產於南美洲,也被稱為吸盤魚、垃圾魚,從名字上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種魚類的習性。它們的口唇很發達,像是一個吸盤一樣,以水底的各種垃圾為食,這本是好事情,在室內,能夠幫我們清理魚缸,在野外,能夠幫我們清理河道的垃圾。

但是除了青苔、垃圾、藻類之外,清道夫還喜歡吸食魚卵、魚苗等,一條清道夫一天之內能夠吸食5000粒魚卵,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不管是死魚、藻類,只要是能夠吃的,它統統來者不拒,所以有清道夫的河道,基本上其他魚類就要遭殃了。

清道夫對我國河道造成的影響

清道夫之所以在南方能夠泛濫成災,而北方卻並不常見,主要原因是水質問題,它是一種來自南美洲的魚類,那裡的水質偏弱酸性,這與我國南方的水質有點像,而北方的水質呈弱鹼性。

當看到紐西蘭小龍蝦包圍了南部和北部島嶼、丹麥生蠔泛濫成災、澳大利亞的三文魚多到只能餵龍蝦等類似外來物種泛濫成災的新聞時,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想法:要是我們這能夠泛濫就好了。

但是真到了我國外來物種泛濫成災的時候,即便是中國人均吃貨的屬性也感到頭大,大家都懵了,為啥外國泛濫的物種都是美味,而輪到我們的卻是顏值低、口感差,讓人絲毫提不起食慾的「清道夫」呢?

要知道清道夫給我國南方的一些河道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就要先對清道夫的習性有所了解。小時候的清道夫雖然長得也很醜,但是在這個階段的它們卻很溫柔,基本上以青苔、藻類等為食,算是一個沒有什麼危害性的魚類。但是長大之後的清道夫食性就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它們變得喜歡吃肉了,尤其是魚卵、魚苗、小型魚,以及有創口並感染了的大型成魚,都是清道夫的最愛。

由於清道夫是夜行性的魚類,所以白天的時候並不活躍,養過它們的人都知道,在日間清道夫一般「吸」在魚缸底部或者缸壁上,而到了晚上它們則變得異常活躍。我國南方河道的大多數以鯽魚、草魚、鯉魚、柳條魚等魚類為主,它們基本上都是日行性的魚類,晚上不活躍,這正好給了清道夫吸食它們的機會。

在南美,清道夫有著美洲鱷、亞河豚等天敵,所以並不會泛濫,而到了中國之後,雖然鷺會取食一定的清道夫,但鷺類大多數隻生活在生態較好的溼地裡面,所以對清道夫的抑制力有限,這就導致了清道夫能夠迅速泛濫成災。清道夫會吃魚卵、魚苗,有它的河道其他魚類基本上就無法繁殖後代了,所以一旦某河段出現大量的清道夫,就意味生態遭到了破壞,大量本土物種消失。

體表堅硬,毫無營養價值,中國吃貨也表示無奈

在人均吃貨屬性的中國,我們很難想像竟然有一種魚能夠泛濫,一直以來,人們都在嘗試清道夫的烹飪方法,但是無論是蒸、炸、炒煎、煮,始終無法去除它身上的那種腥臭味,加上外表醜陋,甚至對於一些人來說是恐怖,所以清道夫始終沒有大量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也沒有辦法像小龍蝦這種外來物一樣被人們吃成靠人工養殖。

清道夫身體呈流線型,上、下唇各有兩瓣齒,有兩個背鰭、四排大鱗以及一個堅硬的外殼,身上甚少柔軟的肉質。

如果料理一條清道夫,我們會發現能夠吃的東西很少,到頭來基本上是吃五分之一,剩下的全是外殼和骨頭,這樣的魚類我們也不要妄想它會有多少營養價值了。所以看到泛濫成災的清道夫,吃貨們表示:雖然很想幫忙,但是也無能為力。

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

對於交通、信息並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對於生物入侵甚至都沒有一個概念,而如今高速發展的時代,生物入侵現象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了,一些生物入侵案例甚至深深地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生活。比如水花生,這種植物可謂是讓農民們不堪其擾,每年都除不乾淨,只要是有一點根留下,來年又是一片茂盛。那麼生物入侵究竟能夠帶來何種危害呢?

生物入侵會加速本土物種的滅絕

當外來物種侵入到新區後,由於競爭小等原因,種群會迅速繁殖,並逐漸發展成當地的「優勢種」,嚴重危害當地的生態安全。

清道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進入我國南方河流之後,由於當地河段適合它們生長,很快清道夫就表現出了強力的繁殖能力,最終成為當地河段的「最強魚」。受清道夫的影響,本土的魚類由於繁殖不了後代,最終導致全部消失。

現實中由於外來物種加速本土物種滅絕的例子並不少,比如澳洲的袋狼,早期在澳洲大陸上可謂是一時風頭無兩,繼袋獅滅絕之後它成為了澳洲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但是這一局面被隨後到來的人類打破了。人們除了自己會想盡辦法捕殺袋狼之外,還帶來了強有力的「小夥伴」——狗。

大約在5000年前,狗隨人類一起來到了澳洲,後來一些狗脫離了人們的控制回歸野外,隨著野狗數量的逐漸增多,它們聚集在一起,形成龐大的犬群,直接與袋狼競爭,最終加速了袋狼的滅絕。

生物入侵會破壞生態平衡,甚至重構生態系統

對於動物入侵來說,可能最大的危害是加速本土物種的消失,而對於植物入侵來說,可能最嚴重的就是會破壞生態了。外來植物的入侵,會植物土壤、水分及其他營養成分,甚至是生物群落結構的穩定性造成影響,從而打破生態平衡,更嚴重的是重構當地生態系統,使之變得單一、脆弱。

比如雷州半島的小夥伴可能對薇甘菊這種植物印象深刻,作為外來物種,它大量吸收土壤裡面的水分,讓土地變得乾燥,其他本土植物紛紛枯萎。

有時候生物入侵破壞生態不僅表現在直接後果上面,還有可能是間接導致的。比如上面我們提到的澳洲野犬,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澳洲本土的一種野生動物了。

澳洲野犬會大量捕食牲畜,對當地農牧業造成衝擊,喜歡建圍欄的澳洲人們為了保護東南部發達的綿羊產業,修建了一條長達5000多公裡的野狗圍欄,用以阻擋野狗。後來人們發現,沒有有野狗的一側植被茂盛,有野狗的一側滿地黃沙,土地沙化嚴重。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原來澳洲野狗會抑制狐狸、野貓的種群發展,有野狗的一側狐狸、野貓數量相對少很多,而野狗喜歡捕食袋鼠、袋熊等一些大型的動物,對於老鼠、兔子等小型的動物它們是看不上的,漸漸地,兔子和老鼠就多了起來,它們不斷啃食青草、植物根莖,最終讓土地變得光禿禿。而沒有野狗的一側,狐狸、野貓等數量較多,相對的兔子、老鼠等食草動物就受到限制,對草地的破壞能力就有限。

如何防止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的危害如今我們都大致了解了,那麼該如何防止呢?扁鵲有一句名言,大致意思就是:大哥的醫術最好,能診治人未發之病,二哥醫術次之,能診治人剛發之病,自己醫術最差,只能診治已發作的病患。從這個典故裡面可以延伸出很多至理名言,防止生物入侵的現象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即將傳入、早期發展、泛濫成災,那麼對應的防治方式也有三種,分別是:截斷入侵渠道、早期治理,及後期綜合治理。

生物入侵的渠道基本上有三類,分別是:

自然入侵,比如風力、河流、鳥類等,這類生物入侵比較隱秘,往往人們發現時已經很嚴重了;

無意引入,一般指人類無意之中就將外來物帶進來了,比如隨飛機而來的植物種子、昆蟲等,這類入侵方式跟自然入侵比較像,等到發現的時候往往也比較嚴重;

有意引入,很好理解,通俗地講就是人們明知是外來物種,但出於某些原因必須要引入的,比如出於農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引進了獼猴桃。

在這個階段,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就是完善評估機制,當我們需要引入某一物種的時候,就需要對該物種進行一個全面的評估,分可控和不可控之後,分別有何種應對方式,最終人們是否能夠完全控制?這都要表現在評估表上。

生物入侵的早期、中期在現實中還是比較容易控制的,尤其是當完善了跟蹤監測流程之後,往往能夠抑制住,及時止損。比如澳洲如果能夠及早發現野貓會給當地小動物帶來滅頂之災,及時嚴控寵物貓進口、流浪貓處理的話,也就不會有後期的野貓泛濫成災了。

(原創用心的作品,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

相關焦點

  • 我國660種入侵物種裡,哪些是能吃的?靠吃能解決物種入侵嗎?
    我以為網友們也有足夠的分辨能力,能分清段子和事實,但是這幾年此類言論更加甚囂塵上,我才發現,很多網民居然將段子信以為真了,還到處去宣揚。這對我國防治物種入侵非常不利,因為民眾沒有意識到物種入侵的危害,缺乏對物種入侵的警惕,也缺乏對生態保護事業的關注。雖然很多科普博主都在駁斥「吃貨無敵論」,寫過不少闢謠文章,但效果並不理想。
  • 號稱要把入侵物種吃滅絕的吃貨們,為何允許小龍蝦在雲南泛濫?
    去年,雲南省發布了《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是我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該名錄將入侵生物按照危害程度高低分為5大類,分別是:Ⅰ級惡性入侵類、Ⅱ級嚴重入侵類、Ⅲ級局部入侵類、Ⅳ級一般入侵類、Ⅴ級有待觀察類。
  • 600多種物種入侵我國,你以為很遙遠?它就在你家樓下水域內
    摘自微信公眾號「半月談」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竟然有660種物種入侵我國,有些朋友覺得外來物種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它就在我們旁邊甚至就在你家樓下水域內,釣魚人深有體會。那麼有哪些魚類是入侵魚類呢?在南方一些河道內鱷雀鱔甚至已經形成種群,它在水域內生存主要捕食其他魚類為生,對於本土魚類危害巨大。清道夫、清道夫來自南美洲,上世紀80-90年代進入我國,短短幾十年,已經在南方有些水域內泛濫。清道夫最初進入國內目的是為了清潔魚缸,因為在養殖觀賞魚的過程中,魚類的排洩物需要清理,所以引進了清道夫。
  • 清道夫魚在南美河流為什麼不泛濫?看巨獺一口一條,是魚都在食譜
    在國內,清道夫魚是一種入侵物種,特別是南方一些河流,清道夫魚已成為河流中主要霸主,吞噬其它魚類魚卵,危及本土魚類,已泛濫成災。而在清道夫魚的原產地——南美河流,清道夫魚卻無法泛濫,因為南美河流有眾多清道夫魚的天敵,其中巨獺就是天敵之一,在南美河流中的魚,都在水獺食譜上。
  • 入侵物種「清道夫」到底做錯了什麼?細數清道夫的幾大罪狀
    ,前面也提到過,它們對任何能吃的東西都有很大興趣,或許它們並不是想吃,而只是好奇心比較強。入侵物種清道夫除了在水族箱裡不受歡迎以外,在我國的自然水系裡也不受待見。但是我國目前沒有它們的天敵,清道夫的生存能力很強,繁殖快,短短幾年清道夫魚就在珠江流域開始泛濫,也早已被廣東列為有害外來入侵物種。
  • 清道夫入侵全球,在中國也泛濫成災,能不能靠吃把它絕種?
    據說在世界東方那個著名的吃貨國度,清道夫是少有的成功入侵物種之一,連最饕餮的吃貨,聽到它的名字都要反胃,更遑論做成菜端上桌了,所以清道夫成功殖民,前兩年就在長江珠江泛濫成災,人們卻束手無策。 其實在這個國度裡還有一句俗話,只要能吃,就沒有任何物種能夠入侵成功。那麼,我們究竟有沒有可能通過吃,讓入侵的清道夫也變成瀕危,甚至滅絕呢?
  • 清道夫在我國泛濫,為什麼沒人吃?它有營養價值嗎?
    清道夫:我長成這樣,沒想到還是有人打我的主意。清道夫能不能吃?答案是肯定的。人連劇毒的河豚、渾身尿騷味的鯊魚都能當成美味,還是頂級食材,更不用說只是外表醜陋了一些的清道夫了。那麼,清道夫有沒有營養價值呢?
  • 660多種生物入侵我國,靠吃貨解決不靠譜,吃到瀕危野外依然泛濫
    關於生物入侵,其實這些生物並不是超強的變異個體或者說突然出現的強悍物種,而是原本在它們土生土長地區也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只不過因為全球貿易讓它們得以在沒有天敵資源豐富的地區快速發展,這才有了如今讓人頭疼的危害和規模,例如近兩年突然席捲我國28省的草地貪夜蛾,原本就是美洲熱帶地區寄生蜂的「育兒袋」,僅僅依賴超強的繁殖能力才勉強保證物種數量
  • 外來生物入侵,為何突然之間全網都在曬捕捉清道夫?
    清道夫魚生存能力極強,就是離開水後,被曬得像枯魚乾,再次遇到水後,也能頑強地活下來。因此可以說它的生命比雜草還要厲害。清道夫最早作為魚缸中的清潔夫而被引入。因為人們養殖觀賞魚,魚缸清潔便是一大問題。於是有好事者引入清道夫,希望它們可以清除水底富餘的魚食,順帶清理魚缸中的藻類。
  • 繼清道夫後又一「外來魚類」入侵中國,吃貨笑了:吃到它「滅種」
    繼清道夫後又一「外來魚類」入侵中國,吃貨笑了:吃到它「滅種」我國不僅是個美食帝國,更是個吃貨帝國。無論是什麼物種入侵我國,只要是能吃的、好吃的,一律按照清蒸、爆炒、紅燒、麻辣處理。一說到這個,外國人對我國也是非常佩服,在他們看來入侵物種都是非常可怕的,沒有及時找專業部門來處理的話就會在當地泛濫成災,而在我國吃貨眼中,像小龍蝦、清道夫這種入侵物種有多少來多少,來得少了還可能被我國吃到滅種呢。曾經清道夫剛剛泛濫的時候,大家對它也是毫無辦法,這種魚吃起來口感差、肉又少,只能找人來河道裡打撈它,然後做統一處理。
  • 660多種生物入侵我國,物種入侵這麼嚴重,有入侵失敗的案例嗎?
    「物種入侵「這個詞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已經並不陌生了。伴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包括跨境電商和國際快遞在內的入侵渠道,已經讓生態安全風險明顯增加。由於被入侵國適宜的生長環境,加上可能沒有天敵的束縛,很多物種開始泛濫,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災難。
  • 羅氏沼蝦可能入侵,體長最大可達一米,有人擔憂泛濫,網友笑了
    我國對於入侵物種的關注非常大,畢竟入侵物種可能會成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生態平衡,改變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生物。「民以食為天」,對於中國人來說,而是關注著這些入侵物種到底能不能吃,就像福壽螺,水葫蘆這類。
  • 入侵物種小龍蝦牛蛙都敢吃,為何中國人不敢吃這種魚?原因很簡單
    入侵物種小龍蝦牛蛙都敢吃,為何中國人不敢吃這種魚?原因很簡單說起入侵物種,每個國家都是存在的,當然我們中國也不例外,入侵到中國的物種也是有很多的,但都被我們中國吃貨給很好的解決掉了,把這些物種都做成了各種的美食,所以才沒有導致泛濫成災的現象,就像大家喜歡吃的小龍蝦,還有牛蛙,這些其實都是入侵我們中國的物種,尤其是牛蛙,牛蛙的破壞性非常的強,在剛開始的時候,人們也是對它束手無策,知道它能吃之後,現在也是被換著各種方法來烹飪,而且也是餐桌上常見到的一種美食
  • 美國一物種入侵嚴重泛濫,破壞生態平衡,卻打算賣給中國!
    在中國人的世界裡,你能聽到有什麼東西是泛濫成災的嗎?基本上是很難聽到的把,在中國人眼裡的的世界只存在著兩種東西,能吃的東西和不能吃的東西!因為我們國家的吃貨多的原因,我們國家也很少被這方面的事情所困擾!
  • 在清道夫之前,這種「小鯊魚」就入侵中國了,下場比小龍蝦還慘
    中國如果要是比吃貨,那誰都不是對手,從入侵物種小龍蝦開始,凡是膽敢進入我們國家的,只要是能吃的東西,就沒有泛濫二字可以說,之前的時候別的國家被小龍蝦搞得焦頭爛額,我們吃貨天天吃,到最後都需要人工來養殖,還有清道夫也是,一開始全身都是骨頭還沒什麼辦法,之後還是被我們找到了突破口。
  • 呵護溼地,防控外來生物入侵
    由於對灘涂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嚴重影響,2003年,我國正式把互花米草列入16種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並進行大範圍控制,但治理至今仍是難題。  互花米草在我國沿海地區的泛濫,只是溼地生物多樣性遭遇外來威脅的一個縮影。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貨物仍通過水路運輸。
  • 引進清道夫魚造成物種入侵,現在卻妄圖讓它來改善水質?那可真行
    在這時間漫長地薰陶之下,地球上生物的種類數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生物多樣性,其實無非就是為了保持一個好的生態環境。每種生物在自己的原產地都擔任著自己的責任。他們分工合理,工作有條有理,一直以來都在自己的原生地生存繁衍。可以說:每一塊地,每一片區域,都有相對應的生物在進行守護。入侵,一般來說只發生在人類身上。人類去佔領其他人類的領地,這便是入侵。
  • 清道夫為什麼在別的國家泛濫成災,而在原產地並沒有?
    外來入侵,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生態大問題,但驕傲的國人總是認為,在我們國家,外來入侵是不可能的,像上世紀30年代入侵的小龍蝦,自從我們已經掌握烹飪的方法後,小龍蝦已經不再是問題,相反還需要通過養殖來補充市場需求。
  • 非洲人喜歡吃的大蝸牛,在中國開始泛濫,但我國的吃貨卻直接放棄
    有一種非洲大蝸牛最近被關注了,因為它的到來,在我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這種蝸牛又叫褐雲瑪瑙螺,也是非洲人非常喜歡的一種美食,就加納這個小國家一年就可以消耗掉1500萬公斤蝸牛。這種蝸牛已經開始在中國泛濫,雖然是非洲人喜歡的美食,但是咱們的吃貨卻不敢吃,這又是什麼邏輯呢?
  • 生物入侵的危害不大?三種入侵我國的生物,第一種後悔引入!
    幾年後發現,大米草自然繁殖能力極強,瘋狂生長,不僅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甚至影響海水交換能力,水質下降並引發赤潮,使大片紅樹林消失,造成海灘溼地生物多樣性喪失。「水中惡魔」水葫蘆?水葫蘆被稱為「水中惡魔」,亦叫嬌美的「惡魔」,儘管前面冠上美麗的形容詞,但還是「惡魔」,可見它對人類危害的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