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的體溫檢測「哨兵」和「探子」

2020-11-24 千龍網

來源標題:疫情防控中的體溫檢測「哨兵」和「探子」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防控讓一個名不經傳的普通產品一舉成名,這個在抗「疫」戰場上處處所需、家家要用、站站配備的「神奇」器物是什麼?為何到了一物難求的地步?它就是體溫檢測的「哨兵」和「探子」——非接觸式紅外測溫儀,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手持耳溫與額溫槍,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紅外傳感器產能不足,是導致溫槍緊俏短缺的主要原因。可是,紅外傳感器原理、結構、性能如何?溫槍的結構、原理、核心技術是什麼?為什麼不接觸就能測溫?其準確性、精度如何?可否達到人體測溫精度和醫用計量標準要求呢?這些問題,就鮮為人知了。

太陽以紅外線方式把熱量輸送到地球,使得自然界中存在的任何實際物體,幾乎都是具有能量的反射和透過,其表面的發射率為1的黑體,均含熱能。

任何物體的分子和原子都會自身的進行無規則的熱運動,並以紅外線方式不間斷地向外輻射出熱能量,也被稱為電磁波輻射。不同物質其吸收太陽光能不同,其分子和原子的運動也不同,運動愈劇烈,輻射的能量愈大,反之,輻射的能量也愈小。因此,凡是高於絕對零度(-273.15℃)的物質都可以產生紅外線。現代物理學稱之為熱射線。

什麼是紅外線

紅外線(Infrared)也是一種電磁波,是波長介於可見光與微波(無線電波)之間的電磁波,單位常用微米(μm)表示,範圍為0.76-1000微米,即760納米(nm)到1毫米(mm)之間。紅外線按波長分為近紅外、中紅外、遠紅外、極遠紅外四類,其波長分別為0.76μm;1.1μm;2.526μm;25μm以上。實際上,通常用於紅外測溫的一般在0.76微米-14微米的近紅外波段。紅外線在電磁波連續頻譜中的位置是處於無線電波與可見光之間的區域,是比紅光更長的非可見光。

研究發現,太陽光譜中從紫色光到紅色光的熱效應是逐漸增大的,而且最大的熱效應出現在紅外輻射的頻率範圍之內,因此,紅外輻射又被稱為熱輻射或者熱射線。由此可見,紅外輻射的物理本質就是熱輻射。物體的溫度越高,向四周輻射能量就越強,輻射出來的紅外線就越多。

人體紅外溫度傳感器

一切溫度高於零度(-273.15℃)的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周圍空間發射紅外能量。其輻射特性、輻射能量的大小、波長分布等都與物體表面溫度密切相關。反過來,通過對物體自身輻射的紅外能量的測量,便能準確地測定它的表面溫度,這就是紅外輻射測溫的機理。人體與其他生物體一樣,自身也在向四周輻射釋放紅外能量,其波長一般為9-13μm,是處在0.76-100μm的近紅外波段。由於該波長範圍內的光線不被空氣所吸收,也就是說,人體向外輻射的紅外大小與環境影響無關,只是與人體含存與釋放能量大小有關,因此,只要通過對人體自身輻射紅外能量的測量就能準確地測定人體表面溫度。人體紅外溫度傳感器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設計製作而成的。

非接觸紅外測溫技術不需要接觸被測物,避免傳染、燙傷等危險或無法觸碰的物體,特別是像衛生設施、醫用物品等不會被汙染或損壞。快速、準確地測量出物體的表面溫度,具有響應快、精度高、低成本、壽命長、使用安全等優點,在產品質量控制和監測、設備在線故障診斷、安全保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外溫度傳感器類型

根據紅外線波長、功能、應用需求,紅外傳感器一般分為紅外氣體、紅外圖像、紅外溫度傳感器三大門類。用於氣體檢測的紅外氣體傳感器種類最為繁多,用於紅外測溫的傳感器,按機理與使用環境劃分為製冷、非製冷,接觸、非接觸四大類別。製冷的用於軍事裝備與設施、大型工程設施、工業過程、環境保護與監控等超遠距離、高清晰系統;接觸用於特殊物體常態化連續溫度檢測以及醫用診療設備、測溫電子皮膚等。

人體紅外測溫儀

手持耳、額溫槍,顧名思義,用於檢測人體耳腔、額頭表面溫度,外形類似於手槍形狀的手持式紅外測溫儀。額溫槍與耳溫槍原理完全一致,都是採用紅外測溫原理,根據人體額頭、耳腔內的溫度與體溫的關係得到人體的實際體溫,二者只是結構和算法略有不同。它是由光學系統、光電探測器、信號放大器及信號處理、顯示輸出等部分組成。簡單地說就是由紅外熱電堆式溫度傳感器接收到人體表面發出的能量後,將紅外能量轉換成電信號,放大器把傳感器電信號進行放大處理,通過模數轉換(A/D轉換)變為數位訊號或調製解調處理轉換成頻率信號,再通過補償修正、參數校準和算法模型等工作就可轉換為醫用級的高精度溫度值。加上顯示驅動電路、液晶顯示屏、外殼和電池等組裝一起,就成為一個完整的溫槍。增加存儲電路和微處理器等就可成為智能型溫度檢測儀。相對於傳統的接觸式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無需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只需將探測窗口對準耳腔、額頭位置,1秒即可安全、快速、準確地測出人體溫度,操作簡單、便捷。

測量電路組成非接觸式體溫計的主控電路分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兩種,其中模擬電路的處理方法精確度得不到保證,一般用於工業測量;數字電路通過對信號進行放大,提高A/D轉換器的解析度,精確度可以達到±0.1℃,更適用於人體溫度的測量。

應用範圍與發展趨勢

人體正常體溫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從34.7℃-38℃不等,取決於測量溫度的部位和個體差異。世衛組織(WTO)提供的人體正常體溫的標準參考數值是:耳內:35.8℃-38℃;腋窩:34.7℃-37.3℃;口腔:35.5℃-37.5℃;直腸:36.6℃-38℃。

耳溫、額溫槍適合家庭、賓館、圖書館、大型企事業單位,也可以用於醫院、學校、海關、機場等綜合性場所的快速篩查,還可提供給醫務人員在診所使用。

由於刻度讀取準確性、水銀(汞)生產工藝、使用回收等環保因素,國際已經淘汰水銀溫度計,提倡採用電子溫度計,但電子溫度計也需要接觸測量(腋下、口腔、肛門等),對於兒童、重症患者的測溫就有一定的難度和不方便。因此,隨著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通過結構、功能、精度、測量方式的改進,未來會有類似溫槍的更多創新人體智能化測溫產品問世,並充實醫療、家庭等市場,滿足不同需求,服務於更多人群。

(作者系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九三中央科技委副主任)

相關焦點

  • 疫情防控中「四員」局長董瑞軍
    唐山遷西縣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董瑞軍同志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身先士卒,忘我工作,面對疫情防控和安全防範壓力交織疊加的複雜形勢,精心部署,縝密安排,精準發力,織密全縣疫情防控安全網,打造慄鄉安全生產防火牆。
  • ...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發布,秋季開學前進行連續14天每日體溫...
    高等學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更新版)記者注意到,《方案》要求,學生和教職工開學前進行連續14天每日體溫測量,記錄健康狀況和活動軌跡,並如實上報學校。學校正式確定和通知開學時間前,學生不得提前返校。來自中高風險地區的學生和教職員工返校時須向學校出示一周內的核酸檢測報告。
  • 疫情防護重點物資|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深度解析
    正因為如此,國務院於1月30日就印發了關於組織做好紅外體溫篩檢儀及配套零部件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緊急通知,通知明確將紅外體測篩檢儀納入疫情防控重點物資。隨著各地延遲上班時限的臨近,返程復工大潮即將開啟,必將對於疫情的防控帶來更大的挑戰。預計各地政府及企業將進一步加大防疫工作的建設力度,目前醫院、高鐵、飛機場、地鐵、大型商超、寫字樓、學校等場所對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需求急劇增長。
  • 開學前連續14天每日測體溫……高校新學期疫情防控方案公布
    為科學指導高校、中小學校和託幼機構做好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進秋季學期復學複課,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日前組織制定了《高等學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更新版)》《中小學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更新版)》和《託幼機構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更新版)》。
  • 首都疫情防控怎麼做?今日北京市疫情防控發布會權威解答都在這裡
    劉曉峰表示,目前境外新冠疫情持續蔓延,本市出現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引發的本地關聯病例,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覺,疫情防控意識一刻都不能放鬆,嚴格做好入境人員全程防控工作;建議市民朋友不要出境旅遊和前往國內中高風險地區。
  • 河北省冀商聯合會捐贈紅外體溫檢測儀 助力雄安疫情防控
    中國雄安官網3月18日電(記者石萍婷)3月18日上午,河北省冀商聯合會攜手北京興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愛心企業,捐贈了30套總價值320萬元的紅外體溫檢測儀,用於雄安新區三縣教育系統的疫情防控工作。高立春對捐贈方表示感謝,他說,當前仍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新區三縣學校也將面臨開學複課,急需配備體溫檢測儀等疫情防控物資。此次捐贈不僅解決了學校面臨的實際困難,更堅定了大家攜手抗疫的信念和決心,為學校嚴把復學疫情防控關增添了一份力量。捐贈儀式現場。中國雄安官網記者李鑫 攝張增良說,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各行各業以不同的方式抗擊疫情,共克時艱。
  • 【防控疫情 我們在行動】撫寧區城管執法局「六大招」築牢疫情防控...
    【防控疫情 我們在行動】撫寧區城管執法局「六大招」築牢疫情防控屏障 2021-01-15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防控信息提示(一)
    4、咳嗽和打噴嚏時使用紙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飛沫傳播。 二、公眾在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時,請預留充足出行時間,錯開上下班尖峰時間。全程佩戴口罩,保持適當距離,減少人員接觸。身體如有不適,可及時向現場工作人員求助。 三、復工防疫辦公要做到:1、進樓前接受體溫檢測。2、開會交談時儘量戴口罩。3、將線下會議改為網絡會議。
  • 讀懂疫情背後的科技力量——無接觸式紅外體溫篩查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早期臨床表現為主要為發熱、乾咳、乏力,針對此次疫情,根據官方權威發布平臺發布的《新型肺炎防控知識手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早期臨床表現出現體溫≥37.3℃的人員應到當地指定醫療機構進行排查、診治。 因此,體溫檢測成為判別和預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 首都機場旅業公司全力以赴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通訊員劉丹 報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都機場旅業公司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要求,落實民航局、集團公司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各項部署,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通過「落實四方責任、確保八個到位」,為國門旅客和春節期間奮戰在一線的職工提供健康安全服務保障,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 宣威各地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宣威復興街道:設立體溫監測點 築牢疫情防控第一防線針對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嚴峻形勢,宣威市復興街道在復興佳園入口處設置體溫監測點,對外來人員全面開展體溫檢測,嚴格落實「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全力以赴做好轄區疫情防控工作。
  • 各地2020年初中級經濟師考試疫情防控要求
    天津: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策部署,遵守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有關規定,確保應試人員、考試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確保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考試組織實施安全、平穩、順利,為減少報考人員跨地域流動造成疫情防控壓力,我市要求報考人員應在工作地、居住地報名參加考試。
  • 事關疫情防控!呼倫貝爾市三部門聯合發布通告
    ↑ 點擊上方「呼倫貝爾市總工會」關注我們呼倫貝爾市商務局、呼倫貝爾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呼倫貝爾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疫情防控通告根據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安排,呼倫貝爾市商務局、呼倫貝爾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呼倫貝爾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就疫情防控有關工作發布如下通告:一、
  • 疫情卡口防控系統競品分析
    在期望社區線上活動中,呼聲最高的是健康醫療諮詢,且集中採購類和科普問答類也均有上榜,分別達到46%和36.1%。總結: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下降,身心都受著煎熬,對於維持日常生活的物資都因為封小區或是想減少出門造成獲取上的困難。
  • 智能體溫檢測紅外熱像儀——為抗疫而生
    2020年疫情以來多數企業面臨沉重的打擊,但也有一些企業站在了「風口」之上,對他們而言,挑戰與機遇,並存!自2020年元月疫情爆發以來,防疫物資必不可少,體溫檢測儀器——成為大多數企業疫情防控的「必備之需」。作為主要生產智能體溫檢測紅外熱像儀等產品的智能製造企業,武漢格物優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物優信」),關鍵時刻為武漢疫情防控貢獻了一份不可缺少的力量。
  • 值得關注的成都科技:硬核推動疫情防控和社會治理
    眾志成城,疫情終會結束。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的同時,其實很多人都在關注,正如當年非典期間催生淘寶、京東等新事物一樣,此次將會刺激發展哪些新領域、新場景?天虎科技建議,研究機構和投資機構應重視科技推動社會治理和疫情防控、宅經濟、在線生產力促進等3類新場景領域,發掘其中的發展機會。
  • 鎮江對公共場所的紅外體溫檢測儀進行免費檢測校準
    近日,國內多地又出現了新的疫情,截止6號中午,全國共有48個中風險地區,1個高風險地區,在我們日常的防控工作中
  • 本臺記者綜合報導|守土盡責,築牢疫情防控堅固防線!
    請聽保定廣播電視臺新聞頻率記者從客運中心、保定東站、市場和社區發來的報導: 我是記者魏嶽奇,上午十點,記者在市客運中心看到,戴口罩、測體溫、健康碼是旅客們必不可少的三項要素。保運集團保定汽車總站書記、副站長張軍告訴記者,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客運中心全體職工每天上班前都要接受體溫檢測、車輛消毒等防控工作,做到疫情防控工作不留死角。
  • 紅外體溫檢測需求激增 高德紅外一季度淨利預增超19倍
    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今年一季度,因疫情影響不少企業復工復產延遲,但也有一些疫情防控物資重點生產企業在疫情期間加班加點生產,產品出貨量同比大幅增長。紅外體溫檢測為本次防疫重要檢測手段。作為紅外熱像儀專業研製廠商之一,高德紅外(002414)一季度業績表現搶眼。
  • 早期疫情篩查和防控的「利器」——人體紅外測溫儀,您正確使用了嗎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永濤居家自我防護,用人體紅外測溫儀測量體溫為何不準?甚至無法顯示溫度數據?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許多市民在使用該儀器時遇到困惑,發現部分測量數據存在較大偏差。人體紅外測溫儀作為體溫測量設備,廣泛應用在機場、車站、醫院等公共場所,不少市民也會自行購買使用。其在疫情防控中作用顯著。湖南省計量檢測研究院院長張遙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疫情的出現常伴有「發熱」症狀,紅外測溫儀具有遠距離、非接觸、多目標等特點,是早期疫情篩查和防控的「利器」。市民正確使用人體紅外測溫儀,要掌握必要的相關知識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