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九十大壽。
浙江在線12月11日訊浙大地球科學系老教授陳橋驛昨天迎來90大壽,收到一份大禮——中國地理科學成就獎。
這個獎,是中國地理學會為激勵地理科教工作者開拓創新、奮發進取,推動我國地理科學事業的快速發展而設立的,表彰那些在我國地理學科研究和教學工作中做出傑出貢獻的地理學家。
今年是第四屆,獲獎的就兩人,除了陳老,另一位是中山大學的黃進教授。
去年7月13日,本報「文脈」曾對他進行專訪。
90高齡記全小學同學姓名
還說得一口流利英文
90歲的陳橋驛,高高瘦瘦,道骨仙風。昨天他特意戴了條紅格子圍巾,被學生們簇擁著唱生日歌,顯得更加神採奕奕。
這樣一個雙喜臨門的日子裡,他那滿城的桃李,能來的都來了,像個盛大的同學會。只是這些學生,從「40後」一路跨到「90後」。
老先生的記性相當好,80多年前小學班上52位同學的名字、綽號,他都記得。
雖然已經見識了老先生的厲害,但當記者採訪他時自報家門,他點頭回一句「噢,newspaper(報紙)」,還是被怔住了。
看到記者聽他的紹興話很費力,老先生又飆出一長串英語,還是字正腔圓的倫敦腔。後來他的學生跟我說:「曾經有北方的學生不太習慣陳先生的紹興方言,他就直接用英語講課。」
而這一口流利英語的背後,是他更加牛氣的經歷——他當過遠徵軍的翻譯官,在當時師部的提幹考試中考取第一名,還被授予少校軍銜。
說著說著,陳老又脫口而出一段《羅蜜歐與朱麗葉》的英文對白,看到我們的驚喜,老人像小孩子一樣,得意洋洋。
專注《水經注》研究
是中國酈學泰鬥
也許是冥冥中有註定,陳橋驛本是個地名(是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的地方),而陳老的一生,也都與地理有關。
上世紀50年代讀書的人中,很多可能都還記得,當時上地理課時,有一本小冊子叫《祖國的河流》,是頗為流行的參考書。這本曾在4年內再版了9次的書,編者就是陳橋驛,這也是新中國建立後最暢銷的地理書。
當然,陳老在歷史地理學、酈學、歷史地圖學、地方志和地名學研究、城市研究、古都研究著作,有70多部,各種著述共計2000餘萬字,不少專著還被譯成外文介紹到國外。
而在這其中,他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對《水經注》的研究。
陳橋驛稱《水經注》為「千古一書」。這一地理巨著,共四十卷,記述了中國1252條河流以及城郭、風俗、土產、人物等。
王國維、胡適都不同程度考證過《水經注》,海內外也有各種不同版本的研究,由此形成一門世界性的學問,稱為酈學(因為《水經注》是酈道元所著)。但現在學界說起《水經注》時,都公認他是中國酈學泰鬥。
記者問及他的研究成果,他卻只是謙虛的淡淡一句:「最大成果是《水經注》本身,我只不過是發現其中的價值。」
杭州躋身六大古都
全靠他「提名」
陳老的研究涉獵廣泛,除了《水經注》,對浙江省內各地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研究,也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比如,杭州能名列中國第「六大古都」,就全靠他「提名」。
1920年代,學術界形成的「五大古都」說法是:洛陽、南京、西安、北京、開封。
1983年,北大教授侯潤之先生(國內歷史地理學界「三老」之一)請陳橋驛修撰《中國五大古都》一書,陳老一聽就提議,「杭州也該算一個呀。」
說起這段往事,他的學生、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範今朝就激動:「當時陳先生提出了夠格『大古都』的兩大標準,一是建都時間,二是城市地理位置和遺址要有重合,杭州都很吻合,所以當時學術界很快就認可了。」
當年陳橋驛主編《中國六大古都》一書,就正式將杭州列入大古都,成為「六大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