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體中有一種三體文明的宇宙探測器——水滴。他撞擊地球文明的星際戰艦猶如子彈打豆腐一般摧枯拉朽,勢不可擋如入無人之境。那麼水滴有沒有在現實中被製造出來的科學依據呢?
水滴的結構
首先,水滴的體積並不大,但是其表面密度超高,達到中子星的密度水平,約等於原子核的密度。與之相比,地球戰艦也是由基本的原子構成,但原子中有原子核和電子,知曉盧瑟福的原子核內結構的實驗的人都知道原子核與電子之間還存在很大的空間,也就是說原子內部基本上是「空的」,原子99%的質量集中在原子核內部,而原子核的體積只佔到原子體積的千億分之一。而水滴雖然也是有原子組成但其表面受內部裝置的影響,水滴表面外殼的原子核高密度整齊劃一的規範排列著,這個密度結構基本和中子星是一樣的。所以大概一平方釐米的水滴外殼得有一座喜馬拉雅山的重量,也就是說當地球文明的宇宙戰艦與水滴發生碰撞的時候就好像一頭撞在一顆中子星上一樣,三體人操控水滴比電影裡滅霸用力量寶石拿恆星砸鋼鐵俠還要狠。
(點擊關注,腦洞劇情每天和你一起腦補全新內容,大家有什麼寶貴意見請在文末評論,我會一一回復,謝謝大家 ! ^_^)
製造水滴所需的技術要求
現實就是依靠引力就得需要極大的質量,如果不依靠引力想要達到這個密度,那不管是什麼牛逼哄哄的內部裝置也得依靠強相互作用力,而強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範圍只在原子核內部,想要撐起宏觀結構是不可能的。
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三體中的水滴雖然運行速度雖然超高但是其居然可以做到無減速銳角轉彎!這就更加不可思議了,按照水滴的運行動能,想要轉彎根本不可能不做減速運動還是銳角轉彎,唯一的可能就是水滴在運行過程中扭曲了其周圍的空間,其本身並沒有改變運行方向,只是它讓空間發生了扭曲變化,那麼在扭曲的空間外部進行觀測就與自行改變運動方向別無二致。但是,這種幾乎180°的空間扭曲需要極大的質量,恐怕黑洞也沒有在小範圍內實現這種程度空間扭曲的能力。
那麼如果水滴可以做到的話就說明水滴擁有極其巨大的質量,足以讓空間發生強烈扭曲,但是小說中特別指明了其總體質量並不大,那麼這就是說水滴的設定是自相矛盾的。
結論
所以現實世界中水滴是不可能被製造出來的,即便是外星高等文明也不能違反宇宙基本定律。除非水滴擁有可以在一瞬間達到超越黑洞的質量,又在下一瞬間立刻恢復原本質量的能力。但是,如果說三體文明已經掌握了這種牛逼哄哄的技術,那何必費盡周折大老遠來侵略地球呢?操控水滴質量,改變他們的恆星運行軌跡從而永遠達到恆紀元它不香嗎,大老遠跑來欺負地球這明顯就是賠本買賣啊!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影響我喜愛三體這部作品,只要是科幻小說就一定會不可避免地存在解釋不通的地方,但是並不影響它是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只要是能夠提供全新視野的,腦洞給力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我們閱讀科幻文章也不是為了專門糾結其中一兩個無傷大雅的小bug,而是為了打開全新的世界,領略不一樣的風採,三體為我們打開了全新的宇宙世界觀,徹底刷新了人們對於宇宙原本的猜想這是其最值得被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