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周圍神經痛發病率增高,其患病率在我國高達6.0% ~7.7% ,在疼痛疾病中屬治療效果最差的疾病之一,其中較多見的是臂叢神經痛。
1
臂叢神經是一組非常容易被卡壓的神經叢
臂叢神經是一組重要的外周神經叢,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一胸神經前支大部分組成,穿過頸部、胸廓、肩部、手臂,最後到手指末端,一路上有許多被卡壓的機會。
臂叢五個根的纖維先合成上、中、下三幹,經斜角肌間隙穿出。三幹發支圍繞腋動脈形成內側束、外側束和後束。
5根——C5~T1的5條前支形成臂叢的根
3幹——上幹、中幹、下幹
6股——每個幹分為前後段,形成6股
3束——後束、外側束、內側束
5終支——分為5個大支,支配肩、臂、前臂、手部的肌肉
鎖骨上部的分支,發自臂叢的根和幹,都是較短的肌支,主要有胸長神經、肩胛背神經、肩胛上神經。
5條終支進入上肢後稱為: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
2
上肢痛並非都是頸椎病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青年的頸椎病變比例不斷增加,頸肩痛、手臂麻木的問題在門診中司空見慣,難道都是「頸椎」的問題嗎?其實真的不一定!在進行影像檢查後發現,有一部分患者的頸椎間盤雖然有突出,但其實突出並不大,似乎對神經根的影響也有限。
這時候就需要進一步查體,因為很可能是臂叢神經在經過某一塊肌肉時被卡壓了。肩胛背神經和肩胛上神經出現卡壓後,會出現頸肩部的不舒服症狀。而其餘部分(也是大多數)的臂叢神經卡壓多表現為上肢的不舒服。
3
頸椎病和頸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臂叢神經痛
頸椎骨關節韌帶及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導致同側臂叢神經受壓可引起相應症狀。
患側頸肩背有疼痛感,頸椎旁肌群痙攣,疼痛部位的肌肉可有壓痛,相應部位的皮膚可出現感覺障礙,如麻木感、觸痛覺過敏或減退。也可有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和大小魚際肌萎縮,肱二頭肌或肱三頭肌肌腱反射弱或消失。
嚴重的頸椎間盤突出可出現脊髓半切症候群或下肢進行性痙攣性癱瘓,專科查體時頸神經根牽引試驗、頸椎間孔壓迫試驗、椎體束徵陽性及雙下肢腱反射亢進等陽性可提示該診斷。CT 可顯示骨質增生的部位、範圍和大小,以及椎管周圍的軟組織病變,如椎間盤脫出等。磁共振成像檢查可作矢狀斷層,有利於定位及定性診斷。
4
胸廓出口症候群引起的臂叢神經痛
胸廓出口症候群(thoracic outlet sundrome,TOS)是指在胸廓出口處, 由於某種原因導致臂叢神經或鎖骨下動脈或鎖骨下靜脈受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上肢神經、血管症狀的統稱。
胸廓出口是指鎖骨和第 1 肋骨之間, 鎖骨上窩至腋窩之間的區域, 包含了 3 個可能受到壓迫的重要結構:臂叢神經、鎖骨下動脈、鎖骨下靜脈。壓迫可發生在胸廓出口上的 3 個不同區域:斜角肌三角間隙、肋鎖間隙、胸小肌後間隙。
據統計,神經型TOS佔所有胸廓出口症候群的90%~95%。症狀表現為上肢的乏力、 麻木、感覺異常、非神經根性疼痛。症狀通常持續存在,反覆上舉活動或持續性使用上肢可加重症狀。典型的神經型TOS 表現為手內在肌萎縮和前臂內側、尺側皮膚感覺異常。
TOS臨床表現非常複雜多樣,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患者可出現單側或者雙側壓迫症狀,或者同時出現神經、血管均受壓迫的混合症狀,無疑增加了診斷的難度。TOS 的診斷應基於臨床病史和體格檢查,但是由於大多數患者症狀不典型,所以通常需要影像學檢查來進一步明確診斷,並為治療提供準確的壓迫部位。
5
小結
按其病損部位可分為:①來自於臂叢神經根的因素(如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②來自於臂叢神經幹的因素(如胸廓出口症候群)。
以上病因均可表現為肩及上肢部位的疼痛、麻木以及無力感,夜間加重,專科查體可見局部淺感覺減弱、肌力下降、肌肉萎縮、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
但是因為病因不同,所以治療及康複方案差距較大。發病初期,醫務人員應進行仔細的鑑別診斷,針對相應的病因進行早期幹預治療,減輕患者痛苦。
對於這兩種疾病,你還有哪些想了解的?
留言告訴我們,之後安排相關文章~
參考文獻
喬曉紅, 杜光祖, 薛曉峰, et al. 臂叢神經的應用解剖[J]. 解剖學研究, 2010, 32(1):46-48.
楊成波, 王英峰. 臨床治療臂叢神經痛的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 2017(21).
陸偉, 徐建光, 肖建德, et al. 臂叢神經卡壓症候群的診治[J]. 中華創傷骨科雜誌, 2006, 8(9):809-812.
項傑, 陳肖肖, 王章富, et al.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診斷治療進展[J]. 中國骨傷, 2019, 032(002):190-194.
編輯:石亞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