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痛只是頸椎的問題?也許是臂叢神經被卡壓了!

2020-12-06 康端康復

近年來周圍神經痛發病率增高,其患病率在我國高達6.0% ~7.7% ,在疼痛疾病中屬治療效果最差的疾病之一,其中較多見的是臂叢神經痛。

1

臂叢神經是一組非常容易被卡壓的神經叢

臂叢神經是一組重要的外周神經叢,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一胸神經前支大部分組成,穿過頸部、胸廓、肩部、手臂,最後到手指末端,一路上有許多被卡壓的機會。

臂叢五個根的纖維先合成上、中、下三幹,經斜角肌間隙穿出。三幹發支圍繞腋動脈形成內側束、外側束和後束。

5根——C5~T1的5條前支形成臂叢的根

3幹——上幹、中幹、下幹

6股——每個幹分為前後段,形成6股

3束——後束、外側束、內側束

5終支——分為5個大支,支配肩、臂、前臂、手部的肌肉

鎖骨上部的分支,發自臂叢的根和幹,都是較短的肌支,主要有胸長神經、肩胛背神經、肩胛上神經。

5條終支進入上肢後稱為: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

2

上肢痛並非都是頸椎病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青年的頸椎病變比例不斷增加,頸肩痛、手臂麻木的問題在門診中司空見慣,難道都是「頸椎」的問題嗎?其實真的不一定!在進行影像檢查後發現,有一部分患者的頸椎間盤雖然有突出,但其實突出並不大,似乎對神經根的影響也有限。

這時候就需要進一步查體,因為很可能是臂叢神經在經過某一塊肌肉時被卡壓了。肩胛背神經和肩胛上神經出現卡壓後,會出現頸肩部的不舒服症狀。而其餘部分(也是大多數)的臂叢神經卡壓多表現為上肢的不舒服。

3

頸椎病和頸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臂叢神經痛

頸椎骨關節韌帶及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導致同側臂叢神經受壓可引起相應症狀。

患側頸肩背有疼痛感,頸椎旁肌群痙攣,疼痛部位的肌肉可有壓痛,相應部位的皮膚可出現感覺障礙,如麻木感、觸痛覺過敏或減退。也可有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和大小魚際肌萎縮,肱二頭肌或肱三頭肌肌腱反射弱或消失。

嚴重的頸椎間盤突出可出現脊髓半切症候群或下肢進行性痙攣性癱瘓,專科查體時頸神經根牽引試驗、頸椎間孔壓迫試驗、椎體束徵陽性及雙下肢腱反射亢進等陽性可提示該診斷。CT 可顯示骨質增生的部位、範圍和大小,以及椎管周圍的軟組織病變,如椎間盤脫出等。磁共振成像檢查可作矢狀斷層,有利於定位及定性診斷。

4

胸廓出口症候群引起的臂叢神經痛

胸廓出口症候群(thoracic outlet sundrome,TOS)是指在胸廓出口處, 由於某種原因導致臂叢神經或鎖骨下動脈或鎖骨下靜脈受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上肢神經、血管症狀的統稱。

胸廓出口是指鎖骨和第 1 肋骨之間, 鎖骨上窩至腋窩之間的區域, 包含了 3 個可能受到壓迫的重要結構:臂叢神經、鎖骨下動脈、鎖骨下靜脈。壓迫可發生在胸廓出口上的 3 個不同區域:斜角肌三角間隙、肋鎖間隙、胸小肌後間隙。

據統計,神經型TOS佔所有胸廓出口症候群的90%~95%。症狀表現為上肢的乏力、 麻木、感覺異常、非神經根性疼痛。症狀通常持續存在,反覆上舉活動或持續性使用上肢可加重症狀。典型的神經型TOS 表現為手內在肌萎縮和前臂內側、尺側皮膚感覺異常。

TOS臨床表現非常複雜多樣,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患者可出現單側或者雙側壓迫症狀,或者同時出現神經、血管均受壓迫的混合症狀,無疑增加了診斷的難度。TOS 的診斷應基於臨床病史和體格檢查,但是由於大多數患者症狀不典型,所以通常需要影像學檢查來進一步明確診斷,並為治療提供準確的壓迫部位。

5

小結

按其病損部位可分為:①來自於臂叢神經根的因素(如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②來自於臂叢神經幹的因素(如胸廓出口症候群)。

以上病因均可表現為肩及上肢部位的疼痛、麻木以及無力感,夜間加重,專科查體可見局部淺感覺減弱、肌力下降、肌肉萎縮、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

但是因為病因不同,所以治療及康複方案差距較大。發病初期,醫務人員應進行仔細的鑑別診斷,針對相應的病因進行早期幹預治療,減輕患者痛苦。

對於這兩種疾病,你還有哪些想了解的?

留言告訴我們,之後安排相關文章~

參考文獻

喬曉紅, 杜光祖, 薛曉峰, et al. 臂叢神經的應用解剖[J]. 解剖學研究, 2010, 32(1):46-48.

楊成波, 王英峰. 臨床治療臂叢神經痛的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 2017(21).

陸偉, 徐建光, 肖建德, et al. 臂叢神經卡壓症候群的診治[J]. 中華創傷骨科雜誌, 2006, 8(9):809-812.

項傑, 陳肖肖, 王章富, et al.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診斷治療進展[J]. 中國骨傷, 2019, 032(002):190-194.

編輯:石亞盟

相關焦點

  • 臂叢的毗鄰及其病變症候群
    有時,由於頸部可有額外的肋骨存在,並常與第七頸椎橫突相連,此為頸肋。 頸肋一般無症狀,但少數也可壓迫其上方橫過的臂叢及其前方經過的鎖骨下動脈。 臂叢和鎖骨下動脈可因上肢過度外展牽拉而受擠壓,最常見於產傷,即在接產時,過猛地牽拉頭部或軀幹造成上肢過度外展所致。
  • 超聲下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楊海林)
    1.禁忌症: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2..解剖臂叢(brachial plexus)是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纖維組成,經斜角肌間隙走出,行於鎖骨下動脈後上方,經鎖骨後方進入腋窩。臂叢的支分布於胸上肢肌,上肢帶肌、背淺部肌(斜方肌除外)以及臂,前臂、手的肌、關節、骨和皮膚。
  • 肺癌會引起手臂痛、麻嗎?哪些原因呢?還可能出現什麼症狀?
    手臂痛、發麻一般會是什麼原因呢?麻木過電樣感覺一般多是神經受到損害所致,上肢神經從哪裡來的呢?脊髓發出的神經穿過椎間孔匯合成臂叢神經,繼而延伸為尺神經、橈神經、正中神經等,這些神經支配著上肢的運動、感覺。
  • 手麻也許是旋前圓肌症候群!與腕管症候群、神經根型頸椎病有區別
    兩頭之間有腱弓形成,受正中神經支配。旋前圓肌的作用是使前臂旋前並屈肘。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旋前圓肌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在前臂經過時被損傷性的旋前圓肌腱弓、指淺層肌腱弓所刺激或卡壓而產生的一系列神經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症狀。
  • 太和縣人民醫院開展3.0T磁共振下的臂叢神經成像技術
    前些日子,56歲的王大爺因車禍外傷到太和縣人醫院治療,醫生檢查後發現他的左側上肢活動障礙,肌肉完全麻痺,觸診肌肉完全沒有收縮力,醫生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懷疑是左側臂叢神經損傷,王大爺到磁共振室做了臂叢神經檢查,成像顯示左側C5-T1臂叢神經根斷裂,及時發現接受治療,避免了嚴重的後遺症。
  • 上肢神經損傷的表現是什麼?恢復需要多長時間?
    神經系統在控制和控制身體的各種功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生活中,無論是周圍神經還是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患者相應的肢體運動或精神活動都會受到限制,使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甚至無法正常生活。當然,上肢神經也不例外,一旦受傷會給患者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 華山醫院團隊:神經受損上肢癱瘓,「換個大腦」有望恢復功能
    12月20日,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以原創論著形式發表華山醫院手外科開展的「健側頸神經根移位手術治療腦卒中、腦癱後上肢痙攣性偏癱」研究成果。這種方法通過手術,將健側(健康的一側)上肢頸神經移位至癱瘓側的頸神經,避開損傷側大腦半球,讓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相連接,激發健康大腦半球的潛能,促使癱瘓上肢恢復功能。
  • 頸椎,為何為「百病之源」!頸椎病分10級,超過2級就要注意了!
    頸椎肌肉頸椎周圍肌肉大體可分為兩大部分:頸前部肌群和頸後部肌群。頸椎周圍肌肉構成頸椎動力平衡系統。損傷的早期可出現滲出、出血、肌纖維斷裂,5-羥色胺等致痛物質釋放,刺激肌肉疼痛受體,並刺激肌肉本身發生陣發性收縮(痙攣),產生相應骨骼位移。
  • 頸椎病按摩手法 中醫教你治療頸椎問題
    頸椎問題一直都是人們所關注的話題,對於很多人來說,經常性的頸椎疼痛是非常難受的。按摩是可以幫助緩解頸椎問題的,怎麼做呢?小編給大家講講頸椎病按摩手法、頸椎病的類型有哪些以及如何預防頸椎病。頸椎病按摩手法1、揉頸部兩側肌肉正坐,按摩者用拇指揉頸部兩側肌肉(從枕部與頸上段交界處至大椎旁的頸根處)3~5遍,以放鬆肌肉,在疼痛相對劇烈的痛點著重施術,隨後點揉風池穴1分鐘,以酸脹為宜。
  • 上海一醫院研發神經受損後上肢偏癱新療法
    新華社上海12月22日電(記者仇逸)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獲悉,醫務人員開展健側頸神經根移位治療中樞損傷後上肢偏癱取得理想效果,給大量由於腦卒中、腦癱、腦外傷等原因導致上肢偏癱的患者帶來了希望。  研究成果「健側頸神經根移位手術治療腦卒中、腦癱後上肢痙攣性偏癱」被《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以原創論著形式21日在線發表。
  • 脖子痛,磁共振頸椎3-4節突出還壓迫到了神經,該怎麼辦?
    有的頸椎病患者去醫院做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說頸椎的第三截至第四截有突出的症狀,並且還壓迫著患者的神經,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患者千萬不要被這個檢查結果嚇到了,因為人的身體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退化的,頸椎病就是人體功能退化的一種表現,並且頸椎突出和壓迫神經之間有可能還不一定會有什麼必然的的聯繫。有的時候患者會感覺到自己的頸椎疼痛難忍,很多患者都是以為自己是患上了頸椎病,但是有的時候並不是的,有的時候是因為人體的肌肉、筋膜、小關節出現紊亂而引起的疼痛。那麼患者該怎麼辦呢?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5大陷阱,你能識別幾個?
    入院後神經內科查體發現右側上中下腹壁反射消失,右側胸6~胸11有節段性分離性痛及溫度覺障礙,觸覺正常,擬診為脊髓空洞症。查體:體溫36.6℃,脈搏80次/分,血壓130/80mmHg,神志清,痛苦面容。心肺腹未及異常,四肢腱反射減弱,四肢遠端有末稍性感覺障礙,病理徵(-)。
  • 臂叢神經知識點總結
    臂叢五個根的纖維先合成上鎖骨上部的分支:鎖骨上部的分支,發自臂叢的根和幹,都是較短的肌支,主要有胸長神經、肩胛背神經、肩胛上神經。 1 胸長神經 在鎖骨上方發自臂叢,沿前鋸肌外側面下降,並支配該肌。損傷此神經可引起前鋸肌癱瘓,表現為「翼狀肩」,上肢上舉困難,不能做梳頭動作。
  •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術的臨床應用
    2.2.2臂叢及上肢神經阻滯:臂叢神經是由C5~8和T1脊神經的前支組成,支配上肢運動及絕大部分區域的感覺。臂神經叢自頸椎到腋窩遠端均被椎前筋膜及其延續的筋膜所包繞,由於位置表淺,超聲圖像清晰,非常適合行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
  • 頸椎病只是脖子痛?嚴重的頸椎病真的會癱瘓
    頸椎病只是脖子痛?頸椎病的基本病因是頸椎的「退行性變」,也就是老化。退行性變是一切器官或組織的自然過程,頸椎也同樣如此。椎間盤老化後,其中心的髓核組織脫水變硬,外層纖維環薄弱,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頸椎病。還有一種情況是由頸椎骨刺引起的,骨刺是人體的一種代償機制,當脊柱不穩定時骨質會增生來增加脊柱的強度。
  • 周圍神經損傷領域相關進展
    從這些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上肢肢體肌肉都是由多根神經根支配的,這也是神經支配功能相互代償的解剖學體現。臂叢神經根功能解剖定位的明確有助於對臂叢神經損傷部位的判斷,從而施行更精準的治療。神經微結構研究:周圍神經微結構的研究有助於對神經空間架構的精確了解,從而為人工神經支架的製備奠定精準的結構基礎。
  • 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常用體格檢查
    上海新華醫院神經外科腰骶神經中心楊敏 鄭學勝 沈霖臨床症狀、體徵結合電生理檢查是目前臨床醫師診斷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的普遍方法。其中,神經電生理檢查被認為是診斷的金標準。然而在日常的門診初診中,體格檢查(體徵)對於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的初步診斷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