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產業中很能打的「獨立團」

2021-01-10 電子發燒友

 

 

提起半導體人才,有兩個學校特別突出:一個是清華大學,一個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一土一洋的兩所學校,為中國晶片行業輸送了大批頂尖的工程師、企業家和投資家,並通過傳幫接代的校友關係,孵化出一批又一批的晶片企業。

這種校友關係在清華學子朱一明的創業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2004年,89級物理系的朱一明和85級半導體專業的舒清明創業搞晶片,找到了85級自動化系的李軍,李軍幫他們弄了一筆風投,並介紹給83級經濟系的薛軍,薛軍聯繫到80級工物系的羅茁,羅茁掌管的基金投了200萬人民幣,又拉來81級電子系的鄧峰,終於湊了92萬美金開始啟動。

12年後,這家叫做兆易創新的公司上市,如今市值已近千億。而在兆易創新之前,77級半導體專業陳大同等人,也早已創辦了晶片設計公司展訊,曾經是聯發科的勁敵。

可以說,清華是中國半導體圈的主力軍,而主力軍中的王牌部隊則當屬「清華半導體專業」,也就是如今的清華微電子學研究所,它就像《亮劍》裡的「獨立團」一樣,很能打。

微電子所成立成立於1980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清華大學1956年設立的半導體專業。今年十二月,正值微電子所四十周年之際,我們團隊從上海到北京,在微電子所進行了深度交流學習,聽老教授們講授求學做人、一代代清華微電子人講述在半導體領域的故事。

 

四十年歲月,微電子所萌芽、成長、到如今桃李滿堂,譜寫了中國半導體領域一段雄壯的樂章。

清華微電子最初的種子,是「八員大將」加上一位院士。

1956年暑期,五所名校在北京大學聯合開設了我國第一個半導體專業,清華派出了曹培棟、張建人等八名青年教師旁聽學習。隨後,清華又聘請到了美國普渡大學歸來的王守武院士,兼任清華半導體教研組主任,於是,清華的晶片班子,就這麼「中西」結合的在無線電系下面搭建了起來。

這個全系最小的教研組辦公地點在立齋三樓,是由幾間由學生宿舍臨時騰出的空房。雖然設施簡陋,但研究領域卻可謂是「全面開花」:有搞鍺器件,有搞半導體收音機,有搞整流器,有搞光電器件,也有搞矽材料。1959年蘇聯專家契爾金前來指導後,小組又增加了對碳化矽非線性電阻的研究。

領域擴張的同時,清華在擴充隊伍方面也也熱火朝天、甚至用了一些「巧辦法」。比如曾擔任微電子所長的李志堅,就是「稀裡糊塗上了清華這條船」。

1958年,李志堅從列林格勒大學畢業回國,剛到北京火車站,就碰到了清華無線電系書記李傳信親自在車站迎候,並迅速委派到無線電系上任。在計劃經濟時代,李志堅以為這是組織的決定,便也欣然前往。

但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李志堅卻出乎意料地接到教育部的通知,告訴他有三個地方可以選擇:清華、浙大、西交大。事後李志堅曾回憶說,自己當時也很吃驚,而且對回浙江老家和浙大母校頗有些心動,但考慮到考慮到人已到清華,「情面難卻」,也就留了下來。

而事實上,清華爭取李志堅,是做足了功課。清華教授張禮就曾寫信對其勸說;1957年的時候,清華南德恆、馮慶延和王天爵等三位學者,還以「無線電電子學系半導體專業籌備組」的名義,寫信邀請李志堅。

清華對人才的重視可見一斑。而李志堅也成為了王守武院士之後教研組工作的實際主持人,為清華微電子所夯實了基礎。

1958年,清華教研組攻克了批量生產多晶矽工藝,同年,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清華也隨之提出要主攻矽集成電路。7年以後,摩爾·戈登提出摩爾定律,晶片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但正準備迎接黃金年代的半導體專業卻等來了命運的第一次坎坷:文革開啟,專業被一分為二,大部遷往綿陽,小部分留守北京進車間。

四川綿陽的艱苦歲月,可以說既是奇蹟,也是遺憾。清華人重新搭建實驗室,開展教學,還與成都本地的970廠進行了產學合作,北京的半導體車間也開發出不少產品,但同期,世界已經進入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時代,英特爾陸續推出第一款商用存儲晶片、第一款微處理器、外面的世界,已經天翻地覆。

「文革」結束後,綿陽分校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關懷下,全部撤回北京,而半導體專業,為了追趕國際水平,也迎來的新的階段:從無線電系獨立,正式成為一個所。

1980年9月成立的清華微電子所,人員僅有74名教師和61名學生,經費也依舊不足,連蓋教學樓資金都需要邊建設、邊籌資。但在之後的四十年,微電子所陸續實現突破,成為中國晶片產業公認的黃埔軍校。

 

微電子所的成長,如同每一個少年一樣,在遭遇困難和實現突破中演繹。

這些年輕學者面臨的第一個十字路口,便是:矽,還是鍺。

雖然矽的物理屬性比鍺更優,更適合半導體產業,但在50年代後期,鍺的材料和器件都已量產化,相當成熟;而矽技術卻方興未艾,還處於發展初期。因此,做鍺研究可參考、學習的東西多,比較「保險」;而做矽研究,則可參考的資料少,難度要大得多。

由於資源有限,所以大家關於這個問題,確實也爭吵了一段時間。但最後形成了一致意見,整流器之類的也不要停,但也要敢於做前瞻,必須有人研究「矽」。教研組甚至帶領1960屆的學生們,全部投入實驗室參加技術攻關。

師生同心、其利斷金。60年代中前期,微電子所就已經掌握了矽平面技術以及矽集成電路的研製,與美國啟動的時間相差不足十年。

隨後微電子所歷經分散再重聚,而剛匯合後,微電子所便面臨了第二個選擇:雙極還是CMOS。

當時四川綿陽的同事負責雙極電路,而北京則負責MOS集成電路。雙方再次面臨同等資源下的選擇。雙方沒有考慮各自的已有投入,而是以技術趨勢、國家利益為重,最終再次形成共識,要做COMS,並從工藝、器件物理、電路設計和CAD技術等幾個子方向進行攻關。

很快,微電子所在原教研實驗室基礎上,建立了第一條半導體超淨工藝線,並於1989年建成了我國第一條1微米級矽CMOS工藝引導線。全新的設備運來,微電子所成了全國半導體院校豔羨的對象。但光鮮背後,都是默默的付出。

當年,由於超淨設備無法關停,所裡骨幹教師便輪流加班,像熬鷹一樣維護產線24小時不間斷運轉。而環境監測和淨化設備不足,老師和學生甚至只能把「一塊毛巾折成8個面」,擦桌子、擦地,來保持產線潔淨水平。而更驚奇的故事,則是「如何克服管制」。

在「巴統」等管制下,清華引進的設備,功能並不齊全。刻蝕設備沒有終點檢測模塊,這就意味著機器不知道在什麼位置暫停,導致刻蝕出錯、晶圓報廢。既然機器不好用,微電子所的研究人員打算,靠人。

大家通過「實時人工觀察」的方式,通過顏色變化來判斷是不是到終點了,再不斷積累經驗提升工藝控制能力。這些故事聽起來有趣,但又辛酸,時刻提醒著我們,自主自立並不是一句話,而是一個困難但正確的決定。

清華微電子所克服的另一個挑戰,便是光刻機的引進。這是清華國際視野的體現,也離不開楊之廉老師的努力。他在訪問荷蘭時,促成了荷蘭代爾夫特大學微電子所和清華微電子所的「聯姻」,兩個研究所開始了學者交流、聯合培養等合作,這些要素都促進ASML公司向清華捐贈了光刻機。

雖然有了設備,但EDA軟體還是一道坎。很多微電子所當年的畢業生,經常會跑到一機部自動化所,在一臺從日本進口製版系統的小型機上作電路仿真研究,使用的正是清華計算機系編寫的SPICE程序。軟體雖然簡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後來我國晶片設計EDA軟體發展的基礎。

正是依靠著自主的精神、國際合作的視野,1990年,微電子在國內首先成功研製出集成了106萬電晶體的漢字存儲器晶片。這標誌著我國進入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的水平,打破了「巴統」的封鎖。時任清華黨委書記李傳信也由衷感慨:「那麼少人、花那麼少錢(1500萬),幹那麼多事、出那麼高水平成果!」

而體現中國自主能力的時機,則是1993年啟動的「金卡工程」。當時中國打算將第二代證件採用非接觸式IC卡技術,但這項技術專利基本都在海外公司手裡,尤其荷蘭飛利浦公司,掌握了90%以上的份額。

消息發布後,海外公司紛紛開展「公關」希望拿到項目。但由於法定證件涉及許多敏感信息、事關國家安全。所以,有關部門非常堅決地提出,一定要「國產自主」。而這個重擔,自然也由清華微電子所等機構、公司擔了起來。

微電子所的學者們,帶領研究生從簡到繁先後研製成功了單工、雙工無線通信的RFID技術與樣品。並連續攻克了高於海外技術的規範標準要素。最終,在2000年3月,微電子所基於EEPROM,成功研製出了二代證IC卡晶片樣片,突破了專利封鎖,也保護了國家數據安全。

從最初的技術封鎖,到自主突破,清華微電子所一路「過關斬將」,而其從學術到商業的「芯」旅程也拉開了序幕,一批批微電子所的學者,開始轉身登上商業的舞臺。

 

從成立至今,清華微電子和兄弟院系已經為中國的晶片產業貢獻了三批企業家。

第一批是「海外發光派」,代表有早期赴美留學的77級陳大同和81級鄧鋒。

兩人90年代活躍在矽谷的華人圈子,分別創立了豪威科技和網屏公司。頗為有趣的是,兩人都是微電子的老輔導員。而清華內部歷史悠久的「傳幫帶」模式,也被兩位輔導員從北京帶到了矽谷,眾多直系師弟被他們直接招到了美國,由此構成了兩家公司的技術中堅力量。

無論是豪威還是網屏,都是典型的挑戰全球巨頭的創業公司。陳大同所創建的豪威,用CMOS技術打敗了日本傳統的CCD傳感器。鄧鋒所創建的網屏,開創了用晶片硬體去做網絡安全的模式,向思科發起了衝擊。

豪威和網屏在短短數年間的上市,也證明了清華微電子這個集體,有能力做出顛覆式創新的產品,並對全球晶片的制高點發起衝擊。

第二批是「回國發力派」,是清華最早一批回國的創業者,代表有79級武平、85級馮晨暉、85級舒清明等人。

清華微電子的回國創業潮,始於2000年國家發布的集成電路新政。從90年代開始,清華校友在矽谷形成了一個緊密圈子,這個圈子經常討論潛在的創業機會,並且信任感很強。隨著時間的推移,眾多微電子專業出身的清華校友意識到了中國晶片創業的機會。

這一代回國創業的清華微電子校友有兩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老少配、跨行配。和不同專業、年齡的校友搭夥創業,實現優勢、資源互補。

武平和陳大同搭夥創建了展訊,從做2G晶片起步;舒清明和89級物理系師弟朱一明搭夥創建了兆易創新,從存儲器IP發家,轉向NorFlash存儲器製造;馮晨暉和90級計算機系師弟許志翰,搭夥創建了卓勝微,從地面電視晶片起步,隨後轉向手機射頻晶片,並成為行業龍頭。

第二個特點,則是他們都崛起於手機電子元器件的細分市場,這體現了清華微電子的創業風格:選大賽道,做務實事。

展訊成立之初,避開了最難的3G晶片,先做好2G,有了業務基礎、市場經驗之後,再向3G突破;兆易創新,一方面避開了閉門造車、白手起家,而是通過收購的方式,完成了存儲器IP的積累;與此同時,也從Flash出發,繼而再向NAND、DRAM等存儲器進軍。而卓勝微則避開了難度大的PA,先做好開關和低噪聲放大器。

而隨後的事實也證明,在半導體領域,在美國技術壓制下,創業,也許就是需要農村包圍城市,先在中低端有根據地,有收入、有業務基礎,再對高端產品市場發起衝擊。

第三批則是「本土崛起派」,代表人物有85級的趙偉國和虞仁榮等人。

清華的海歸派把企業做大做強,為中國晶片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火種。而本土的清華校友則展現出了靈敏的嗅覺,他們「縱橫捭闔」,提前開啟了中國晶片公司的併購時代。

趙偉國在紫光主持了展訊、銳迪科等大型的併購案,虞仁榮則把海外的豪威科技收歸韋爾股份麾下。儘管當時還沒有中美摩擦,但他們也已經在快馬加鞭,在2018年前迅速完成了諸多複雜的收併購動作,為中國晶片產業的整合,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窗口。

三代企業家各有使命、砥礪前行:第一代赴美留學矽谷創業,以顛覆式創新完成對巨頭的革命;第二代回國試煉本土創業,在地獄級別的中國市場,找到了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晶片產業鏈爬升道路;第三代長於收購,在相當程度上給產業打了補丁,用資本加速晶片產業的初步整合。

而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話,半導體圈的老廠長也是微電子所人。57級的朱貽瑋曾任中國70年代最大的半導體工廠東光電工廠的副廠長,在北京市集成電路產業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退休後仍然發揮餘熱,積極引薦我國臺灣企業家參與華晶改革。

除了走出校園的企業家之外,其實微電子所的歷任所長,也都是學術或商界的楷模。比如,原所長魏少軍,在世紀之交率隊研發出了SIM卡晶片,一舉打破了外國晶片公司對我國的壟斷,其本人也曾擔任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現任所長吳華強,是材料學與管理學雙學位,曾在美國AMD和Spansion公司擔任高級研究員。2020年,吳華強在《Nature》雜誌上發表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憶阻器的多陣列存算一體系統。

40年來,微電子所累計培養本科生2000餘人,碩士生1500餘人,博士生300餘人。微電子所在學術、管理、商業等領域,踐行著「幫傳帶」的傳統,不斷夯實中國晶片產業的根基。

 

在交流結束之際,我們特別參觀了一下教學樓裡的「微納加工平臺」。這裡有一整套晶片生產流程,光刻機、離子注入機等等設備一應俱全,總價值近3億多。而這個實驗室,完全面向本科生開放,可以在裡面進行研究、實操。讓產業進入校園、用實戰補充理論。

 

而這對於中國半導體而言十分寶貴。當我們談論中美半導體差距時,總會落在時間和人才兩個方面。需要時間積累技術,更需要時間去耐心培養人才,正所謂,十年育樹百年育人。

這也是微電子所每一位教授在思考的問題。微電子所在過去四十年,做了很多;但也仍需要做的更多。相信靠著一批批人才的成長、嚴謹求學精神的傳承,我國半導體自主事業一定會走上更快的步伐。卡脖子,也不再會成為我們的痛處。

而我們需要感謝的不僅僅是微電子所,還有全國各地在為中國技術突破,所默默付出的每一位學者、研究員、工程師、企業家、甚至是在校學生。希望他們的付出,獲得配得的回報。因為,我們的自主之路,依然還很長。

原文標題:中國晶片產業的「獨立團」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旺材晶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中,加強團、獨立團到底是什麼建制?人數有整編師多嗎?
    ,而楚雲飛的358團則是一個加強團,那麼、加強團、獨立團這樣的建制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首先來說,獨立團是指越過師(旅)級的指揮而直接隸屬於軍(師)的團,而獨立團在抗日戰爭中也是真實存在的,例如《亮劍》李雲龍獨立團的原型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不僅僅是抗日戰爭,早在北伐戰爭時期獨立團就已經出現了,鐵軍—
  • 中國晶片產業深度分析,一文看懂國產晶片現狀!|晶片|中芯國際|華虹...
    要聞 中國晶片產業深度分析,一文看懂國產晶片現狀!對於300mm矽片來說,其面積大約比200mm矽片多2.25倍,200mm矽片大概能生產出88塊晶片而300mm矽片則能生產出232塊晶片。更大直徑的矽片可以減少邊緣晶片,提高生產成品率;同時,在同一工藝過程中能一次性處理更多的晶片,設備的重複利用率提高了。
  • 中國晶片產業的技術壁壘
    【財新網】(作者 王元)美國商務部禁止美國公司7年內向中興通訊出售元器件、軟體和技術,讓中國通信行業首次感受到「缺芯」之痛。  壞消息不止這一個。有消息稱,英國政府建議本國通訊企業減少向中國企業購買通訊設備。  在此背景下,國內圍繞晶片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出現了很多評論。
  • 中國晶片產業已取得了哪些成就?
    中國晶片產業已取得的成就晶片設計方面,由於華為所擁有的強大影響力,華為海思最為人熟知,其實除了華為海思之外在晶片製造方面,中芯國際當前正努力推進14nmFinFET工藝的投產,如果該工藝成功投產,中芯國際可望在全球晶片製造方面方面居於第二陣營,與聯電、格羅方德等晶片製造企業的水平看齊;另外上海華宏半導體也已投產28nm工藝。在晶片製造方面,中國正在努力追趕居於領先地位的臺積電和三星,後兩者如今已投產7nm工藝。
  • 中國晶片產業要實現彎道超車,還缺什麼?
    比如2020年10月,紫光晶片設計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正式揭牌落戶上海馬橋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成為上海唯一服務於集成電路產業的公共算力創新平臺。紫光晶片設計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基於紫光晶片設計雲,以雲+AI為核心,聚集產業生態,面向晶片設計的全場景,賦能本地中小晶片設計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 從7個方面了解中國晶片產業現狀
    這篇文章將從晶片進口量巨大、國產高端晶片缺失、製造晶片工序繁雜、中國晶片產業與歐美日相差甚遠、對中國晶片該如何發展的思考等多角度,帶領大家全面認識中國晶片產業現狀。 2 晶片有幾十種大門類 上千種小門類 晶片,是指內含集成電路的矽片,體積很小,常常是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一部分。晶片組,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晶片組合。它們相互依賴,組合在一起能發揮更多作用,比如,計算機裡的中央處理器(CPU)及手機中的射頻、基帶和通信基站裡的模數轉換器(ADC)等,就是由多個晶片組合在一起的更大的集成電路。
  • 從開放式協同創新看中國晶片產業生態圈營造
    隨著5G、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下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晶片市場需求將保持較快增長。但中國晶片缺乏核心技術和自給率低的問題十分突出,近幾年取得突破的領域主要為非核心、中低端產品,即使是這些晶片產品,國內製造企業仍未掌握核心科技,生產基本採取「代工」方式。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本文節選自《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報告,是碳基半導體系列的產業篇。文章指明了碳基半導體的潛在應用領域,分析了其當前面臨的主要產業難題,並深入闡述了其對產業的重要意義。從產業鏈角度看,沒有一個國家能單獨把材料、裝備、製造、設計、封裝測試這五個產業鏈的主節點都掌握。從生態鏈角度看,更需要全球化合作,如果產品沒有需求方,或者類似美國對中國晶片進口限制,將會影響半導體生態鏈平衡發展。從技術角度看,半導體產業技術的快速迭代需要高強度投資,而高強度投資則需依靠多企業、多方面合作。
  • 中國晶片產業深度分析報告:一文看懂真實國產晶片現狀
    矽片尺寸越大,單個矽片上可製造的晶片數量則越多,同時技術要求水平也越高。對於300mm矽片來說,其面積大約比200mm矽片多2.25倍,200mm矽片大概能生產出88塊晶片而300mm矽片則能生產出232塊晶片。更大直徑的矽片可以減少邊緣晶片,提高生產成品率;同時,在同一工藝過程中能一次性處理更多的晶片,設備的重複利用率提高了。
  • 從「漢芯造假」事件,看中國晶片產業的「彎路」歷程
    在21世紀初時,晶片業界發生了一件大事情,是晶片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甚至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轟動,乃至整個中國。是什麼事情呢?就是漢芯造假事件,儘管事情過去很久,但許多人依然能記得,因為這件事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在此之後的15年裡都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態。事情儘管過去了很久,但是清楚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併不像社會上流傳的那樣,陳進並沒有造假晶片來騙取國家經費,他一直都在晶片行業,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
  • 2020中國光子產業高峰論壇聚焦「光子晶片」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光子晶片是5G和物聯網的基礎設施,是人工智慧時代真正的基礎設施,未來將是消費光子的時代。」在近日舉行的2020中國光子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給出這一觀點。
  • 中國晶片產業的大梁都是誰在挑?
    改革開放這40年以來,中國的晶片產業正在引來一場深刻的變革。你可能不知道,就在過去數十年的晶片界翻天覆地的變革之中,至少有半數公司的創始團隊與高管畢業於清華大學。fRpednc在晶片領域,清華大學正發揮著難以估量的重要影響力,成為充滿活力的晶片「夢工廠」,主宰著一大批民族晶片的根基。
  • 李雲龍的獨立團水分有多大?號稱八個營,實際上人數少得可憐
    獨立團,一般是區別於野戰主力部隊的團。獨立團的上級單位一般不是師,也不是旅,而是軍分區。軍分區司令員領導該地區的獨立團(抗日戰爭時一個軍分區一般只設1~3個獨立團)。野戰部隊一般不設獨立團,只是在有特殊軍事任務時,才抽調所屬部隊臨時組建獨立團、獨立營這樣的建制,一般都是越級領導,也就是由軍級越過師級直接領導獨立團,或者由師級越過旅級直接領導獨立團。獨立營一般也不由團級領導,而是由旅級,或者師級直接領導。特殊軍事任務完成後或者撤銷後隨即解散獨立團、獨立營的建制。獨立團、獨立營的人員回歸各自的部隊。
  • 安謀中國:持續賦能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創新發展
    在外有疫情衝擊、內有股東紛爭的2020年,安謀中國這家Arm在全球唯一的合資公司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並不容易,也體現出其過硬的內源性成長實力和與時俱進的高速增長能力。 積極尋求合作、堅持獨立運營、重視自研創新、貼近本土客戶、賦能中國晶片產業,安謀中國所具有的創新的商業模式,正在成為中國高科技領域合資企業良性發展的樣板,也體現出合資公司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貢獻和價值。
  • 中芯國際14納米工藝升級!對中國晶片產業有什麼影響?
    作為中國自主半導體產業的領頭羊,中芯國際14nm工藝的進展可以說是引人關注,早在2019年底,中芯國際就實現了14nm工藝的量產,但是在良品率和產能方面仍然不盡人意,而在最近召開的中芯國際投資者會議中,中芯國際CEO表示其14nm工藝獲得了重大進展,產能逐步提升,不僅良品率達到了業界標準
  • 中芯國際14nm工藝良率達標後,對我國晶片產業有什麼影響?
    因此,中芯的良率提升首先就是利好中芯自身,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大量接單後能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整體營收,更是能讓自己有足夠的利潤率,也就能保證中芯未來有充足的資本投入到新技術研發。而從市場需求來說,14nm這一進程看似落後於5nm、7nm這樣的先進位程,但整體需求量及其龐大,晶片領域可不僅僅只有手機晶片、電腦晶片,還有大量的智能終端、智能家居晶片,這些產業需要大量的14nm晶片。
  • 西安如何成為中國晶片產業重要一極?
    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新一極」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西安就是中國重要的半導體基地,新中國第一塊集成電路就誕生在西安微電子所。由航天、軍工帶動的教育、科技資源為西安集成電路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年來,西安集成電路產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改變了過去規模較小的局面。
  • 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正式上市 打造MEMS產業鏈國產化的中國...
    8月10 日,科創板半導體晶片設計領域再添一黑馬公司,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正式上市,作為中國MEMS產業鏈中唯一一個全國產化平臺,這家具備半導體基因的研髮型公司成功登陸科創板,再次彰顯了科創板助力「中國芯」持續發展的又一力證。敏芯股份是誰?為何能成為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新機遇
    IBM的理論計算表明,若按照現有矽基晶片二維平面框架設計,碳納米管技術相較矽基技術具有30年以上的優勢。石墨烯則是從石墨材料中剝離出來,由碳原子組成的只有一層原子厚度的六角型蜂巢狀二維晶體。石墨烯材料電子遷移率高、導熱性好,能在較低溫度和高頻下進行穩定工作。
  • 中國晶片產業大步邁進,華為晶片自主生產希望大增!
    隨著中國科技人才意識的覺醒以及科技的發展。這樣的局面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今年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尤其是在蝕刻機領域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已經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根據相關消息,中微半導體所生產的蝕刻機已經完全符合5nm晶片製程工藝水準。並且每臺蝕刻機售價高達2000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