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掌!千年火井古鎮又獲得了一項特殊的榮譽!

2021-01-08 醉美邛崍

2018年10月29日

邛崍市火井鎮被四川省旅遊協會評為

四川首屆十大古鎮·特色鄉鎮之魅力人文古鎮

人文名鎮,魅力火井

火井鎮位於邛崍市西部山區,距邛崍市區31公裡,是成都市級特色鎮,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火井鎮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北周,距今已有近1500年悠久歷史,是世界最早發現並使用天然氣的地方,中華第一女狀元黃崇嘏的故鄉。幅員面積65.58平方公裡,轄10個村社區,總人口20653人。

火井鎮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氣的地方,是中華第一女狀元黃崇嘏的故裡。這裡山清水秀,風景迷人,物阜財豐,人傑地靈,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勤勞勇敢的火井先輩們,用雙手創造出一個個人間奇蹟,以智慧撰寫了一頁頁壯麗篇章。漢代古火井名揚天下,王蜀女狀元譽滿中華,邱宅海屋建築奇特,陳氏舊居典雅古樸,崇嘏山風景秀麗,狀元橋雄偉壯觀……

發現火井

火井古鎮,歷史悠久;革命老區,山川錦繡。世界最利發現和使用天然氣的地方。北周置鎮,隋朝設縣,歷史悠久。一是緊盯增收致富,以溫泉項目落地作為火井發展的核心引擎,推進「一心一帶、三區一線」建設(古鎮生態文化旅遊核心區、文井江濱水產業發展帶;獼猴桃、銀杏、雷竹3個1萬畝產業發展區;古鎮外圍鄉村旅遊環線),打造特色鮮明、功能齊備的山水溫泉古鎮。二是緊盯滿意度提升,抓好幹部隊伍建設。

近年來,火井鎮以災後重建為契機,按照「四態」合一理念,實施了6個安置點建設,安置群眾1957戶,城鎮化率達60%。投入資金7000餘萬元,實施19個特色鎮改造項目,打造了彰顯火井歷史文化特色的漢唐風貌特色鎮。流轉土地2500畝,帶動發展獼猴桃7000畝、中藥材4800畝、雷竹4000畝,建成荷塘觀光園600餘畝、稻田養魚500餘畝。

走進火井

歷史悠久的火井

火井,這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使用天然氣煮鹽的地方,比較早使用天然氣的英國(1668年)、美國(1821年)都要早1000多年。該鎮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西漢文學家揚雄在《蜀王本紀》中記載:「臨邛有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六十餘丈……井上煮鹽。」(見1992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巴蜀古城邛崍》第152頁「利用『井火』世界第一」)今人駱奇南著文《邛崍天然氣,譜寫新篇章》中描述:「邛崍古代因境內擁有能取火煮鹽的火井,故歷史上曾長期以火井為地名設鎮置縣。

早在北周時期(557——581年)就曾在火井江上遊取井火煮鹽的地方設置火井鎮。隋煬帝大業十二年(616年)又將火井鎮升為火井縣,直至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才撤銷,置縣達668年之久。」(見1991年《邛崍文史資料》第五輯)

古街

「高場」是「高家場」的簡稱,位於火井鎮東部,古時高場只有二十來戶人家,因高姓居多而得名。歷史上,火井曾經建鄉、設鎮、設區、置縣,高場均是各個時期的官府駐地。鹽井溪穿高家場而過,將場鎮分為南北兩半。南邊的街道是改革開放二十幾年發展起來的新區,北邊的「河北街」街道狹長,蜿蜒二裡許,古樸的木架房,陳舊的木板壁、木板門、木鋪板、小青瓦,處處散發出濃鬱的古色古香。

老街東頭有一座高大氣派的「海屋」,是火井難得的人文景觀,也是民國時期邛崍西路首屈一指的豪華建築。與「海屋」隔溝相鄰的金臺山,是原建於1886年的文昌宮山門改建的火井小學老校門,高聳於半坡之上,氣派雄偉,莊嚴肅穆,門前古老石梯的累累踏痕,記錄著歷史的滄桑歲月。

古高場原有上、中、下三座木架雙簷歇山式橋樓子,都是雕梁畫棟,建造精美,巨木橋梁,木板鋪道,兩側有齊人高的木柵欄,上覆小青瓦屋面,橋下清流淙淙,橋上涼爽宜人,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上橋名「九龍橋」(今之「新徵橋」)現為石拱橋;中橋名「回龍橋」(今之「火井中橋」)現為鋼筋混凝土平橋;此二橋均跨鹽井溪上。下橋名「文武橋」,即今位於老街東頭「海屋」門前,橫跨大安店溝的無名獨拱石橋。

臺子壩另有一座橫跨大安店溝的獨拱石橋,名「臥龍橋」,此橋獨特之處,就在於橋的寬度是長度的六倍,是邛崍西路獨一無二、橋面最寬、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而且橋洞隨溝彎成弓形,橋面與街面齊平,人行其上,不覺是橋,真是獨特奇妙。另外,還有城隍廟、火神廟、川王宮、延生殿,以及街邊臥龍崗東頭的孔明廟(為紀念諸葛亮視察火井而建),還有臺子壩的古戲臺,盡皆損毀無存。

舊時高場,八方商賈雲集,自古生意興隆。境內有外省客商籌建的同鄉會館,上場的江西館稱「萬壽宮」,遺址在今河北街215號之區醫院,中街的福建館稱「天后宮」,是福建籍的邱、廖、鄧姓所建,遺址在今河北街131號之江家附近,下場的湖廣館稱「禹王宮」,乃湖廣(今之湖南、湖北)籍的庾、蘭、曹、高等姓所建,故址在河北街59號院內,後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建為火井女子學校,現存五間正殿。

中西合璧——海屋

在古鎮老街河北街東首,有一座高大的老宅院,這就是上世紀中葉整個邛崍西路聞名遐邇的豪宅——「海屋」。

「海屋」的主人邱學古(已於1943年在「海屋」病逝)在重慶海關總署任職,他將川西民居風格和西式泥作裝飾融為一體,打造了這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築精品。「海屋」坐北向南,由北向南的「大安店」溝貼著牆根流經一座通向老街的獨拱小石橋,匯入穿鎮而過的鹽井溪東流而去。

海屋總佔地面積660平方米,建築地平面積468平方米,是一座一樓一底的兩層高大建築,四周齊簷高的青磚厚牆將高樓包裹得嚴嚴實實,東邊山牆由3米多高紅砂條石砌成,整個東牆長40餘米,高約10米,二樓高處整齊排列著七孔開窗,混然一體,看上去更顯高大威嚴,儼然不可侵犯。

海屋後牆分布著八個令人生畏的防匪槍眼,每個槍眼直徑3公分,鑿在一塊見方20公分的紅砂石料上,裡面鑿成喇叭狀,嵌在青磚牆內,渾然一體,更增添了「海屋」的威嚴。

海屋平面呈「日」字形四合院。前院為二層樓房,後院為單層平房。前後三進房屋,兩個天井。門樓高9.5米,正房高10.5米。整座宅院,內為懸山式木質穿鬥結構,外是齊簷高的青磚厚牆包裹,上覆小青瓦屋面,四簷緊合,屋脊高聳,蔚為壯觀。

「海屋」大門臨街,門樓是民國初年典型的牌坊式建築,面闊15.5米,整體為中間高、兩邊低的曲線造型。中間最高為9米,兩邊最低為7米。間有6根巨大的磚柱,柱頂為尖形。二樓左右各有四孔對稱的拱形花窗。柱頂和窗楣都是仿西式泥作花卉裝飾。正中兩根最高的磚柱間隔2.3米,中間分為上下四段,有磚花隔開,最高一段是弧形寶頂。

下面一段的正中是一直徑為0.8米的西式圓形花窗,兩旁分別是一長方形鏤空「壽」字圖案。再下一段,中間嵌有一長1.5米,寬0.9米的紅砂石刻橫匾,石匾距地面四米,四周刻有竹節圖案邊框,正中橫刻著鬥大的「海屋」二字,字體為草書,蒼勁流利,筆舞龍蛇,旁邊刻有「甲戌清和」四個小字,這表明「海屋」建造於「1934年農曆4月」。

最下面是拱形門洞,高2.8米,寬1.5米,門框是紅砂石柱構成,門楣上方兩側各有一個碗大的「福」字刻在一塊紅砂石上。門柱和拱形門楣上均有浮雕石刻花紋圖案。有兩扇厚重的木門向內開合。整個門樓造型獨特、裝飾精美、富麗堂皇、豪氣十足,實為建築之精品。

一進大門,便是一間進深6米,寬4米的門廳,左右各有耳房一間,在門廳後的板壁上左右各開一道角門通達前院,角門各有一扇厚重的木門向內開合。進門左側有樓梯轉上二樓。

前院天井四周有兩米寬的走廊,左右各有廂房一間,正面是三間正房,中間是堂屋,進深7.4米,寬4.4米。堂屋後原有板壁,中放高大的神龕,右側有角門通後院,板壁現已毀掉,堂屋改成了通道。後院是三間平房,兩旁配有廂房,左側有門可通後園。

天井四周有一米寬的走廊。緊靠正房背面的東側,有一暗道樓梯可達前院二樓。樓上天井四周有1米寬的轉廊環繞著0.9米高的木欄杆欄杆上有各式各樣花格圖案。樓頂有漂亮的木質天花板,木樓板製作精細,全是緊密的「機心縫」合成,在樓板底部又有一層嚴絲合縫的天花板。

底樓房間也是緊密的木地板,就是在二樓的地板上潑上一盆水,樓下也是滴水不漏。前院後院,樓上樓下,舉目四望,皆是柏木板壁,柏木門窗。窗花圖案各式各樣,或圓或扁,有長有方,亦橫亦豎,形狀奇異,交融得體。

樓下堂屋前罕見的跨堂懸吊挑簾式木格花窗,其狀精美。二樓兩側房前的十四對花窗隔門更是精巧絕倫。真是琳琅滿目,件件精品,令人悅目賞心,拍案叫絕。

特別值得一談的是「海屋」內部的暗道走廊,迂迴曲折,莫測高深。在前院房屋兩側,緊靠東西山牆均有1.3米寬的暗道。從前院樓底兩側的暗道可以通達後院,從後院的暗道樓梯可以直達前院二樓。並可由二樓轉到臨街的門樓窗口。還可從暗道圍繞二樓正房轉一圈,再從前院樓梯下來直出大門。總之,明廊暗道,明暗相通,此上彼下,迂迴曲折,內外相連,宛若迷宮,令人驚嘆。

「海屋」,這個古怪離奇的名字,賦予這座古怪而奇特的豪宅,深廣莫測,名副其實。那高大氣派的門樓,以及漂亮的泥作裝飾,又有跨堂懸吊挑簾式木格花窗和精美的花窗隔門,還有迷宮一般的暗道迴廊,更有高大威嚴的東牆,加之令人生畏的槍眼,無不令人叫絕。奇哉,「海屋」!

陳氏舊居

陳氏舊居位於高場河南街的政府路,為火井鎮人民政府原駐所。老宅坐南向北,始建於晚清時期。四周有兩米多高的圍牆環繞,整個園子佔地約5.4畝。老宅佔地面積1680平方米,建築面積1374平方米。整體建築為懸山式木質穿鬥結構,平面為三進複合式院落主體,平面呈「日」字形,由前天井、後天井、偏天井,結合前廳、正廳、後廳和花廳、門廳等組成。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全是小青瓦平房,乃典型的川西民居。

此房原主人為庾文州,他是庾家長房的大公子。庾家乃晚清時的火井巨富。其祖上打過鐵,開過屠,最後發跡於開錢鋪,當年開有「宏發號」和「興發號」兩大錢鋪,其中,「宏發號」就開設在此屋。庾家在「有」字輩和「道」字輩時期,其家業如日中天,鼎盛一時,人稱「庾半街」,確實是火井的首富。

可是到「萬」字輩和「國」字輩便逐漸衰敗,如日西墜,最後到了「文」字輩終於破產。到了民國十二年(1923年),庾文州便將這老祖宗留下的老房子,也賣給了當時火井新富豪陳芷淵家了。庾家老房子原來是只有前後兩大天井的四合院,及朝向北方的大門和夯土圍牆。

陳家買到此房後,認為出了「敗家子」的房屋,要另立門面,以避晦氣,才能萬事大吉。於是在東方新立大門,並定位在東北角上,建成了高大的木結構大門。又在前廳外另購置一塊地皮,撤掉原來向北開的大門,修築花臺、廳前花園、圍牆,增修了門廳及順牆南延的一排後房,在後廳改建了幾間倉房,增添了前廳西側的三間花廳。

大門是磚構「八」字形牌坊式結構。門頂端是中間高兩邊低的波浪式弧形仿西式泥作裝飾,最高點為5.5米。中有六根磚柱對稱排列,其高度依次為4.6米、4.2米和2.9米。門面總寬度為10米,門洞高為2.7米,寬為1.8米。

據說門洞頂部橫嵌石匾一塊,上書「頤廬」兩個大字,意即「頤養天年之所」,現在已用石灰抹平,看不見字了。大門左邊向南與老牆連接,此牆下部為石砌基腳,上部是夯築土牆,外用石灰糊實,上用薄磚砌成「人」字形仿屋脊牆頂,牆高2.6米,厚0.4米,老牆向南延伸,僅殘存38米,其餘圍牆全是後來換的磚牆。

大門後面緊接門廳天井,原有兩道門檻已取掉,中間成為11米長的通道。右邊是耳房,作門衛室,左邊是別院配房,順老牆南延是一溜低矮的房屋,共有三個小天井,供保鏢和役夫居住。過了門廳是廳前花園,面積有130多平方米。向南拐即是大院前廳。

進前廳則是前院大天井,面積100餘平方米。正廳與前廳及兩邊廂房四簷緊合,屋脊橫空,兩端輕翹,中有「太歲」(寶頂)高聳,十分壯觀。簷下吊柱及挑枋前端皆有精美雕花裝飾,柱下磉礅(石礎)皆有雕花。前廳有左右對峙的兩個石獅子磉礅。前廳外亦有一對方形磉礅,高約兩尺,見方一尺,三面雕有精美的花卉圖案,背面有安放門檻的石槽和放置大門轉柱的石窩兒。由於大門已取掉,故此磉礅閒置於此,供人觀賞。

前院往西拐,過右廂房則是三間花廳,供主人賞花休閒。花廳前壁有兩方木柵欄,其雕刻工藝精湛,花樣新穎獨特,可謂奇觀。正廳中間是堂屋,乃主人供家先神龕之處。前院是主人的居室,正廳後面是後院,橫著一排高大房屋,是主人的糧倉和廚房等。兩邊廂房匹配構成後天井,面積24平方米。

順著後房往西,西頭原有主人的飲水井,今已填沒。整個老宅的天井、院壩、走廊、堂屋全是紅砂石板鋪成,房間內地面全是木質樓板,屋頂上有平整的天花板覆蓋,階簷四周都有寬敞的走廊,窗戶皆是鏤空花窗,一派古色古香,令人陶醉。

陳氏舊居被沒收後,曾先後作為火井區人民政府、火井鎮人民政府駐所,現在此房保存完整。除了政府辦公需要,將門檻取掉,將窗子進行了改造,把堂屋和西廂房中間的後壁撤掉成為通道外,其餘格局基本保存完好。整座老宅房高屋大,巨柱粗梁,寬敞明亮,幽雅寧靜,古樸典雅。大小天井六個,大小房間48間,各有用途,排列有序,實屬近代川西民居建築之精品。

崇嘏塔

崇嘏山上崇嘏塔南面半坡上,有一座密林深掩的巍巍古冢,這就是中華第一女狀元黃崇嘏的墓葬。原墓碑已毀壞,現存墓碑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當地廩生遊祖韓等人根據原碑文之意擬文勒石重樹。

碑身長約五尺,寬二尺許,刻有「王蜀女狀元黃崇嘏之墓」,左邊落款有「郡庠廩生遊祖韓敬撰增生楊沫敬書石匠何金義光緒十六年庚寅閏二月中浣吉立」。右邊有碑序曰:「崇嘏山舊名銅鼓山,以狀元而得名也。狀元身乘侍郎之父喪移歸梓裡,歷遭王蜀之變亂,退隱山林,召對而力辭,覓偶入幕而笑卻東床。

冬嶺青松,眉山雪白,其如是青超拔俗而完,其真歟!昔帝典將墜伏,生之,女傳經,漢書未成,班超之妹續史,下,至露筋斷臂,有節而風雅未嫻,薛井文罅,有才而瑕瑜莫掩,以及柳絮今成,椒花詞麗,亦豈如狀元之才節渾全,為亙古名媛所未見哉!

故今數百年來,流風餘韻,猶令後起景仰於勿衰。爰邀同人各捐錢乙百,共勒諸石,並建侍郎墓碑,以見潛德之幽光必發,而天地英華原不擇人而異也。」(查高何鎮境內的黃壩原有黃侍郎墳,今已毀。上文所說「並建侍郎墓碑」曾樹於此。此碑今立於數裡之外的石塔寺紅軍亭內,因該碑後來又刻有紅軍標語,上刻「黃侍郎之墓碑」一行字尚清晰可見)。

根據崇嘏碑文和有關資料記載,以及崇嘏故裡傳說:黃崇嘏約生於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卒於五代前蜀王衍乾德六年(公元924年),邛州火井漕人氏,祖居天台山北麓黃壩(今屬高何鎮管轄),其父黃敏,母親楊氏,兄長黃彥。黃敏早年曾在京城長安作過侍郎官,後因天下變亂,戰禍連年,便棄官還鄉,因此人稱「黃侍郎」。黃崇嘏自幼隨父母居住在京城,她聰明好學,才思敏捷,飽讀詩書,才華過人。

回到家鄉後,由於連年災荒,家道中落,日趨貧困。她對父母十分孝順,常常幫著父母操持家務,下地勞作。其兄黃彥屢試不中,憂憤而死。其母楊氏因痛失愛子,悲傷過度病篤而亡。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女子更不能進考場,對此,黃崇嘏心中憤憤不平。為了替黃家出這口怨氣,她毅然決定女扮男裝,進京(成都)赴考。父親苦勸不住,女兒一人前往又實在不放心,無奈之下,他只好陪女兒同去赴考。

由於黃崇嘏才華出眾,志向堅定,果然一舉考中頭名狀元,終於為黃家也為天下女子爭了一口氣。之後,黃崇嘏被任命為司戶參軍,她在工作中,勤慎敏捷,公正果斷,進退有度,人皆稱讚。

可是好景不長,數月後,丞相周庠有一女年方十八,待字閨中。周庠欲招崇嘏為婿,這使崇嘏暗暗叫苦。父親得知,驚恐萬分,眼看女兒身份即將暴露,這欺君之罪如何擔戴得起?體弱之軀突然病倒,數日之後一命歸西。崇嘏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她即向丞相周庠呈上書信一封,並附詩一首:「一辭拾翠碧江湄,貧守蓬茅但賦詩。自服藍衫居郡掾,永拋鴛鏡畫娥眉。立身卓爾青松操,挺志鏗然白璧姿。幕府若容為袒腹,願天速變作男兒。」

暗示自己本是一介女郎,如何做得女婿?但信上卻說父親暴病而亡,自己要護柩回鄉,料理後事,三個月後再回朝應命。丞相心中大驚,但敬其志,憐其才,便暗中扣下詩篇,只將書信轉呈皇上,請求恩準崇嘏「狀元身乘侍郎之父喪移歸梓裡」(崇嘏墓碑文)。崇嘏如脫鉤鰲魚,回鄉葬父後,依母姓改名楊姑,獨身隱居火井銅鼓山中,十多年後,窮困潦倒,終至病逝,終年四十一歲。

死後人們才發現她身上藏一塊寫有「大蜀天朝金榜狀元黃崇嘏」的御賜信物,方知其真實身份。於是鄉人聯名上書,請求皇上拔銀建墓樹碑,以表彰「狀元之才節渾全,為亙古名媛所未見」的中華第一女狀元黃崇嘏之崇高品質。

明代文學家,四川新都縣人楊升庵(1488—1559)的《麗情集》載:「王蜀女狀元黃崇嘏,臨邛人……,傳奇有女狀元《春桃記》,蓋黃事也。」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之《邛州直隸志》載:「黃崇嘏墓在州西七十裡陳家壩南之高山上,因崇嘏葬地,遂名為崇嘏山。」清朝任過邛州知州的江蘇人楊潮觀(1710—1788),曾訪問過崇嘏墓,寫有《訪黃崇嘏墓》詩四首,其中一首曰:「東風不上蜀王臺,環佩衣冠盡草萊。只有香名埋不得,梅花畢竟百花魁」。

清人熊維芳的《語話堂詩集》有詩讚曰:「西山雲氣湧高崗,生長深閨姓字香,千古才名高卓女,一官文篆遇周庠,井溪素覓清心水,幕府空留袒腹床。白璧無瑕姿皎皎,前生明月在池塘」。王蜀女狀元墓就在崇嘏山上。

為了弘揚黃崇嘏敢於挑戰世俗,為男女平等而奮起抗爭的高尚品格和力求上進,發奮攻書,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崇高精神,人們便將銅鼓山改稱崇嘏山了。又先後在山上修了底座周長四丈二尺,塔身八方五層,外加塔頂塔剎,通高約五丈七尺的崇嘏塔,此塔建於大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山下之文井江上建造了一座十七丈六尺長的十一洞平石橋,取名「狀元橋」,

此橋建於1922年,其橋頭碑上有聯曰:「樂善好施此事暫隨民國舉,累功積德他年定有狀元來」。此聯真是寓意深刻,為紀念前人之狀元,更企盼後人出狀元。還在山頂上建了黃崇嘏紀念館,在館內塑了黃崇嘏注目攻書的坐像,大門柱上有鄙人所撰楹聯一幅曰:「婧媛服藍衫志冠木蘭垂青史,華章昭禹域才逾班姬耀碧天」,深表讚譽崇敬之情。

舊時,在崇嘏山南半坡的觀音殿內,設有專龕,供著崇嘏娘娘神像,四時享祭,香火旺盛,今已無存。在火井東邊之三江口(今之紅軍橋處)有五尺高,見方一尺的石碑一座,上刻「王蜀女狀元黃崇嘏之故裡」一行大字,此碑已於1958年修建邛高公路時毀沒。

而今,每年農曆六月十三黃崇嘏誕辰紀念日,鄉人們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以緬懷崇嘏業績,弘揚崇嘏精神。鄙人有拙詩一首《女狀元黃崇嘏》贊曰:「此山雖小遠蜚聲,惟幸當年隱異人。三寸金蓮將袒腹,一篇詩意露釵裙。青山坦蕩埋幽骨,寶塔堅貞護惠墳。禹域無雙稱女傑,狀元千古譽英名」

興福古寺

地處邛崍市城西35公裡,座落於高何蓮花山銀杏坪的興福寺,是我市佛教協會下轄的四大名剎之一。它清幽古雅,如聖蓮花蕊,佛地仙境。寺左青龍山,寺右白虎山護衛兩旁,更顯深山古剎的雄偉、莊嚴、肅穆。據寺碑記載:該寺建於大明嘉靖年間,歷經萬曆、崇禎、大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等各個時代,歷經滄桑,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該寺原分東廊、西廊,塑有許多大、小各形雕像,顯赫威嚴。其柱基、山門牌坊、神像,全系石刻精雕,異常別致。寺內有千年銀杏一株,高大挺拔,曾多次遭雷電襲擊,仍蒼勁衝霄而枝繁葉茂。樹幹八人合抱不下,樹身中空而可設案,供數人品茗談心,誠天然奇蹟,為世之稀。

該寺曾有僧人眾多,擁有山地、田園、森林等廟產。在十年浩劫中,該寺所有石刻雕像、佛門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寺址曾作「五七」幹校,後又改作三和中學。

目前該寺之大殿8間、大樓3棟、8大廂房、120多間房舍都得到維修,並新塑數十尊佛像,同時裝修了東廊山門,西廊戲臺(廟會曾有班子演戲)、圍牆、水源、水池、寺外石板大道與接引殿(該處有三尊大石佛)。

寺內設有:經、禪、雲、法、齋、茶、客堂等;有五大佛殿、法地、金剛道場;經、鍾、鼓三樓;有文、集、練三場。還設有接待、治安保衛、管理、宣傳、診斷、沐浴衛生間等室。設有會議室、後勤服務處,如今全寺煥然一新。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日興福寺都要舉行隆重的觀音會,屆時八方來朝,佛樂不斷,明燭輝煌,香菸繚繞。興福寺已成為弘揚佛法的佛教勝地。

川西竹海長廊位於火井鎮東南,長約30裡,有竹林面積3.5萬畝,有楠竹、茨竹、斑竹、金竹、人頭竹、苦竹、白家竹等20多種優質竹品種,年產竹3萬噸。竹材的用途十分廣泛,在印度有「窮人的木材」之稱,可用於製作竹簾、竹蓆、門窗、地板、工藝品、竹樓、竹膠合板等,是發展竹製品,投資竹產業的最佳選擇地。竹海長廊林幽竹秀,農家樂隱身其間,是觀光、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突然想起一句古詞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

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被這樣美好土地潤澤了的火井

你真應該來逛吃逛吃

我帶你用腳步丈量,用唇舌感受

「 地圖,了解一個地方的「神器」 」

點擊下面圖片查看火井手繪地圖,美食美景點點便知!

相關焦點

  • 河南商丘這一個千年古縣,GDP破百億,還獲得一項「國家級」榮譽
    千年古縣六千多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安葬於柘城;夏朝時,柘城稱「株野」。商朝時名「秋地」。西周時期為「三恪」之一的陳國開國之都。戰國時大部分屬楚國。秦朝時開始置縣,以邑有柘溝環流、兩岸柘樹叢生、自古盛產柘絲而得名「柘縣」,至隋朝時定名為「柘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縣治歷史,這裡是華夏朱氏、胡氏、陳氏宗親發祥的根脈。2019年被命名為中國千年古縣、中國長壽之鄉。
  • 《天外世界》特殊武器榮譽勳章怎麼獲得 特殊武器榮譽勳章獲得攻略
    導 讀 《天外世界》中的特殊武器榮譽勳章是很好用的,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這個武器的具體獲得方法是什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
  • 合肥不是只有三河古鎮,巢湖邊這座古鎮,也是千年古鎮
    一起走在世界上帶你一起認識一座同樣精彩的古鎮,說起這個古鎮,就是千年古鎮,被譽為「環湖首鎮」,下面,一起來看看吧。上圖為環湖首鎮——肥東縣長臨河鎮,長臨河鎮位於肥東縣的最南端,這裡面對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和三河古鎮一樣,長臨河鎮也是歷史悠久的古鎮,原本在戰國時代,長臨河鎮就已經形成了小市場,到了三國時代,更是孫權和曹操爭奪的寶地,歷史上的長臨河古鎮,不久地理位置優越,且人跡好,名人輩出,尤其是吳氏家族,堪稱長臨河古鎮的名家,上圖為長臨河古鎮吳氏故居,如今,這裡已成為肥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安徽合肥的千年古鎮,有美麗的景色,有著數不盡的歷史故事
    之前有評論說三河古鎮,要介紹三河古鎮嗎?我想介紹一個有著無數歷史故事的千年古鎮,這個古鎮沒有宏村,從西洋來的風景像畫一樣,是有2500多年歷史傳統的文化古鎮,三河古鎮位於合肥西縣,不僅有美麗的景色,也有好吃的東西,還有數不清的歷史故事。
  • 威坪:一座正在「復活」的千年古鎮
    1959年新安江水庫建成蓄水,千年古城淪為澤國,威坪「商賈雲集,人聲鼎沸」的繁華景象也因此戛然而止。  但作為淳安「一主兩副」的副中心鎮,威坪一直沒有放棄重新「崛起」的希望。2017年9月,緊貼威坪建成區而過的千黃高速正式動工建設,讓這座千年古鎮「復活」的希望,變得清晰可見。  「和原先的新安江黃金水道相比,千黃高速對威坪發展的拉動效應更強。
  • 江北古鎮千年流芳 郯城馬頭鎮凸顯歷史文化特色遊
    古時是水埠重鎮,依託沂河,商賈雲集,貿易發達,經濟繁榮;如今,開發古鎮歷史文化,促進旅遊經濟,讓千年古鎮的馬頭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福滿農家》省級非遺——馬頭掛門箋。   夏日賞荷採蓮湖。   文/徐利芹 圖/房德華  千年古鎮馬頭起源於唐代,盛於明清,是江北少有的水鄉。
  • 重慶一座千年的歷史古鎮,徽派建築數不勝數,就坐落在黔江
    這個古鎮是貴州江的一個古老的漱口水鎮,在國內幾乎無人知曉,即使有4000年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地理位置,也一直被忽視,這個古鎮是唐代建造的,宋朝達到頂峰,從清代開始沒落。來到這個古老的城市,遊客們就像進入歷史舞臺一樣,這裡散布著很多古遺蹟,有一家商店和石橋林立著古風。
  • 一個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人間仙境也不過如此,這就是芙蓉鎮
    對於古鎮,大家肯定聽說過很多,比如說鳳凰古鎮,麗江古城等等,但是如果說起芙蓉古鎮的話,大家應該很少有聽說過的吧?芙蓉古鎮是位於湖南湘西的一個小鎮,這裡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古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或者聽說過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
  • 江蘇有個千年古鎮:以前繁花似錦號稱「小上海」,現在卻悽涼衰退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中國憑藉其文化遺產成為世界上旅遊業最強的國家,中國幾乎每個省市都有一兩處文化古蹟,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長江三角洲的北門,蘇北最大的城市,淮海地區的政經中心,中國九州之一的徐州,徐州也是漢文化的發源地,幾千年來,這裡有著無數的居民在此生話,這裡沒有網紅城市的嘈雜,有的只是歷史沉澱之下的寧靜,今天我們就聊一下江蘇有個千年古鎮
  • 跨越千年向未來:一座城市的創新基因圖譜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記者董小紅、李倩薇)6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跨越千年向未來:一座城市的創新基因圖譜》的報導。2001年2月,人類剛剛跨入新千年,中國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了一張舉世矚目的金箔——太陽神鳥。
  • 肖戰和迪麗熱巴、王俊凱同時獲得一項榮譽|胭脂將軍諾
    肖戰和迪麗熱巴、王俊凱同時獲得一項榮譽,恭喜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出爐的「明星權力榜」各項榜單中,肖戰和眾多優秀藝人同時獲得至高榮譽,可喜可賀。2020「明星權力榜」人氣榜冠軍是肖戰,這也是一項榮譽,恭喜青年演員、歌手肖戰。除此之外,迪麗熱巴當選「2020最受歡迎華語女演員」獎,王俊凱當選「2020最受歡迎華語男歌手」獎,恭喜三位。
  • 土城,這個川鹽古道上的千年古鎮長什麼樣子呢?
    人們對於古鎮、古村落都有一種莫名的情節,儘管談到某一個古鎮時,嘴上說著「已經商業化了」「商業化太濃了」,但說到麗江、鳳凰這些地方時,還是會有想去的衝動。很多人對貴州的古鎮印象大多還停留在西江千戶苗寨、鎮遠古鎮上,但是在遵義習水,有個因川鹽古道而興起、因四渡赤水而馳名的千年古鎮卻一點也不遜色於這兩個。
  • 廣西這個怡然自得的千年古鎮,是九龍聚穴之地,遺落於喀斯特峰林
    我國古鎮眾多,風格各異,在廣西喀斯特景觀遍布的青山中,有個隱秘的千年古鎮。它沒有江南古鎮的顯赫,也沒有蜀中古鎮的大氣,如同一塊原玉,未經細磨、古樸典雅。它就是黃姚古鎮。黃姚古鎮位於廣西省賀州市昭平縣的東北部,距離桂林約200公裡。古鎮面積約4平方公裡,這裡是南嶺的餘脈所在,遍布巖溶窪地、峰林,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 貴州一座千年古鎮,藏著世界上最大的木質戲樓,風景優美門票免費
    說起貴州的觀光景點,真的有很多,今天介紹貴州的千年古鎮,這個古鎮很有特色,這個地方不僅環境優美,自然的人文景觀也非常突出,四川省雲南省貴州民風民俗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草塘千年古邑觀光區有很多古老的建築物,也就是說,由於這些古老建築,這個景點非常有特色,可以說這些古老的建築賦予了這座古城的靈魂,來這個地方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很多獨特的民俗文化,這些民族文化傳承了一千多年優秀文化的結晶。
  • 長三角古鎮「和而不同」
    長三角地區地域相連,文化相通,很多古鎮古村跨行政區分布,相互襯託。但就像聽戲,如果只有一種腔調,反而失了味道。首屆長三角古鎮一體化發展大會上,來自浙江、江蘇、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古鎮的各位代表,共同分享了他們是如何處理好古鎮保護、改造和開發利用之間的關係,如何走好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重慶千年古鎮,被遺忘的銅罐驛,從銅罐驛鎮流入長江的大溪河
    這個古鎮其實很少有人聽過,最近在重慶旅遊,無意發現了這個古鎮,銅罐驛是一座千年古鎮,自然景觀得天獨厚,大溪河峽谷風光優美,三峽十裡,畫廊十裡,河流從銅罐驛鎮匯入長江。其實,銅罐驛這個名字,很早就聽說過,就是還沒去過。心裡一直惦記著,什麼時候可以過去看看。
  • 中國「最美」江邊小鎮,唯一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湘西芙蓉鎮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芙蓉鎮,是中國唯一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具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西漢為酉陽縣治所,後晉之後為溪州彭氏土司前期的司治之所,也是土司時期的商賈貿易中心,素有「楚蜀通津」之稱,享有酉陽雄鎮、湘西「四大名鎮」、「小南京」之美譽。
  • 鹽官千年古鎮百年美食,《還珠格格》名菜「紅嘴綠鸚哥」出自這裡
    但在這城中還有一座擁有兩千年歷史的鹽官古鎮,名人官邸、上百年的老字號美食卻常常另遊人忽視。殊不知這裡面的故事並不比錢江觀潮來得遜色。鹽官古城坐落於杭州城50公裡之外的鹽官錢塘江畔,自西漢時期開始就是曬鹽製鹽重地,故得名鹽官。在這古城之中,流傳著各界名人與鹽官城的故事傳說。古城內修築的海神廟、金庸書院、王國維故居都在述說著這些名人與鹽官城的不解之緣。
  • 全國百家重點網媒記者走進古鎮龔灘 體驗酉陽千年...
    點擊進入專題    華龍網5月23日8時30分訊(首席記者 趙鐵琥 實習生 竇同輝)昨(22)日,「發現重慶之美:山水之城 美麗之地 2018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重慶行」走進重慶酉陽龔灘古鎮,來自全國百家重點網絡媒體的全媒體記者以觀賞
  • 廣西有一千年古鎮,典型喀斯特地貌景觀,國家4A級旅遊景點
    其實廣西也是一個古鎮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離桂林只有200公裡距離之處,有一座非常出名的古鎮,它被列為是中國十大古鎮之首,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同時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建於宋朝,至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它就是黃姚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