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藝術只能被少數人欣賞和擁有那就太遺憾了。」
「我們做的作品和學院派的雕塑不一樣,我們做雕塑的最終目的就是讓老百姓能夠接受。」
「最短的時間內出最好的效果,只有這樣老百姓才能對你的作品感興趣,才能達到藝術傳播的效果。」
「我的初衷就是讓老百姓都成為能欣賞美的藝術家,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藝術家。」
……
謝良雨進行創作。
說這些話的人叫謝良雨,按祖籍來說,謝良雨的老家是福州,但是按出生地來說,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衡水人。當了20多年美工的他能剪紙、會雕塑、擅陶藝,還能用最通俗的語言和技巧,把大多數人眼中高雅晦澀的藝術美學「翻譯」給大家聽。
謝良雨對剪影感興趣是因為父親。他的父親有張珍藏了數十年的剪影,歷久彌新,栩栩如生,讓謝良雨深深地感受到了剪影藝術的魅力。從1997年開始,他自學了透視、構圖、人體解剖、書法、繪畫、攝影等與剪影有關的各類知識,並自費到北京、上海拜師學藝。為了追求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把各種藝術融匯在剪影這種具有高度概括力的逆光造型之中。他把書法中的起勢和運氣原理融入剪影中,還將攝影繪畫中的記錄影像特點和輪廓走向的方法融入其中,從而使剪影技巧更加嫻熟,不用臨摹,不用筆畫,抬眼一看,人物的特徵就能瞭然於心,一剪子下去,眉眼鼻口稜角分明,凸凹起伏渾然天成,線條勻稱流暢。每逢創作,模特只需擺一個頭部的側面,十幾秒,一副人物剪影作品便可完成,作品形象神態生動,活靈活現,堪稱一絕。
後來剪的作品多了,謝良雨在圈子裡就有了個叫得響的名字——剪影哥。
再後來,喜歡看他剪影的人又有了新的要求。「好多朋友說剪影是一個平面的藝術,能不能做成一個立體的雕塑,那肯定更吸引人,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謝良雨覺得這點子可行。因為在謝良雨看來,不管是雕塑還是剪影,都是傳播美的藝術,共同的難點不是有沒有足夠多的技巧把它做好,而是有沒有一股發自內心的熱情去做,「這種熱情是一件事能不能幹成的關鍵。」謝良雨就有這樣的一股熱情。
做雕塑首先要有泥。那些年網購不發達,買不到泥,想用什麼材料都得自己做。謝良雨一有空就蹬著車子轉工地,「看見哪兒的地基挖出了膠泥我就高興。」他把膠泥挖回來,經過晾乾、粉碎、鞣製等程序處理後,與沙土進行配比,製作成雕塑泥。開始經驗少資料也少,雕塑泥開裂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為了讓雕塑泥的韌性和膠性達到最好的配比,他進行了多次試驗終於抓住要害。有了泥還要找工具,他用廢棄的墩布杆做支架、用牙刷柄做雕塑刀、彎根鐵絲做眼睛,總之,身邊隨手可得的一切東西都可能成為他的雕塑工具,在他眼裡200多元買的修坯刀遠不如自己磨的小刀片好用。
有了泥、有了工具,還要找模特。模特也是身邊人,家人、朋友,甚至是小區的門衛大爺。謝良雨說,他很享受在製作過程中跟模特們聊天,「說的都是家長裡短的平常事,但從他們的言談話語間性格特點基本就能顯現出來,一些不經意的神態常常能成為整個雕像的點睛之筆。」在好多人的意識裡,雕塑尤其是人像雕塑,雕的都是一些偉人或者名人,老百姓很少能有這個機會,但謝良雨的加入一下子把陽春白雪的雕塑藝術平民化了。「如果藝術只能被少數人擁有那就太遺憾了」,謝良雨說他很願意用自己的方式把藝術的美「翻譯」給最普通的百姓,「我們做的作品和學院派的雕塑還是不太一樣的,我們做雕塑的最終目的就是讓老百姓能夠接受。我的職業就是讓老百姓都成為藝術家,自己心目中的藝術家。」
現在,謝良雨在桃城區育才小學教孩子們剪紙,還在市圖書館等地應邀開設藝術公開課,講解剪影、剪紙、雕塑和陶藝。他上課的時候總是場場爆滿,各個年齡層次的聽眾都有,他講解示範人物剪影也是活動的重要部分,他不僅傳播剪影藝術,還把自己的剪影作品送給大家。每場活動謝良雨都會免費送出上百幅人物剪影,雖然辛苦,但他也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