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翻譯是藝術還是數學問題?

2021-01-13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6月11日報導 美媒稱,作為一種必要的星系間的狂想,科幻界長期以來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個文明願望是萬能翻譯器。這是一個可以追溯至創世之初的夢想——一種可以向世界完美地呈現思想的共同語言。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6月4日報導,在《聖經》中,這種共同語言讓人類可以極其良好地溝通協調,擁有十分類似的思想,以至於全世界的分包商們一度可以商定共同興建通天塔。然而自從建造巴別塔的努力失敗之後,即便是最小的建築工程也會受到可怕延遲的困擾。

溝通語言的任務

翻譯是可能的,然而我們仍然難逃衝突的糾纏。這一可悲的狀態常常被歸咎於譯者,他們肯定未能真正忠實地履行職責。這種疑慮的最簡潔表達便是「翻譯即叛逆」這句常見的義大利諺語,事實上這是以諺語面目出現的一個論點。然而,對這句話的翻譯即便在語義上是準確的,譯文也無法具備原文在音節上的和諧,從而證明了這句諺語所斷言的翻譯之難。

翻譯提供了團結的希望,而帶來的卻是背叛。翻譯家戴維·貝洛在他盤點翻譯歷史與實踐的精彩著作《那是你耳中的魚嗎?》一書中,解釋了「不忠實」的翻譯最早起源於奧斯曼帝國。當時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和他們的宮廷成員拒絕學習異教徒的語言,於是與歐洲進行溝通的任務便交給了法納爾人這個世襲的譯官階層。他們是居住在伊斯坦堡、擁有威尼斯公民身份的希臘人。歐洲外交官從來都不喜歡與他們合作,因為他們所忠於的並非外語原文的內容,而是蘇丹們的喜好。今天我們依然保留著這種翻譯與背叛之間揮之不去的聯繫。

英語的帝國裡存在一個新的法納爾人階層,他們正在發明不遠未來烏託邦世界中的雷射劍(電影《星球大戰》中「天行者」使用的超能武器,此處作者用於比喻——本報注)式的應用程式。C++這種計算機語言是他們的母語,他們是暫時離開網際網路居住到我們中間的一群人。好的一面是,他們不忠於任何「蘇丹」。不好的一面是,他們對任何語言都沒有特別的忠誠。

組裝與傳輸語言的翻譯機器

為了實現讓語言交流變得寧靜和沒有任何波折這一古老的科幻夢,谷歌翻譯無疑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在電子郵件和網站的頁面上,這家搜尋引擎巨頭把那些小按鈕弄得無處不在,以便實現各種語言之間的即時轉換。谷歌公司稱,這項服務每天在全世界被使用超過10億次,使用該服務的人數每個月超過5億。其移動應用則把那些按鈕帶到了現實世界中:照相機可用7種語言對圖標或菜單進行即刻的逼真翻譯,對話模式可以實現由機器人以32種語言穿針引線的流暢會話。有報導說,一名剛果婦女利用谷歌翻譯在愛爾蘭救護車裡完成分娩,而美國密西西比州的養父母則藉助谷歌翻譯撫養來自中國農村的兒童。

自從2009年以來,白宮有關創新的政策文件把「高度準確的自動實時翻譯」列入其近期優先事項的清單,以期消除阻礙國際商務和合作的所有屏障。倘若這成為可能,那麼各式各樣的本地行業將失去它們天然保護色的最後優勢,社交網絡、新聞、科學的集中化將呈幾何級數加速。在機器翻譯領域,沒有人認為我們位於接近這一目標的任何地方:目前,這一學科的成就大多涉及的是忠實地組裝「貨運卡車」,以便把信息運送到語言學邊界的另一側。人們希望機器或許可以高效和廉價地執行翻譯那些只強調信息內容的語句的艱辛勞動,例如「這塊金屬是熱的」、「我的媽媽還在那間倒塌的房子裡」、「遠離那條蛇」之類的句子。除了在谷歌翻譯中的應用之外,機器翻譯在傳播涵蓋整個大陸的天氣報告或是重複製作27種語言的電器用戶手冊方面基本上是成功的,並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正如一位研究人員告訴筆者的,「對於翻譯『你是不是愛沙尼亞人』和『你的烤麵包機壞了』之類的句子,我們做得很棒」。

「普希金不必感到害怕」

這一學科的創始人沃倫·韋弗承認:「沒有一個理智的人會認為機器翻譯可以達到高雅和考究的地步。普希金不必感到害怕。」整個機器翻譯界都以此類謙遜姿態進行自我介紹。不過,目標背後不那麼謙遜的前提是認為語句的信息性內容是可以與其風格相分離的。與詩人一樣,人類譯者可能會被描述為這樣的一群人:對於他們而言,這樣的差別永遠都不會是清晰、明顯的。

但是今天的人類譯者幾乎與機器翻譯正在從事的工作沒有任何關係。機器翻譯領域絕大多數的領軍人物沒有什麼語言學背景,外語或文學背景更少。相反,幾乎所有人都是計算機科學家。

當代機器翻譯的重點不是找到更好的方式來反映源語言的豐富和複雜,而是利用語言模型消除混亂的輸出。尋找關於翻譯行為的恰當隱喻,有點類似於嘗試回答「籃球中什麼球員對應於橄欖球中的四分衛」這個問題。目前的研究人員認為,你實際上不需要對橄欖球了解很多就能回答這個問題:你只需確信那些被派上籃球場的球員知道籃球規則。換句話說,關於任何特定的源語言的知識——以及這些知識中所隱藏的包羅萬象的文化百科全書——正在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

相關焦點

  • 「翻譯」美的藝術使者謝良雨
    「我的初衷就是讓老百姓都成為能欣賞美的藝術家,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藝術家。」當了20多年美工的他能剪紙、會雕塑、擅陶藝,還能用最通俗的語言和技巧,把大多數人眼中高雅晦澀的藝術美學「翻譯」給大家聽。謝良雨對剪影感興趣是因為父親。他的父親有張珍藏了數十年的剪影,歷久彌新,栩栩如生,讓謝良雨深深地感受到了剪影藝術的魅力。從1997年開始,他自學了透視、構圖、人體解剖、書法、繪畫、攝影等與剪影有關的各類知識,並自費到北京、上海拜師學藝。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拋開背後的數學知識,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從「最速降線」 問題中找到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啟示。比如,我們很多人如果想迫切的做成某一件事情,如果從一點出發,要達到目標,想走最短的直線距離過去,最終卻發現「欲速則不達」,我們認為的最短距離,反而不是最快的方法。從「最速降線」來看,「曲線救國」 式的繞一下,距離上長了一點,但解決問題的時間,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
  • 數學之美:美在哪?為什麼?從人的大腦中哪裡來?
    數學在自然界四處可見,即使在我們不期望的地方也是如此。它可以幫助解釋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甚至心理情緒,例如美好的心緒,也可以具有數學的解釋。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指從數學中得到的美的愉悅,形容數學中的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藝術。數學不僅被視為美麗,美麗也還是數學,兩者交織在一起,數學與美麗的交織本身也是很美的。
  • 吳國平:人人都說數學不美,它只是「美」那麼簡單
    數學美是什麼?你認為數學美嗎?面對這樣的問題,很多人可能會有一點懵,數學跟美能扯上關係嗎?如果我們提到美術、音樂等等這些,可能大家一下子就能想到美的地方,但如果讓大家在數學中去發現美,可能就會顯得「強人所難」。數學是什麼?
  • 在數學美的風情中醉倒
    在數學美的風情中醉倒溧之道數學貌美如花,獨具魅力,數學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數學美是啟迪和明晰數學思想、進行數學創造活動的重要源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離不開數學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積累數學美的知識、技能與方法,尊重數學人文藝術的多樣性,能升華學生對美的欣賞和感受,提高學生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能力。
  • 秘密數學家——偉大藝術作品中隱藏的數學
    對於很多人來說,藝術與數學之間幾乎橫亙著一道天塹:藝術是情緒的表達,是熱情的釋放,是美學的展示;而數學則是邏輯、準確性以及真理的化身。不過,在兩者截然不同的外表之下,他們的共同點比你想像得更多。所有的藝術家都會告訴你一個事實,在完成一件藝術作品的最初階段,想要迸發出情感的火花是非常困難的。
  • 數學是否有「美感」大腦如何才能感受出數學之美
    但英國倫敦大學神經科學家塞米爾澤克(semil ZEK)的一項研究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答案:數學之美,至少對數學家來說,與文學藝術之美是一致的。當數學家看到一個有美感的數學公式時,腹側眶額葉皮質(位於人腦前部)的激活水平相當于欣賞美麗的藝術品或優美的音樂的人。眼眶前額葉皮層是快樂體驗和獎賞迴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還發現,公式美感越強,大腦區域的活動水平就越高。
  • IB的「靈魂」課程,如何從枯燥中展現數學之美?
    翻譯成中文即「數學家是在黑暗的房間裡找尋一隻根本不存在的黑貓的盲人。」「黑暗的房間,不存在的,黑貓,盲人」等,這些都暗示著與數學確定性對立的一面,而在TOK裡,數學的這種確定性尤其會遇到很多挑戰。無論是TOK裡列出的八大認知方法(語言,情感,直覺,記憶,信仰,想像,推理,感官感知),還是其他知識領域(藝術,歷史,宗教,倫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土著知識),一提到數學,可以立馬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感。比如:1.數學與情感嗯,對的,你沒看錯,數學如此理性的一個東西,也可以用來表達最不理性的情感。
  • 日媒記者體驗「翻譯神器」 能與外國遊客隨意交流
    日媒記者體驗「翻譯神器」能與中韓英法遊客隨意交流  核心提示:我用日語問道:「您好,什麼時候來的日本?」
  • 生態藝術學建構的理論路徑:從「美的藝術」到「生態的藝術」!
    將這兩種社會現實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就是我國學者探討藝術學問題的特定語境——我們能否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理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並把握這一特定時代語境,在學術探討中將「問題意識」與「語境意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正是根據這種學術判斷,筆者在思考藝術學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便是:生態藝術學建構如何可能?
  • 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大學生學數學不容錯過的《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帶你領略以上算法的美!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數學之美》,29章,用具體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化繁為簡,普渡眾生!如果你聽說過吳軍這個人,知道他曾經寫過一本大作,叫做《浪潮之巔》,那你一定是一位有情懷的程式設計師,一位有著創業改變世界夢想的偉大程式設計師。對程序編寫有一定基礎的人,很容易理解程序到最終都是數學這句話。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數學之美》。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他用一些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麗之處,讓我們窺探到數學之美的秘密。如果答案不漂亮,我知道一定是錯的。——富勒在二年級班上,我教小朋友一種證明乘法交換律的漂亮方法(這方法我們會在乘法意義那章講到)。有位坐在第一排的小朋友抬頭凝視一會兒,然後低聲說:「真美。」去問數學家數學這行到底什麼地方吸引他,十之八九會回答是「美」。
  • 數學也動聽,邏輯與藝術融合之舞,超級美的享受
    我們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愛因斯坦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研究音樂和數學的關係在一直是交叉學科的熱門課題。現在我們聽到的是江南小調《茉莉花》。中國古曲也有數學知識在其中。我國古代音樂「宮、商、角、徵、羽」的五音階就起源於數學算法。
  • 【科技日報】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   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   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2018-08-02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媒:人類頭骨「遵循」黃金比例
    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導 美媒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黃金比例存在於人類頭骨中,從而將頭骨與松果、星系和颶風歸為一類——它們的形態構造都體現出這個特殊的數字。事實上,當達文西失蹤的《救世主》在幾年前被重新發現時,藝術史學家確認這幅作品真實性的理由就是它含有黃金比例。達文西不是唯一將黃金比例用在作品中的藝術家;米開朗琪羅、倫勃朗、達利都使用這一比例創作了偉大的作品。在這項發表於美國《顱面外科學雜誌》的新研究中,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檢查了100個人類頭骨,還將它們與70個狗、猴子、兔子、獅子和老虎的頭骨進行了對比。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數學簡史》作者: 蔡天新本書是由我國知名數學家蔡天新教授編寫,是中國人自己的「數學簡史」。在一般人眼中,數學意味著繁難的計算、無盡的邏輯推演,以及如天書般的公式和符號。這些讓數學看起來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且與文化藝術這類精神生活毫不相干。
  • 日媒記者體驗「翻譯神器」 能與中韓英法遊客隨意交流
    參考消息網4月15日報導日媒稱,隨著訪日遊客的增加,在日本街頭聽到英語和中文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很多人推薦的一款名為「POCKETALK」的智能掌上翻譯機。據說它雖然只有手掌大小,但可以支持63種語言,其中很多語言還可以實現雙向語音翻譯,這樣的話只要一機在手就可以省去枯燥的外語學習,但真的這麼簡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