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5月24日,動脈網發布了《270所第三方醫檢機構切入個人核酸檢測,C端業務能否成為其增長中的新引擎》一文,對後疫情時代國內第三方檢驗機構在C端布局擴張的探索進行了分析。
行業普遍認為,第三方檢驗機構因為疫情影響進軍C端市場是一個行業分水嶺,可能將會對一直不溫不火的國內第三方檢驗行業產生推動,並在未來迎來更大的發展。
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第三方檢驗行業在美國已經十分成熟,並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美國兩大第三方檢驗巨頭的最新季報顯示。目前,Quest Diagnostics(簡稱Quest)每天可完成超過50000次新冠病毒核酸測試和15萬次血液抗體測試;LabCorp每天可以完成55000-65000次核酸測試及50000多次血液抗體測試。
動脈網(微信號:Vcbeat)也對全球第三方檢驗行業的頭部企業Quest的發展歷程進行了詳細解讀,或許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第三方檢驗行業的未來發展。
從公寓浴室走向華爾街的檢驗巨頭
Quest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其前身Metropolitan Pathology Laboratory(簡稱MetPath)由當時在紐約長老會醫院任職病理科住院實習醫生的保羅·A·布朗(Paul A. Brown)於1967年設立。
作為一名病理科醫生,布朗親眼目睹了當時檢驗行業的混亂狀況,希望創立一家可以為周邊地區提供高質量的實驗室檢測能力。因此,他向自己的教父借了500美元成立MetPath。
Quset的前身MetPath最初創立於這棟公寓(圖片來自Quest官網)
很多著名的美國企業都成立於車庫,車庫文化也代表了美國熱衷創業的社會風氣。不過,不同於西海岸寬廣的地域,起步於擁擠紐約的MetPath並不是在車庫成立,而是在位於曼哈頓北部華盛頓高地的一棟普通的公寓中創立。由於佔地擁擠,布朗不得不將公寓中的浴缸作為玻片測試的作業區。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MetPath逐漸小有名氣。大名鼎鼎的康寧玻璃(這家聽上去甚至有些土氣的傳統企業後來以其知名的『大猩猩』防劃玻璃在網際網路時代大放異彩)在1982年收購了MetPath,並將其重新命名為Corning Clinical Laboratories,作為其醫療健康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康寧通過數百次的併購擴充了實驗室檢驗業務。尤其在1991-1995年間,Corning Clinical Laboratories的營收提升了三倍之多。加上當時的競爭環境,將Corning Clinical Laboratories獨立出來提上了議事日程。
彼時美國檢驗市場的發展
美國的獨立醫學檢驗機構,起步於上世紀30年代。因為美國的私人診所數量相當多,這些醫療機構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採購大型儀器設備對本機構的少量樣本進行檢測,醫院檢驗室開始承接作為外包機構為這些私人診所提供服務。
獨立的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初期的第三方檢驗市場屬於新生事物,在當時缺乏足夠的監管和保證,使得當時的第三方檢驗市場良莠不齊。這也是Quest Diagnostics的前身MetPath誕生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MetPath誕生後僅兩年,一家名為Biomedical Laboratories的檢驗機構也被創立。它在後來發展成為了LabCorp,也就是Quest後來的主要競爭對手。
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美國醫療總支出呈現出爆炸上漲的趨勢。1980年的醫療總支出達到了2472億美元,是1960年269億美元的近十倍。其佔美國當年GDP的比例也從5.1%提高到8.9%。
為了減輕醫療負擔,美國政府和商業醫療保險機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陸續修改醫療保險的政策,減少對醫院的醫療補助。
1984年,美國國會規定實驗室檢驗服務更改到醫療保險B部分(醫療照顧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執行,並周期性地減少醫療保險預算上限。這一法案成為了第三方檢驗行業發展的助推劑。
基於成本考慮,一些醫院開始將檢驗服務外包給運營成本更低的獨立醫學檢驗機構,獨立醫學檢驗機構得到了第一次快速發展的階段。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第三方檢驗機構的市場份額擴大到檢驗市場20%左右,與私人診所的檢驗市場份額持平。原本佔據絕對優勢的醫院實驗室的市場份額有所下滑,跌落到60%左右。
為了解決長久以來實驗室檢驗和服務質量存在的不足,美國國會在1988年頒布了臨床實驗室修正案CLIA88,開始對私人診所檢驗室和獨立醫學實驗室進行嚴格監管。法案規定,臨床實驗室必須通過認證,確保實驗室的檢測服務是一致、準確、可靠和及時的。
該法案促使擁有質量和效率優勢的獨立醫學檢驗機構再次得到快速增長。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私人診所檢驗市場的份額下滑到了8%,第三方檢驗機構的市場份額增長到整個檢驗市場的35%左右。
儘管在成本和規模上佔據競爭優勢,但因為如保險支付比例以及機構保護等種種原因,第三方檢驗機構在搶奪醫院實驗室的市場份額上困難重重。因此,這個比例一直維持到現在。
根據測算,1995年美國醫學檢驗市場規模已達到300億美元,且市場規模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按照醫院實驗室以外40%的份額來計算,第三方檢驗機構仍然有120億美元的空間,空間巨大。
同時,雖然檢驗支出只佔美國整體醫療支出的4%,但其對診斷的影響程度卻超過70%,可以說地位舉足輕重。
從康寧剝離獨立上市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方面受到嚴格的政府監管和會計審核;另外一方面也是由於醫療費用增加要求降低醫療成本降低;以及供過於求的實際狀況,第三方檢驗行業的競爭陷入白熱化境地,行業的營收和獲利能力大幅下降。
為了應對當時激烈的競爭環境,在快速達到規模優勢的同時提供專注性和靈活性,康寧玻璃決定將旗下的健康業務剝離,獨立上市。為了保證新公司具有健康的財務,康寧甚至免除了新公司超過7億美元的可歸於實驗室檢測業務的債務。
1996年初,Quest在紐交所上市,包含康寧醫療健康業務原有的Corning Clinical Laboratories和Corning Nichols Institute兩大業務板塊。康寧旗下另外一塊Corning Pharmaceutical Services業務板塊則以科文斯(Covance)的名義獨立,並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CRO廠商。
有意思的是,科文斯在2015年被Quest最大的競爭對手LabCorp收購,正所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Quest這一名稱代表了公司當時的願景:質量(Quality)、完整(Integrity)、創新(Innovation)、責任(Accountability)、協作(Collaboration)和領導(Leadership)。
同時,Quest成立之初便建立了三個清晰的發展願景: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實驗室檢測及服務;成為如區域醫療組織等大型醫療服務買家的首選合作夥伴;以及,成為病理檢測、信息及服務行業的創新領導者。
儘管後來的具體說法有所調整,但總的來說,Quest的公司願景和目標在多年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也是很值得國內企業學習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被併入Quest的Nichols Institute在病理檢驗領域赫赫有名,也是保證Quest後來創新領導的核心所在。
阿爾伯特·尼科爾斯(Albert Nichols)博士在1971年創立了Nichols Institute。一直以來,它都是實驗室檢測創新的領導者,並將不少實驗室檢測的學術成果轉化為了商業結果。其中,最為知名的莫過於為業界廣泛認可的測量游離甲狀素的方法,以及新的檢測HIV治療效果的檢測。
創立伊始的Quest如何站穩腳跟
基於其清晰的發展願景,Quest在獨立上市後設立了幾個戰略。這幾個戰略後來也貫穿了Quest發展的整個過程。
第一,通過引入六西格瑪質量管控,提升服務質量;
第二,迅速擴大規模,獲得規模優勢;
第三,提升盈利能力,降低成本;
第四,與大型醫療服務買家合作,儘可能覆蓋更多的保險人群。
引入六西格瑪提升服務質量
1998年,Quest設立了「我們的質量旅程」計劃,提出在2002年末,質量標準達到行業頂尖水準。
第一,Quest計劃將僱員主動離職率從當時的16%降低到2000年的10%,並進一步在2002年末降至7%。根據內部統計,Quest每年因為主動離職導致招聘、培訓以及操作效率降低上的費用高達6000萬美元之多。
第二,提升客戶滿意度,需要將醫療服務質量提升到六西格瑪水平。當時檢測行業普遍的檢測準確率為90%左右,Quest計劃將其提升到99.99966%,即每100萬次檢測中只有3.4次差錯。
第三,設定最低增長要求。Quest計劃在2002年末將運營利潤提升2倍。
六西格瑪導入在之後得到了嚴格實施。2000年,六西格瑪黑帶人數達到135人,提升了3倍。2002年,幾乎所有資深管理團隊成員都已成為六西格瑪綠帶。
同時,2002年,Quest旗下的兩個臨床實驗室及其檢測設施通過ISO-9001認證;另有五個實驗室通過ISO-9002認證。
嚴格的質量要求也為其在後來獲取競爭優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擴大提升規模優勢
1996年,Quest每年有75000多客戶提交的6000萬訂單,在全美擁有17個地區實驗室和14家分支機構。Nichols Institute則作為高端品牌導入市場,依賴超靈敏基因序列、細胞掃描和生化技術為全美近三分之一的醫院提供較為複雜的免疫測定法、細胞遺傳學和分子診斷測試。
到了1999年,Quest的規模出現了顯著增長,以8%的市佔率已經成為了當時美國第三方檢驗行業的市場領先者。Quest在全美共有1400個方便的檢測服務中心以及3000輛專業的樣本運輸車,每個工作日可完成40萬次檢測,並可為全美排名前50的都市區的10萬人提供服務。
與此同時,Quest還開始海外擴張,在倫敦(英國)、墨西哥城(墨西哥)和聖保羅(巴西)設立據點。
1997年和1999年,Quest分別收購了Diagnostic Medical Laboratory和SmithKline Beecham Clinical Laboratories。尤其是後者,收購金額高達13億美元,在當時堪稱大手筆。
單位:百萬美元
我們可以從當時的年報看出這兩次收購的影響:1996年,Quest的總收入、運營產生現金和總資產分別為16.16億美元、-8800萬美元和13.95億美元;到了1999年,這三大指標分別為22.05億美元、2.5億美元和28.88億美元。Quest的規模迅速實現擴大,規模優勢開始顯現。
提升盈利能力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第三方檢驗行業的市場競爭相當激烈。為了保證訂單,價格戰幾乎成為了大多數第三方檢驗企業的首選競爭策略。這對這一新興行業的盈利能力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Quest發現,由於市場的迅速擴大和激烈競爭,行業在考核銷售部門業績時,主要指標是新增客戶量。至於合同是否盈利,銷售部門並不關心。在有了質量和規模的優勢後,Quest開始著手解決這一問題。它改變了銷售部門的考核指標,將合同是否盈利納入考慮。
首先,Quest梳理了現有訂單狀況。針對合同價明顯低於成本的地區,Quest利用高質量服務建立起來的聲譽與客戶重新談判定價;或者調整付費方式,將按月固定支付轉變為按服務項目收費。這些措施使得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對客戶而言也可以接受。
其次,Quest在1997年對旗下實驗室的盈利狀況進行梳理。通過減小虧損實驗室規模、將其與其他實驗室進行合併或者加入實驗室合作聯盟的方式改善實驗室盈利。在調整後,幾乎所有實驗室得以重新盈利。
另外,基於當時大部分客戶局限在當地的市場現狀。Quest開始挖掘其他盈利方式,希望能夠在不設立分支機構的前提下實現全國性銷售。信息化和資料庫的利用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提上了議事日程。
事實上,公司早在1994年就成了資料庫部門,也就是後來的Quest Informatics業務。這一業務使得醫療健康管理機構可以利用Quest積累的檢驗資料庫更好地管理病人的健康狀況和疾病風險。在最初的階段,Quest主要通過為其提供快捷的資料庫訪問接口獲利。
最後,Quest也通過擴大與醫院實驗室的合作,利用其專業知識提供外包管理服務,或者幫助醫院整合實驗室擴大盈利,並與醫院建立進一步的關係。
賓夕法尼亞西部的兩家相互競爭的非營利性醫院曾經試圖將兩家醫院的實驗室合併以降低成本,但最終失敗。Quest的前身從1986年開始就為其提供外包管理服務。
在Quest的幫助下,兩家醫院的實驗室設立了不同的分工。其中,共有的實驗室用於住院病人檢測,另外一家實驗室則被設立為獨立商業實驗室來提供門診病人檢測服務。
分拆之後,實驗室整體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成本則在下降。當時全美571個城區的緊急護理醫院實驗室檢測費用最低也需要571美元,而在賓夕法尼亞這一地區卻只需要343美元。
有了這樣的案例,更多的醫院開始委託Quest提供外包服務。1996年,賓夕法尼亞就有17家醫院加入了實驗室聯合體。在內部加斯加州和艾奧瓦州,也有25醫院實驗室在Quest幫助下成立了聯合體。
通過這種方式,Quest與很多醫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這也方便Quest後來進一步收購其實驗室業務。不過,也有一部分聯合體在吸取了Quest的經驗後反而成為了Quest的競爭對手。
加強與大型醫療服務採購商合作
從成立開始,大客戶就是Quest最為重要的營收來源。根據1996年的年報,按月付費用戶的訂單量佔到了公司訂單總量的35-4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現金奶牛。
出於對大客戶的重視,Quest改組了銷售和市場部門,將其劃分為兩個板塊:其中之一專注於傳統客戶;另外一個則專門開拓具有明顯增長潛力的新領域,比如大規模網絡和地區醫療服務供應商。
1998年,Quest與約翰·霍普金斯醫療集團和薩特醫療集團達成合作,這被認為是Quest成立初期在大客戶上的重大突破。之後,Quest又和擁有175萬會員的牛津健康計劃達成長期合作;並與領先的醫療集團採購組織Premier Inc.籤訂了為期十年的獨家服務合同。
除了直接服務,Quest對於大客戶的合作上還有另外一個高招——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如此一來,大客戶們的合同自然也落到了合資公司名下。
比如,Quest與亞利桑那州最大的醫療服務供應商Samaritan Health System合資建立Sonora Quest Laboratories。1998年,Quest又與UPMC Health System和Unity Health建立合資公司。兩家公司都是當地主要的醫療健康服務提供者。
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Quest很快就擴大了規模,並成為了當時第三方檢驗行業的領頭羊。隨著行業的景氣開始,Quest也迎來了十多年的快速增長。
2000年步入快速增長期
進入千禧年後,如Quest一樣的獨立實驗室逐漸合併,並形成規模優勢。為了合規,這些企業在各個環節的設計上都較為謹慎,確保遵從政府監管的要求。這些都降低了行業風險。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健康管理集團的影響,檢測費用的減少趨勢得以改變。這些都使得第三方檢驗行業從1999年開始逐漸回升,並迎來了長達十年的快速增長期。
當時,Quest認為檢驗行業的市場規模每年將會至少增長5%,長期甚至會增長到7%。這主要基於幾個考慮。
第一,美國總體人口分布和老年化傾向,使得支付方更為傾向疾病早篩和防控來作為降低總體醫療開支的一個手段。
第二,基因和蛋白組學的發展促進了新型基因檢測和技術的發展;技術發展導致的成本降低又使得檢測的可及性得以增加。
第三,如愛滋病和C肝一樣需要檢測和監控感染疾病的需求大幅上升。
第四,由於技術發展和成本降低使得檢測的可及性增加。
第五,多年的市場教育使得消費者對於檢驗的意識增強,因此,他們即使在沒有保險支付的前提下也有一定的支付意願。
基於這些考慮,Quest除了堅持之前的戰略之外,將增長的重心向基因檢測等高級檢測技術、解剖病理學以及定向區域收購上。同時,信息化的賦能也被Quest應用得淋漓盡致。
開啟收購狂魔模式和多元化經營
在這一階段,Quest完成了幾筆非常重要的收購,其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首先是2001年11月完成了對MedPlus的收購,獲得了信息化所需的核心能力。MedPlus旗下的ChartMAXX電子病歷系統在醫院及診所得到了大力推廣。隨後,MedPlus還開發了eMaxx網際網路接入。
以此為契機,Quest在2002年開始了對內部信息系統的整合。在當時,網際網路還處於萌芽,很多之前收購的實驗室在當地分散運作,有著五花八門的信息化系統。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這種狀況已經無法滿足現狀。
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由eMaxx演化而來的Care360逐漸成為了Quest的攻城利器。醫生可以在這一系統上實現完全電子化的下訂單、接收結果、開藥及處方和在線共享醫療數據。這顯著降低了之前這些環節的出錯率,並提升了效率。
正因為這些優勢,Care360的使用率逐年增加。2006年,超過10萬醫生使用Care360。5年後的2011年,這個數字翻了一番,使用服務的醫師數量達到20萬;當年通過Care360開出的處方量為3200萬。
2009年移動網際網路興起不久,Quest就推出了可在iPhone上使用的Care360 Mobile。2010年,Care360又通過了醫療信息技術認證委員會的ONC-ATCB 2011/12認證,成為了一個完整的HER產品。
2006-2007年期間,Quest先後收購了Enterix、Focus Diagnostics、HemoCue和AmeriPath幾家企業。通過這幾家企業的收購,Quest分別完善了自身在癌症早篩、傳染病檢驗、快速檢驗技術和解剖檢驗上的布局。
尤其是價值20億美元對AmeriPath的收購使得Quest在2007年在解剖檢驗領域的收入暴增至25億美元,貢獻了35%的營收。而在2002年,這部分收入僅有10億美元。
正因為這幾筆收購,使得Quest有底氣開始接下來的動作,即對收入結構進行調整,使其更為多元化。
擴大營收多元化
Quest意圖擴大收入多元化的想法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基於美國檢驗行業市場的發展而來。相比十多年前,美國檢驗市場的格局在2005年有一定的變化。其中,醫院附屬實驗室依然佔據主流,市場份額達到60%。
但在第三方實驗室和診所附屬實驗室領域發生了變化,第三方實驗室已經基本吃掉了診所附屬實驗室的份額,在整個檢驗行業中佔比達到了33%。
然而,和之前一樣,要想從醫院附屬實驗室搶奪份額困難重重。這會對Quest的可持續營收有一定影響。因此,Quest也提出要擴大非檢驗業務的收入佔比。
2001年開始,Quest開始發力藥物濫用檢測和藥物臨床試驗檢測。當年就為19-20家領先的藥企提供實驗室服務,並籤訂了830個新藥支持協議。這其中,葛蘭素史克一直是Quest在臨床藥物試驗上最大的客戶,長期佔比在40-50%之間。
根據2005年的年報,檢驗業務佔比公司收入95%;臨床藥物試驗提升到了3%,健康險風險評估不到1%。Quest希望非檢驗業務可以在幾年後提升到8%的收入佔比。
從2009年公布的收入佔比情況來看,Quest的確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將非檢驗業務的佔比提升到了8%。
Quest收入結構對比(圖片來自Quest年報)
同時,Quest還提出了國際化的思路。2007年,Quest營收中有3%來自海外。Quest在2007年進入印度市場,以滿足國際化營收在5年內佔比達到10%的計劃。
由於印度對於藥物臨床試驗較為開放的管制,Quest在當地設立的主要業務以跨國藥企臨床試驗為主的同時兼顧健康險風險評估和高端檢驗項目。因此,這一據點的設立也可以提升非檢驗業務在收入中的佔比。
技術創新
通過不斷的研發、外部合作以及收購,Quest一直在產品上進行創新,以不斷增強對用戶的吸引力。
早在2002年,Quest就與羅氏達成戰略合作,成為第一個引入羅氏旗下新型檢測技術的第三方實驗室,比如,用於幫助診斷充血性心衰的電化學發光法NT-proBNP檢測。
隨後,Quest又與Celera Diagnostics和Correlogic Systems合作,以進入充滿潛力的心血管疾病早篩和卵巢癌血液測試領域。
基本上,Quest每年都會推出一些新的檢驗技術。其目的是持續增強客戶體驗,減輕客戶焦慮和痛苦。
比如,Quest在2007年引入的基於等離子檢測的Leumeta檢驗,就可以使白血病和淋巴癌患者可以減少骨髓活檢導致的痛苦。ImmunoCAP過敏血液測試則可以避免哮喘過敏源檢驗導致的瘙癢。
與此同時,Quest還引領了檢驗行業的風向標。比如,Quest在2008年從富士生物(Fujirebio)獲得基於血清HE4檢驗的獨家授權,這是20年來FDA批准的第一種卵巢癌早篩檢測。
針對2009年開始的H1N1大流行,Quest率先開發出了H1N1病毒檢驗,並與Vermillion合作開發了FDA批准的第一種惡性卵巢腫塊早篩測試OVA1。
2007,原本作為Quest僱員醫療保健項目之一的Blueprint for Wellness風險評估測試項目成功吸引了很多大客戶,全美最知名的快餐店之一達美樂披薩(Domino’s Pizza), 休斯頓獨立學區(the Houston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和知名建築公司特納承包公司(Turner Construction Company)等大客戶都成為這一項目的客戶。
Quest還緊追網際網路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的步伐,與谷歌合作推出Google Health。這一應用可以讓用戶簡單便利地管理檢驗結果,也可以以個人名義訂購一些限定的測試項目。
除了谷歌,Quest還與Keas和微軟合作推出Keas、Microsoft HealthVault服務。並推出TestMinder服務,通過電子郵件提醒經常需要進行檢驗的患者;以及可在手機上查看檢測結果並管理健康狀況的Gazelle等應用。
除了這些措施之外,Quest還在2007提出降低5億美元運營成本的目標。與之前的多次計劃都得到落實一樣,這一目標在2009年超出預期完成,其強勁的執行力讓人印象深刻。
單位:百萬美元(每股攤薄收益為美元)
在這個黃金十年中,Quest的財報有著極為突出的表現。2000年時,其總收入、淨利潤和每股攤薄收益分別為34.21億美元、1.02億美元和0.76美元。到了2009年,這三項指標分別達到74.55億美元、7.66億美元和3.88美元,分別是原來的2.18倍、7.51倍和5.12倍。
Quest憑藉15%的市場佔比成為第三方檢驗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並成為了擁有2000多患者服務中心、3500多輛專用運輸車和25架飛機的龐然大物。
如此亮眼的表現也難怪Quest可以在2006年十周年之際自豪地宣稱,如果有人在1996年Quest上市初期投資10000美元,這些股票在2006年底將價值145000美元。
當然,除了Quest自身的努力,其在這一階段的亮眼表現多少也跟行業整體的景氣有很大關係。事實上,Quest在2006年丟失了服務1200萬患者的UnitedHealthcare的合同,這一合同佔總收入的7%之多。
不過,2007年運營產生的現金流只是略微降低,從前一年的9.52億美元下降為9.27億美元,隨後便又開始了高速增長。這樣的景氣似乎也蒙蔽了Quest的眼睛,埋下了禍根。
從撞上天花板到重新增長,Quest近十年如何調整
剛剛進入2010年,Quest就遇到了嚴峻的挑戰。2010年,FDA宣布決定對實驗室檢驗行業行使監管權,並計劃就其監管方法向該行業發布指導意見。
FDA提出將採用基於風險的監管方法,並特別關注分布範圍較廣、傷害風險較高的檢驗項目。這對第三方檢驗行業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與此同時,在多年的開拓後,第三方檢驗行業的市場空間也逐漸飽和穩定。因為種種原因的影響,第三方檢驗機構依然無法撬動醫院附屬實驗室的市場份額。與十年前相比,醫院附屬實驗室、第三方檢驗機構和診所實驗室的份額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這種尷尬境地讓Quest甚至在年報中創造了另外一套計算方式,將檢驗行業分為院內檢驗和院外檢驗。不過,只要幾秒鐘,你就會發現這不過是文字遊戲。
Quest在2010年代的年報中改變了行業份額估算方式(圖片來自Quest年報)
在2009年達到74.55億美元的營收頂峰後,Quest的業績在之後幾年一直在這一水平上徘徊。天花板效應顯現無疑。2015年,其最大的競爭對手LabCorp在完成對科文斯(Covance)的收購後,在收入上首次超越了Quest。
兩大檢驗巨頭歷年總收入對比(單位:百萬美元)
Quest在2012年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戰略。首先,它對用戶選擇第三方檢驗機構的標準進行了梳理。
這些標準包括:服務能力和質量、檢驗結果的準確、速度和一致;價格;保險覆蓋;檢驗的種類和數量;檢驗中心的數量、便利性和地理位置;檢驗機構在醫師中的聲譽;信息化解決方案;員工資質;以及開發新測試的能力。
基於這些因素,Quest提出了「重新增長」的戰略目標:1、重新聚焦檢驗信息服務;2、驅動卓越運營;3、恢復增長;4、精簡組織結構促進增長和效率;5、採取嚴格的資金應用以及通過戰略聯盟增值性收購。
事實上,落實到具體措施上,Quest做了兩件事,其一是做減法,然後是做加法。
第一步,精簡成本
首先是精簡組織,降低成本。2013年,Quest一口氣減少了3層管理層級,減少400-600個管理職位。
2012年,Quest提出持續降低運營費用的計劃,提出2014年要在2011年標準上減少5億美元成本。到了2014年,實際降低了7億美元的運營費用。
隨後,Quest又計劃在2017年降低6億美元成本,即自2011年以來總計降低13億美元成本。
作為減法的一部分,Quest在2012-2013年連續賣掉了OralDNA唾液檢測業務、HemoCure和Enterix的檢測產品製造業務,獲利約8億美元。
Quest再次對實驗室和檢測信息服務進行整合,並推行特許經營,希望能夠降低成本,並在保持規模化優勢的同時提供精品服務。
當然,Quest並沒有開放所有檢驗業務的特許經營權。其重點集中在心血管、代謝和內分泌;常規體檢;傳染病及免疫;神經學;腫瘤學;處方藥監控和毒理學;運動醫學;以及婦科和生殖領域。
第二步,爆買模式開啟
加法的第一步便是開啟爆買模式。在2016年,Quest更是提出將戰略增值性收購作為每年增長1~2%的方式及手段之一。
比起之前十多年,這期間Quest的收購數量讓人嘆為觀止。不過,在收購金額上遠沒有以往那樣動輒十多億美元的大手筆。
2011年收購Athena Diagnostics(7.4億美元)和Celera Corporation(3.44億美元),以及2014年收購Solstas Lab Partner Group(5.72億美元)是這期間較大手筆的收購。
這些收購使Quest得以獲取一些重要的大客戶,比如IBM Watson Health、Optum(UnitedHealth集團的分支機構)、SafeWay、AncestryDNA、沃爾瑪、Cleveland Clinic、McKesson Special Health、U.S. Oncology Network and Texas Oncology、Montefiore Health System(紐約城區知名的校園保健)達成合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Optum,通過首先得到這家分支機構的訂單,Quest成功地在2018年重新獲得了UnitedHealthcare的長期合同。
Quest還對信息化架構進行了重構,由Care360升級而來的MyQuest應用在2019年已經有8700萬註冊用戶。
通過與Genomic Vision、加州大學、CDC和NIH等企業、學校和機構的合作,Quest也引入了多種新的檢驗技術。
2012年,STRATIFY JCV抗體ELISA檢測服務獲得FDA突破性創新認證。這是FDA批准的第一個多形瘤病毒JC病毒抗體檢測,用于衡量漸進性多發局部白質腦病這種嚴重的罕見病發病風險。
所有這些都使得Quest重新實現了增長,2019年,Quest交出了一份靚麗的財報:其總收入達到77.26億美元,淨利潤9.06億美元、11.92億美元現金流以及運營產生現金12.43億美元都創下了歷史新高。
在收入結構上,Quest也重新聚焦在檢驗業務上,佔據了96%的佔比。按照這個比例計算,檢驗業務帶來的當年收入應為74.17億美元左右。
按照其LabCorp在2019年年報中披露的數據(總收入115.55億美元,其中60%歸屬於實驗室檢驗業務)計算,檢驗業務帶來的收入為69.33億美元。那麼,Quest在第三方檢驗業務上仍然還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單位:百萬美元(每股攤薄收益為美元)
目前,Quest擁有4000輛專業運輸車和23架飛機;擁有600多位博士和碩士,1000多項專利和500多項申請中的專利。公司還擁有7000多患者檢測點(其中包括2275個自營患者服務中心),全年完成了1.75億次檢測,覆蓋美國約90%的被保險人群。
未來的挑戰和機會
2019,根據《保障醫療保險法案》(PAMA,Pursuant to the Protecting Access to Medicare Act),CMS頒布了2018年根據醫療保險提供的臨床實驗室檢測服務的修訂償付率表。2018年和2019年,CMS將降低臨床實驗室檢測的補償標準,並計劃在20年內再次降低約10-20%
PAMA呼籲根據未來的市場費率調查,進一步修訂2020年後的醫療保險臨床檢驗費用表,並計劃在2021-23年將報銷減少的上限設定為每年15%。
行業普遍認為,PAMA總體上將對實驗室檢驗行業產生負面影響。不過,PAMA的影響範圍當然也包括醫院附屬實驗室。這也是Quest的機會所在。
另一方面,以往醫院附屬實驗室往往可以從商保拿到更高的賠付比例,這也是第三方檢驗機構始終無法搶奪醫院附屬實驗室市場份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隨著第三方檢驗機構服務網絡的擴充,以及與商保的合作。目前,商保已經有將重心轉移到成本更低的第三方檢驗機構的趨勢。
如果能夠應對得當,憑藉高質量低成本的行業領先的檢驗服務,Quest等第三方檢驗機構也有機會從醫院附屬實驗室中奪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改變當前的市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