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管理法》修訂主推市場化理念 第三方檢驗診斷機構或獲益

2020-11-29 中國網財經

  在醞釀並討論多年後,新成立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國家食藥總局」)於近日開始啟動《藥品管理法》修訂工作,並定於2014年8月後向全社會徵求意見,修訂建議稿將分別由中國藥科大學、清華大學法學院進行研究。

  《藥品管理法》1985年實施,1998年啟動第一次修改,2001年正式頒布,至今已走過將近13個年頭。這部法律將從哪些方面修訂成為很多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從國家食藥總局獲悉,本次修改主推的市場機制理念將觸及行業變局。

  主推市場化理念

  「我認為,這次修訂不是小改動或部分字句的調整,而是徹底扭轉監管思路、明確監管部門職能、企業責任,調動實現社會共治的理念。」國家食藥總局副局長吳湞在《藥品管理法》修改啟動會議上指出,有些項目是否能考慮實行備案制、有些藥品三期臨床試驗是否沒必要經過審批、一些審批權是否還需要放到中央等問題,都需要落實到修改意見中。

  據他介紹,原《藥品管理法》的諸多問題早在2007年就暴露出來,但隨著這幾年國內醫藥產業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部法律明顯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2013年食藥總局機構改革職能落定後,修改時機已經成熟。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現行《藥品管理法》存在四大問題:一是沒有明確鑑定政府職能、市場機制,為執法帶來很大障礙。審批制與備案制實施目標並不明晰;二是中央與地方職權沒有清晰劃分;三是沒有充分參照和借鑑國際經驗;最後,業內人士紛紛指出,最突出的是問題是:部分條款沒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引導醫藥經濟充分健康發展。

  「現行法規具有很強的部門性,留下了很強的計劃經濟色彩,很多項目都需要審批。」吳湞認為,這些都影響了其法律作用。

  國家食藥總局副局長滕佳材指出,《藥品管理法》修訂將積極探索藥品安全工作規律,創新治理理念、治理制度等,明確藥品安全相關各方權利和責任,著力構建企業負責、行業自律、政府監管、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藥品安全社會共治新格局;堅持依法從嚴治藥,強化藥品安全法律責任追究,嚴懲重處違法違規行為,全面提升藥品安全水平。

  推崇向第三方購買服務

  「當前我們藥品市場和監管工作,碰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信用問題。」江蘇省食藥局副局長葉耀宇指出,自己在平時日常監管過程中遇到不斷出現的很多問題,都反映了醫藥企業信用缺失。市場經濟如果沒有誠信,沒有信用做基礎,這個市場不僅不能建立,而且也得不到發展。「希望在這次修法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問題充分在法律中體現出來。」

  他還認為,一些條文限制了醫藥企業併購重組。企業準入有難度,而退出更難,市場機制沒有發揮作用。「藥品生產許可證、營業執照先後順序問題沒解決,G M P認證和許可證目前合二為一,可未來怎麼辦?」

  對於目前醫藥界反映的藥品審評速度太慢、人手太少等問題,專家們的觀點一致指向第三方參與,建議政府向第三方購買服務。

  上海市食藥局副局長唐民皓說,我國有不少從事基礎醫藥、檢驗等工作的第三方研究機構,但監管部門並未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政府購買服務的作用。「第三方怎麼參與進來、政府實驗室怎麼來重新歸位,這些問題應該解決。」

  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指出,應該推動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建立。「我們現在有大量在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實驗室可以利用起來,也可以利用N G O,利用民間的這種技術機構來承擔一些藥品的檢驗等技術性的工作。這樣也可以節省我們很多的人力、物力;如果我們真的看不清,就留一個窗口,留一個對接,為今後改進留下空間。」他說。

  業內人士指出,向第三方購買服務的理念已被接受,這將讓第三方檢驗診斷機構獲益。

  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而現行《藥品管理法》法律責任不明確、處罰太輕的問題,也備受詬

  瀋陽藥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武志昂認為,現行法規經濟處罰力度太輕,沒有突出藥企民事賠償責任,不足以糾正市場競爭帶來的一些缺陷。

  宋瑞霖指出,修訂法案應該強化藥監局的執法能力,特別是執法權力,提高違法成本。「一家藥品企業違法了,不是說真讓它傾家蕩產,而是讓它感覺到傾家蕩產那種巨大的壓力。」

  全國人大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黃薇指出,能否讓藥企的所有汙點都留下記錄,將來檔案還要向社會公開。通過信息公開,大家來監督這個藥企,使它能真正承擔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

  「而且,明星代言植入廣告也要承擔連帶責任。明星做廣告的藥品很多,打開電視(一看)都在做藥品廣告,對社會的誘導作用不容忽視。」她指出。

相關焦點

  • 科學界定假劣藥——新修訂《藥品管理法》假劣藥定義呈現四大亮點
    2019年8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修訂案。在此次《藥品管理法》修訂過程中,對假劣藥定義的修訂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為假劣藥「瘦身」的呼聲頗高。筆者認為,這次新修訂《藥品管理法》對假劣藥的定義更加科學、合理和準確,主要呈現四大亮點。
  • 食藥檢測機構:保留國家隊?擁抱第三方?
    中檢院副院長李波在2014年全國食品藥品醫療器械檢驗工作座談會上,把這種架構稱之為「發揮(檢測)系統整體力量的一種障礙」。檢測機構市場化破冰在行政力量主導的整合之外,推動檢測機構第三方化被認為是提升食藥技術支撐能力的另一個思路。事實上,業界討論多年的檢測機構市場化已於2014年正式破冰。
  • 息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第三方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招標項目中標...
    息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第三方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招標項目                    中標結果公,對息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第三方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招標項目進行公開招標,本項目已於2019年8月21日
  • 《藥品管理法》帶來這5大變化和14大要點
    2019年8月26日晚,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正式發布,並將於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時隔18年,《藥品管理法》迎來了大規模修訂,從2015版的10章104條,增加到12章155條。在通讀新版《藥品管理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近幾年頒發政策的影子。
  • 2020年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研究報告
    導語第三方醫學檢驗隸屬於「醫療服務」行業中的「醫學診斷服務」細分行業, 是依託獨立醫學實驗室為各類醫 療機構提供醫學檢驗及診斷外包的服務形式,屬於第三方檢測行業在醫療領域Clinical Laboratory,ICL)為各類醫 療機構提供醫學檢驗及診斷外包的服務形式,屬於第三方檢測行業在醫療領域 的分支。
  • 雲南白藥2000萬紮堆第三方檢測
    據了解,隨著公眾對產品、品牌和服務的質量需求上升,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第三方檢測產業在社會分工中的地位和承擔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外資本的角逐進一步加劇。但與此同時,有關檢測機構市場化的討論也成為關注的焦點。
  • 從國家藥監局叫停新基紫杉醇看藥品GMP監管
    自沙利度胺「反應停」藥害事件起,藥品GMP一直是各國藥品監管的重點。秉持著「任何藥品的質量是生產和設計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的基本理念,藥品GMP旨在通過法律制度的規範性從藥品的生產環節保障藥品質量和安全。本文將從藥品GMP的內涵與外延出發,梳理藥品GMP監管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並詳細介紹新《藥品管理法》出臺後我國藥品GMP監管的變化。
  • 藥品管理法大修!回應《我不是藥神》反映的問題,今後購藥將出現...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7日電(記者張尼)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在北京閉幕,會議表決通過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這是該部法律自1984年頒布以來第二次系統性、結構性的重大修改。未來,民眾購買藥品將迎一系列新變化。
  • 最新| 官方政策解讀:《藥品註冊管理辦法》
    這次修訂《辦法》,在藥品監管理念方面創新,引入藥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系統進行設計,加強從藥品研製上市、上市後管理到藥品註冊證書註銷等各環節全過程、全鏈條的監管制度:一是增加GLP機構、GCP機構監督檢查相關內容,強化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日常監管事權,充分發揮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監管作用,保障GLP、GCP持續合規和工作質量。
  • 第三方食藥檢測機構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剖析
    所謂第三方食藥檢測,又稱公正檢驗,是指由處於買賣利益之外的第三方(如專職監督檢驗機構),第三方食藥檢測以公正、權威的非當事人身份,根據有關法律、標準或合同所進行的商品檢驗活動。      第三方食藥檢測在我國起步較晚,基本是2000年以後的事情。
  • 國家監管部門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
    近日從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針對當前藥物臨床試驗機構不規範導致數據缺失、數據不完整等問題,廣東食藥監管局已委託廣東省藥學會藥物臨床試驗專業委員會對全省藥品臨床試驗機構(GCP機構)開展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實施效果的評估工作。據悉,這是廣東省局首次採用購買服務的形式委託第三方參與GCP機構的監督檢查,積極探索藥品安全監管社會共治模式。
  • 中國檢驗檢測機構近4萬家 專家建言第三方檢測做大做強
    原標題:中國檢驗檢測機構近4萬家 專家建言第三方檢測做大做強    9月18日,第十一屆中國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發展論壇暨展覽會在長沙開幕。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可與檢驗檢測監管司副司長喬東指出,當前是檢驗檢測行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時期,要在大力推進改革的前提下,進一步規範市場、完善體系、加強監管,協調各檢驗檢測機構良性發展。
  • 關於第三方機構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思考
    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第三方」是指獨立於監管部門和被監管對象之外的第三方主體。引入食品安全監管「第三方」是指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通過購買社會服務形式,將食品安全監管中非核心工作任務,包括檢驗、培訓、評價、督導等委託給具有食品安全管理能力、能夠提供食品安全相關管理服務的專業組織。這些組織包括與食品相關的協會、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公司及食品安全諮詢公司等。
  • 2018年中國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分析:分子診斷是醫學診斷的發展趨勢
    獨立醫學實驗室(ICL):又稱第三方檢驗,是獨立於醫療機構之外獨立提供醫學檢驗服務的公司它的出現不僅解決中小型醫療機構檢驗外包的問題,同時也為大醫院解決因社會需要而不得不開展虧損檢驗項目的難題,現已成為醫療服務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1年,廣州金域檢驗首先將獨立醫學實驗室模式商業化運作,由此揭開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的發展進程。
  • 關於修訂《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修訂草案)》的說明
    一、修訂的必要性及總體思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為《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食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樣檢驗,並依據有關規定公布檢驗結果,不得免檢。
  • 市食藥監局飛行檢查6家第三方檢測機構
    原標題:市食藥監局飛行檢查6家第三方檢測機構本報訊(記者王瑩 通訊員潘露)近日,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相關單位,對承接2016年食品抽檢任務的6家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飛行檢查」。檢查結果顯示,6家第三方食品檢測機構運行狀況良好。
  • 賽諾菲巴斯德攜手《疫苗管理法》促進中國疫苗行業改革與創新發展
    2019年6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其中明確要求,國家實行疫苗全程電子追溯制度,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制定統一的疫苗追溯標準和規範,建立全國疫苗追溯協同服務平臺
  • 新版《藥品管理法》刪去GMP認證證書,GMP真的沒了?
    記者|金淼8月26日,新版《藥品管理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將於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GMP是國際通行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基本準則。國內從1998年開始實行GMP認證制度,2004年曾要求藥品生產企業不通過認證便不得生產,2010年時更是新修訂GMP標準,強調對生產過程動態監測。
  •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
    》(以下簡稱《藥品管理法》)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生物製品批籤發,是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對獲得上市許可的疫苗類製品、血液製品、用於血源篩查的體外診斷試劑以及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規定的其他生物製品,在每批產品上市銷售前或者進口時,指定藥品檢驗機構進行資料審核、現場核實、樣品檢驗的監督管理行為。
  • 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2020年重新發放藥品生產和機構製劑的通知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以下簡稱《藥品管理法》)《藥品生產監督管理辦法》《醫療機構製劑配製監督管理辦法》以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實施新修訂有關事項的公告》(2020年第47號),結合我局《關於實施新修訂有關事項的通知》(滬藥監藥管〔2020〕157號)要求,現將2020年本市《藥品生產許可證》《醫療機構製劑許可證》重新發放工作的具體事宜通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