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視覺、語言、遊戲開發腦功能?忽悠! 專家:相比機械、輸入式的記憶力培訓,興趣才是最好的學習動力
大腦是人體最神奇、也最複雜的器官。人的性格、聰明程度、記憶力、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等都與大腦有關,對腦科學的研究一直是熱點。進入本世紀,各個國家都在開展腦計劃,關於腦潛能的開發也成為熱點。大腦潛能開發到底有無道理?腦功能開發和訓練,能否速成?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腦區優勢開發多處研究階段
仁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上海東方腦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桂松認為,儘管對腦潛能開發的研究很多,也有一些應用,但大多還處於研究階段。從優勢基因的檢測,到腦區優勢的分析,很多研究確實已取得不少進展,但概念大於實效。
王桂松認為,大腦潛能開發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對於3到9歲兒童的左右腦開發並沒必要。腦潛能開發是一個腦優勢發揮和不斷強化的過程。目前對腦功能的認知以及腦區的工作協調機制還不是十分清楚。兒童大腦發育也是一個過程,很多功能在生長過程中逐漸完善。比如,上幼兒園、小學都有活動和課程,對大部分兒童已經足夠。記憶和遺忘本身是雙向的,不斷學習記憶的同時,也在不斷遺忘。信息量越多,遺忘也越多。家長花費巨資可能徒勞無功,反而會對孩子心理產生很大壓力,或許有害無益。
目前市場上充斥著各種腦開發、潛能開發、超強大腦培訓和廣告,大多打著「潛能開發」的旗號謀取利益。針對腦潛能開發,首先要明確腦區哪些有優勢、哪些有缺陷,這些都需要複雜的儀器設備,比如數千萬元以上的功能磁共振,這些機構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針對各腦區優勢開發,需要很多技術手段,很多研究還處於實驗室階段,並沒有實際應用。各種宣稱通過視覺、語言或遊戲進行腦功能開發,顯然是在忽悠人。
促進左右腦協同需長期積累
處於腦發育「黃金階段」的少年兒童,如何開發和訓練腦功能?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上海交大醫學院神經病學研究所博士王剛說,經過近百年研究發現,每個人的大腦,通常左腦負責「理性」,與智商、理性思維、算術思維、語言思維、專注力、連續思維、識別差異以及管理時間緊密相關;右腦則是「情感」腦,負責控制情緒思維,與情商、直覺、空間思維、視覺、整體思維、發散思維、平行思維息息相關。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通過左右半球的協同工作,互相支持,達到一個相對平衡,並通過情感思維維繫成一個群體進行生產活動,適應自然。對於發育正常的少年兒童,左右腦都很重要,通過一些有針對性訓練,可以增加左右半球的聯繫,提高白質纖維束的完整性,使得兩個半球更加協調工作,達到全面發展。
但王剛認為,當孩子進入小學後,如果一味強調家庭作業,則會越來越傾向於「左腦世界」,忽視「右腦」的訓練發育。鼓勵孩子無拘無束地使用雙手協同繪畫(避免只使用一側習慣用手,非習慣用手也需要參與),避免過早地設定主題、固定繪畫工具和方法,則可顯著促進右腦發育,提高孩子創造能力。此外,包括我國特有的珠算訓練等,研究發現也可以提高兒童的數字、字母記憶廣度,增強記憶力,促進腦功能協同發展。他強調,這些方法的生理基礎為神經可塑性,均需經過較長時間積累完成,並非在短時間內能達到開發和訓練腦功能的目的,類似的「短平快」方法目前還不存在。
針對興趣切勿盲目施壓
對於市面上用於開發右腦的閃卡教學法,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與行為兒科主任章依文表示不敢認同。「這些年,閃卡教學法被用於開發孩子的記憶力,但孩子的學習能力,包括之後的記憶力,都源自興趣。」她認為,相比機械的、輸入式的記憶力培訓,興趣才是最好的學習動力。至於不少用於開發右腦的培訓機構「擁有超強記憶力就能領跑同齡人」的廣告,她表示,孩子的能力包括很多種,3歲就會背《三字經》《弟子規》並不能說明這樣的孩子就是神童,運動、社交、口才等也必不可少,記憶力只是其中之一。
章依文說,超前教育只會讓孩子產生焦慮和壓抑情緒,早教必須根據幼兒發展情況、符合年齡特點,選擇適應的早教。比如5個月時,可以幫助寶寶練習運動技能,抬頭、翻身、手握物品,循序漸進,因為這個時期是孩子開始感知世界的最好時機。對於有些「含著奶嘴」去機構上課的幼兒,顯然是拔苗助長。雖說孩子從出生起就可接受早教,但並不是說一定要找機構培訓或接受學科類學習,很多早期教育應由家庭成員完成。
兒童腦發育是個逐漸成熟的過程,王桂松建議,給予孩子正常營養,提供寬鬆的環境,多鼓勵多寬容,保證腦健康成長。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要有正確認識,針對興趣點培養愛好,切勿盲目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