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語四六級翻譯題頻現中國風 考生紛紛「神翻譯」
「神翻譯」之「四大發明文人墨客」
14日,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後首次在國內各高校同時開考,因為聽力、閱讀、翻譯三個部分都有改動,不少考生大呼不適應。同時,此次四、六級大刮「中國風」,眾考生網上吐槽「山水畫、文人墨客、四大發明」怎麼翻譯啊?新題型和新風格苦了第一批前來迎戰的「小白鼠」們。
改革涉及多個方面,作弊可能性小
此次四、六級考試是改革後的首次亮相,涉及諸多方面。在防作弊上,首次實行「多題多卷」模式,即在同一考場內採用內容不同的試題組成多套試卷,並在聽力結束後立即收回答題卡。因此在小小的四、六級考場上考生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和前後左右的小夥伴們分別做著5套不同試題的神奇景象。考生間相互抄襲或通過其他手段來作弊的可能性就幾乎沒有了。
題型也有調整,題型方面最大的變化是取消了完形填空,聽寫變成了全部考查單詞短語,快速閱讀變成段落信息匹配題,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
從考後的情況來看,學生反彈較大的是聽力和翻譯題。根據規定,調整後的考試聽力時間由35分鐘縮短至30分鐘,聽力錄音播放完畢後,考生應停止作答,監考員將回收答題卡,這讓不少考生措手不及。有考生抱怨聽力部分手忙腳亂:「一邊聽聽力,一邊塗答題卡,有的題答案都沒看清。」因此許多考生反映,應該多給五分鐘塗卡,不然考聽力的時候一邊聽一邊塗,幹擾實在是太大了。
中國風的翻譯題刮出一堆「神翻譯」
相比聽力題的快,更讓考生惆悵的非翻譯題莫屬了。首先是翻譯擴充至150至200字的整段中譯英;其次是相比此前的單句,更存在語境、上下文連貫等需要考慮的地方,大大增加了難度。第三,新版四、六級的翻譯佔到30%的分數,要在30分鐘內將一篇中文短文翻譯為英語,時間緊又分量重。於是考試後,網絡上就有考生吐槽:「完形填空回來吧,折磨也沒關係,至少能蒙對一兩個。」
同時,這次四、六級還大刮「中國風」,像翻譯題目就有「中國園林」、「絲綢之路」、「中秋節」。雖題目不同,但生僻的詞彙讓考生叫苦不迭。會說中秋節的同學不會翻譯段落中的「壽福和」,知道「絲綢之路」的同學不會講「四大發明」。有考生無奈地說「四大文明,真是哭翻了,皇家園林更不忍直視。」對文化詞彙、題型不夠適應的考生們則開始進行辛苦的「神翻譯」創作。「絲綢之路」被直譯成具有拼音特色的「SiChou Road」,「四大發明」成了「star farming」,更神奇的是「指南針」搖身一變成了高端大氣的「GPS」……有考生考完後微博留言:「小夥伴們,我們相約來年再戰。」
考試改革了,考證的熱情依然不減
此次四、六級考試前夕,高考英語改革正被熱議。不少人將矛頭從高考英語延伸到大學英語,甚至提議廢除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而關於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和學位證書之間該不該掛鈎的問題,也同樣受到關注。
這項始於1986年、逐漸在全國高校推廣開來的英語考試,十餘年中不斷發展壯大,與學位掛鈎成了不少高校的政策。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也重申,並未制定學士學位授予與英語四級考試掛鈎的辦法。有人將此解讀為四、六級的熱潮將退卻,但從此次考試的情況來看,不少學生依然看重四、六級考試。
從六級考場一出來,在師大讀大四的劉馳就開始盤算著能打多少分了。「馬上就要畢業找工作,自己想進貿易企業最好還是外企,所以這個六級英語是勢在必得的,多個證心裡有底些。」劉馳的話反映了大多數考生的想法—就算學校對四、六級不做要求了,可以現在用人單位的要求卻還在,即使是考公務員,對英語水平也是有要求的,所以多個證更能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更何況聽學長說,我的目標單位還明確要求要有六級英語證書呢,不考也不行。」小劉說。
此外,記者了解到,湖南多所高校目前的英語教學也是如常進行,暫時並未有所調整。對不少學生而言,與學歷掛不掛鈎也非他們考慮的重點,而四、六級考試的改革與英語教學,學生也表達了期望,就是能夠增加更多的實用性,少一些死記硬背。
學霸來了
說得明白
其實就是好翻譯
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解釋給外國人聽,學霸推薦一種翻譯方式
這些讓小夥伴們抓耳撓腮的翻譯題到底「怎麼破」?有請英語專業八級的姚同學來幫幫忙。"四大發明』可以翻譯成『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文人墨客』其實直接翻譯成『作家和藝術家』就好了,比如『authors and poets』。」
姚同學解釋,「四大發明」除了字面上的翻譯外,其實最核心的是中國古代的成就這一信息點,因此她在翻譯時,特別加上了「古代中國(ancient China)」,這樣的翻譯才真正達到了所要傳遞信息的準確性。像「文人墨客」是中國古文中很風雅的說法,說白就是和文字打交道的人,因此直白地翻譯成作家、詩人比較合適。當然,在英語中也有類似風雅的詞,不過那已經是比較高端的翻譯水平了。
姚同學看了小夥伴的「神翻譯」後,除佩服大家的「幽默」外,她也認為大家對翻譯的認識可能有一定的誤區。「從大家卡殼的詞來看,其實大多數在日常英語中並沒有固定用語,而大家在潛意識裡卻強求也翻譯成一個詞組,自然就出現了各種笑料。」姚同學說,這些詞裡只有「絲綢之路」和「指南針」有固定詞組「the silk road」和「compass」。
翻譯的最基本原則和目的就是解釋給外國人聽,所以遇到難以下手的詞時,最靠譜的翻譯方式就是把詞組先用中文解釋,再把中文解釋翻譯成英文,比如「山水畫」,姚同學建議的翻譯就是「中國畫的一種,以描寫山川景物為主」—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a painting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達意是翻譯的最低要求,我們讀書時,老師就講過『如果你不記得雞蛋的單詞是egg,就說是母雞生的孩子』,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姚同學說,如果要向翻譯的信達雅層次進發,就還要考慮原文的文化背景以及外國人的文化背景,這就不僅要精通中文和英文,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