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四億公裡 它將帶回「龍宮」寶藏

2020-11-24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科技日報

幾天前,日本的「隼鳥2號」 (Hayabusa2)探測器又發回了一張圖片,拍照時它距離目的地小行星只有1500公裡,預計6月27日它就會登上這個小小星球展開新一輪探險。

「隼鳥2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小行星探測計劃,於2014年12月3日發射。將於2018年6月至7月之間達到距離地球約2億公裡的C型小行星龍宮(Ryugu,又名1999 JU3),停留一年半的時間觀測小行星並採集巖石樣本。它計劃在2020年攜帶樣本返回地球。

專注小行星採樣的隼鳥家族

1996年, NASA的會合-舒梅克號(Near 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 - Shoemaker)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愛神星表面,開啟了人類與太陽系小行星親密接觸的探索之旅。其下一個目標就是採集小行星上的樣本並返回地球進行研究。著陸在地外天體進行樣本採集和回收任務是最危險和最具有挑戰性的。從發射著陸到採集和返回地球的所有操作都要以高精度和準確度來完成。另一方面,為了保證樣本的純淨度,還需要設計特殊的存貯膠囊來保證樣本在往返途中不會被汙染和變質。第一次成功將小行星上採集的樣本帶回地球的是「隼鳥2號」的前身「隼鳥」號(Hayabusa)。 它於2005年到達小行星系川(Itokawa)並採樣,2010年返回地球。儘管「隼鳥」號的採集工作沒能按照原計劃進行,但科學家們認為,在探測器著陸小行星表面時,有一些塵埃顆粒被卷進了採集器。「隼鳥」號返回地球後,本體按計劃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殆盡,彈射出的樣本膠囊落在南澳大利亞州後被回收。之後科學家們分析了罐內的一些顆粒,證實它們來自於外太空,這一成果也為後續的採集計劃奠定了基礎。

「隼鳥2號」在設計上與「隼鳥」號是規格幾乎相同的「準同型機」。除了攜帶登陸器MASCOT之外,它還攜帶了撞擊器SCI用來製造人工陷坑。在靠近目標後,會先釋放登陸器到小行星表面進行探測和採樣,然後利用撞擊器在小行星表面上製造出人工陷坑,採集小行星表層以下的樣本。

為什麼選擇了龍宮

小行星和地球的形成源於同一批原初物質,地球在長期地質活動的影響下已經很難找到遠古時期的物質。小行星則不同。一個典型小行星的表面平均溫度為零下73攝氏度,它們在幾十億年間的大部分時間內沒什麼變化,如同時間膠囊一般將古老時期的物質保存了起來。因此對小行星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早期太陽系形成時期的很多事情。孕育了地球生命的有機分子,也可能包含在這些古老物質中。另一方面,小行星中含有水、有機物和貴金屬等自然資源,這對制定未來開採近地小行星計劃也極有意義。

目前太陽系內已知的小行星數量超過50萬個,如果要派探測器近距離觀測並帶回樣本,就需要從幾個方面篩選出適合的小行星。

首先是成本問題。需要選擇一個可以輕鬆往返的小行星,使探測器可以在幾年內採集樣品並返回地球。所以首選近地小行星,它們的軌道近日點在1.3個天文單位(AU,約1.5×108千米)以內。其次,再結合軌道參數選取那些最適合太空飛行器往返的小行星。龍宮就是比較理想的近地小行星之一,它的軌道半長軸為1.19AU,軌道偏心率為0.19,近日點位於地球軌道附近。美國小行星採集項目OSIRIS-Rex的目的地Bennu,也是近地小行星之一,它的軌道與地球相交,每六年一次與地球擦肩而過,間距只有0.003AU。

要在小行星表面著陸採集樣本,對小行星的大小也有要求。通常,直徑越小的小行星自轉速度越快。直徑小於200米的小行星,其表面上的物質會因為過快的旋轉速度而被彈飛,太空飛行器也很難近距離接觸這種旋轉過快的小行星。因此,通常選取直徑大於200米的小行星作為探測目標。龍宮的有效直徑為875米,旋轉周期為7.6小時,大致為球形,是符合要求的採集對象。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通常是研究目標之一,因此小行星的成分往往包括在參考標準內。在可見光和紅外光下,不同的礦物質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和光譜特性,識別度堪比指紋。科學家們可以利用這些「指紋」來分辨礦物質分子。根據這種方法,可以將小行星按其光譜特性和顏色(有時也結合反照率)進行分類。比如龍宮是C型小行星,也叫碳質小行星,是最普遍的一種小行星,佔小行星總數的75%。它們一般距離太陽較遠,由於表面溫度長時間偏低,很可能含有水。也因為受熱變化的程度更低,它被認為含有比之前「隼鳥」號的目標系川更為古老的物質。另一個小行星採集項目OSIRIS-Rex的目標 Bennu是一顆B型小行星 ,屬於C型的一個子類,同樣具有含碳量高,反照率低,年代古老等特點。

樣本回收之路不輕鬆

回收小行星樣品就像送外賣盒飯一樣,不光要拿到手還要保證品質。在隼鳥項目中,顆粒樣品被保存在一個密封的高純度氮氣環境的潔淨室內,以防止空氣造成的汙染。此外還要隔絕微生物的汙染,比如在Bennu的採樣計劃中,科學家們計劃利用氮氣吹掃,防止樣品在返回地球時被地面微生物的汙染。探測器返回地球後,被彈出的樣品膠囊在穿過大氣層的過程中,所處的高溫環境也可能加熱樣品使之變質,因此膠囊上通常有隔熱盾來維持艙內的溫度。

之前隼鳥項目對於儲存膠囊的工藝也是一個很好的測試。觀測膠囊在大氣層中經過時周圍的溫度變化有助於科學家們測試隔熱盾的性能,也為後續的項目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採集過程中,也可能涉及到星際汙染的問題。目前科學家們主要專注於尋找與生命起源相關的有機分子,這其中尚不包括對外來生物體的研究計劃,也不希望其他星球上的生物體隨隨便便地蹭車回到地球上。不過理論上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極低,因為小行星上的高劑量輻射會迅速殺滅任何生物體。(張曉佳 作者系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後)

相關焦點

  •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4年飛32億公裡,將登陸「龍宮」小行星取樣
    據6月27 日的日本媒體報導,日本在2014年發射了由宇航研究開發機構開發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在經過了大約4年的時間,這個探測器已經靠近了距離地球2億8000萬公裡的名叫「龍宮」的小行星,目前這個探測器距離「龍宮」的表面大約20公裡。
  • 價值800億美元的「龍宮小行星」或將揭曉太陽系起源
    日本「隼鳥2號」太空探測器拍攝到一顆鑽石狀小行星——「龍宮小行星」,它距離地球數百萬公裡,專家推測這顆小行星價值超過了800億美元。北京時間8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日本「隼鳥2號」太空探測器拍攝到一顆鑽石狀小行星——「龍宮小行星」,它距離地球數百萬公裡,專家推測這顆小行星價值超過了800億美元。
  • 日本飛船飛行52億公裡後,將帶回太空物質,已與美國籤訂協議!
    日本飛船飛行52億公裡後,將帶回太空物質,已與美國籤訂協議!在南澳大利亞的一個小鎮上,有一群日本人已經蓄勢待發,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因為他們即將迎接日本飛船從數億公裡之外所採回的太空物質,這些物質來自於小行星龍宮。
  • 太空遨遊50億公裡!隼鳥2號探測器將從龍宮星帶回重要樣本
    據外媒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於2014年發射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將於12月6日返回地球,屆時將降落在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州的伍默拉鎮。報導稱,隼鳥2號探測器此次在太空中的總旅程約52.4億公裡,其目的是前往小行星「Ryugu」(龍宮)收集相關樣本,而這些樣本物質將提供有關它們在太陽系周圍如何分布、為什麼會在小行星上出現、與地球有何關係的數據。
  • JAXA發文再與龍宮告別!2.57億公裡外隼鳥2號三個離子引擎全開啟
    說起外太空人造物,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起進入星際空間的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雖然發射於上個世紀70年代,但40年後今天仍是大家關注的「熱點」,不過現在正從小行星採礦返回的隼鳥2號飛船成為了另一個「熱點」,因為它除了訪問小行星,還能帶回小行星樣品,就這種高超科技放眼全世界,也只能找出幾個國家。
  • 6年飛行超60億公裡!日本「隼鳥二號」採礦歸來 將攜小行星塵埃返回地球
    這些碎片被視作珍貴的研究資源——科學家相信,它們將有助於揭示太陽系的形成和生命的起源。到周日凌晨到達南澳大利亞烏梅拉(Woomera)上空時,探測器將完成約60億公裡(37億英裡)的往返飛行,其中包括在一顆移動的小行星表面短暫停留了兩次。周日的行動將標誌著總價值300億日元(2.15億英鎊)的「隼鳥二號」任務的高潮。
  • 日本探測器將首帶回月球外標本 距地球3億公裡
    來源:鄭州晚報  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即將著陸  首次帶回月球之外、距地球3億公裡的天體樣本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月球之外的天體巖石樣本帶回地球,首次實現地球與小行星之間的往返旅行。  「隼鳥」觀測到的「絲川」小行星表面被很多的巖石所覆蓋。另外,也有被非常小的石頭所覆蓋的光滑的區域。專家們還通過研究該小行星的引力場確定了其密度——研究結果顯示這顆小行星的密度為1.9g/cm3,也就是說,這顆小行星內部40%是空的。
  • 解讀日本將太空巖石帶回地球壯舉的背後隱藏了哪些挑戰
    ,它收集到了樣本並準備帶回地球用於研究。考慮到小行星「龍宮」(Ryugu)是一塊很小的巖石,漂浮在距離地球約3億公裡(1.86億英裡)的太空中,因此這是一項令人振奮的成就。「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花了將近4年的時間才抵達「龍宮」這顆小行星,這是人類第二次從這樣的小行星上收集樣本。把這樣的樣本帶回地球讓許多人感到興奮,此舉浸透了科學家們的艱辛汗水,背後隱藏著哪些困難挑戰和偉大意義?
  • 6年60億公裡,日本隼鳥2號將向地球交付小行星樣本
    2014年12月3日,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搭載H-IIA火箭26號機在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並於2019年2月和7月成功著陸小行星「龍宮」表面,採集到了「龍宮」地表下的巖石標本。較為有代表性的是在2019年的4月5日向「龍宮」表面發射金屬彈製造隕石坑,這也是人類首次通過發射金屬彈製造隕石坑。同年7月11日,隼鳥2號二度成功登陸小行星「龍宮」,採集到了地表下的巖石標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表示,這些標本的重要之處在於其中含有碳和有機物。
  • 日本探測器隼鳥號登陸2.8億公裡外的小行星「龍宮」神秘世界
    隼鳥2號是日本的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今年6月份它就進入了目標小行星龍宮的軌道。今年9月份,隼鳥2號像小行星龍宮投放了兩輛小型漫遊車,通過漫遊車,隼鳥2號像地球傳回了大量的照片,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了解2.8億公裡之外的小行星的地表是什麼樣子的。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介紹,隼鳥2號發射的這兩個漫遊車一共拍攝了超過200張的圖像。
  • 「隼鳥2號」開始在小行星「龍宮」降落 將於22日著陸
    中新網2月21日電 據日媒21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21日宣布,探測器「隼鳥2號」為了在小行星「龍宮」上著陸,已從當天下午1點多開始向表面降落。探測器從龍宮上空20公裡處緩慢降低高度,將於22日上午嘗試著陸。
  • 日本「隼鳥」大鬧「龍宮」!Nature、Science 連發:890 萬年歷史的...
    基於上述信息,研究人員對「龍宮」在小行星帶逗留的時間有了新的認知。在此前使用隕石坑尺寸頻率分布的估算中,由於不同估算方法得出的差距相當大,研究人員認為這一逗留時間在約 600 萬年約 2 億年不等。而基於此次的研究發現,研究團隊認為,「龍宮」的小行星帶停留時間為 640~1140 萬年,並預測它大約有 890 萬年的歷史。
  • 日本隼鳥2號成功在小行星「龍宮」表面撞出坑,採樣後將返回
    日本隼鳥2號成功在小行星「龍宮」表面撞出坑,採樣後將返回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19-04-05 20:39 來源:澎湃新聞
  • 日本確認帶回了小行星樣本,原目標是取樣100毫克
    該任務向一顆名為「龍宮」的小行星發射一艘無人太空飛行器,從小行星表面收集巖石樣本,然後將它們帶回地球進行研究。「隼鳥二號」在「龍宮」表面實施了兩次樣本採集行動,然後返回地球。該探測器於本月抵達地球,並將裝滿小行星樣本的容器拋下,並於12月5日在降落傘的幫助下降落在澳大利亞。
  • 日本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了黑色砂粒狀物質
    日本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了黑色砂粒狀物質 來源:新華社時間:2020-12-21 08:47:59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 日本航天實力雄厚,為何不去月球,而發射隼鳥2奔3.5億公裡?
    前一段時間,在中國的嫦娥5號採集到月壤返回的同時,日本的隼鳥二號也從3億公裡外的「龍宮」小行星挖土回來了。 由此可見,日本的航天技術也非常強大,也已經能進行系外採樣了!但是為什麼日本要選擇將隼鳥二號送上小行星去採集巖石樣本,而不去月球上採集樣本呢?
  • 龍宮小行星探測:尋找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密碼
    因此,更多地去了解這些巖體的起源可能會回答關於生命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它從哪裡來?日本計劃通過龍宮這個探測富含水和有機物的C型小行星,查明地球的組成元素與其海洋和生命進化的關係。通過分析從小行星龍宮上採集到的樣本,解答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若干謎題。它比小行星絲川更為原始,龍宮小行星被認為存在接近生命起源的有機物和水,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
  • 「龍宮」小行星的真實面貌:黑暗、乾燥又古老的碎石堆
    圖解:「隼鳥2號」環遊「龍宮」的藝術化描繪。圖源:cosmosmagazine行星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的三篇論文中提到,目前正在由日本深空探測器「隼鳥2號」進行測繪的一公裡寬的「龍宮」星(小行星第162173號),看起來像一個形似旋轉陀螺的巨大「碎石堆」。圖解:「隼鳥2號」。
  • 僅9.3毫牛推力,1.39億公裡遠飛船隻開啟一個離子引擎,是為何?
    趣味探索訊 無比黑暗深空看起來極其空曠,在浩瀚宇宙中,或許是最無趣的地方,因為數千萬公裡範圍內可能幾乎看不到一個物體,由於深空沒有空氣,無法傳遞聲波,你也聽不到一聲響動,但是在離地球1.39億公裡外深空中,有一艘正在返航途中的高科技人造飛船,它的前方是綠色地球,它的後方是火星軌道外的小行星帶
  • 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終入「龍宮」
    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終入「龍宮」新華社東京2月23日電 綜述:1542天!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終入「龍宮」新華社記者華義在經歷1542天的漫漫太空之旅後,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終於在22日首次短暫登陸距離地球約3.4億公裡的小行星「龍宮」,完成預定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