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4 0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紀光偉 健康甲骨文
今天是大武漢封城的第61天,60多天來,每到一處都是需要測量體溫的;醫院處理新冠的門診叫發熱門診,病房也叫發熱病房;如果發現了一個發熱病人,不問三七二十一的,都要做CT,查核酸,似乎發熱成為新冠的代名詞了。這種把發熱當做新冠診斷的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的做法無疑是不妥的。
2月28日,鍾南山院士的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的論文指出,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時可能尚未出現發熱,但隨著疾病進展,將近90%的患者會出現發熱。因此,我們一味根據發熱來進行新冠肺炎的篩查是不合適的,會遺漏一半左右的新冠病人。
我們在網上一查就知道,新冠的表現有哪些?以發熱、乾咳、乏力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
因此,單純以發熱作為篩查新冠的標準無疑是不合適的,我們建議,在公共場合測量體溫的同時,一定要詢問其他相關的症狀和接觸史,否則,將會遺漏約一半的病人。
同時,我們對發熱病人也應該區別對待,不能一見發熱病人就如臨大敵,啟動所有的防疫程序,這樣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其實,對待發熱的病人,我們認真詢問病史,了解他的既往病史,進行簡單的化驗排查,是可以取得初步結果的。如:一個長期臥床的病人,沒有外出史,沒有疑似病人的接觸史,這是一個典型的肺部感染,如果化驗證實白細胞增高,就更證明是細菌感染所致。如果對這樣的病人啟動防疫程序,就可能過頭了。
此外,發熱門診、發熱病房的名稱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發熱不是所有新冠病人的表現,相當一部分發熱病人並不是新冠病人,而且不發燒的人也不能排除新冠。因此,用發熱來命名新冠的診斷和治療機構,是會產生歧義的,建議叫新冠(門診、病房)或者叫感染門診(病房)更切合實際。
我們認為,新冠疫情得到了初步控制,但新冠疫情並沒有結束,在防疫工作中不可掉以輕心,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遺漏防控的漏洞。規範合理地利用醫療資源,充分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將防控措施落到實處。
關鍵詞 >> 新冠肺炎,發熱,咳嗽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