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最後論文發表:和愛因斯坦觀點相反?黑洞並非「禿子」?

2021-01-08 探索科學路

文/濤聲依舊

霍金最後論文發表:和愛因斯坦觀點相反?黑洞並非「禿子」?

我們對於黑洞有著很多想問的問題,黑洞裡面到底是什麼?黑洞是否就是連接著另一個宇宙的出口,在黑洞當中時間是否停滯了?還有很多問題,科學家也得不到一個準確的答案,其中有一個問題一直被很多科學家重視,那就是:「掉入黑洞的物體都去哪兒了?」

據英國《衛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9日,已經逝世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生前最後一篇論文發表了出來,這篇論文的名字叫做《黑洞熵與軟毛髮》,這份論文黑心探討的就是黑洞的相關問題,那麼軟毛髮到底是啥呢?這其實是一種零能量的光子,只會出現在黑洞視界的邊緣地帶,因為它就跟人類的毛髮一樣,所以才有了軟毛髮這樣的名字。

黑洞是個宇宙當中非常特殊的存在,它的引力巨大,巨大到不可抗衡,它的存在就是不斷的吞噬著各種的天體,沒有界限,宛如饕餮,即便是光芒,也無法逃離那裡,有不少人相信,被吞噬之後就會被黑洞給永久的禁錮住,宛如一個牢籠。

黑洞幾乎都是一個樣,它本身沒有任何的特徵,就是一個黑洞,被它吞噬進去的任何物體也無法留下任何的痕跡,這是愛因斯坦在20世紀初提出的「無毛髮理論」,很多人可能會笑,沒有毛髮的話,難不成黑洞其實是個「禿子」?

霍金則不這麼認為,他認為黑洞是有著人類可以觀測的獨特溫度,這意味著它們是彼此不相同的,黑洞不是一個「禿子」。黑洞會在漫長的時間裡噴射出一些很久之前吸收的物質,但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你可以把這個理解成為「吃撐」了。

2016年,霍金和自己的同事發表了一篇論文,初步提出了「軟毛髮」的理論,即被黑洞吞噬的物體能夠留下一些信息,而這些信息都被黑洞的「軟毛髮」給保存了下來,值得一提的是,霍金從那之後一直都在潛心的研究著這個理論,而在他生前最後一個論文被公布的時候,其同事佩裡表示:「這是一個好的開頭,但是未來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小編覺得如果這個理論真的成立的話,未來或許黑洞吞噬的奧秘能夠被揭開也是說不定的,你們認為呢?

相關焦點

  • 霍金的最後一篇科學論文發表:黑洞和柔軟的毛髮
    編者註:史蒂芬·霍金的最後一篇科學論文已經由物理學家發表,他們與這位今年3月14日已故的宇宙學家合作,一起研究霍金畢生致力於理解當物體落入黑洞時信息會發生什麼,向我們解釋了如何提高我們對宇宙永恆奧秘之一的理解。這項研究解決了理論物理學家稱之為「信息悖論」的問題,在霍金去世前完成的。
  • 霍金臨終論文公開:揭秘沉入黑洞的信息去向
    這一難題起源可追溯至愛因斯坦。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解釋重力如何從物質的時空彎曲效應中產生,以及行星為何圍繞太陽旋轉。但是愛因斯坦的理論也對黑洞做出了重要預測,尤其重要的一點是黑洞可以完全由三個特徵來定義:質量、電荷和角動量。除此之外,所有的黑洞都一模一樣,特質被剝奪殆盡。
  • 霍金臨終論文公開
    這一難題起源可追溯至愛因斯坦。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解釋重力如何從物質的時空彎曲效應中產生,以及行星為何圍繞太陽旋轉。但是愛因斯坦的理論也對黑洞做出了重要預測,尤其重要的一點是黑洞可以完全由三個特徵來定義:質量、電荷和角動量。除此之外,所有的黑洞都一模一樣,特質被剝奪殆盡。
  • 霍金臨終論文公開-虎嗅網
    這一難題起源可追溯至愛因斯坦。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解釋重力如何從物質的時空彎曲效應中產生,以及行星為何圍繞太陽旋轉。但是愛因斯坦的理論也對黑洞做出了重要預測,尤其重要的一點是黑洞可以完全由三個特徵來定義:質量、電荷和角動量。除此之外,所有的黑洞都一模一樣,特質被剝奪殆盡。
  • 霍金生前最後一篇科學論文發表:黑洞中存在無窮盡的「柔軟的頭髮」
    據英國《衛報》消息,霍金生前最後一篇科學論文《黑洞的熵與柔軟的頭髮》已被其合作者劍橋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馬爾科姆·佩裡編寫完成並發表。該論文闡述了「當物體落入黑洞時信息會發生什麼」的問題,霍金認為,黑洞中存在無窮盡的「柔軟的頭髮」而非「無跡可尋」,並闡述了計算黑洞熵的方法,這也是其過去40多年一直的工作重點。
  • 霍金寫的最後一篇論文,提出多元宇宙並非無限形成
    今早,《高能物理雜誌》(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發表了他在宇宙學上的最後一篇論文《平穩地退出永恆膨脹》(A Smooth Exit from Eternal Inflation),文中說宇宙可能比通常認為的更簡單(關於黑洞的其他論文尚待發表)。
  • 關於黑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這回或錯了,對的是霍金
    ▲可能存在一種黑洞,違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符合霍金的黑洞理論在廣義相對論中,黑洞是一種簡單的天體:被無限壓縮的奇點,四周是光滑的事件視界,光線、能量或物質都無法穿過事件視界而逃出黑洞的「魔爪」。在此之前,我們收集的所有有關黑洞的數據,都支持廣義相對論黑洞模型。但在20世紀70年代,霍金髮表的一系列論文表明,事件視界沒有那麼光滑。
  • 學界| 霍金生前的最後一篇論文發布了:關於黑洞信息悖論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李澤南、王淑婷、張倩史蒂芬·霍金參與的最後一篇論文已經被物理學家們發布在預印版論文平臺 arXiv 上。在這篇題為《Black Hole Entropy and Soft Hair》的論文中,霍金與其他一些學者共同探討了自己畢生研究的方向:當物體落入黑洞時信息將何去何從。
  • 霍金去世前幾天完成的論文發表,為黑洞信息悖論提供解決思路
    該研究工作旨在解決「信息悖論」,但霍金生前的時候並未完成這項研究的全部內容,因此現在才由劍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共同作者完成了最後的修改,並發表在了網上。此前,曾有一篇題目為「A Smooth exit from eternal inflation?」 的論文刊出,並被認為是霍金生前最後一篇論文。
  • 史蒂芬霍金:「沒有黑洞」
    大多數物理學家都滔滔不絕地寫了一篇聲稱「沒有黑洞」的論文 - 至少不是我們通常想像的那種 - 可能會被解僱為曲柄。但是,當重新定義這些宇宙運動員的呼籲來自史蒂芬霍金時,值得注意。在網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這位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物理學家,以及現代黑洞理論的創造者之一,摒棄了事件視界的概念,即無形邊界被認為是每個黑洞的籠罩,沒有任何東西,甚至光線都無法逃脫。
  • 霍金生前最後一篇論文發表:平行宇宙沒那麼多
    3 月 14 日,著名物理學家霍金逝世,就在今天,霍金在去世前 10 天最後修改過的一篇論文被發表在了《高能物理雜誌》(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上。霍金生前著作文章無數,他最後修改的這一篇一經發表便引發大量關注,人們想看看霍金最後留了什麼話,畢竟,從此以後世界再無霍金,這也是人們緬懷霍金的一種方式吧。這篇文章無疑還是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霍金最熟知的領域。核心思想就是平行宇宙沒那麼多。
  • 計算黑洞溫度!這次霍金又和愛因斯坦「槓」上了
    1974年,霍金髮現了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黑洞並不完全是黑的。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黑洞不會允許任何事物(包括光)逃離自己的強大引力。但霍金髮現重要的結果卻是,黑洞正在以量子力學的方式發出輻射。如果是這樣的結論,就必須加個前提,比如賦予黑洞一定的溫度。
  • 霍金與黑洞 | 舊文重發
    物理學的專業詞彙中,恐怕很難找出別的術語,能比「黑洞」一詞更深入公眾之心,黑洞又和那個輪椅上歪歪倒倒的傳奇人物霍金的名字連在一起。因此,兩者都廣為人知。40年之前,英國物理學家史蒂文·霍金將量子論引入黑洞的經典理論【1】,提出hawkingradiation的觀點。
  • 黑洞不黑:霍金最新論文稱信息可從黑洞內部逃出
    霍金教授宣稱,黑洞這種被視作「毀滅深淵」的天體外部可能存在一層「柔軟的電性毛髮」(soft electric hair)。去年,史蒂芬·霍金指出黑洞並非很多人想像的那樣,是萬物「永恆的牢獄」,數據或信息是有可能從中逃脫的。
  • 【物理悖論】關於黑洞信息悖論——霍金的最後一篇論文
    牛油果按:不久前在arXiv雜誌預印本上,發表了一篇「身份特殊」的文章,這是一個系列的第三篇,圍繞黑洞儲存的信息展開。文章充斥著一條條貼著醒目的霍金標籤的詞彙:黑洞、霍金輻射、霍金等式、信息悖論。是的,它在霍金去世之前的幾天才剛剛完成。牛油果在我們能看見蟲洞嗎?
  • 霍金最新報告:黑洞根本不存在 只有灰洞
    英國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教授再次以其與黑洞有關的理論震驚物理學界。他在日前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承認,黑洞其實是不存在的,不過「灰洞」的確存在。 霍金的最新「灰洞」理論認為,物質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以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他在論文中承認,自己最初有關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光線其實是可以穿越視界的。
  • 霍金去世前的最後一篇黑洞論文在網上公開
    據Engadget報導,霍金去世前的最後一篇研究性論文近日在ArXiV網站公開,該論文由他和劍橋、哈佛的專家合著,名為《Black Hole Entropy and Soft Hair(黑洞熵與軟毛髮)》。熵理論估計不少人略知一二,而「軟毛髮」則是霍金近些年提出的概念,是指存在於黑洞事件視界附近的零能量粒子。
  • 愛因斯坦是如何預測到黑洞的存在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人類對浩渺的宇宙有無盡的嚮往和疑惑,在長期的觀察和思考中總會有新的發現和謎題 1905年愛因斯坦在提出狹義相對論後,就著手研究將引力場與狹義相對論結合起來,於是就有了引力場由於時空的扭曲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推算出了物質分布關係著時空引力場方程。時空扭曲程度取決於物質的質量密度、動量密度在時空的分布,時空的曲率度反過來決定物體運動軌跡。如果時空曲率小,廣義相對論與牛頓運動定律沒有區別;如果時空曲率較強大,又會有較大差異。
  • 霍金最新理論"黑洞軟毛髮"提出僅一個多月,討論就炸了鍋!
    然而在論文發表將近一個多月之後,物理學家們卻陷入了意見分裂的局面。一部分物理學家支持霍金在論文中提出的主張,即認為該理論提供了一種解決黑洞信息悖論的有希望的途徑,而這一悖論本身也是霍金在40多年前最早提出來的。
  • 霍金並非第一人,也絕不會是最後一人
    1如今都知道霍金生於伽利略的三百周年忌日,逝於愛因斯坦的生日,跟愛因斯坦一樣享年七十六歲。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從伽利略到霍金的這幾百年,也正是人類有史以來變化最為快速和劇烈的幾百年。畢竟這個名為愛因斯坦的傢伙,五年前從蘇黎世聯邦工學院畢業的時候,物理專業成績只排在總共五名學生中的第四。然而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普朗克看到論文後,卻下了這樣的評語:愛因斯坦的工作可以媲美哥白尼。由於普朗克的影響力,愛因斯坦的論文一夜成名,而這篇論文也標誌著狹義相對論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