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認為數數很簡單?一不小心,就能從一數到無窮大

2020-12-01 騰訊網

你能數到多少?

曾經有這麼個故事,講的是兩個匈牙利貴族玩數數字的遊戲,誰數的數字大誰就贏。

「那你先來吧!」一個貴族說。

於是另一個貴族絞盡腦汁,想了好幾分鐘,最終報出了他能想到的那個最大的數字:「3!」

接下來輪到第一個人費腦筋了,於是他冥思苦想了一刻鐘, 然後無奈地說:「你贏啦!」

很顯然這兩個貴族智商不太高,況且這個故事很可能只是一個調侃罷了,真實發生的概率不大。但這種對話卻真的有可能發生在霍屯督人1之中。如今我們通過一些非洲探險家得知,霍屯督人的字典中不存在比3更大的數字。所以如果你問他們家裡有多少個兒子或是殺死過多少個敵人,如果數字大於3,他會告訴你「很多個」。因此從數數方面來說,霍屯督人連我們幼兒園的小娃娃都不如,畢竟就連小娃娃都能數到10呢!

如今我們潛意識裡大概會覺得,數字想寫多大就能寫多大——哪怕用「分」為單位來表示戰爭經費這種巨額資金,或是以「英寸」為單位來表示天體之間超級遠的距離——畢竟只要簡單地在數字後面不斷地加上零就可以了,只是很可能寫著寫著手就酸了。比如在已觀測的宇宙中,大概有3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個原子,雖然這個數目非常巨大,但我相信你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寫出比這個數目更大的數字來。

或者你可以用一種更簡短的形式來表示這個數字:3×1074。

在這裡,10右上角這個數字74代表的是後面要跟著寫多少個零,換言之,上面這個數字意味著3後面要連續乘以「10」,一直乘74次。

但是古代人並不知道這種簡化算數的表示方法,實際上這種方法是不到兩千年前一位印度的數學家發明的,只是如今我們已經不知道他具體到底是誰。在他的偉大發明——這當然稱得上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雖然我們很少意識到這一點——面世之前,不同數位上的數字是通過一些不同的特殊符號來分別表示的,例如8 732這個數字,在古埃及會通過這種方式表示:

而在凱撒(Julius Caesar)的事務官手中,這個數字則會被表示為:

MMMMMMMMDCCXXXII

後面的這串字符你一定很熟悉,因為羅馬數字在如今依然派得上用場——比如書籍的章卷、歷史紀年表中的日期等,還會使用羅馬數字。不過由於古代的計數需求很難超出幾千,因此古羅馬人沒有發明比「千」更高的數位符號。所以如果你讓一個古羅馬人寫下「一百萬」這個數字,無論他受過多麼好的算數方面的教育,他都會不知所措。估計他能夠想到的最好方式,就是連續花幾個鐘頭不停地寫,一直寫到下一千個M為止。

古代人心目中,像天空星辰的數目、海裡魚的數目,甚至是沙灘上沙子的數目,這些很大的數字通通都是「不計其數」的,就像對一個霍屯督人來說,「5」就只能表示為「很多」一樣。

為了表示巨大的數字,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3世紀那位著名的大科學家)也費了一番腦筋,終於想出了一個新的方法。他在著作《計沙法》中寫道:

「有些人認為,沙子的數量是無窮多的。這裡我提到的沙子,不僅僅是指餘對立古或是西西里島其他地方的沙子,而是指整個地球上所有發現和未發現的沙子。也有人覺得,這個數字並不是無窮大,但要表示比沙子數目更多的數量也是做不到的。很明顯,持這些觀點的人會認為,如果將地球假想成一個大沙堆,在海洋、山洞中都填滿沙子,一直裝到和最高的山峰一樣高,那麼這個大沙堆中沙子的數量是無法表示出來的。但我要告訴大家,不僅填滿地球的沙堆中沙子的數目能表示出來,就算整個宇宙都填滿了沙子,這個數目也照樣能夠表示出來。」

阿基米德所提出的表示大數的方法與現代科學中的方法非常類似。他從當時古希臘算數中最大的數字「萬」開始,發明了一個新的數字「萬萬(億)」作為第二級單位,然後將「億億」作為第三級單位,「億億億」作為第四級單位,以此類推。

對現代人來說,寫個大數字似乎不算什麼,不值得花幾頁紙來專門討論。但是在阿基米德時代,能夠發明一種描述大數的方法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這也是數學向前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一步。

為了計算填滿宇宙的沙子的數目,阿基米德必須知道宇宙有多大。按照當時的觀點,宇宙被水晶球層包裹著。與阿基米德同時代的著名天文學家,來自薩摩斯島的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認為,地球到天球面的距離為10 000 000 000 斯塔迪姆,差不多1 000 000 000 英裡。

阿基米德對比了一下宇宙和沙粒的大小,進行了一系列足以把中學生嚇出噩夢的運算後,得出結論:

在阿里斯塔克斯估算的宇宙中填滿沙子,沙子的數目不會超過一千萬個第八級單位。

要注意的是,阿基米德時代估計的宇宙半徑遠遠小於現代的觀測結果。十億英裡不過剛剛超過太陽到土星的距離。後面我們會看到,按如今天文望遠鏡的觀測結果,宇宙邊緣距我們有5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英裡,要填滿這麼大的宇宙,需要沙子的數量超過10100粒(1後面100個零)。

這個數字顯然比前文提到過的宇宙中的原子總數3×1074都要大,因為真實宇宙並未充滿原子。實際上,計算一下我們會發現,宇宙中平均每立方米僅有一個原子。

當然了,要獲得一個巨大的數字,不必非得把宇宙倒滿沙子,或進行類似活動。實際上,有一些乍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也會遇到非常大的數字,哪怕最開始你以為其中涉及的數字不過幾千而已。

比如在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印度舍罕王(Shirham)就吃了大虧。據傳說,舍罕王打算獎賞他的宰相、象棋的發明者西薩·班·達依爾(Sissa Ben Dahir)。這位大臣似乎並不貪心,他跪在國王面前說:「陛下!請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裡放一粒麥子,第二個格子裡放兩粒,第三個格子裡放四粒,第四個格子裡放八粒,以此類推,每個格子都放前面格子的兩倍,直到把64個格子裝滿就行了。」

「你竟然只要這點獎賞。」國王一邊說,心裡一邊竊喜,畢竟對這樣一件神奇發明的賞賜竟然不需要太破費,「我會按你的要求給你賞賜的。」說完,他命令一個僕人帶了一袋麥子到王座前。

放麥粒的計數工作開始了,按照宰相的要求,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兩粒,第三格放四粒……國王吃驚地發現,還沒放到二十格,一麻袋麥子竟然已經空了。於是一袋袋麥子搬到國王面前,但是隨著格數的增長,所需的麥子增加得實在是太快了,很快國王就發現,即便把整個印度的麥子都拿過來,也滿足不了達依爾的要求,因為計算一下我們就知道,這需要18 446 744 073 709 551 615顆麥粒!

這個數字雖然不像宇宙中原子總數那麼大,但也足夠可觀了。假設一蒲式耳1小麥有5 000 000 粒,我們需要4萬億蒲式耳才夠!全世界平均每年產出小麥總量約為2 000 000 000 蒲式耳,所以宰相所求的賞賜,竟然是全球兩千年所產的小麥總和!

國王終於意識到他欠了宰相多麼大的一筆債,要麼他得忍受著達依爾沒完沒了的討債,要麼他乾脆砍了達依爾的腦袋。我猜國王估計會選後者。

另一個關於大數的故事也同樣出自印度,與「世界末日」有關。讓我們來看看鐘愛數學的歷史學家鮑爾(Ball)是怎麼講述這個故事的:

貝拿勒斯的聖廟標記著世界中心,在聖廟的穹頂之下,安放著一個銅盤,上面插著三根鑽石針,每根針高1腕尺(1腕尺大約20英寸),像小拇指那麼粗。在其中一根針上,梵天從下往上按由大到小的順序放了64片金盤,這就是所謂的梵天塔。按照梵天設定的規則,值班的僧侶夜以繼日地在三根針之間移動著金盤:每次只能移動一片金盤,同時小金盤必須置於大金盤上面。當六十四片金盤由一根針全部移動到另一根針上時,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將會煙消雲散。

你可以試著自己做一套梵天塔的玩具,用紙板代替金盤,用長鐵釘代替鑽石針。玩這個玩具的過程中,你會很快發現一些規律:不論移動哪一片,所花的時間都比移動上面那一片多一倍。第一片只需要移動一次,第二片需要移動兩次,以此類推。當你把六十四片全部移動完畢,所需的移動次數竟然與宰相所求的麥粒數一樣多!

把這座梵天塔上所有64 片移動完畢,需要多長時間呢?每年有31 558 000秒,假設僧侶不分晝夜、沒有任何休息的時間,每秒鐘移動一次,簡單計算可知,總共需要將近5 800億年才能完成。

對比一下這個傳說和現代科學中的結論,其實還蠻有趣的。因為按照目前宇宙演化理論的推測,恆星、太陽和行星,包括我們的地球,由不定形物質大約形成於30億年前;除此之外,給恆星特別是給太陽提供能量的那些「原子燃料」還能持續燃燒100到150億年。因此我們這個世界的壽命無論如何也不到200億年,與印度傳說中預測的5 800億年相比要短得多。畢竟,那只是個傳說罷了。

在文學作品中曾涉及到的最大的數字,大概是那個著名的「印刷行數問題」了。

假設有一臺印表機能夠一行接一行列印出文字,並且每列印一行,列印的內容就會隨機改變。這臺機器的主要部分是由一排邊緣刻滿字母和符號的碼盤組成,碼盤和碼盤就像汽車的機械裡程表那樣裝配,上一個碼盤轉動一周時,下一個碼盤就會轉動一格,而紙張則會自動捲入。這樣的機器設計起來並不複雜,下圖就是這樣一個機器的示意圖。

讓我們來開動這臺機器,看看它印出的那些沒完沒了的東西。我們會發現印出的大部分行並沒有什麼意義,例如:

「aaaaaaaaaaa…」

或者:

「boobooboobooboo…」

或者:

「zawkporpkossscilm…」

但是既然機器把所有可能的組合都列印出來,我們自然也能從中找到一些有趣的句子,雖然絕大多數都沒什麼意義,比如:

「horse has six legs and…(馬有六條腿,而且……)」

或者:

「I like apples cooked in terpentin…

(我喜歡松節油煎蘋果……)」

當然了,只要繼續找下去,我們也一定能找到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寫的每行著作,甚至包括他扔到廢紙簍中的那些文字!

實際上,這樣一臺機器能夠寫出有史以來所有的句子,每一行詩歌、報紙上的每篇社評或是每個廣告、每一卷科學論文、每頁情書、每一份牛奶訂單……

這臺機器不僅能夠列印出已有的文字,甚至能夠列印未來所有的內容。從滾筒卷出的紙張上,我們能夠讀到30世紀的詩集、未來的科研發現,或是2 344年星際交通事故的統計數據。同樣也會有一頁頁還未面世的短篇、長篇小說,若是出版商有這樣一臺機器,就只需要從一堆垃圾中把好的內容挑出來就行了——聽起來似乎與他們現在幹的事也差不太多。

為什麼沒這麼幹呢?

來讓我們算算,要得到所有字母和符號的組合,我們需要印多少行出來。

英文中一共有26個字母,10個數字(0,1,2,…,9)和14個常用的標點符號(空格、句號、逗號、冒號、分號、問號、嘆號、破折號、連字符號、引號、省略號、小括號、中括號、大括號),加起來一共50個字符。印刷中一般平均每行有65個字符,因此我們假設這臺機器一共有65個碼盤。因此對每一行來說,第一個字符有50種可能性,第二個字符也有50種可能性,因此一共有50×50=2 500種可能性。同樣,第三個字符也有50種可能性,以此類推,每一行可能的組合數目為:

或者表示為:

5065

也就是10110。

為了感受一下這個數字有多大,我們假設宇宙中的每個原子都是這樣一個印表機,因此我們有3×1074臺印表機在為我們工作。假設這些機器自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工作,已經持續工作了30億年,即1017秒。進一步假設這些印表機以原子的振動頻率工作,也就是每秒列印1015行文字。計算一下我們可以得知,到目前為止這些印表機列印出的總行數為:

3×1074×1017×1015=3×10106

這也只不過是上述所有可能性的三千分之一罷了。

所以,要從這自動列印出來的內容當中挑點有用的東西出來,恐怕得花很長很長時間了。

《從一到無窮大》

(知乎重磅推薦,小學生都能讀懂的全新譯本。科普讀物宗師之作,愛因斯坦親自推薦,清華大學新生入學禮物。融匯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於一體,理解科學底層邏輯的入門級權威作品!)

相關焦點

  • 如何從一數到無窮大?丨21讀書
    說完,他命令一個僕人帶了一袋麥子到王座前。圖 1. 西薩·班·達依爾——能力精湛的數學家——正向國王要他的賞賜放麥粒的計數工作開始了,按照宰相的要求,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兩粒,第三格放四粒......國王吃驚地發現,還沒放到二十格,一麻袋麥子竟然已經空了。
  • 無窮大是最大的數嗎? 數學中最大的數是多少?
    無窮大是最大的數嗎? 數學中最大的數是多少?時間:2017-02-27 09:48   來源:怪羅科普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無窮大是最大的數嗎? 數學中最大的數是多少? 人類已經使用數長達千年之久。普遍認為,數的概念 源於史前人類開始使用手指進行計數。
  • 新年到博物館裡去數數「羊」青銅器 上海博物館 數數 磁山遺址...
    2015-2-21 15:08:16來源:新民晚報作者:樂夢融 史通 選稿:方翔原標題: 新年到博物館裡去數數「羊」紅火熱鬧的甲午馬年已經過去,沐浴著寧和安詳氣息的乙未羊年歡快地到來。我們的祖先如何做出有關羊的精美藝術品,不妨去博物館裡探索與發現。
  • 葛立恆數是什麼答案是多少?數值最大的數為何不是無窮大?
    無窮大,這顯然不是最終的答案。  無窮大只是一個概念,數學中無窮大的定義表明,無論數有多大,都可以讓它再加個1使它變得更大。通過不斷地這樣做,一個數總是可以一直永遠或「無限」變大。  原來,在正式數學證明中使用過的最大數是葛立恆數,它此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數被收入于吉尼斯世界紀錄之中。它到底有多大呢?
  • 無窮大是最大的數嗎?數學家都難以理解了
    無窮大,這顯然不是最終的答案。無窮大只是一個概念,數學中無窮大的定義表明,無論數有多大,都可以讓它再加個1使它變得更大。通過不斷地這樣做,一個數總是可以一直永遠或「無限」變大。原來,在正式數學證明中使用過的最大數是葛立恆數,它此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數被收入于吉尼斯世界紀錄之中。它到底有多大呢?
  • 無窮大
    大家好,《你不可不知的50個數學知識》之七,今天聊一聊無窮大。
  • 3歲能從1數到100,會20以內加減法:這是數學天才還是家長誤解?
    (一)育兒案例「我家兒子3歲了,鄰居跟他同齡的男孩子都是只能數數從1數到10,而他卻能從1數到100,2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題也都能說對,這該怎樣教他呢?補充一句,我們當家長的該怎樣給他鞏固數學知識呢?」
  • 數學裡的無窮大有多大,無窮大之間怎麼比較大小,加法壞掉了嗎
    大家在學習數學時肯定用到過一個數學定義,那就是無窮大,無窮大有多大呢?無窮大之間有比較大小的方法嗎?無窮大符號無窮大,用橫躺的「8」表示,一般用在數學裡,比方說整數的個數就是無窮大,偶數的個數和奇數的個數也都是無窮大
  • 宇宙有哪些無窮大?
    如果他說過無窮大的時間再還你,實際上和不還你錢沒有任何區別。如果他過一百年再還你錢,和不還你錢的效果已經差不多了。我所生活的宇宙中有那些無窮大?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宇宙是由物體和周圍空間構成的,其餘統統不存在。
  • 無窮大,到底是有多大?
    這樣一來所有的房間都會被佔據,同時也不會有客人沒有房間住。如果汽車上的乘客自己編號為1, 2, 3, 4, 5, …(而且我們不區分原來入住的客人,這可以認為是將所有原來入住的客人搬出飯店,並進入停在飯店旁邊的一輛裝飾精美的汽車,我們可以稱之為0號汽車。)
  • 奇妙的數字,大大的數!孩子看了「狠」漲知識
    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為1560億光年,甚至更大!但恐怕其實沒有人真的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因為宇宙的大小,已經遠遠的超出了我們人類所能觀測的距離,而且科學家們還認為,宇宙本身還在不停的繼續擴大中!在宇宙空間裡,恐怕還有很多大到讓我們無法想像的數字,我們可能都無法表達和計算它。
  • 寒假預習:一萬有多大,數一數估一估,親身感覺一萬有多大
    空中課堂的教學進行到二年級數學萬以內數的認識了。怎樣讓學生感受到一萬有多大呢?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數數的作業。布置作業前一天,我自己先數了數。我數的是大米,先一粒一粒的數出一百粒大米放在一個小盒子裡,一共數了10個一百,也就是一千。然後把這10個小盒的大米全放在一個小盒裡。
  • 一不小心就能踩坑
    一不小心就能踩坑阿格拉孟買不管你只是有興趣的,還是正打算前往或者已經有過了一次印度的旅行,這裡能讓你感受到不一樣的印度,印度首都德裡分為新德裡和舊德裡兩曲,也是印度的第二大城市作為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區,德裡給人的印象絕不是單一的,它的信譽就貧窮與富裕混亂和整齊相互交織著十分的兩句話這得歷城區古蹟眾多。
  • 數學裡有沒有最大的數?自然數是不是一個無窮大的數字?
    數學裡有沒有最大的數?自然數是不是一個無窮大的數字?不妨證明一下沒有。假設存在一個最大的數N,比其他任何數都大。那麼,N+1是否比N大呢如果N+1<N,那麼1<0,與自然數的基本定義矛盾;如果N+1=N,那麼1=0,也與自然數的基本定義矛盾。
  • 無數個正數加起來,結果一定是無窮大嗎?
    加法運算相信大家不陌生,不過我們所學的加法都是對兩個數相加,類似這種簡單的模式。
  • 一對一的數數從未開化到文明|數學與生活
    在開始手術前,外科醫生讓這位數學家聞麻醉藥,並且叫他數1,2,3,…。這位數學家要是在平時,別說是1,2,3,…,就是極大或是極小的數也都能隨心所欲地數出來,可是他卻抵抗不住麻醉藥,數1,2還可以,數到3就人事不知了。一滴氯仿就把數學家帶回到只能數到3的未開化人的狀態去了。用一滴麻醉藥,就能把數學家帶回到未開化人的世界去,但是反過來,從未開化人變成數學家的道路可就漫長而又遙遠了。
  • 一年級,11到20這些數中,到底藏了多少數學智慧
    今天這節課,讓我們跟孩子,一起來學習,11到20,這10個數字。學習如何數好,這些兩位數。通過實際數一數,看看從11到20的這些數字中,到底蘊藏著多少數學智慧。那麼,接下來,就給孩子詳細講解一下。一、數數的智慧1、數數,數數,數的不是數,數的是「一」。數個位數也好,數兩位數也好,數多位數也好。其實,在數數的時候,數的,都不是數字。雖然寫的時候,是用數字寫,但是真正數得,並不是寫出來的數字。真正數得,是,一。
  • 茶杯中的無窮大
    杯中的茶葉就能很明顯的體現二次流的運動:他們聚集在杯子底部的中心,即使周圍的茶水中仍有漩渦翻滾,它們也幾乎維持靜止。在幾個世紀之前,人們就已經注意到了這種被稱為「茶葉悖論」的現象。在《不會煮湯圓的物理學家不是好廚師|正經玩》一期中,也有描述這一現象。1926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首次用數學方法解釋了這種行為。
  • 為什麼數學家無法解決無窮大的問題?
    自數學發展以來,無窮大就一直困擾著人類。我們必須認識到,無窮大不是一個具體的數,而是一個想法,它只存在於抽象中。無窮大很奇怪無窮大不能是一個具體的數,比如說是x,我們可以根據加法的邏輯,x加一,就創造了一個新的無窮數。之後我們還可以再加一,生成一個更大無窮數。實際上,我們可以無窮大加上無窮大,創造出所有無窮的無窮,然後我們可以再加上一,循環往復。
  • 宇宙是否是無窮大的?如何向懷疑論者解釋這個事實?
    但我相信科學,我知道我只了解世界上知識的億億分之一。我往燒杯中放了一些粉末,然後燒杯中的東西就會升溫或降溫,然後你得出了方程,知道要讓溫度上升十度要放多少粉末。然後你就能告訴自己,這裡發生了什麼化學反應。 或者說用開水來加熱金屬,然後把金屬取出,放到有250毫升的水中,計算金屬放出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