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高等智慧生物的共有思維,是對真理的探索,對矛盾的懷疑,但它絕非一門晦澀難懂的學問,非應試目的的數學是純粹而樸實的智慧。《數學與生活》為日本數學教育改革之作,旨在還原被考試扭曲的數學,為讀者呈現數學的真正容顏,消除應試教學模式帶來的數學恐懼感。
1.1 從未開化到文明
有一位數學家接受手術。在開始手術前,外科醫生讓這位數學家聞麻醉藥,並且叫他數1,2,3,…。這位數學家要是在平時,別說是1,2,3,…,就是極大或是極小的數也都能隨心所欲地數出來,可是他卻抵抗不住麻醉藥,數1,2還可以,數到3就人事不知了。一滴氯仿就把數學家帶回到只能數到3的未開化人的狀態去了。
用一滴麻醉藥,就能把數學家帶回到未開化人的世界去,但是反過來,從未開化人變成數學家的道路可就漫長而又遙遠了。不僅僅是漫長,那還是一條極其曲折的道路呢。為了看清數學這門學問的本來面目,我們有必要回到起始點,在這條曲折的道路上再走一遍。
精神病醫生為了試驗病人的神智是否清楚,好像就是讓病人數數的。據說從前在泰國的法庭上也是讓證人數到 10,如果數不上來,就沒有資格作為一名證人。但如果根據這件事就想說「數學是智能的檢驗標準」的話,一定會有許多人瞪著眼反對。這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討厭數學。
與喜歡數學的柏拉圖不一樣,討厭數學的索克拉提斯說:「在數學家當中,沒有人能夠作認真的推論。」另外,還有很多人公然說數學這種東西是有害無益的。
可是,喜歡、討厭姑且不說,既然生活在現代,沒有數這個東西就不能生活下去。其實只要想一下在每天的報紙上出現多少數字就明白了。所以,即使是討厭數學、對計算覺得棘手的人,實際上也是懂得相當多的數學、很會應用數學的人。站在未開化人當中,就是第一流的數學家了。
即使說數學不行或者討厭數學,也並不意味著這個人的智能或人品不好。可是要在現代社會生活下去,不用說,會有很多不便之處。一看見數字就頭痛的人,跟一坐車就暈車的人是一樣的吧。
1.2 數的黎明
從前——距現在大約50萬年,在現在北京郊外周口店的洞穴裡,居住著人類的祖先北京猿人。從他們遺留下來的石器和動物的骨骼,可以大致知道他們從事什麼樣的勞動,吃什麼樣的食物。但是要推測他們懂什麼數學就非常困難了。為什麼呢?因為數這個東西是無形的,沒有一種直接了解的線索。
但這並不是說就沒有一種間接的線索,去了解人類在太古時期如何建立數字或圖形的知識。這線索就是考察在文明進步中遺留下來的未開化人的數學,另外就是觀察在幼兒當中,數的概念是怎樣建立的。
首先產生的問題是,除了人類以外是否真有動物了解數?就像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的那樣:「數是人類在精神上製造出來的最抽象的概念。」確實,即使像1,2這樣最簡單的數,要是和其他語言相比較,也是很抽象的,除了人之外,其他動物好像還沒有知道數的。
然而有人認為鳥知道數。例如,杜鵑悄悄把自己的蛋產到黃鶯的巢裡,讓黃鶯替它孵蛋,它會把和自己的蛋數相同的黃鶯蛋去掉。從這個事實來看,人們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鳥不是會數數嗎?德國的動物學家奧凱拉作了鳥能數到什麼程度的試驗。但是以往這種試驗,由於準備不充分,結果難以信賴。從前也曾有過這樣奇怪的事情——馬戲團的馬因為會計算而聞名,可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是馬的主人在不知不覺中送出一個什麼信號,然後敏感的馬回應了這個信號。
凱拉為了防止一些雜音混進來,小鳥放到一個院子裡,讓小鳥和實驗者彼此都看不見,小鳥的動作用照相機自動拍下來。
實驗對象就是烏鴉和鸚鵡。在鳥的前面放五個箱子(見圖1-1),箱子蓋上畫著標記點,分別是2,3,4,5,6。箱子前面也放著畫有標記點的蓋子。預先讓鳥作挑出與蓋子上標記點相同的箱子的練習。經過充分練習之後,再讓鳥作挑出同樣數目的試驗時,鳥能夠出色地取得成功。而且即使把五個箱子的排列方法作各種變化或改變標記點的畫法,也不會失敗。
圖1-1上面的試驗是讓鳥同時認標記點的個數。接著又作了按時間順序數數的試驗,先讓烏鴉作這個練習,就是從許多食餌中按特定的數,例如取5個食餌來吃。取食的時候,擺好幾個內部裝有食餌的小箱,而順序放入這些小箱裡的食餌的數量是1,2,1,0,1,…。這個試驗就是把箱子打開,讓鳥只吃5個食餌。當吃的食餌少於5個時,就必定讓烏鴉回籠子去。
這樣一來,就會有驚人的事情發生。當鳥吃完裝有一個食餌的第1箱以後,它就點一下頭(見圖1-2),吃完裝有兩個食餌的第2箱以後就點兩下頭,第3箱吃完點一下頭,對空著的第4箱就不聞不問地跳過去,到吃完第5箱之後又點一下頭,然後,據說臉上好像是「我吃完了」的樣子,對第6箱不予理睬就離開了。
圖1-2點頭的次數就是箱子裡的食餌數,也許這是烏鴉預先記住食餌的數目,知道是不是夠數吧。從這樣的試驗來看,會數數的不僅是人呢。我們人類的優越感就只好化為烏有了。
但是只憑這一點就斷定鳥類知道數似乎還早了一些。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要說知道數,必須有幾個條件。我們看看這些條件吧。
1.3 一一對應
英國的數理哲學家巴特蘭多拉賽爾說:「要覺察到兩天的2和兩隻雉雞的2是同樣的2,需要有無限長的歲月。」確實像拉賽爾說的那樣,2這個數對於兩個雞蛋、兩條狗、兩個人、兩隻鳥、兩本書都是共同的,所以即使把兩個雞蛋換成兩棵樹,2還是有沒有變化(見圖1-3)。
1.3一一對應圖1-3像這樣把一個一個的雞蛋和一棵一棵的樹聯繫起來就叫做一一對應。但即使一一對應起來,2還是不變的。我們利用一一對應而數不變的這件事,就想出一種用容易數的東西來替換不容易數的東西。據說豐臣秀吉為了數山上的樹木,就在每棵樹上系一根繩頭兒,然後再數這些繩頭兒。這就是把樹的集合以一一對應的方法轉換為繩頭兒的集合,然後再數。另外,根據一位旅行家的手記,說在馬達加斯加島,為了數有多少士兵,讓每一名士兵走過隊長面前時,投下一粒石子,然後數那堆石子。這也是因為士兵的集合與小石子的集合是一一對應的。壽司店在顧客每吃一個壽司飯糰時,就在櫃檯上粘一個飯粒,以此來數吃過的壽司飯糰數,這也是利用了一一對應而數不變的原則。
可是杜鵑知道這件事嗎?它即使能找到與自己的蛋數相同的黃鶯的蛋,那也是因為這兩種蛋很相像吧。它似乎不會想到3個蛋與3棵樹是同樣的3。
不僅是鳥,很小的孩子好像也不知道這事。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傑做了以下的實驗。把幾個花瓶和一些花給一個5歲零8個月的孩子,讓他在每一個花瓶裡插一枝花。接著再把花攏在一起,問他是花多還是花瓶多,孩子回答說是花瓶多,因為把花攏在一起,能看見的少了(見圖1-4)。把花一枝一枝地插在花瓶裡就是一一對應的事,可是這個孩子卻想不到花瓶與花的數目是相等的。我們必須認為這個孩子對於一一對應而數不變的事還不明白。如果人在孩提時代還不懂數是一一對應而不變的話,那麼鳥或者蜜蜂就更不懂了吧。
上文節選自《數學與生活》修訂版, 已獲圖靈許可, [遇見數學] 特此表示感謝!
作者者:遠山啟譯者者:呂硯山 , 李誦雪 , 馬傑 , 莫德舉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圖靈新知出版年:2014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