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薛瀾:工業設計過程要考慮倫理及社會風險

2021-01-12 小六有話說

大家也都知道很多這種,就是我們不管是工業系統的設計,包括產品的設計的話,很多問題,你像我們今天碰到的很多問題,包括環境汙染的問題,這種廢料問題,那個汙染的問題,其實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因為本身就出了問題,所以我們直到最後這個尾端再去解決,那這時候其實已經晚了。

所以很多這種我們講對於倫理道德的思考,包括對社會風險的這種分析,那可能都需要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就要把它考慮進去。所以也正因為如此,實際上現在好比說像美國的這種電氣工程協會的,他們已經出臺了好幾版的,就是關於這個工程設計當中的這個倫理守則。那麼我非常高興的看到,那麼中國我們相關的專業協會的話,也已經出臺了,中國版的這方面的這種手冊。

那我希望也許可能有更多的這種科技工作者,這種學會能夠來參與到這個當中,而且更關鍵的是,就是我們的高校,應該在我們的這種工程設計,在我們的各種課程當中的話,要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咱們清華的像張左老師也開了,這個就關於人工,這個人工智慧倫理問題這樣的課程,所以希望這樣的課程的話,能夠在全國,在全世界的工程教育當中能夠普及開來。當我們的很多這種科技,它的發展又面臨很多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辦?那也許我們如果要說是簡單的就是說把它一下子,這個我們從政府的政策,

包括這種規制一下子把它卡住,那也許這個確實風險沒有了,但技術創新也無從談起。那像我們最近這幾年的話,在中國像很多的,包括我們的這種這個阿里的很多平臺,包括像滴滴打車等等,這種網約車等等,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這些創新的話,它一方面我們需要去鼓勵它創新,但另外一方面對他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對社會不利的影響,我們也需要去進行有效的規制。

所以在這個時候怎麼辦?傳統的規制體系的話,是政府我是在高高在上的,我是對你這個企業,就像這個貓抓老鼠一樣,我對你進行這個懲罰,然後對你進行這個規制。但是在一些新的技術領域方面,政府對這些創新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這個時候,企業和這個政府也許應該去形成一個新的夥伴關係。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的話,那麼企業跟政府一起來探討什麼樣的這種方式,是對這種創新更加有利,同時的話也能最大可能的減少。就是對。對這種社會的這種危害。所以我們講這種適應性治理的話,就需要政府和企業雙方去調整角色,然後的話共同來推進治理體系的完備。

相關焦點

  • 新技術引發倫理爭議 專家呼籲強化全球治理
    他進一步說,在參與調查的全球科學家中,有30%同意「暫停基因編輯研究」,超過50%反對,「科技工作者內部都是分裂的,可見從業者並沒有對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基因編輯之外,人工智慧、腦機接口、自動駕駛……在現代科技快速迭代和社會應用不斷創新的今天,技術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衝擊著人類傳統的倫理觀念。
  • 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新技術遭倫理拷問,怎麼破?
    她表示,倫理知識體系建設的起點就是醫學倫理,「一定要關注新技術可能對人類生理心理、權益尊嚴、道德法律的影響。科技推動社會進步,倫理是對社會的保障。」她以所在領域為例,輔助生殖給不孕症患者帶來福音,但在植入前遺傳學的診斷篩查中,基因歧視、可能的篩選甚至嬰兒定製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還有遺傳學的父母、社會學的父母,其中的倫理法律風險需要深入討論。
  • 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新技術遭遇倫理拷問,怎麼破?
    ,技術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衝擊著人類傳統的倫理觀念。她表示,倫理知識體系建設的起點就是醫學倫理,「一定要關注新技術可能對人類生理心理、權益尊嚴、道德法律的影響。科技推動社會進步,倫理是對社會的保障。」
  • 第四屆「中國社會風險治理高層論壇」在京召開
    未來要重點關注疫苗的有效性、疫苗生產的資金投入、疫苗接種推進的公平性和疫苗接種後異常反應等容易觸發的社會風險問題。崔保華認為首先要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新內容,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進一步深化。要用好評估機制,推進行政權力運行的法治化和規範化。要充分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完善風險評估的技術。要大力支持搭建風險評估的新平臺,指導成立全國性的社會風險評估行業協會,引入律師、會計、建設、金融、網絡等專業隊伍,健全對第三方機構參與社會風險評估工作的行業管理。
  • 提高社會風險防控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 (記者吳屹桉)11月29日,由清華大學中國社會風險評估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社會風險治理高層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社會風險治理」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 第四屆「中國社會風險治理高層論壇」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召開
    崔保華認為首先要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新內容,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進一步深化。要用好評估機制,推進行政權力運行的法治化和規範化。要充分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完善風險評估的技術。要大力支持搭建風險評估的新平臺,指導成立全國性的社會風險評估行業協會,引入律師、會計、建設、金融、網絡等專業隊伍,健全對第三方機構參與社會風險評估工作的行業管理。
  • 薛瀾:構築共榮共生的多元創新生態系統
    薛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北鬥衛星、嫦娥四號、C919大型客機……「十三五」時期,一批令世界震驚的「國之重器」紛紛亮相,昭示著我國科技創新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創新永無止境。
  • 薛瀾:創新為新一輪改革開放提供澎湃動力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薛瀾在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期間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薛瀾在做客人民網訪談間時表示,怎樣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怎樣讓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發展當中,是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關鍵環節,最核心的是要推動創新。 「創新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幾乎是同義詞」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 清華教授郭於華:社會學者的職責
    擁有潘光旦、陳達、吳澤霖、蘇汝江、費孝通、吳景超等著名教授。當時的一篇題為《院系漫談》的文章把社會學系比喻為「通才製造所」,從教授陣容來講「社會學系要算本校法學院最大的一系」(1948年《清華年刊》)。此一時期全國有22所大學或獨立學院設置了社會學系或歷史社會學系、社會事業行政學系。其中有10 所是教會學校,美國教會所辦的佔了8所。
  • 環境倫理與和諧社會
    因此,我們要想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特別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環境倫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保障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就必須選擇汙染少、能耗低的經濟發展模式;制定更加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建立一支高效的環保執法隊伍;我們還應倡導對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 清華評出資深教授 首批授予18位學者名單出爐(圖)
    清華評出資深教授 首批授予18位學者名單出爐(圖) 中國新聞網
  • 讓科技倫理貫穿科技發展的全過程
    如何應對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已經不僅僅是科學家、技術專家和工程師們的使命了,也需要包括倫理學者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科技發展需要倫理出場20世紀中葉以來,諸如原子彈、工業化學品、計算機和基因工程所產生的後果無一不表明,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科學技術具有雙重的社會和生態效應。
  • 科學家完成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該項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不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也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消息傳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許多科學家對這一成果給予了積極評價,但也不乏憂慮之聲。  這項研究由美國基因遺傳學頂尖科學家克萊格·文特爾主持,研究團隊共有20多位科學家。文特爾的團隊為這個項目奮鬥了15年,耗資超過 4000萬美元。2008年,他率先宣布製造出合成細菌基因,但它未能操控細胞。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一開場,吳國盛教授就澄清了公眾對科學知識的一些常見誤解,並指出科學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不是絕對正確的,一個時期它是正確的,後面又被修正,後面的理論使前面的理論變得局部正確,有條件的正確,而不是絕對正確。
  • 第三屆清華會講舉辦 海內外專家共論科技革命與社會進步
    人民網北京12月15日電(郝孟佳)第三屆清華會講12日在深圳大學城會議中心召開。來自海內外的數十位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大變局與新動能——科技革命與社會進步」的主題展開多領域交叉的高層次精彩發言和研討。
  • 兩萬字,清華劉雲浩教授回答新生關於AI的90個問題
    人工智慧引領萬物互聯時,是否會對現有社會框架與科學產生巨大衝擊?是否考慮人工智慧運行過程中的事故(如電車悖論)?A:人工智慧未來發展不僅僅是需要向生物學借鑑,而且幾乎需要向所有學科借鑑。例如,工業網際網路一個已初步實現的應用場景是,當消費者看到一個自己很喜歡的衣服,通過智慧型手機拍照之後上傳到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上,他可以知道如何購買甚至直接下單,而廠家也會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更好地設計、生產新產品,帶動整個供應鏈的發展。而這個過程,都需要消費者乃至整個國家的國民科學素養的提升。物聯網和人工智慧一樣,需要和所有學科相結合,所以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和信息科學的研究也是息息相關的。
  • 姜松榮:設計的「倫理原則」
    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在包浩斯100周年之際開展了「紀念包浩斯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7日開展的「包浩斯與設計教育」專題報告邀請到了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倫理學博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視覺藝術評論委員會副會長,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委員姜松榮教授進行了以《設計的「倫理原則」》為主題的演講。
  • 講座回顧 | 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
    2019年4月5日,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恆力老師來到南京大學哲學系,以「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為題進行學術講座。講座由劉鵬副教授主持。我系周理乾老師、部分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杜嚴勇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劉戰雄老師參加講座。
  • 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研討會在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舉辦
    開幕式上,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趙蓬奇在致辭中對我國社會工作發展歷史與現狀尤其是近十年來的發展進行了詳細介紹,在梳理社會工作發展脈絡的同時,重點提出以下四點任務:一是社會工作價值觀的確定,取決於社會工作的功能定位,要服務於功能,有必要進行深入的探索與交流;二是社會工作價值觀要體現本土化與時代化;三要通過直觀具體的倫理標準的具體要求對道德實踐進行有效地指導;四是在創新社會治理的大背景下需要構建本土社會工作價值倫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