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都知道很多這種,就是我們不管是工業系統的設計,包括產品的設計的話,很多問題,你像我們今天碰到的很多問題,包括環境汙染的問題,這種廢料問題,那個汙染的問題,其實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因為本身就出了問題,所以我們直到最後這個尾端再去解決,那這時候其實已經晚了。
所以很多這種我們講對於倫理道德的思考,包括對社會風險的這種分析,那可能都需要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就要把它考慮進去。所以也正因為如此,實際上現在好比說像美國的這種電氣工程協會的,他們已經出臺了好幾版的,就是關於這個工程設計當中的這個倫理守則。那麼我非常高興的看到,那麼中國我們相關的專業協會的話,也已經出臺了,中國版的這方面的這種手冊。
那我希望也許可能有更多的這種科技工作者,這種學會能夠來參與到這個當中,而且更關鍵的是,就是我們的高校,應該在我們的這種工程設計,在我們的各種課程當中的話,要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咱們清華的像張左老師也開了,這個就關於人工,這個人工智慧倫理問題這樣的課程,所以希望這樣的課程的話,能夠在全國,在全世界的工程教育當中能夠普及開來。當我們的很多這種科技,它的發展又面臨很多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辦?那也許我們如果要說是簡單的就是說把它一下子,這個我們從政府的政策,
包括這種規制一下子把它卡住,那也許這個確實風險沒有了,但技術創新也無從談起。那像我們最近這幾年的話,在中國像很多的,包括我們的這種這個阿里的很多平臺,包括像滴滴打車等等,這種網約車等等,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這些創新的話,它一方面我們需要去鼓勵它創新,但另外一方面對他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對社會不利的影響,我們也需要去進行有效的規制。
所以在這個時候怎麼辦?傳統的規制體系的話,是政府我是在高高在上的,我是對你這個企業,就像這個貓抓老鼠一樣,我對你進行這個懲罰,然後對你進行這個規制。但是在一些新的技術領域方面,政府對這些創新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這個時候,企業和這個政府也許應該去形成一個新的夥伴關係。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的話,那麼企業跟政府一起來探討什麼樣的這種方式,是對這種創新更加有利,同時的話也能最大可能的減少。就是對。對這種社會的這種危害。所以我們講這種適應性治理的話,就需要政府和企業雙方去調整角色,然後的話共同來推進治理體系的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