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新突破!中國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
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
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終於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
文章連結:
http://tech.gmw.cn/2020-09/22/content_34209304.htm
迄今最精細全銀河系地圖繪成
科學家繪製過很多張銀河系地圖,隨著技術的發展,地圖一張比一張宏大,一份比一份清晰。
最近,天文學家們完成了「APEX望遠鏡大區域星系觀測」(ATLASGAL)任務,繪製成一幅全新的、迄今最精細的全銀河系地圖。
這幅完整地圖使得全世界的研究者們都可以去探索銀河系並了解其構成,進而以「煥然一新」的方式展開未來的研究,揭秘銀河系的過去以及太陽系的未來。
冒險來臨前,我們需要地圖!
文章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gj/2020/09-23/9297791.shtml
新方法讓抗生素合成不再漫長
多重耐藥菌正日益增多。毫無疑問,細菌在與抗生素的博弈中變得越來越強悍。
現如今,一些曾經堪稱奇效的抗生素會在某些情況下宣告無效,每一類抗生素所對應的細菌耐藥性不斷地增加,超級細菌每時每日對全世界構成嚴重威脅……
英國《自然》雜誌23日發表的一項藥物研究最新成果顯示,美國團隊報告成功完成一種模塊化合成新抗生素的方法,這種新抗生素將有望避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
文章連結:
http://tech.ce.cn/news/202009/24/t20200924_35808109.shtml
我國學者發明新型「極化二極體」
二極體是現代電子工業最重要的元器件之一,在電視、電腦、手機、照明、汽車、機械、集成電路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盛志高研究團隊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機構學者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的「極化二極體」。
這種「極化二極體」在信息的存儲、運算以及高壓電傳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目前已申請發明專利。
文章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9/19/c_1126514223.htm
可高速移動的磁驅動軟體機器人
對於自然界的生物而言,高速行動對捕獵、逃跑和飛行至關重要。但是,要在仿生機器人上複製這種高速行動,非常困難。
一項發表於《通訊·材料》上的論文描述了一種新的磁驅動高速軟體機器人,對於它來說,行走遊泳只是小菜一碟,懸浮和運貨也不在話下,甚至當速度足夠快時,還可以活捉蒼蠅。
未來,這些機器人或可用於生物組織工程,作為更大的機器人系統的組成部分,也可用於研究高速行動生物體的生物力學響應。
文章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9-25/9299745.shtml
科學新知
這次會動!黑洞「電影」來了
大家還記得去年天文學家揭示的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嗎?
據《自然》報導,這張揭開黑洞面紗的歷史性圖像現在已經成了「電影」。一連串的短幀畫面顯示了黑洞周圍環境是如何隨著引力發生變化,將其周圍物質攪成旋渦的。
這些畫面顯示了一個不平衡的光團圍繞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旋轉。為獲得這些畫面,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EHT)利用觀測網絡挖掘了黑洞的舊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基於第一張黑洞圖像的數學模型相結合,展示了8年來黑洞周圍環境是如何演變的。
或許再過幾年,它可能真的看起來像一部電影。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09/t20200925_4761164.shtml
零下八十攝氏度,水以液態形式存在
水被認為是生命的起源,它看起來很簡單,一個H兩個O,但這麼平淡無奇的構成卻能玩出各種花樣——比如,純水很難在剛好低於冰點的溫度結冰,而且在液相轉化為固相時,水的體積不是縮小,而是增大。
最近,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的研究人員,首次對超冷水進行測量後發現,在零下80攝氏度的極低溫度下,水以液態形式存在,且由兩種液體混合而成,這項研究增加了我們對水的深層了解。
那麼,在寒冷星球上,是不是也有以千奇百怪方式存在的液態水呢?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09/t20200922_4760681.shtml
新研究發現雌性鯨鯊 生長速度慢但最終體型大
鯨鯊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
像人的指紋一樣,每條鯨鯊的斑點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用來辨識不同的個體。為了揭開鯨鯊生長規律,研究人員對西澳大利亞州寧加盧珊瑚礁附近海域的54頭鯨鯊進行了長達10年的追蹤。
他們發現,儘管鯨鯊的體型巨大,但它們生長得非常緩慢,每年體長只生長20釐米至30釐米。其中雌性鯨鯊生長速度更慢,成年後的平均體長約14米。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09/t20200923_4760877.shtml
地球大小「π行星」軌道周期約3.14天
當天文學和數學碰撞,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麻省理工學院官網近日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的「π行星」,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
這樣的軌道周期數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
但是「π行星」可能並不適宜居住,因為它的軌道距離恆星太近,其表面溫度高達450開氏度(約177攝氏度)。
文章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9-23/9297787.shtml
「行星之王」木星或有600顆小衛星
我們都知道,木星是太陽系中的「大塊頭」,在它的附近,聚集了數百萬顆小行星,是太陽系內小行星最扎堆的地方。
與此同時,木星的衛星數量也很多。
近日,一個加拿大天文研究團隊發現,被稱為「行星之王」的木星可能擁有大約600顆直徑在800米以上的候選衛星!
不過,這一新發現也引發出新爭論:可以被稱為衛星的天體,其尺寸的界限到底是多少?如果一顆很「迷你」的石塊,只要繞著行星運轉,就算它的衛星的話,太陽系內的衛星數量恐怕要飆升了。
文章連結: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031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