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商業中,人們總在努力地消除不確定因素,從而讓生意能夠保持相對穩定。從生意穩定的角度來說,網際網路客戶絕對可以被列為超級不靠譜和難以滿足:它們的IT需求每年甚至每月都變,對IT系統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門,一些創新業務說上就立馬要上,IT系統部署的時間甚至苛刻到以小時來計算……這些IT需求咋聽起來就是對設備提供商的花式虐待。但正是憑藉著爭分奪秒把握用戶需求和銳意創新,才讓中國的網際網路應用走在了世界前列,但這也對IT設備提供商和服務上提供了更殘酷的考驗。
網際網路公司應用需求的多樣多變,也讓網際網路客戶對IT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越來越多的需求。據IDC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網際網路行業伺服器前四名分別為浪潮、華為、聯想和戴爾,僅這四家佔比之和高達77%。
四家廠商中,本土廠商佔到三家之多,僅有一家國外廠商。為何本土廠商在網際網路行業市場優勢如此之大?原因則是本土廠商已經在定製化、需求響應速度以及服務商做到了領先於國外廠商,網際網路客戶恰恰非常看重這些因素。
作為國內網際網路行業伺服器市佔率第一的廠商,浪潮於9月19日在國內正式曝光了專為網際網路客戶打造整機櫃新品SR4.5。浪潮憑什麼能俘獲網際網路客戶善變的心?BAT們在業務形態和業務範圍上的任性拓展背後,有什麼關鍵因素在做著堅實的倚仗和支撐?
BAT們業務形態和範圍驟變,要求IT建設也是網際網路速度
2016年百度世界大會的核心重點是人工智慧,百度將人工智慧放在了一個嶄新的戰略高度,這與之前百度曾集中資源打造的連接人與服務的直達號、百度金融,在業務特性和IT系統建設上的要求顯然存在巨大的差異,更不要說更早之前的移動分發業務,百度已經演變為一個與360行都在發生關係的連接器;騰訊的業務除了遊戲和社交,在網際網路金融、電商等新領域也廣泛布局,你現在只能說社交和遊戲是騰訊的主營業務,如果仔細看財報,就會發現騰訊的業務線已經遍及各個細分領域;阿里除了電商之外,在LBS、金融、物流、影業等新領域也有新進展,阿里已經成為了一個DT生態經濟的塑造者。
中國網際網路巨頭之爭,在業務上已成犬牙交錯之勢,而且在新風口的爭奪上也是寸土必爭。微信曾通過紅包奇襲,快速在行動支付領域站穩腳跟,在我看來,現在中國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發生的競爭,更多地是以空降、奇襲等特種兵快速作戰方式展開,很少再有按部就班、兵來將往的常規戰役。所謂兵貴神速,在網際網路公司的競爭中,速度和效率往往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網際網路巨頭從原先單一業務向全業務方向進行覆蓋,在業務條塊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徵越發明顯,而且隨著雲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慧的興起,網際網路公司IT系統也由自建自用為主,慢慢演變為在自用的同時向社會提供冗餘的計算和存儲資源,從而讓IT設備的利用率潛力得到充分釋放,所以在越來越走向開放的大背景下,網際網路業務層面並沒什麼牢不可破的戰略縱深可言,稍有大意,就有可能被對手奇襲核心業務,所以整個中國網際網路產業都存在著高度危機感,任何一個網際網路巨頭都唯恐在現有業務上被對手奇襲,也非常警惕在下一個風口掉隊,所以中國網際網路在創新效率和滿足用戶需求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很多網際網路項目或APP應用,從立項到實施,往往只有數月甚至數周的時間。視頻、團購、端遊、手遊、電商、社交、VR、直播……絕大多數的產業熱點,都是以雷霆之勢普及開來,所以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已經習慣了在驟變中成長壯大,而IT系統作為推動網際網路業務發展的動力源,也被網際網路企業寄予厚望,那些多樣又多變的IT需求,其實也是網際網路產業巨變的縮影。
原來七八種伺服器就能滿足業務需求,現在隨著網際網路公司業務形態的快速擴展,現在動輒需要幾十種伺服器才能滿足,這些多樣的需求,會導致設備高度的分散化,這對於後期協同管理如同是在埋地雷。
整機櫃為什麼會越來越對網際網路企業的胃口?
網際網路企業對IT系統的建設周期要求,用疾風驟雨來形容都不為過。如何滿足一個熱門手遊上線一周可能出現幾何量級暴增的用戶訪問?如何在一周之內實現數千個節點的部署?如何讓網際網路企業的後期管理變得簡單易行?這些新的挑戰,孕育著全新的商機。
在浪潮網際網路行業部產品總監孫波看來,高密度、大顆粒一體化交付、集中供電散熱和管理的特點,這讓整機櫃一經推出,就成為超大數據中心的核心形態。數據中心集中化、規模化發展的路徑越發清晰,到2020年,超過5000個節點的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市佔率有可能達到68%以上,甚至會出現達到50萬臺容量的超大規模的單一數據中心。
這就對部署和運維提出了新的挑戰,就以部署周期來說,如果網際網路客戶一年採購10萬臺伺服器,按照常規機架伺服器每天交付300臺的速度計算,那麼交付10萬臺幾乎要花三百多天,幾乎就是全年無休了,這對於交付和運維來說是不可忍受的;另外,從業務角度來說,當一款手遊火起來之後,可能在幾天之內就需要伺服器快速上線,要是按照每天數百臺的交付速度,可能由於卡頓用戶早就跑到競爭對手那裡了。浪潮SR整機櫃創造並保持了單日雙線並行交付1萬節點的業界記錄,這也使得浪潮SR整機櫃領域的市佔率達到了70%,浪潮SR整機櫃累計出貨已經達到了10萬個節點。
對於網際網路公司而言,運維成本也是極被看重的關鍵指標。浪潮給我們算了一筆電費支出帳,50萬臺伺服器在線上運營的時候全年的電費差不多是20億元,如果能夠把能耗降低10%,那麼一年節省的電費支出就是2億元。浪潮SR4.5整機櫃,通過電源和風扇等外部資源的集中和內部資源的重構和池化,以在騰訊部署的一個3.92PB存儲需求的案例來計算,通過SR整機櫃SAS Switch可以讓總功率控制在5kW,TCO相比傳統伺服器集群最高可降低31%。
網際網路客戶所處的業務領域因高度市場化,所以對IT系統的效率、TCO成本、運維難易程度都有著幾乎苛刻的要求,其實浪潮整機櫃之所以誕生,就源於網際網路客戶對以往機架伺服器的諸多使用和部署難題,所以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網際網路客戶在新建數據中心時,對整機櫃方案有了全新的認知和價值評估。
京東、阿里在做電商業務時提出了用戶界面千人千面的理念,其實就是根據用戶消費痕跡、消費能力、地域、性別而做出的更精準用戶畫像,但如果網際網路公司每推出一項新業務就要求定製新伺服器,那麼將是IT管理者的噩夢。據孫波介紹,浪潮整機櫃將根據網際網路公司的主流應用,推出8~10個典型配置推薦,這將可以滿足網際網路公司絕大部分的業務需求,而且由於高度池化,運維人員可以根據業務線需求靈活調整和分配資源,這是解決網際網路公司對IT要求多樣化、複雜化的一劑良方。
別人陸續上車下車,為何浪潮SR一直在堅持迭代更新?
回顧整機櫃發展歷程,我們就會發現整機櫃在國內的發展並非是一路高歌,而是風雨坎坷。做過整機櫃的企業不少,但幾年如一日堅持做整機櫃的企業卻屈指可數,那麼為什麼浪潮會堅持在SR上7年實現五次迭代?
面對《老尚看科技》的這個現場提問,全程見證著浪潮SR發展歷程的孫波指出:「浪潮堅持做整機櫃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戰略方向選擇,我們把整機櫃產品作為戰略級產品,它不是隨客戶的需求走到今天的,即使沒有客戶需求我們也會投入資源繼續走下去,我們看到國外一些組織都在走整機櫃的路線,未來體量會更大。2020年,我們可能看到50萬臺的單一數據中心,也許再過5年會出現百萬級別的單一數據中心,出現年採購伺服器數量百萬級的國內網際網路公司,它需要的伺服器體量那麼大的時候不可能再用單機小顆粒的設備去交付,需要大顆粒的整機櫃的設備。也許未來SR可能不再是今天看到的形態,可能是以貨櫃形式出現,可以承載更多的節點和模塊。當前是我們相關技術的載體,包括池化的載體,未來隨著技術發展,也許CPU、內存、存儲,但是這條路我們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包括我們打造的InCloudRack系列,為了打造整機櫃產品在通用市場的需求誕生出來的。」
網際網路客戶向來是勇於嘗試新技術、新方案,整機櫃伺服器雖然為了滿足網際網路公司的特殊需求而生,但整機櫃現在也同樣適合於其它行業中使用。據孫波介紹,目前SR在網際網路之外的其他行業都在推廣,包括12306網站、教育客戶、政府客戶,都已經在做相關落地,這些客戶已經看到了整機櫃的高性價比和部署和維護優勢。,浪潮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整機櫃會在全國各地鋪開,整機櫃的普及只是時間問題。
孫波表示,浪潮在整機櫃產品推廣上是不遺餘力的,SR系列主要針對網際網路客戶打造。當有些企業級客戶客戶需要4路、8路的節點,需要更強的RAS特性、更友好更便捷的管理,那麼浪潮就會推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如InCloudRack的CR系列產品。為了全行業覆蓋,浪潮將投入重金打造SR和CR這兩大產品線。
客戶需求可以變,但滿足客戶的初心一定要堅持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IT建設從粗獷到精細、從模仿跟從到引領潮流,猶如在一條未知陌路上高速狂奔,正因為在創新效率和滿足用戶需求的及時性優勢,才讓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真正強大。
從全球和中國IDC市場來看,儘管市場需求冷熱交替,但來自網際網路企業的強勁需求,給整個IDC產業帶來了持續的支撐和利好,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從PC時代的跟從,再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趕超,其實背後是IT系統的強力支撐。
網際網路用戶對於效率和成本的追求幾近苛刻,但正是這些近似於在空中加油式的高難度,造就了整機櫃這些新品類的誕生。通過自動控制原理的學習我們可以獲知,當要完成類似飛彈攔截式的任務,那麼攔截飛彈的速度和加速度指標,一定要比被攔截目標更高才有可能實現,所以在網際網路公司多樣和多變的需求之下,IT公司的應變之道和應變能力也成為了下一場競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而中國IT企業善於滿足網際網路公司變態的IT需求成為新特長之後,讓BAT們也有了業務和商業模式「善變」的底氣和倚仗。
其實在我來看,滿足網際網路需求並不是跟著他們的需求亂跑,必須通過創新來化繁為簡。浪潮整機櫃SR之所以能夠佔據整機櫃70%的市場份額,在我來看,其實根本原因就在於敢于堅持自己的技術趨勢判斷,在未來技術上有超前的布局,在技術上通過迭代做深做透,當它能解決網際網路用戶真實的痛點時,帶來銷售業績就是水到渠成。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需求怎樣善變,這種堅持創新、真實解決用戶難題與痛點的做法,依然會獲得用戶的選擇和信賴。
作為以技術為根本的科技企業來說,其實沒有必要自己在輿論上追趕熱點和風口,關鍵是要能幫助客戶快速站上風口、把握商機,科技企業盡職地做好幕後英雄,其實有時比衝向前臺去搶熱點,更考驗協作意識和創新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