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當恨意產生時要承認它,並試著在關係中流動,才容易轉化成愛。心和關係就是一個大容器,容納著這一切。愛和恨都可以在其中流動。
恨意一旦從情緒變成傷害性行為,對關係就會構成切實的傷害,嚴重時可能會破裂;同樣我們也沒必要一再去承受別人過分的傷害行為。
給毀滅欲披上一層膠囊
武老師先講了一個觀點,他現在越來越深地認識到,人類那些最日常、最普通的活動,如飲食、呼吸等,都有著無比深刻的心理隱喻。
在前文「自我」主題中,特意講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論。特別講到肛欲期如何訓練孩子的排便活動,會影響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
所謂「視金錢如糞土」,這樣的說法,有著一定的內在道理。現在我們談談,關於糞便的另一種心理隱喻:釋放攻擊性。
這是排洩活動本身的隱喻,像很多小說、電影、電視裡都會刻畫這樣的畫面:將小便淋在受欺辱對象的頭上、身上,以此表達對對方的蔑視。
武老師認為不只是人類知道這個含義,動物也知道。他看過一個視頻,一個男人隔著玻璃牆在看一隻老虎,老虎突然很有氣勢地轉身,朝著這個男人撒尿。
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們都知道,排洩行為是和情緒釋放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人類要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也要學習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的表達。
審視自己,我們也會看到。人類的進食和排洩系統構成了這樣的畫面:吃進來的是營養,最好還是色香味俱全的,而經過消化系統的處理,最終變成了有臭味的髒東西排洩出去。
所以武老師認為這構成了一個基本的隱喻:吃進來的都是好東西,而排出去的是髒東西。對於這些髒東西,我們自己知道要保持距離,而如果把它們弄到別人身上,那自然是對別人的攻擊。
武老師認為,嬰兒其實也知道這份隱喻,但因為嬰兒還容易有全能毀滅欲,所以會有很深的恐懼:自己骯髒的、帶著攻擊性的排洩物,會不會毀滅掉那些好東西,所謂的好東西,例如提供乳汁的乳房等。
比昂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專門談到了嬰兒的這份恐懼,講到嬰兒處於寒冷、飢餓或無法處理排洩物等不舒服的狀態中時,既擔心這些東西會毀滅自己,也擔心自己製造的排洩物會毀滅乳房、媽媽乃至世界。
比昂的這篇文章,很深地觸動了武老師。結果在他讀這篇文章的當天晚上,有兩三個小時,他的肚子一直隱隱作痛,並且越來越熱,最後舒服的不得了。
對此,武老師的理解是,他其實一直把排洩物視為骯髒可怕的毀滅物,這導致他的腸胃一直有問題,現在也終於理解了它們的隱喻,因此帶來了轉變。
他的解釋,也許你覺得不好理解,我們來藉助一下比昂的術語。
帶有毀滅含義的排洩物,就是貝塔元素。對於嬰兒的這些貝塔元素,當媽媽或其他撫養者能夠忍受,並幫嬰兒處理好,最終讓嬰兒基本處於還算不錯的環境中時,這就意味著嬰兒的這些不能忍受的貝塔元素變成了可以忍受的阿爾法元素。
阿爾法元素意味著,帶著毀滅欲、不能忍受的貝塔元素被忍受了。比昂的精準原意,以後會武老師會有更詳盡的解釋,等我聽到了再分享給大家。
先說一下武老師自己的理解,我們可以做一個這樣的比喻:貝塔元素變成阿爾法元素,就像是給炮彈加上了一層糖衣,或者說披上了一層膠囊,只是膠囊裡的不是藥物,而是帶著毀滅欲,或其他人類不能面對的心理信息。
更直觀一點,可以說,貝塔元素經由媽媽的忍受,變成了阿爾法元素,就像是給帶著毀滅信息的排洩物加上了一層膠囊,這樣就可以忍受了。
但也只是可以忍受,之後還需要給它加上一層又一層的膠囊,而最終它變得可以探討,可以進入普通人的意識。
比昂說的「容器和被容物」,就像俄羅斯套娃,最原始的、帶著最可怕的毀滅欲,不能直接見人,要套上一個套娃,再套上一個,這樣不斷套下去。
現在我們這樣討論,就意味著把這些膠囊都撕開,直接面對排洩物本身的毀滅含義了,它會真的變得難以忍受。
談論這些,對我們理解成年人的人性,有什麼幫助呢?自然是有的,武老師接下來講了一個故事。
他的一位來訪者,是一位女性,她常被老公形容為「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然而她和武老師都覺得,這更像是她老公自己給別人的感覺。
她老公自戀且封閉,不可以對他說「你錯了」,更不可以對他說「你父母有錯」。為了捍衛他和他自己的家人的自戀,他簡直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她老公的老家用的是農村簡陋的廁所,在地上挖一個大坑,上面搭一個非常簡陋的木架子,就當廁所了。
不僅搖搖晃晃,還漏風漏光,這位來訪者一直在城市長大,還有潔癖,不能忍受這樣上廁所,於是提出修建一個真正的廁所。結果她老公大怒說:你瞧不起我們!
這個簡陋的廁所,就像充滿毀滅欲的排洩物一樣,是不能被談論的東西,是可怕的貝塔元素。
武老師和這位來訪者諮詢時,常常出現長時間的沉默。這是諮詢中常見的事,但多數沉默中,會有充分的信息,武老師會感覺到,有時也能捕捉到。
和她的諮詢中的沉默,就像堅硬的石頭一樣,不能被理解。他們花了很長時間,才逐漸減少了這些沉默時間,並最終開始對這份沉默有了理解。
這些「堅硬的石頭」中,藏著她對母親的怨恨。每當她對母親或女性權威表達出攻擊時,她自己就會生一場病,有時會產生巨大的恐懼,真的擔心母親會死去。
武老師和她再談下去則發現,其中一些「堅硬的石頭」是母親傳遞給他的怨恨。這些怨恨也是貝塔元素,而她忍受了下來,於是變成了可以忍受的阿爾法元素。
正常養育中,是父母忍受孩子投來的貝塔元素而轉變成阿爾法元素。但在講究孝順和聽話的社會文化下,很多時候會是一個相反的過程,父母把自己可怕的焦慮扔給孩子,經由孩子的忍受,變成了阿爾法元素。
阿爾法元素只是被忍受,還不能被覺知。武老師的這位來訪者的這些「堅硬的石頭」是經由和他的諮詢,才逐漸變成意識層面的內容。
而武老師能做的這些,也是因為人類太多「堅硬的石頭」,經由弗洛伊德、克萊恩和比昂等諸多大師的工作,變成可以被覺知的內容了。
給毀滅欲披上一層膠囊,這非常重要,從不可忍受到可以忍受,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武老師有幾位來訪者,他們的心理活動非常原始,會直接展現出毀滅欲,可他又不能直接和他們談論它,最好是把它們先接過來,忍受它們,最終再作為可以被忍受的東西,被他們吸納回去。
這個過程沒有實現之前,當毀滅欲出來時,他們的身體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疼痛,轉變為疾病,甚至會大病一場。
這是因為毀滅與不能在關係中表達,轉而來攻擊他們自己。這些最可怕的人性,總是先可以被忍受,然後才變得可以被談論,最終被覺知。
這篇文章中,我們一直用「毀滅欲」這個詞,它其實就是「恨意」,而恨意都是原始生命力想構建連接而失敗後的產物。
總結
1.排洩活動的隱喻是釋放攻擊性,人類不僅要控制排洩行為,也要學習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的表達。
2.貝塔元素變成阿爾法元素,是從不可忍受到可以忍受,就像是毀滅欲或其他人類不能面對的心理信息披上一層膠囊。毀滅欲也就是恨意,都是原始生命力想構建連結去失敗後的產物。
3.阿爾法元素只是被忍受,還不能被覺知。那些最可怕的人性,總是先可以被忍受,然後才可以被談論,最終被覺知。
思考
恨源自愛而不能,而後產生了毀滅欲,產生了攻擊性。學了心理學之後,我發現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好惹的人。
經常會產生暴怒、怨恨,最直接的就是對父母。當我把那些深刻的記憶寫出來,我準備告訴他時,哪怕僅僅是寫出來這一個動作,都讓我覺得恨意的表達、展現。
讓我覺得自由,就像掙脫了一層枷鎖。如果我說給他聽,哪怕他什麼都不做,只是聽到了。對我來說,就是向自己說了算的人生,邁進了一大步。
所謂文明,就是給一些難以啟齒的本性升華的能夠公開討論。所謂感悟,就是學習和生活中覺知到一些被人們隱晦起來的人性。
如果恨不能流動,過去就永遠不會過去,未來就永遠無法到來。如果不能直視黑暗,黑暗就永遠沒有裂縫,光就永遠無法照進。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