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專家分享樣本庫建設實戰經驗- 1月14-15日相聚上海

2020-11-30 生物谷

隨著高通量測序、組學、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精準醫療、個體化醫療與轉化醫學成為國際醫學健康領域的重要概念。我國的生物樣本庫建設也蓬勃發展,其中注重臨床研究的疾病樣本庫和流行病研究的人群隊列樣本庫越來越受到重視。

本次會議在前兩屆生物樣本庫和臨床應用論壇的成功舉辦的經驗基礎上,將重點聚焦:國內生物樣本庫建設現狀;樣本庫存儲;大數據與疾病;質控及管理;協同與臨床應用;健康管理;臨床研究應用等熱門話題。生物谷將邀請來自醫院臨床、高校和科研院所、製藥企業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我國生物樣本庫建設及應用領域的發展進行探討和交流。

現在小編帶領大家搶鮮預覽出席大會的嘉賓風採和部分精彩摘要:

狄文  教授 上海市婦科腫瘤重點實驗室

主任醫師,教授,副院長,仁濟醫院南院常務副院長,上海市婦科腫瘤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婦產科臨床與基礎研究,其臨床研究涉及領域廣泛。作為上海市產科心臟病監護中心的成員,狄文教授在妊娠合併心臟病、心衰的診治上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心臟病監護中心吸引了華東地區許多患嚴重心臟病的孕婦前來就診,效果顯著,中心多次獲得上海市衛生局表揚。狄文教授的臨床特長還包括婦產科感染性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宮頸疾病及妊娠合併症等。

演講題目:婦科腫瘤樣本庫平臺:邁向腫瘤精準治療

範建得  所長、教授 臺灣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臺灣省人,獲得博士學位。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科技法研究所所長,商法方向學科帶頭人。

在臺灣地區法學界,範建得教授在多個學術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如對公平交易法的研究,對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制度的比較研究,對生命倫理與法律的整合研究,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法律議題的研究等。

範建得教授在重要期刊上發表中英文論文70餘篇(多篇論文被SCI或SSCI收錄),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中英文論文4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20餘部,完成臺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等機構的委託研究課題70餘項,並獲發明專利多項。

自1990年代起,範建得教授就積極推動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學界與科技法學界的學術合作與交流,與鄭成思教授發起建立的「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論壇」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研究方向:生物科技法、能源及自然資源法、生物銀行運作中的智慧財產權問題探析

演講題目:臺灣生物樣本庫的建設與倫理治理

李錦軍 教授 上海市腫瘤研究所

主要從事肝癌幹細胞、耐藥機制、腫瘤相關基因功能、腫瘤轉移分子機制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在Hepatology、PNAS、Cancer Res、Int J Cancer、Carcinogenesis、Oncotarget、Mol Cancer Res等雜誌上,以第一完成人申報17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11項已授權)。任Hepatology、Cancer Res、Oncogene、Stem Cell Report、Oncotarget、Int J Cancer等雜誌特約審稿專家。

演講題目:細胞樣本庫的標準化建設及轉化醫學應用

演講摘要:本講座主要介紹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細胞樣本庫標準化的意義;2)細胞樣本庫的標準化建設的要求;3)細胞系的質控;4)原代細胞培養;5)細胞系晶片及其應用;6)細胞系樣本的保藏和專利申請;7)商品化細胞庫簡介。以便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同行、尤其是年輕的科技人員參考。

傅松濱  副院長,教授  哈爾濱醫科大學 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庫-哈爾濱庫

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教育部《實體腫瘤雙微體基因組與遺傳資源》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博士研究生導師。目前主要從事中國人類遺傳資源保存及多樣性研究和雙微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演講題目: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庫-哈爾濱庫的建立與應用

演講摘要:自1993年開始,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遺傳學研究室與國內外近10個實驗室合作,通過EBV轉化B淋巴細胞技術建立了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庫-哈爾濱庫,同時參與建立了世界範圍內的人類多樣性細胞庫。為進一步開展中國人群遺傳特徵、遺傳學關係以及複雜疾病的關聯研究提供取之不盡的研究材料。

同時,研究室開展了對中國北方人群白內障、2型糖尿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AIDS、神經精神疾病等北方地區常見複雜疾病遺傳資源庫建立和關聯研究。

王偉業  主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美國M 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信息研究與信息化管理專家。

作為跨學科專業人士於2012年引進回國,任職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擔任環境與兒童健康上海市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新華醫院生物樣本庫主任。近年來主要從事生物樣本庫建設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轉化醫學研究院「985工程」生物樣本庫建設首席諮詢專家,指導生物樣本庫建設。

目前研究重心以「平臺化醫學研究資源」為主導系統性地探討臨床資源應用於臨床研究的模式和方法。王偉業領導的IT合作團隊啟動了幾個信息化項目的研發,已經成功完成的生物樣本庫信息化管理系統(BIMS系統)已經在多家樣本庫建設和管理中發揮作用。另外,王偉業領導的兩項信息化科研項目已經分別獲得上海科委創新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的經費支持,探索應用統一多方數據元素的方法和數據屏蔽技術,建設信息共享機制和運作模式,促進國內國際合作研究以及是樣本資源的共享建設,為生物樣本庫,尤其是相關信息化研究和發展領域的領軍者之一。王偉業領導其團隊隨著國際領域發展趨勢和需求,走在樣本庫建設發展的前沿。鑑於王偉業在生物樣本庫信息化建設的創新引領作用,鑑於王偉業在生物樣本庫信息化建設的創新與引領作用, 近期獲選以「與創新同行」為主題的「科學中國人(2014)年度人物」。

演講題目:平臺化醫學研究資源的構建與設想

演講摘要:生物樣本起源於臨床,目標是應用於臨床研究,因此臨床數據、生物樣本和研究結果構成醫學研究三大資源,多資源之間的協同和應用於臨床研究是生物樣本庫核心,平臺是資源協同與應用之間交流紐帶,因此應以平臺化的方式構建以樣本庫為中心的醫學研究資源:(1)生物樣本庫的核心是生物樣本和臨床信息,需要全面的信息化運作和管理;(2)了解和認識疾病的臨床特點是生物樣本信息化的前提;(3)應用臨床信息注釋生物樣本才能夠準確地體現生物樣本的生物活性;(4)信息質量是生物樣本質量要素之一,決定了生物樣本的應用廣度和深度;(5)語義化(Semantic  Annotation)表達方式能夠在邏輯和功能上反映生物樣本的生物活性和信息流通;(6)信息收集的內容和方法需要統一之後才能夠整合與共享;(7)臨床電子化病歷信息是臨床研究的重要信息資源,利用電子病歷信息招募樣本人群是臨床研究有效方法;(8)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分析需要結合臨床信息才能夠綜合性表達疾病的臨床表現與生物活性;(9)臨床醫生與科研人員之間的團隊合作(Team-up)是開展臨床研究的關鍵所在,(10)資源之間的協同需要通過技術在交流平臺上的運作達到生物樣本應用於臨床研究。所以臨床信息決定是否收集生物樣本,生物樣本質量決定是否能獲得研究結果。

王彭 教授 北京重大疾病資源庫管理辦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生物樣本庫分會委員、常委,主持建立協和醫院臨床樣本資源庫,參與國家「十二五」重大新藥創製「臨床樣本資源庫平臺建設」項目;2013年起任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生物銀行」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

2008年主持建立協和醫院臨床樣本資源庫;2009年起任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生物樣本庫分會委員、常委;2010年作為牽頭單位總協調人參與國家「十二五」重大新藥創製「臨床樣本資源庫平臺建設」項目;2013年起任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生物銀行」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

演講題目:北京重大疾病臨床數據和樣本資源庫建設:現狀與思考

演講摘要:北京市科委於2009年5月12日在全國率先發起了「北京重大疾病臨床數據和樣本資源庫建設」(以下簡稱「北京生物銀行」)項目。按照「政府主導、各方共建」的原則,北京市科委委託首都醫科大學做為項目主持單位,統一協調各疾病庫承擔單位的臨床數據和樣本資源庫建設工作,並請第三方CRO組織對疾病資源庫的建設質量進行全程監督。

自2013年起,北京生物銀行建設進入二期建設階段。項目主持單位首都醫科大學聯合北京天壇醫院、北京佑安醫院、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地壇醫院、北京安貞醫院、北京胸科醫院、北京腫瘤醫院、北京安定醫院、北京婦產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等研究機構共同開展研究工作。項目組按照「統一標準、二級管理、第三方監督」的建設原則,組織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在統一的標準框架和共性技術平臺支撐下···了解更多蔣立新  教授

蔣立新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

臨床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國際合作部主任,中國牛津國際醫學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心血管生物樣本資源中心主任『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現任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心血管疾病臨床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專家組專家。國際KDIGO血脂臨床實踐指南編寫委員會成員,全球慢性病合作聯盟(GACD)管理委員會委員,美國心臟病學院和美國心臟病學會Fellow。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5項國家級課題PI,以及COMMIT、SHARP、THRIVE、REVEAL、FOURIER、ISCHEMIA等12項國際大規模、多中心臨床研究指導委員會成員、中國區PI或項目總協調人等。

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大規模、多中心臨床試驗,臨床註冊登記研究,藥物遺傳學研究和流行病學研究等。

演講題目:生物樣本庫與中國人群心血管疾病研究

呂有勇 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研究所

國際腫瘤基因組協作聯盟(ICGC)科學技術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國腫瘤基因組協作聯盟(CCGC)秘書長。負責胃癌全基因組分析項目並積極推動生物樣本規範化採集與第三方生物銀行(BIOBANK)理念的確立和戰略方案的實施。

目前,作為中國腫瘤基因組協作聯盟(CCGC)的協調人,參與國際腫瘤基因組協作聯盟(ICGC)研究,擔任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負責胃癌全基因組分析項目並積極推動生物樣本規範化採集與第三方生物銀行(BIOBANK)理念的確立和戰略方案的實施。

主要從事腫瘤基因組、蛋白質組和腫瘤生物學研究,胃腸腫瘤分子分型與個體化治療的高技術研究;。在開展研究工作的同時注重技術平臺和跨學科研究體系的建立、並在實驗室的開放和科學管理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注重發揮研究團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並致力與促進臨床與基礎一體化研究模式的建立和科研成果轉化。

演講題目:基因組技術和生物樣本與精準醫學

演講摘要:聚焦中國特色重大疾病的防控和診療需求,以科學技術問題為導向,以臨床問題為主導,統籌整合大平臺、大隊列、大數據、大團隊、多組學的集成創新發展,充分開發利用我國重大疾病和臨床資源,通過統一規劃、統一方案、統一評價制定臨床診療和預後判斷指標、推出適合國情的國際化臨床診斷和治療共識意見或指南。

建立和完善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前瞻性臨床研究的體制、機制,突破臨床分型、治療的客觀指標等核心技術,全面提升疾病的長期療效,促進我國的臨床資源優勢轉換成為臨床研究能力優勢和診斷、治療、分型的方案、產品或專利優勢精準醫療的關鍵是以臨床研究隊列和生物樣本為基礎,強化診療和健康數據的採集、整理和分析,特別是以基因組技術、雲計算和智能分析為主要手段開展工作是核心問題。

李昊旻 博士 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

主要研究方向為臨床和生物醫學大數據的知識轉化研究,所涉及領域包括了基礎、轉化和臨床研究的各個環節的信息學研究。主要研究內容為生物醫學數據和資源利用相關的醫學語言處理參與多項國家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以及自然科學基金和美國NIH研究計劃,相關的技術成果包括:面向臨床環境的臨床知識轉化平臺(http://www.cktp.org:8006)、在線癌症基因組數據分析平臺TCGA4U (http://www.tcga4u.org:8888)、面向心臟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生物計算和知識庫COPaKB(http://www.heartproteome.org) 。

演講題目:生物醫學研究協作網絡

演講摘要:在網絡化時代,利用網絡快速尋找到合適的協作研究者,並且快速構建出面向特定研究的基於網絡的協作工作流平臺,來更加高效地完成生物醫學研究項目和發表論文成為了轉化醫學研究院所信息化建設的主要需求。作為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該網絡的核心包括了快速匹配各研究者的需求,特別是對於各自生物樣本資源的共享和利用需求,也包括對於多變的工作流程和科研規範的快速適應的網絡工作平臺,這個平臺為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機構、不同角色的用戶提供高效、安全和符合倫理的數據採集、分析和關聯服務,同時數據的共享也會更進一步促進相關的協作研究,更大規模的數據也可能帶來新的知識發現。

劉雷 研究員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

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PI,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轉化醫學部主任。2013年受聘於復旦大學。「十一五」期間主持和參與了多個與醫療信息化相關的國家「863」項目, 「十二五」承擔了國家「863」「數位化醫療」項目。著重生物醫學信息學研究,在組學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生物網絡的構建與分析,生物系統的建模與模擬,生物醫學大數據整合與挖掘,臨床決策支持,個性化醫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研發了一系列醫療衛生軟體系統,發表SCI論文60餘篇,取得軟體著作權20餘項,申請專利6項。

演講題目:臨床數據與樣本資源庫在精準醫學中的作用

演講摘要:大數據時代,生命科學的發展逐步轉向數據驅動的科學發現模式,利用海量的生物數據發現生命運行的機制,其中的關鍵是對生物大數據的解讀和利用。應用大數據技術整合組學數據與臨床數據對轉化醫學研究會產生突破性的成果。臨床數據與樣本資源庫是轉化醫學研究中至關重要的平臺和基礎。精準醫學旨在根據病人個體在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特異性而制定個性化的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和精準預防方案,是具有顛覆性的醫學新模式。每個人的基因組檔案與健康檔案應進行整合,個人樣本產生的遺傳變異數據、表觀表達與健康、環境的數據整合,可以實現對個體的精準診療。國內很多的樣本庫目前還只是一個簡單的存儲樣本「倉庫」,對樣本的科學研究還顯得非常的薄弱。臨床數據與樣本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利用也不完善。建設科學高效的臨床數據與樣本資源庫將在轉化醫學和精準醫學中發揮巨大的作用。本報告將從臨床數據與樣本庫的建設、管理、應用、挖掘等方面闡述其功能與作用。

宋宇彤  總監 上海醫藥臨床研究中心

現任上海醫藥臨床研究中心樣本部總監,上海生物樣本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醫學科學博士學位,與國際生物樣本庫長期密切合作;參與撰寫全球聯盟(Global Alliance)的生物數據分享草案; 參與上海市臨床生物樣本庫建設方案的研究工作;主持國際生物樣本庫課程英文教科書中國生物樣本庫概述的編寫工作,並策劃生物樣本庫唯一國際專業雜誌「Biopreservation and Biobanking」亞洲編輯部的設立。受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委託,主持上海中心樣本庫和質控平臺的建設與相關國際課題申報;與上海市生物樣本庫網絡內的多家成員單位合作,推廣的生物樣本質控,並組織了上海市範圍內多家醫院的生物樣本抽樣質控工作;上海市重大疾病臨床生物樣本實體庫專業技術服務平臺項目管理。

演講題目:生物樣本庫發展中臨床樣本的應用及開發

演講摘要:當下,生物樣本庫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保存和提供高質量的生物樣本資源和數據以用於科學研究,。目前,國際上一些權威的專業機構(如:OECD、CAP、 ISBER和AFNOR等)陸續制定了生物樣本庫的最佳實踐規範和指南來規範和提高樣本保存的質量。作為上海重大疾病生物樣本庫的質控中心,上海生物樣本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致力於提供專業化的平臺,協助生物樣本庫的建設單位提高樣本質量。同時,也將和各位與會專家們一起探討生物樣本的應用和行業開發方向。

孫孟紅 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博士,主任醫師,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組織庫執行主任。從事腫瘤病理和腫瘤研究20餘年。先後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美國MD Anderson腫瘤中心學習和工作。在乳腺癌分子病理學、散發性結直腸癌、中國人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非小細胞性肺癌和食管癌的分子病理學的研究方面做出成績,發表文章100餘篇。2009年任現職後,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對組織庫樣本進行了嚴格的病理形態質量控制、RNA/DNA/蛋白的質量控制的工作,歷年在生物樣本科學國際公認的行業領先組織「國際生物和環境樣本保存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logical & Environmental Repository,ISBER」和ISBER亞洲分會的年會上交流,受到同行關注。

演講題目:病理學在生物樣本庫中的重要性

張學軍 教授 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

教育部重要遺傳病基因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安徽醫科大學疑難重症皮膚病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皮膚病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張學軍,二級教授、主任醫師。現任安徽醫科大學疑難重症皮膚病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兼任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國際皮膚科學會聯盟常務理事、中國遺傳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美國皮膚科學會國際名譽會士;曾任亞洲皮膚科學會主席、安徽醫科大學校長;擔任SCI期刊J Invest Dermatol副主編,Bri J Dermatol、J Dermatol Sci、Ann Dermatol編委。從事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35年。長期致力於尋找疾病基因和發病機制研究,在New Engl J Med、Nat Genet、Nat Commun、Am J Hum Genet、J Invest Dermatol等發表SCI論文270餘篇(通訊作者180篇)。主持國家863計劃和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際重大合作項目和面上項目12項,主編國家醫學本科規劃教材《皮膚性病學》(第五、六、七、八版)、國家衛計委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教材《皮膚性病學》和國家醫學研究生規劃教材《中英文醫學科研論文的撰寫與發表》(第一、二版)等教材、著作40餘部。

演講題目: 精準醫學的基礎—尋找疾病相關基因

徐國彤  教授  同濟大學醫學院

973項目幹細胞資源庫和幹細胞研究關鍵技術平臺建設(徐國彤,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特聘教授;醫學院院長、眼科研究所所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眼科)首席科學專家。

演講題目:幹細胞庫與幹細胞治療應用

了解更多

張勇  研究員  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

國際標準(ISO)生物技術委員會委員、「生物樣本庫和生物資源庫」工作組聯合召集人、「數據處理與整合」工作組聯合召集人;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兼職教授;日本理化生物研究所訪問科學家等。

2001年-2015年,華大基因期間,參與並領導了多項基因組等組學領域研究項目,在Nature, Nature Reviews Genetics,Science, Cell, PNAS等多個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在德國馬普生化所博士後期間從事質譜技術的蛋白質組學研究。2011年,負責籌建深圳國家基因庫,在生物樣本庫、基因信息資料庫、科研和應用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和一系列合作項目。2014年,加入國際標準(ISO)生物技術委員會,組織和參與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與國際交流。目前發表SCI文章65餘篇,著作6部(主要為生物樣本庫、基因資料庫、生物資源等),專利23件,地方標準3部。

演講題目:生物樣本庫的春天:未來"醫療"系統下的重要組成之一

陳晉 教授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檢驗科主任。研究領域有感染免疫、分子免疫、腫瘤免疫和分子診斷技術。 1992年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醫學檢驗系獲醫學學士學位;2005畢業於復旦大學免疫學系獲博士學位;2005年赴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2006轉入紐約西奈山醫學院擔任高級研究助理;在美期間主要從事分子醫學和生物信息學的應用研究,特別是基因晶片為基礎的大規模致病基因篩選工作以及Biobank項目的建立與維護等等。2010年至今就職於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2011年獲上海市浦江人才。

目前主管上海肺科醫院的樣本庫建設。

大會議程

主辦單位:上海生物谷

會議時間:1月14-15日

會議地址:上海好望角大飯店(上海市徐匯區肇嘉浜路500號)

如何報名?

參會諮詢:

束婷婷

E-mail:tingting.shu@bioon.com

Tel:86(21)64879183-620

Mob:18521051573

會議連結:http://www.bioon.com/z/2016biobanking/zhuce.asp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第二屆中國生物樣本庫倫理論壇暨第四屆組學與生命倫理學研討會召開
    2017年4月21-23日,由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國家基因庫和華大基因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生物樣本庫倫理論壇暨第四屆組學與生命倫理學研討會
  • 生物樣本庫標準化建設與智能化發展探討
    2019年9月26日,GB/T 37864-2019 《生物樣本庫質量和能力通用要求》在張江科學城隆重發布據悉,此標準由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牽頭,組織二十幾家單位聯合制定。本標準規定了生物樣本庫質量和能力所涉及的術語和定義、通用要求、組織結構、資源要求、過程要求和管理要求等內容;通過描述樣本庫操作能力、公正性和一致性等質控要求,來保證樣本庫的樣本質量符合要求,適用於包括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樣本庫活動。
  • ICG-15國家基因庫...
    10月25日至31日,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在中國武漢隆重召開。作為組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年度會議之一,ICG-15共設22個分論壇,來自21個國家的160多位科學家(包括13位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通過線上、線下兩大渠道,帶來一場頂級學術盛宴。
  • ICG-15國家基因庫分...
    10月25日至31日,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在中國武漢隆重召開。作為組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年度會議之一,ICG-15共設22個分論壇,來自21個國家的160多位科學家(包括13位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通過線上、線下兩大渠道,帶來一場頂級學術盛宴。
  • 王偉業:生物樣本庫建設不能以大和多來衡量
    【編者按】生物樣本庫是轉化醫學研究的寶貴資源,隨著"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的推進,我國的生物樣本庫建設蓬勃發展。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王偉業教授作為國外引進的樣本庫信息化管理專家,主要從事生物樣本庫建設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指導多家醫院生物樣本庫基本的建設工作。
  • ICG-15精彩搶先看國家基因庫邀您加入論壇
    ICG-15以「組學和人類健康」為主題,將從生命科學尤其是組學角度聚焦人類健康相關議題,世界級的科學家、各國院士等行業專家將作為分享嘉賓為大家帶來頂尖學術盛宴。同時,ICG-15將聯合人民網首次以「線下+線上」雙渠道模式舉行,不僅為國內外頂級組學研究者和專家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同時也將向公眾全面展示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進展。
  • 中國生物樣本庫向標準化邁進
    為此,2007 年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以下簡稱中心)牽頭向衛生部申報了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BBCMBA)。2009 年 6 月 4 日得到國家衛生部、民政部正式批覆成立(社證字第 3023-17 號)。
  • 百萬級全自動生物樣本庫在上海長徵醫院落戶
    東方網12月7日消息:昨天,上海長徵醫院與原能細胞科技集團合作籌建的百萬級全自動生物樣本庫在上海長徵醫院落戶,這是我國首個全自動深低溫百萬級生物樣本庫,標誌著我國生物樣本存儲技術已邁上了全自動信息化時代。
  • 行業大牛眼中的生物樣本庫
    樣本信息化的核心,簡單地說,就是如何以正確的方式描述樣本所包含的信息內容,並且讓這些信息能夠充分體現樣本的特性與特徵。"在談及生物樣本庫的信息化問題時,樣本庫信息化管理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王偉業教授這樣告訴生物谷記者。生物樣本庫與傳統生物資源保存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樣本的信息化問題。"
  • 全自動生物樣本庫落戶上海長徵醫院
    長徵原能生物樣本庫 人民網上海12月6日電 (王文娟)臨床醫學研究,通過採集人類生物樣本進行關聯分析然而,傳統生物樣本庫不僅在管理上容易失誤,而且存在樣本數據不完整、質量不達標等現象,如何有效完好地保存樣本信息和數據,對於臨床研究人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6日,由上海長徵醫院與原能細胞科技集團共同合作籌建的百萬級全自動生物樣本庫在上海長徵醫院落戶。
  • 交易門深度精粹(5月15日更新)
    資深數十年華爾街高頻交易員老孫資深量化交易員巍子資深美股基金經理柯南矽谷從業20年、全球科技股捕手湯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李錦屢獲殊榮,「月風投資筆記」創始人吳悅風中國國際奧賽歷史撰寫者,IMO金牌得主姚健鋼
  • 1月14日上海天氣/上海天氣預報
    1月14日上海天氣:早上好,今天是1月14日,星期四,農曆臘月初二,數九為三九第7天。上海天氣:多雲,溫度 4 ~ 15℃,西南風1級轉微風2級,日出時間 06:53,日落時間 17:13,降雨量 0.0mm,溼度 54%RH。
  • 陸舜:臨床醫生在生物樣本庫建設中應當起主導作用
    【編者按】生物樣本庫是轉化醫學研究的寶貴資源,隨著"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的推進,我國的生物樣本庫建設蓬勃發展,尤其是臨床研究的疾病樣本庫備受重視。針對基於肺癌臨床研究的生物樣本庫建設情況,生物谷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陸舜教授。此外對於基因測序臨床應用問題,陸教授也給出了專業的解讀。
  • 【盤點】生物樣本庫發展現狀如何?
    國際樣本庫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建立生物樣本庫,之後才有可能數據被共享,最後才是發展為樣本資源網絡。我國樣本庫的發展,目前大多數都停留在建立這一步上,很少有能做到統一的。如果生物樣本庫信息數據不能整合和共享,那其對於轉化醫學或個體化醫學的價值也將大打折扣。目前我國迎來了生物樣本庫的黃金時代,如何建立我國生物樣本庫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整合系統,將成為未來生物樣本庫建設的重中之重。
  • 生物銀行:生物樣本庫的2.0升級版
    2017年10月,上海張江生物銀行正式啟用,加上2017年1月份正式成立的中關村生物銀行,我國生物銀行建設進入快車道。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生物銀行的共享應用機制,使之在基礎臨床和轉化醫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 德陽市首個人類細胞與生物樣本庫啟動
    封面新聞記者 楊尚智5月13日下午,德陽市人類細胞與生物樣本庫正式啟動。該樣本庫由四川君騰細胞基因技術開發應用有限公司承建,分為幹細胞庫、免疫細胞庫和基因生物樣本庫三大儲存庫,今天啟動並投入試運營,這也是德陽市首個的人類細胞的與生物樣本庫。
  • 海爾生物醫療與美國Brooks戰略合作,共推中國自動化生物樣本庫新發展
    近日,海爾生物醫療與美國知名生命科學儀器品牌Brooks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海爾獲得該品牌自動化樣本存儲方案在大中華區的唯一總代理授權,雙方將在自動化生物樣本庫領域攜手共贏,並推進中國生物樣本庫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
  • 從1到8,「數說」國家基因庫
    2019年9月22日 是深圳國家基因庫的第3個生日 從2011年獲批組建 2016年正式啟動運行 到2019年運營三周年 8年淬鍊 國家基因庫
  • 首個國家基因庫已有840萬份樣本 10月有望投用
    2011年1月,國家發改委批覆同意深圳依託華大基因組建國家基因庫。同年10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當時的衛生部批覆,深圳國家基因庫由深圳華大基因組建及運營。  離鹽田的華大基因總部約20公裡處,一塊11.6萬平米的巨大「梯田」正在深圳市大鵬街道下沙片區「禾塘仔」地塊上立起。
  • 構築5G智能生物樣本庫 原能細胞為生物安全深度賦能
    &nbsp&nbsp&nbsp&nbsp東方網記者曹磊、通訊員王跳9月21日報導:近日,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2020中國整合生物樣本學大會在杭州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