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樣本庫向標準化邁進

2020-12-08 生物谷

1  癌症研究現狀與精準醫學

過去一百多年,各國對腫瘤浩浩蕩蕩的研究並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就如 Clifton Leaf 在 2004年 Fortune 所提到:「Why We’re Losing the War on Cancer —— and How to Win it?」。近 10 多年來,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組學、高通量生物晶片、新一代測序及生物信息學、高通量 RNAi 等前沿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癌症基因組(ICGC)項目的啟動,使得我們將有機會看清腫瘤的全貌,一直在不斷重演的腫瘤「盲人摸象」式研究的歷史有望結束。現在,腫瘤已被認為是一個系統性疾病,是全身代謝障礙的局部表現,研究者必須注重應用系統生物學的原理指導腫瘤診治的研究。系統生物學的發展使得 3P 醫學[預測(Prediction)、預防(Prevention或幹預 Preemptive)、個性化治療(Personalized therapy)]應運而生,分子水平的早期診斷、藥物靶點的發現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今年初,歐巴馬提出精準醫學,即基於基因組學的個性化醫學,受到各國政府、科學界、醫學界與產業界的高度關注,我國政府到 2030 年預計總投入 600 億人民幣開展精準醫學研究與實踐。其實,我國在這一領域經過 10 餘年的拼搏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癌症基因組(CCGC)項目於 2010 年 1 月也正式啟動,我們都身臨其境,深深地感受著這個時代的巨大變革並見證這個「不朽的傳奇(Anenduring legacy)」。

2  分子醫學轉化研究的困惑

遺憾的是,很多分子醫學的研究成果卻半途而廢或最終夭折,並未能實現轉化應用到臨床。DeclanButler 在 2008 年 Nature題為「Translational research:Crossing the valley of death」一文中的漫畫清晰地勾畫了眾多研究成果與應用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讓我們所有研究者都深有感觸。當今個性化醫療與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倍受關注並進入迅速發展期,後者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破長期以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藥物研發與臨床應用之間形成的「屏障或巨大鴻溝」,架起「溝通」的橋梁,極大地縮短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to bedside,B2B)的過程,最終使患者能真正受益於科研成果。同時,臨床醫生還要特別注重帶著臨床問題開展基礎研究(bedside to bench,B2B),善於應用先進的基礎研究手段解決臨床實際遇到的重要或疑難問題。

3  生物樣本的關鍵作用

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長期以來,為什麼實現上述轉化如此之難?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個「米」就是人類疾病與正常的樣本。可見,標準化、符合臨床客觀規律的高質量人類疾病組織生物樣本是極其珍貴資源,它是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源頭與實現轉化醫學的核心環節所必需的「燃料」。2002年度諾貝爾獎得主 Sydney Brenner 強調:「研究必須以人為本,而不是繼續一味地糾纏於果蠅與老鼠」使我們深受啟發[5]。2009 年 3 月美國政府投入巨資,以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牽頭,積極籌建美國第一個國家人腫瘤組織生物樣本庫。Times更是將此國家腫瘤組織樣本庫的建立列為「2009年改變世界的十大規劃」之一。由此可見,只有擁有精準的生物樣本(標準化、高質量、臨床資料齊全),經過高通量生物晶片、測序等技術研究,才會有精準的分子醫學結果,再經過精準的大樣本驗證,才會產生精準的轉化研究成果,最終實現臨床精準醫學實踐。

4  我國生物樣本庫現狀與舉措

長期以來,我國正常與疾病生物樣本庫建設尚處於初期階段,普遍存在條塊分割、相互封閉,收集不規範,缺乏統一標準化流程、質控體系、安全保障體系與信息化管理系統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原創性生命科學研究與創新性生物醫藥的轉化醫學進程。為此,2007 年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以下簡稱中心)牽頭向衛生部申報了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BBCMBA)。

2009 年 6 月 4 日得到國家衛生部、民政部正式批覆成立(社證字第 3023-17 號)。顧健人院士高度評價:「國家生物樣本庫專業委員會的創立是一個裡程碑事件」;全國 89 名生物樣本庫、內科、外科、病理科、檢驗科等領域專家組成了第一屆專業委員會。分會秉承「珍惜樣本、執行標準、充分應用、維護產權」的宗旨,承擔並推進組織生物樣本庫行業規範、學術交流、教育培訓、國際交流與合作和科研服務等工作任務。2013年 6 月,分會完成了四年一度的改選,產生了第二屆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共由 143 名全國委員組成,10 餘位兩院院士及美國 NIH 專家、國際 ISBER 主席等擔任分會顧問,分會已經成為我國該領域的領跑者,成為該行業具有重要影響的龍頭與權威機構,具有高度的全國範圍內的領導、組織、整合能力。

5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

5.1  行業規範

⑴2010 年 3 月,分會與國家 863 重大專項「腫瘤分子分型與個體化診治」項目組、國家 863 重大專項「腫瘤基因組」項目組共同編寫了《中國生物樣本庫與資料庫建立指南》,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國家 863 重大專項樣本收集流程提供規範指導,培訓了數百家醫院。

⑵2011 年 2 月,中心牽頭組織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第四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國家 863 分子分型與腫瘤基因組重大項目組等綜合國外生物樣本庫實踐指南與我國國情,編制並公開發表了《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生物樣本庫標準(試行)》[6],填補國內空白,培訓數千家醫院。

⑶2012 年 10 月,中心牽頭組織復旦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上海萬格等單位共同編譯並公開發表了國際權威《ISBER最佳實踐 2012》[7]。結合我國國情推廣國外生物樣本庫建設領域的先進標準,指導我國生物樣本庫的標準化建設。

目前,中心已經組織了每年三次的《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生物樣本庫標準(試行)》、《ISBER最佳實踐 2012》與《生物樣本庫崗前培訓》等系列培訓班,培訓了數千名學員並收到良好的反響。

5.2  學術交流

⑴2009–2013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已經連續承辦了第一屆到第七屆「中國組織生物樣本庫標準化建立與應用研討會」與兩屆中國生物樣本庫院長高峰論壇,參會人數千餘人,報告專家人數累計500餘人(包括兩院院士 60 餘人次)。

⑵中心應邀在全國各地舉辦數百場學術會議與數百家醫院合作《腫瘤生物樣本庫標準化建設與應用》、《中國生物樣本庫現狀與思考》、《轉化醫學的本質與實踐——生物樣本庫的關鍵作用》、《樣本科學、轉化醫學與精準醫學》、《8P轉化醫學》、《精準醫學:路在何方?》等大會專題報告。

5.3  教育培訓

⑴分會成立以來,中心採用集中請進來、走出去方式,為全國近 100 家醫院提供試行標準與國際指南的培訓,分布全國 20 餘個省,50餘個城市,培訓人次數**。

⑵2009 – 2015年,中心連續六年圍繞組織生物樣本庫的標準化建設與應用開展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並授予學分與分會培訓合格資質證書。

5.4  質量檢查與評估達標

為了構建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已經於 2013 年 5 月獲得總會常委會批准開展生物樣本庫質量達標檢查工作,中心為組長單位。以分會既定標準為模板,評估醫院現有生物樣本庫的建設情況,並對合格者授予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頒發的資質證書。目前已成立生物樣本庫質量達標工作組,經全體專家審議,已經通過《全國組織生物樣本庫質量評估管理指導原則》、《全國組織生物樣本庫質量評估手冊》、《全國生物樣本庫自評表》等相關文件。該工作的開展為我國生物樣本庫的建設提供了很好評判標準,不斷完善,結合國情,形成國家標準。

5.5  國際合作

分會組織全國專家積極參加國際合作與交流,2012加拿大 ISBER 國際會議,11 位中國專家參會;2013 年雪梨 ISBER 國際會議,64 位中國專家並作大會報告,2014 年奧蘭多 ISBER 國際會議,66 位中國專家出席並作大會報告等,期間與國際 ISBER 幾任主席交流,在標準建立、教育培訓、質控等方面達成共識。

經過不懈努力,分會在總會兩年一度的綜合評比中獲三連冠。目前成立各省生物樣本庫協作組與專病學組,進一步推進生物樣本庫標準化進程。

6  全國生物樣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生物樣本庫的標準化,中心於 2013 年牽頭向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申請成立全國生物樣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經過多次專家論證與公示徵詢意見,2015年 6 月 10 日,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發文《國家標準委關於成立全國生物樣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批覆》(國標委綜合[2015]40號),同意成立全國生物樣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NTCBSAC)。第一屆全國生物樣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由 57 名委員組成。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原副主任方向高度評價:「全國生物樣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創立是一個裡程碑事件」。全國生物樣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要負責生物樣本的採集、處理、存儲、管理、分發、應用所涉及的相關技術、方法和產品領域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全國生物樣本標準化技術委

相關焦點

  • 生物樣本庫標準化建設與智能化發展探討
    ,堪稱我國生物樣本庫首個國家標準。據悉,此標準由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牽頭,組織二十幾家單位聯合制定。本標準規定了生物樣本庫質量和能力所涉及的術語和定義、通用要求、組織結構、資源要求、過程要求和管理要求等內容;通過描述樣本庫操作能力、公正性和一致性等質控要求,來保證樣本庫的樣本質量符合要求,適用於包括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樣本庫活動。
  • 內蒙古自治區首個標準化生物樣本庫投入使用
    近日,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臨床數據和樣本資源庫正式投入使用,這是內蒙古首個符合國際生物與環境樣本庫協會ISBER及ISO17025標準的標準化生物樣本庫。該生物樣本庫樣本從採集、運輸、存放入庫、信息輸入、出庫、應用,全部由軟體管理。
  • 【盤點】生物樣本庫發展現狀如何?
    【1】中國生物樣本庫向標準化邁進過去一百多年,各國對腫瘤浩浩蕩蕩的研究並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就如 Clifton Leaf 在 2004年 Fortune 所提到:「Why We’re Losing the War on Cancer —— and How to Win it?」。
  • 生物樣本庫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其肽鏈的氨基端向外(約佔整個分子的3/4),羧基端穿入細胞質,中間疏水部分在胞膜中。主要功能是對抗原的加工和呈遞,HLA按其分布和功能分為Ⅰ類抗原和Ⅱ類抗原。HLA-I類分子:內源性抗原的遞呈分子,HLA-Ⅱ類分子:外源性抗原的遞呈分子。
  • 生物銀行:生物樣本庫的2.0升級版
    生物銀行是傳統生物樣本庫的2.0升級版   生物樣本庫是由各醫療機構、研究機構成立,標準化收集、處理、儲存和應用健康和疾病生物體的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和器官等樣本,並按嚴格技術標準採集、運輸、存儲、管理和使用的組織。
  • 王偉業:生物樣本庫建設不能以大和多來衡量
    在2014生物樣本庫與臨床研究論壇上,生物谷特別採訪了王偉業教授,大家來看看他對中國生物樣本庫建設以及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解讀。樣本庫建設不能以大和多來衡量生物谷:生物樣本庫建設國內外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 構築無人值守5G智能生物樣本庫 原能細胞為生物安全深度賦能
    在上海張江,有一個歷時五年、耗資過億打造的「無人值守全自動5G細胞庫」,首次從5G技術應用維度提出構築新一代智能化生物樣本庫的全新解決方案,實現樣本庫的智能、安全、高效運營,讓樣本管理更智能,讓「生物樣本更安全"……近日,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2020中國整合生物樣本學大會舉行。
  • 省腫瘤醫院將向國家級生物樣本庫提供5000例樣本
    據悉,武漢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庫保藏量可達1500萬份據悉,武漢國家級生物樣本庫(全稱為「武漢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庫」,以下簡稱「樣本庫」)是由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政府聯合主導打造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聚焦人類遺傳資源保藏利用、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數據共享。
  • 構築5G智能生物樣本庫 原能細胞為生物安全深度賦能
    &nbsp&nbsp&nbsp&nbsp東方網記者曹磊、通訊員王跳9月21日報導:近日,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2020中國整合生物樣本學大會在杭州隆重舉行。
  • 海爾生物醫療與美國Brooks戰略合作,共推中國自動化生物樣本庫新發展
    近日,海爾生物醫療與美國知名生命科學儀器品牌Brooks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海爾獲得該品牌自動化樣本存儲方案在大中華區的唯一總代理授權,雙方將在自動化生物樣本庫領域攜手共贏,並推進中國生物樣本庫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
  • 行業大牛眼中的生物樣本庫
    樣本信息化的核心,簡單地說,就是如何以正確的方式描述樣本所包含的信息內容,並且讓這些信息能夠充分體現樣本的特性與特徵。"在談及生物樣本庫的信息化問題時,樣本庫信息化管理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王偉業教授這樣告訴生物谷記者。生物樣本庫與傳統生物資源保存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樣本的信息化問題。"
  • 大數華創應邀出席2020中國整合生物樣本學大會
    一年一度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年會:2020中國整合生物樣本學大會暨第七屆院長院士峰會將於2020年9月17日—9月18日在中國•杭州隆重召開。本次會議將邀請包括10餘名院士在內的 100 餘名生物樣本庫、轉化醫學及精準醫學等領域知名專家, 對我國生物樣本庫標準化建設及應用展開交流
  • 對生物樣本庫業務需求正快速增長
    隨著精準醫療的提出以及其迅猛發展的勢頭,醫療研究領域對生物樣本庫的需求日益凸顯。位於芬蘭圖爾庫首個生物樣本庫的董事Minna Hendolin就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芬蘭生物樣本庫目前應對需求的發展方向。
  • 全自動生物樣本庫落戶上海長徵醫院
    然而,傳統生物樣本庫不僅在管理上容易失誤,而且存在樣本數據不完整、質量不達標等現象,如何有效完好地保存樣本信息和數據,對於臨床研究人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6日,由上海長徵醫院與原能細胞科技集團共同合作籌建的百萬級全自動生物樣本庫在上海長徵醫院落戶。
  • 如何讓生物樣本庫「活」起來?中南大學辦了一場高規格的國際研討會
    卞修武院士、徐濤院士等知名專家的精彩演講吸引了8個國家的600餘名業內人士齊聚長沙,就中國生物樣本庫未來發展與研究展開交流研討。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資源與安全處、湖南省科技廳、長沙市高新技術管委會等機構領導及中南大學醫學相關部門和學院、醫院領導出席開幕式,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伍海泉向國內外參會代表致歡迎辭。患者就醫過程中採集後剩餘的血液、尿液、毛髮、唾液,手術中切下的腫瘤組織等,這些攜帶遺傳信息的樣本原本都是當作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
  • 第二屆中國生物樣本庫倫理論壇暨第四屆組學與生命倫理學研討會召開
    本屆研討會以「中國生物樣本及數據共享與應用的倫理共識」為主題,吸引來自國內外多家單位百餘人參加。研討會群策群力,集中審議《中國生物樣本庫樣本數據共享倫理指南》,為我國生物樣本庫建設凝聚倫理共識。前任UNESCO倫理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邱仁宗教授發言強調生物數據共享與管理務必符合社會基本倫理及國家與國際間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前任WHO副總幹事、上海交通大學胡慶灃教授就「人類生物樣本庫的倫理思考」展開深入分析;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褚嘉祐教授分享了中華民族永生細胞庫的建立經驗;衛計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院長翟曉梅教授從精準醫學實踐經驗出發,深入探討精準醫學與生物樣本庫的倫理問題
  • 亞洲最大生物樣本庫初步落成 美菱成「守護神」
    作為襄陽市政府重點投資打造的國家級生物醫藥科研成果運用與轉化平臺,華中醫學大數據中心樣本庫承擔著建成國內一流醫學區域檢驗中心的重任,計劃在三年內完成1500萬份生物樣本的收集和生物信息檢測,建成亞洲最大的生物樣本庫。
  • 逾千萬生物資源樣本在這裡「安居」
    近期,科技界最大的新聞之一,無疑是有深圳科學家參與的「酵母基因組人工合成項目」,這一系列成果形成了7篇論文,於3月10日以封面專題的形式在《科學》上發表,其中4篇論文主要由中國科研團隊完成,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均為中國科學家。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正從「讀懂生命」向「再造生命」邁進。
  • 德陽市首個人類細胞與生物樣本庫啟動
    封面新聞記者 楊尚智5月13日下午,德陽市人類細胞與生物樣本庫正式啟動。該樣本庫由四川君騰細胞基因技術開發應用有限公司承建,分為幹細胞庫、免疫細胞庫和基因生物樣本庫三大儲存庫,今天啟動並投入試運營,這也是德陽市首個的人類細胞的與生物樣本庫。
  • 百萬級全自動生物樣本庫在上海長徵醫院落戶
    東方網12月7日消息:昨天,上海長徵醫院與原能細胞科技集團合作籌建的百萬級全自動生物樣本庫在上海長徵醫院落戶,這是我國首個全自動深低溫百萬級生物樣本庫,標誌著我國生物樣本存儲技術已邁上了全自動信息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