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業:生物樣本庫建設不能以大和多來衡量

2020-12-06 生物谷

【編者按】生物樣本庫是轉化醫學研究的寶貴資源,隨著"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的推進,我國的生物樣本庫建設蓬勃發展。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王偉業教授作為國外引進的樣本庫信息化管理專家,主要從事生物樣本庫建設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指導多家醫院生物樣本庫基本的建設工作。在2014生物樣本庫與臨床研究論壇上,生物谷特別採訪了王偉業教授,大家來看看他對中國生物樣本庫建設以及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解讀。

樣本庫建設不能以大和多來衡量

生物谷:生物樣本庫建設國內外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偉業教授:我想從樣本資源的本身,管理以及信息化和共享三方面來說這個問題。建樣本庫的根本目的是建一個研究資源的平臺,一是資源整合應用,二是為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提供合作研究平臺。國內外的區別可以從優勢和差距兩個方面來講。

從樣本資源來說,中國最大的特點是樣本資源量大,資源種類多樣化。與歐美國家相比在較短時間內能夠積累大量資源。在中國一個月的就診數量,在國外達到同樣的病例數可能要幾個月,如胸腺腫瘤類,據說整個歐洲的例數甚至少於中國的一家三甲專科醫院。單從研究性資源來看,這是有利的方面。而不好的方面是沒有考慮好應用問題。比如一個產品需沒有做市場調查,沒有計劃應用措施,就可能造成"儲存性"的資源浪費,這也是樣本庫資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中國,很多人習慣以大和多來衡量事物的好壞。經常會聽到有人用樣本量多少和空間大小來衡量一個樣本庫的發展狀況,這是概念性問題,會直接影響到樣本庫的建設和管理等一系列問題。我認為樣本庫不能以大和多來衡量其價值,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目前我國樣本庫建設需要的是:以做模板為主,然後去擴充。簡單來講,1和10隻是大小的區別,但最難和最關鍵的是1要怎麼去做,有了1,擴增到10就很容易了。

第二個差別是樣本庫資源的進口和出口。樣本庫建設可以簡單描述為像計算機中的任何一個事件:打個字到鍵盤上,這是"進口",計算機運算或處理一下輸入的內容,這是"操作",然後中屏幕上顯示;進口"的結果,這是"出口"。目前在我國樣本庫建設中,由於資源豐富,且操作相對容易,所以"進口"的速度很快。但具體"操作"跟國外相比還有不小的差異。當然每個樣本庫都很重視這個方面。但是我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樣本庫資源的"出口"問題,即資源的應用。現在中國做生物樣本庫,一定要與傳統的,以單一課題的需求為目的的生物樣本儲存有本質的區別:一是在管理的組織結構上,二是作為系統化醫學研究的資源。而現在大多樣本庫建設還沒有發生本質上的改變。

第三,理念上認識的差距較大。我國每家醫院都在做樣本庫建設,事實上有些沒有必要重複建,比如有些小的醫院。因為一旦要建,從建設庫到人員培訓等所有資源都會產生重複的花費,這方面主要問題是缺乏系統化的認識和設計。而國外則目標比較明確,很多樣本庫都是建設在大的醫藥公司,比如輝瑞,因為各家醫院都跟他有研發方面的合作。而我們國內許多建庫的目的還停留在提高科研、發文章上面,總強調發文章的SCI多少分。不管是管理層面,還是目的性方面的認識問題,都存在理念的問題。

另外,國外還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團體合作,協作性比較強,比如美國NIH的NCI有關項目,以及加拿大的P3G項目。我國目前在這方面較薄弱。國外信息化發達,在一些專病領域,他們都以團隊或聯盟的性質整合應用資源如經費,而我國總的來說還是單兵作戰,雖有一些團體,但是沒有改變實質。這可能跟文化有關係。很多人一談到共享,會覺得拿了自己的東西。事實上,共享並非你拿我的,我拿你的這麼簡單。由於認識上的問題,很多人會迴避,而不是去解決共享機制的建設。簡單來講,我們之間怎麼共享,以何種機制來實現,而不是把共享的方式簡單認為是一方拿另一方的東西,總是以"防守"和迴避來解決問題。

資源整合也是同樣的問題:認為資源整合就是把所有資源實體上放置在一起,因而就迴避不整合,各自為陣。我現在和國外的合作項目,就是研發國際信息共享的機制:整合各自分析結果再次分析,但是原始信息各自嚴密自行保存,不涉及到任何共享。這就是面對大家都普遍存在的問題去尋求另外的機制來解決。他們共享的目的很清晰,也同樣受規定限制,但會想辦法用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迴避。所以我認為在這方面,我們還是存在理念認識方面的差距。

 

 

生物樣本庫建設中的內容和方法中國也可以成為國際規範

生物谷:國外在管理、操作規範方面,有哪些值得中國借鑑的地方?

王偉業教授:講到國際規範,通常是指歐美規範,其實我們沒有必要總是跟在後面走,國際規範本身也可以包括中國。有些研發工作,可以針對現實的問題動手先做,沒必要一定符合"國際規範",我們做出來有價值的一定會被借鑑,也就會逐步發展為某種意義上的"國際規範",而不是框架性的認為,國外還沒做,我們就不必要做。有次在會議上報告我們相關研發的資源交流項目的時候,就有不只一個聽眾提問,你們做的國際上有沒有先例,是否符合"國際規範"之類的問題。我當時答覆就是一是不知道,二是沒有考慮過。為什麼一定要先了解有沒有國際先例再做呢?只要我們認為是有價值的,能夠解決我們實際的問題,我們就是先例,也可以到一定時候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國際規範"。今年初,我在美國與國際樣本協會負責人討論提及我們的項目時,發現他們也在做類似事情,所以只要是問題,大家都能夠想到。

當然國際上在這方面發展比我們早,其中由許多我們可借鑑、可採用的建設發展理念,我們沒有必要自己再做一套。從國外樣本庫建設規範化來說,我們需要採用。總體來講主要有兩個大規範:一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裡面的NCI,即美國腫瘤研究所,他們給生物樣本庫專門設立一個辦公室叫OBBR,那裡設了一套我們常說的標準規範,他們叫最佳實踐即英文的Best Practice。規範還不能稱為標準,標準可能是必須服從的。但目前樣本庫建設方面國際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標準,只能稱為最佳實踐。根據所有專家過去的操作,大家認為最好的辦法,然後依據去做,是大家目前能力範圍認為的最好或應該採用的方法。而且這是不斷更新的過程,事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大家都這麼做,就會通過某種機制或手段體現其價值標準而成為操作標準規範。

另外一個規範就是國際樣本庫協會ISBER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logical Environmental Repository)採用的最佳實踐,其最新版本的是2012年做的。這兩個最大的區別就是ISBER考慮比較高層面的,沒有太詳細,更多的是構架一些理念,而美國NCI的OBBR做的比較細,他們所有樣本資源最早都是從腫瘤樣本做起,從病理科開始發展。這是目前國際上存在的主要兩大規範。幾年前,中國也曾經制定過樣本庫規範,如我國重大疾病樣本庫建設規範,是由中國生物醫藥協會組織樣本庫分會主任委員郜恆俊教授領導的團隊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近年來,他們主要是推動以國際生物樣本庫協會ISBER的最佳實踐指南為主的規範化建設。

可借鑑的第三點是他們的信息化發展。這方面國際發展的的速度與我們差別較大,而且很多是由於理念認識不同而導致信息化發展方面的阻礙。國外信息化發展比較早,在科研上,我們會有很多可借鑑的。目前生物樣本庫與傳統生物資源保存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樣本的信息化問題。我在許多場合的報告都會提出一點,就是樣本本身幾乎沒有什麼價值,真正的價值在於其特有的信息,也就是生物樣本是唯一的生物實體,它既有豐富的臨床信息,又有詳細的實驗室信息,這是其他實體無法做到的,動物模型或細胞不能夠正確反映臨床信息。臨床和實驗室信息的結合正是轉化醫學的起點。簡單來說,現代建設生物樣本庫的目的就是如何能夠把生物樣本資源轉化或翻譯成為數據信息資源,如果樣本沒有信息的轉化,其作為轉化醫學和個體化醫學研究的寶貴資源也將成為一句空話。現在人們參觀某個生物樣本庫,總是看有多大空間,多少冰箱,有什麼儀器,有幾個人等等,但是真正能夠展示一個樣本庫價值的只有信息,一個有價值和管理規範的資料庫,其核心點也不是發表過多少篇文章。我相信將來我們再談生物樣本庫,重點也會轉移到相應的信息化建設與發展。最近我申報一個新的項目,是與美國方面合作的,因為我知道他們那裡做的非常好,正是我們需要的。所以從信息化的角度,他們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借鑑。

生物谷:如何看待生物樣本庫信息化管理以及標準化?

王偉業教授:前面已經簡單提到生物樣本的信息化建設的必要和重要性。信息化不能單一解釋為管理,樣本信息化的核心簡單地說就是如何以正確的方式描述樣本所包含的信息內容並且讓這些信息能夠充分體現樣本的特性與特徵。我前面提到想做的項目,其關鍵點就是如何特異性的描述樣本資源的特徵。比如同樣是大腸癌樣本,不同的樣本庫描述特徵可能不一樣,現代醫學越來越精細化,腫瘤樣本的特性會有基因分型,個體化治療更需要分型。單說是大腸癌樣本沒有多少價值,因為每個人的大腸癌樣本內涵不同。這就需要描述非常特徵性的信息。在科研應用上,樣本的特徵性描述如果不全面,或不夠精細,就要考慮這個樣本是否符合你的研究需要,所以信息化的重點就是如何特異性的描述樣本,即樣本的特性。

第二點是上述的樣本信息化方法要逐步走向規範化和標準化,比如大腸癌樣本在不同的樣本庫要以同樣的內容和方法來描述,這樣經過統一,規範化然後被接受後,才能逐步走向標準化。所以標準化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把基底鋪好,一步步不斷朝前走,到一定時候才能實現標準化,而不是今天講標準,很快就能做到標準。先找到正確的方向,建立一定的基礎,然後自然會走到標準化。

生物谷:整體來講,挑戰還是比較多。國家政府層面對這個支持情況怎麼樣?

王偉業教授:樣本庫建設的發展需要領導層面和政策的支持,政策決定樣本庫的發展方向和可行性。許多醫院領導在這方面意識很強,能夠大力推動樣本庫的發展。今年6月在北京將召開第六屆生物樣本庫標準化管理會議,其中專門設有一個醫院院長高峰論壇,其目的很明確。中國的樣本庫建設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發展迅速,是各醫院領導大力支持的結果。正因為如此,也說明領導的支持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據我所知,樣本庫建設目前還沒有作為一個科研項目來申請資金項目。目前的資金,都只是來自當地政府的支持以及醫院自身投入。

轉化醫學是從臨床到實驗室,再把實驗室獲得的結果帶回到臨床應用。這個過程需要研究對象,尤其涉及個體化治療。如果沒有生物樣本資源,一切都是空談。生物樣本的可貴之處是其既有臨床信息,又有實驗室的研究信息,樣本資源在實驗室研究和臨床信息之間搭建了一個通道,能夠起到實驗室與臨床之間往來的橋梁作用。轉化醫學的多方面都涉及樣本庫,所以資金支持對樣本庫建設不是大問題。也就是說,目前在建設樣本庫方面不會因資金短缺問題而做不好。

當然資金處理方面也會存在一些問題。有些資金在沒有得到全面的規劃和設計之前就以分配的方式到了各個機構,就像把需要一個拳頭的力量來做的事情分成單個手指去單獨執行。一個全面的自動化特性平臺可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完成同樣的流程式操作,但資金分配後導致任何一家單位都承擔不起,即使購買了設備,所需的試劑與耗材也會缺乏資金,或者有了設備,卻沒有單位有那麼多需求,最終也不能夠真正應用。因此資金需要在高層面設計合理後才能更好地整合協調。

第二是樣本庫的維持,大多醫院或單位對樣本庫建設的支持往往是大力支持硬體設施,如冰箱,房間,工作人員。其實消耗品也很重要,至少需要佔5%,但這筆經費一般沒有來源,有設備卻無法開工。如何有機制地維護這種平臺是目前我們都能夠看到的一個挑戰性問題。比如,一家小醫院為了順應發展趨勢而建個樣本庫,由於科研平臺薄弱,加上缺乏共享應用,之後的使用就會很少而沒有辦法維持,最後可能就類似於傳統上的一個實驗室有幾個冰箱。這涉及到國際上探討的樣本庫經濟學方面的思考(Biobank Economics)。當然這取決於管理人員在管理樣本庫,使用樣本庫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將來能夠走下去的可能只有為數不多的生物樣本庫。

資金支持方面,目前國外NIH也可能沒有特別經費支持。比如NIH設有個專門資金來支持一些重大項目的申請,但必須利用已經存在的生物樣本資源,這可能是把資源最大化利用的一個正確案例。

 

 

生物樣本庫信息化管理,專職容易專業難

生物谷:如何看待國家生物樣本庫信息化管理方面人才問題?

王偉業教授:首先,在中國,許多樣本庫通常是僱幾個專職工作人員,就稱樣本庫有專職人員負責,當然這沒有錯,但需要明白專職並不等於專業化。另外對於樣本庫中的"庫"字,在現實中可能造成理念上的誤解:庫,很容易被認為像倉庫一樣,而倉庫會讓人想到儲存。所以"樣本庫"不像一個與研究非常緊密的機構。在英文裡有些機構會寫成Biospecimen Research。事實上,儲存樣本只是生物樣本庫主要功能的一項,其功能絕不僅限於儲存。如果一直停留在這個誤區,會造成之後相應的錯誤,我認為最主要的是資源的應用或共享。目前,樣本資源的應用與研究方面的結合、信息共享為前提的資源共享等一系列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從專職到專業是個複雜的學習過程。由於樣本庫涉及的知識範圍很廣,如醫學、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冷凍保存技術、生物信息學和信息管理學等,現在已經把其看作是一門新型的學科。所以我認為應該成立生物樣本中心,以反映其職能和功能特性。

樣本庫的信息化管理是樣本資源所必須的,信息化和生物信息是兩個方向,而生物信息學需要這兩個領域的交叉人才。人們容易把生物信息理解為IT,但是IT人員只能夠滿足要求的計算機功能,卻不知道生物領域的邏輯。因此需要生物學和IT人員緊密配合才能夠達到需求。當然,並不是要求樣本庫工作人員都必須懂得信息化的知識,目前也辦不到,但是至少管理層的人一定要有相應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識,負責項目的人要有能力在中間做協調,這點很重要。樣本庫建設下一個階段的發展一定是以信息化為重點。從我的工作經驗來看,我的生物信息化知識加上我自己對計算機方面的的愛好,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對我幫助很大,我現在可以設計資料庫的邏輯方面需要。生物樣本庫是一個多學科的領域,需要一個從專職到專業化的轉變和更新的歷程。

生物谷:我國樣本庫信息化人才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王偉業教授:中國在生物信息化方面發展跟國外的差距相對比較大,也可以這麼說,我國生物信息化的發展明顯滯後於醫學生物研究的發展。不少做分子生物研究領域的人,因為工作需要使用很多信息系統,然後去鑽研信息相關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可能不需要知道詳細編程,但至少知道信息化的邏輯。從管理項目來講,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和一些邏輯過程。

另一方面,可能做生物的人對計算機認識少,國內對樣本庫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認識不足,很容易把一些問題歸納為計算機的問題。其實有不少需求或者問題不一定是計算機方面的,比如樣本庫的信息怎麼去標識,怎麼註解等相關問題,這不能夠只依賴IT的工作,而是需要樣本庫的工作人員去做的,因為這樣的工作需要醫學生物的專業知識。現在生物醫學研究離不開數據,離不開信息化,大數據處理、生物樣本信息處理,完全用Excel格式或手工記錄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生物醫學研究所產生的數據量和複雜性方面的需求。

生物谷:針對這些問題,您個人是否有好的解決建議?

王偉業教授:首先我們需要培訓,目前,生物樣本庫建設缺少以進修方式來達到掌握技能和管理的方式,而主要採取學習班的方式,這樣時間有限,而且不能實踐性的涉及到具體工作。樣本庫方面的工作主要還是應用型的操作和管理技能,尤其是對信息管理系統的掌握,單靠課堂方式的培訓是不夠的。在實際工作中如果遇到問題,學習正確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我提倡的是,通過做事,才能真正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才能把一套知識學會。目前在我的團隊,我對他們的要求就是以"進修"的方式,直接參與到日常工作中去。

去年因項目進展要求,我們走訪了一些樣本庫,發現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把樣本登記到樣本庫信息管理系統中是很容易辦到的事情,但信息內容幾乎空白,這樣的樣本從信息系統本身而言是沒有辦法應用的,因為連基本的搜索恐怕都做不到。現在我們的樣本庫信息以臨床診斷作為樣本的主要信息,比如某種腫瘤的臨床診斷名稱。而個體信息可能都沒有。再舉個傳統的簡單例子,收集了群體的樣本後,只描述臨床診斷是某種型肺癌,如果研究者是想用此樣本來研究抽菸和肺癌發生的相關性,但是是樣本提供者是抽菸的,還是喝咖啡的等相關信息都沒有,研究人員就無法確定樣本資源是否是研究所需要的。

樣本庫的發展,首先要建立,然後才能統一也必須統一,最後才有可能發展為樣本資源網絡,這是國際樣本庫發展趨勢中的三個裡程碑。但是這裡的"統一",並不是在實體上把樣本資源整合在一起,不是把資源放在一起整合儲存那麼簡單。整合應該是相同的資源在應用時具備相容性,可以用同一個標準來評價其質量和特性等。有了相容性,需要時才可以真正的整合應用,即使分開研究,由於信息規範統一,得到的結果也可以"整合"分析。所以"整合"可以分別理解為整合儲存,整合應用和整合分析幾種方式。另外"網絡"並非計算機網絡那麼簡單,網絡代表共享,包括信息和樣本資源的共享。我認為信息共享是樣本資源共享的前提:信息不能夠共享,就不能確定樣本資源是否有資質共享。目前我們在建設的初期,信息化方面的問題很明顯。信息雖然很多,比如很多稱為電子病歷的病歷有可能僅僅是電子版的記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子病歷,真正的電子病歷是將所有病歷信息化的計算機可以應用的病歷信息。

當然,這些基本的理念可以通過培訓,通過提供一些進修的平臺,讓從業人員從實際上接觸並解決問題。現在承擔樣本庫工作的專職人員缺乏一些必要的專業技能和經驗,需要通過專業化的學習從專職成為專業人員。樣本庫是設計面廣泛的應用科學與研究,因為實驗室的研究結果與樣本庫的專業程度緊密相關,尤其在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樣本庫工作人員需要直接思考並解決問題。所以談到職業方向,從業者如果一開始僅把建庫理解為做好儲存是沒有意義的。負責人應該具有較高的專業化程度,不能把專職和專業等同起來,做專職易,做專業難!

 

 

王偉業教授2012年引進回國,之後開展了很多生物樣本庫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工作。對於未來,他又有著怎樣的期待呢?

生物谷:請您介紹一下回國後這兩年在樣本庫資源共享方面的工作情況。

王偉業教授:前面談到過,資源共享的前提是信息共享,其條件是樣本資源必須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有可比性和相容性,只有合格的樣本資源才能夠共享。另外,共享的實施也是通過信息化管理運作來實現的。兩年來,除了領導研發合作團隊研發信息化管理系統,也作為技術負責人指導研發信息化共享平臺。我們走出的較關鍵性的一步就是統一信息管理系統,這為不同樣本庫之間共享信息打好了基礎。統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可以解決不同信息管理系統因不同的邏輯和結構設計而帶來的信息搜索方面的難題。

我的工作重心還有我負責申報的兩項信息化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已經獲得上海科委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的立項經費支持。項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應用統一多方數據元素的方法和數據屏蔽技術,建設信息共享機制和運作模式,促進國內國際合作研究。這些技術和模式同時也是樣本資源共享建設發展的需求。

另外,為樣本庫建設下一階段的發展考慮,我正在負責國家科技部的研究項目,重點是研究樣本庫信息資源的語義化描述/註解、語義化索引以及樣本庫資源語義化檢索等方面的工作,為建設語義化的樣本庫(SemanticBiobank)。這也是生物資源和生物大數據共享的另一個需求模式。通過語義化註解,樣本資源可以通過一定的統計學分析來評估樣本信息質量的可比性和相似性,為判斷資源共享的合理性提供一個可分析的方法。

樣本庫共享首先是樣本的信息共享。如果不知道樣本的信息,無從知道是否要共享。一些可能並不是你想要的樣本,並非簡單講樣本的質量好壞,凡不符合研究需要的樣本對你來說就是垃圾,當然也可能對別人是寶藏。所以跟別人資源共享,一定要先了解別人的資源對你是否有用,這是信息共享的前提。是否願意共享是目前的一個主要障礙,當然也缺乏具體的應用方式和機制。有時同國際方面合作時,會有這種情況:願意合作,但樣本不合格。

第四是信息化管理,我設計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和邏輯,是與專業的IT團隊合作完成的,這樣我具有的跨學科知識和經驗能夠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在系統設計方面,融入的要素一定是將來要用的模式,而不是只考慮眼前的應用,有些方式和功能可能被認為用不著,但是裡面涵蓋著發展必須要有的。只滿足眼前,不考慮將來,這是信息數據管理方面要避免的。信息交流越先進越好,最終理想是只有一種信息,可能這才是需要的標準。雖然在實際中可能很難,但至少不能鋪的太廣,比如一百個生物樣本庫,用了幾十個不同的管理系統,這樣會走向混亂。所以標準化必須打好基礎,否則沒辦法實現標準,即使提供一個標準也做不到。針對這個問題,不同樣本庫之間要互相做接口,互相徵詢和改變,這樣大家才能逐步走向標準。

生物谷:最後,您對中國生物樣本庫建設以及自己之後的工作有什麼期待?

王偉業教授:期待當然有,我知道最近有關方面要討論建立國家層面的生物樣本庫。人類生物樣本資源庫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正常人群的,一種是病人源性的。中國資源種類多,病人多,需要一個逐步發展完整的機制和政策以及手段來規範化,我認為要採用先做模式,後擴展的方式,如同企業要先做強後做大一樣,真正把樣本庫建設做成一個科學化的行業。

對於自己的工作期待,當然也就是自己的研究項目,希望能夠引導樣本庫信息化發展,目前樣本庫信息還不能實現共享。單純講資源共享不可行,中間有斷層,這個領域內的培訓和專業化層面跟國際上有很多可交流借鑑的地方。所以我要利用我個人的一點的優勢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實事求是的合作,利用已經有的技術平臺和一些理念。另外,我認為國際合作並不是獲取一項技術,單純的技術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技術也可以花錢買來。所以單純有技術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模式和平臺。我的研究項目很看重模式平臺。我們有時過於強調技術,但是技術和平臺不是一回事,一個平臺的管理規章制度、流程、質控質檢以及所有的專業技術人員代表著能否做好這件事情。所以合作或者共享,尤其和國際上合作,最需要做的平臺就是信息交流平臺。

關於王偉業

教授,美國M.D.Anderson腫瘤研究中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生物信息研究與信息化管理專家。作為跨學科專業人士於2012年引進回國,任職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擔任環境與兒童健康上海市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副主任和新華醫院生物樣本庫主任。多年來先後在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Wyeth Research和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等科研機構從事生物醫學研究,近年來主要從事生物樣本庫建設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同時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轉化醫學研究院"985工程"生物樣本庫建設首席諮詢專家,指導多家生物樣本庫基本的建設工作。目前的研究工作重心為生物醫學科研信息和生物樣本庫信息化發展,促進資源信息共享。王教授領導的IT合作團隊在較短時間內啟動了幾個信息化項目的研發,已經成功完成的生物樣本庫信息化管理系統(BIMS系統)已經在多家樣本庫建設和管理者發揮作用。另外,王教授領導的兩項信息化科研項目已經分別獲得上海科委創新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的經費支持,探索應用統一多方數據元素的方法和數據屏蔽技術,建設信息共享機制和運作模式,促進國內國際合作研究以及是樣本資源的共享建設,為領域的領軍者之一。(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行業大牛眼中的生物樣本庫
    "信息化不能單一解釋為管理。樣本信息化的核心,簡單地說,就是如何以正確的方式描述樣本所包含的信息內容,並且讓這些信息能夠充分體現樣本的特性與特徵。"在談及生物樣本庫的信息化問題時,樣本庫信息化管理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王偉業教授這樣告訴生物谷記者。
  • 【盤點】生物樣本庫發展現狀如何?
    越來越多的國際生物公司和醫學研究人員都紛紛表示對生物樣本資源有需求,我們已經開始著手與外部進行溝通。」Hendolin博士說。【3】個性化醫療時代的生物樣本庫生物樣本庫是收集、處理、貯存和分發生物樣本及相關數據以用於基礎、轉化和臨床研究的實體。
  • 資深專家分享樣本庫建設實戰經驗- 1月14-15日相聚上海
    王偉業領導的IT合作團隊啟動了幾個信息化項目的研發,已經成功完成的生物樣本庫信息化管理系統(BIMS系統)已經在多家樣本庫建設和管理中發揮作用。另外,王偉業領導的兩項信息化科研項目已經分別獲得上海科委創新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的經費支持,探索應用統一多方數據元素的方法和數據屏蔽技術,建設信息共享機制和運作模式,促進國內國際合作研究以及是樣本資源的共享建設,為生物樣本庫,尤其是相關信息化研究和發展領域的領軍者之一。王偉業領導其團隊隨著國際領域發展趨勢和需求,走在樣本庫建設發展的前沿。
  • 生物樣本庫標準化建設與智能化發展探討
    據悉,此標準由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牽頭,組織二十幾家單位聯合制定。本標準規定了生物樣本庫質量和能力所涉及的術語和定義、通用要求、組織結構、資源要求、過程要求和管理要求等內容;通過描述樣本庫操作能力、公正性和一致性等質控要求,來保證樣本庫的樣本質量符合要求,適用於包括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樣本庫活動。
  • 陸舜:臨床醫生在生物樣本庫建設中應當起主導作用
    【編者按】生物樣本庫是轉化醫學研究的寶貴資源,隨著"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的推進,我國的生物樣本庫建設蓬勃發展,尤其是臨床研究的疾病樣本庫備受重視。針對基於肺癌臨床研究的生物樣本庫建設情況,生物谷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陸舜教授。此外對於基因測序臨床應用問題,陸教授也給出了專業的解讀。
  • 生物銀行:生物樣本庫的2.0升級版
    生物銀行面向個人提供樣本資料的存儲服務,多來源、小量、非集中的病理標準、病理信息等醫療資源匯聚在這裡,以備將來用於預測疾病、治療和康復使用。二是生物資源的資產性。生物樣本庫建設的終極目標不是保存樣本,而是通過對其保存樣本的應用,開展各類研究,並將研究結果最後轉化為可應用的技術成果,這使得儲存在生物銀行的樣本資源本身就具有了「價值」。
  • 對生物樣本庫業務需求正快速增長
    隨著精準醫療的提出以及其迅猛發展的勢頭,醫療研究領域對生物樣本庫的需求日益凸顯。位於芬蘭圖爾庫首個生物樣本庫的董事Minna Hendolin就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芬蘭生物樣本庫目前應對需求的發展方向。
  • 中國生物樣本庫向標準化邁進
    4  我國生物樣本庫現狀與舉措長期以來,我國正常與疾病生物樣本庫建設尚處於初期階段,普遍存在條塊分割、相互封閉,收集不規範,缺乏統一標準化流程、質控體系、安全保障體系與信息化管理系統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原創性生命科學研究與創新性生物醫藥的轉化醫學進程。
  • 省腫瘤醫院將向國家級生物樣本庫提供5000例樣本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近日,湖北省腫瘤醫院與武漢國家級生物樣本庫正式籤署人類遺傳資源保藏協議,同時還籤訂了基於肺癌生物樣本的多組學科研合作項目協議。據悉,武漢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庫保藏量可達1500萬份據悉,武漢國家級生物樣本庫(全稱為「武漢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庫」,以下簡稱「樣本庫」)是由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政府聯合主導打造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聚焦人類遺傳資源保藏利用、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數據共享。
  • 德陽市首個人類細胞與生物樣本庫啟動
    封面新聞記者 楊尚智5月13日下午,德陽市人類細胞與生物樣本庫正式啟動。該樣本庫由四川君騰細胞基因技術開發應用有限公司承建,分為幹細胞庫、免疫細胞庫和基因生物樣本庫三大儲存庫,今天啟動並投入試運營,這也是德陽市首個的人類細胞的與生物樣本庫。
  • 北京朝陽醫院醫學研究中心成功上線生物樣本庫溫溼度監測項目
    2013年為了緊密配合醫院重點學科建設和醫院發展規劃,積極推進醫院學術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促進臨床科研轉化,醫院將基礎醫學研究中心、呼吸基礎及呼吸流行病學研究室合併,成立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醫學研究中心及呼吸疾病研究中心,目前醫學研究中心已經建立了包括生物標本庫、臨床資料信息庫、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及離子成像、組織病理學、雷射共聚焦和小動物活體成像等在內的實驗研究平臺和呼吸疾病研究平臺,成為北京朝陽醫院各科室科學研究與研究生培養的基地
  • 內蒙古自治區首個標準化生物樣本庫投入使用
    近日,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臨床數據和樣本資源庫正式投入使用,這是內蒙古首個符合國際生物與環境樣本庫協會ISBER及ISO17025標準的標準化生物樣本庫。該生物樣本庫樣本從採集、運輸、存放入庫、信息輸入、出庫、應用,全部由軟體管理。
  • 百萬級全自動生物樣本庫在上海長徵醫院落戶
    東方網12月7日消息:昨天,上海長徵醫院與原能細胞科技集團合作籌建的百萬級全自動生物樣本庫在上海長徵醫院落戶,這是我國首個全自動深低溫百萬級生物樣本庫,標誌著我國生物樣本存儲技術已邁上了全自動信息化時代。
  • 全自動生物樣本庫落戶上海長徵醫院
    ,來預測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以及疾病的研究。然而,傳統生物樣本庫不僅在管理上容易失誤,而且存在樣本數據不完整、質量不達標等現象,如何有效完好地保存樣本信息和數據,對於臨床研究人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6日,由上海長徵醫院與原能細胞科技集團共同合作籌建的百萬級全自動生物樣本庫在上海長徵醫院落戶。
  • 山東省立醫院生物樣本庫獲科技部行政許可審批
    近日,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官網信息顯示,山東省立醫院生物樣本庫已獲得人類遺傳資源行政許可審批,這預示著該院生物樣本庫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並朝著更規範更科學的方向發展。據了解,生物樣本庫是實現轉化醫學和精準醫學的重要保證、科研成果孵化的重要平臺、整合性研究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生物樣本庫對樣本出入庫執行嚴格的備案制度,符合倫理學規範要求,保證了生物樣本的合法性並發揮最大的科研價值。
  • 亞洲最大生物樣本庫初步落成 美菱成「守護神」
    作為襄陽市政府重點投資打造的國家級生物醫藥科研成果運用與轉化平臺,華中醫學大數據中心樣本庫承擔著建成國內一流醫學區域檢驗中心的重任,計劃在三年內完成1500萬份生物樣本的收集和生物信息檢測,建成亞洲最大的生物樣本庫。
  • 構築5G智能生物樣本庫 原能細胞為生物安全深度賦能
    &nbsp&nbsp&nbsp&nbsp東方網記者曹磊、通訊員王跳9月21日報導:近日,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2020中國整合生物樣本學大會在杭州隆重舉行。
  • 生物樣本庫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HLA已成為免疫遺傳學、免疫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學科的一個重要新興研究領域,對HLA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巨大的生物醫學價值。然而,對HLA的研究需要大量的人類遺傳資源。那麼,大量的遺傳資源怎麼採集存儲和管理呢?
  • 構築無人值守5G智能生物樣本庫 原能細胞為生物安全深度賦能
    在上海張江,有一個歷時五年、耗資過億打造的「無人值守全自動5G細胞庫」,首次從5G技術應用維度提出構築新一代智能化生物樣本庫的全新解決方案,實現樣本庫的智能、安全、高效運營,讓樣本管理更智能,讓「生物樣本更安全"……近日,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2020中國整合生物樣本學大會舉行。
  • 海爾生物醫療與美國Brooks戰略合作,共推中國自動化生物樣本庫新發展
    近日,海爾生物醫療與美國知名生命科學儀器品牌Brooks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海爾獲得該品牌自動化樣本存儲方案在大中華區的唯一總代理授權,雙方將在自動化生物樣本庫領域攜手共贏,並推進中國生物樣本庫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